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该文以图式理论为基础,诠释了听力理解的过程和本质,认为听力理解过程中信息的处理方式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式的交互作用;图式在听力理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本文探讨了在外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图式理论 外语听力教学 应用
听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据统计,听、说、读、写在人们的语言使用中各占的时间比例是听45%、说30%、读16%、写9%,由此可见听力的重要性。然而,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人们又在普遍感觉到听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艰难性,听力在外语教学中一直是困扰着许多师生的一个难题。从大学外语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中可以看出,听力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从而能解决学生到底应该“听什么”,“怎么听”这一根本问题。本文结合图式理论,分析听力过程,了解听力的实质,探讨听力技能的的培养。
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的概念最早由康德提出,后为人沿用并衍出新意。现代图式理论的产生一般认为与F.C.Bartlett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32)有关。Bartlette认为图式是指“对过去的反映或经验的积极的组织”;瑞士心理学家Jean Piaget进一步把图式看作包括动作结构和运思结构在内的从经验到概念的介物,他主张“图式是认知或智能结构,人们借助这些结构来适应和组织环境”。Rumelhart认为图式就是聚集在一起的知识单元,是以等级之分的方式存储在长时记忆里的建筑积块。尽管图式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和定义,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感知世界,而且被广泛地运用于自然语言的理解。
听力理解过程不是简单地对字面语言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而是输入信息与听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的动态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听话人要同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接受的声音符号进行分析、合成、归纳,从而实现语义的重构。以图式理论解释听力理解的过程,强调“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信息处理方式。
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亦称“数据驱动加工”,它是指以词语为先导,采用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扩展的方式对语言进行解码活动。听力理解过程的始发点是接收到的有关语料,听者循序渐进地在构成语料的声音、单词、短语和句子等各个层面,对听到的有关语料进行分析,直至理解意思。“自下而上”听法有以下表现形式:①对听入的材料进行快速检查,以确认熟词熟语;②把语流切分为段;③通过音系特征确认所听句子的信息重心所在;④通过语法特征把所听材料切分为句子构件。
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亦称“概念驱动加工”,它是知觉系统运用先前知识和经验为先导去搜寻主要意思的过程。就听力理解而言,它是指听者调动背景知识来理解所听语料的意思。背景知识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它可以是听者对所听话题的先前知识,可以是情景或语境知识,也可以是藏于听者长期记忆中关于事物整体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纲要图”。“自上而下”听法可以有以下表现形式:①把所听话语归为某种特定活动;②把所听的人物、地点或时间归为特定类别;③推断因果关系;④推断事情结果;⑤推断所讲话题;⑥推断有关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⑦推断未加说明的细节,等等。
自下而上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互相联系、交互作用而且同时加工,从而在词法、句法、语篇等不同层面上共同促进听力理解。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听力理解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图式在听力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Anderson(1984)对图式在听力理解过程中所起作用做过如下的概括:①图式为我们吸收篇章信息提供了心理框架;②图式有助于注意力分配;③图式有助推导性发挥;④图式使我们能有条有理地在记忆中搜寻信息;⑤图式有助于编辑和总结;⑥图式有助于推导性重构。
图式理论在外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在图式理论的框架下探讨听力理解的认知机制,在于用它科学地知道听力教学,把它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听力教学中去,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1.丰富学生的认知图式。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所输入的信息与大脑已知的信息或概念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否则,如果缺乏跨文化背景知识,听者就无法建构起由缺省文化来填充的有效认知图式,达到理解的目的。笔者就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影响作了一项调查。受试者是国贸系45名学生。为了避免疲倦和强度的测试效应,试验分两次进行。第一次采用的语篇是“过年”,第二次采用语篇是“干画仪式”,两篇文章的语速、长度、难度基本相同。学生听完每一篇文章后进行听力理解测试,两篇文章要求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结果,前一篇文章理解正确率平均约为90%,而后一篇文章的理解正确率为63%。很显然,学生对前一篇文章的背景知识比较熟悉,所以理解很好,而面对后一篇内容了解甚少,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所以理解较差。该项测试表明,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有显著影响。所以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填补知识结构中有关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与空缺。
2.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听力理解过程是一个寻求意义、预测、推理和证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者运用已有知识去搜寻语篇信息,并利用所得信息对语篇的内容进行预测并最终证实,从这个意义上讲,听力理解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知去认识、理解未知的过程。根据图式理论,听力是一个以“外部信息”激活“内部图式”进而产生“预期”,再经过“证实扩展修正再预期再证实”的知觉循环过程。预期,即预测,在这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环节。从理论上讲,50%的听力技巧与测试有关(Jane Willis 1981)。预测可增强我们对语篇的把握能力。
在听音前和听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训练学生的预测技能,以期提高听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第一,根据备选项预测语篇的内容。拿到书面材料后快速浏览备选项,有助于预测对话或短文的内容。例如,备选项有[A] Get some change feom Jane.[B] Use the women`s phone.[C] Go to look for a pay phone.[D] Pay for the phone call.其中三个选项都和电话有关,一个选项和零钱有关;涉及的人物是Jane,the woman.由此我们可以预测对话的内容是设计一个女士与零钱、电话的内容。其次,根据主题句预测,一段对话或一篇短文通常都有一个句子来表达其中心思想,这个句子称为主题句,其它的句子则是支撑和发展这一中心思想。听音时,抓住主题句便可预测全文的内容,将各段的主题句综合起来便可得到全文的梗概。第三,根据关联词进行预测。关联词是语义的连接纽带,可表示重述、解释、并列、转折、结论及因果关系等。例如 because 一出现,就意味着下面是原因;so, therefore 则预示着下文有结果;in other words, that is to say表示将重复刚才所讲的内容,并且要作进一步的解释。
3.训练学生捕捉重要信息的技能。依照听力理解过程中信息加工的认知原理,听者应注意识别和抓住重要信息,变被动为主动,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听,有助于准确获得信息。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一般来说,一个人一次只能记得8个不相干的单词,留存信息的时间也短,仅仅只有10秒。因此,听者在听音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听出并记住每个单词、每个句子。要提高听力效率,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去关注某些信息、抓住中心大意、获得特定信息的能力。听短文时,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清主次,抓住中心,注重开头和结尾。短文总是围绕一个主题,抓住主题和关键词,答题时就会胸有成竹。
图式理论告诉我们,听者接受信息不是一个被动的机械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这一诠释深化了我们对于听力理解过程和本质的认识,将该理论应用于英语听力教学实践,有利于在广度和深度上加深对听力理解的研究,无疑将提高听力教学效果,促进听力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Lynch, 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listening [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8,18:3-19.
[2]Mckeating.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M] William Collins, Sons and Co. Ltd. 1981.
[3]马黎华.浅析英语听力理解中的障碍因素[J].英语学习,1999(1).
[4]何培芬.解码理论在大学英语挺立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3(6).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高职学院
[关键词]图式理论 外语听力教学 应用
听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据统计,听、说、读、写在人们的语言使用中各占的时间比例是听45%、说30%、读16%、写9%,由此可见听力的重要性。然而,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人们又在普遍感觉到听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艰难性,听力在外语教学中一直是困扰着许多师生的一个难题。从大学外语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中可以看出,听力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从而能解决学生到底应该“听什么”,“怎么听”这一根本问题。本文结合图式理论,分析听力过程,了解听力的实质,探讨听力技能的的培养。
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的概念最早由康德提出,后为人沿用并衍出新意。现代图式理论的产生一般认为与F.C.Bartlett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32)有关。Bartlette认为图式是指“对过去的反映或经验的积极的组织”;瑞士心理学家Jean Piaget进一步把图式看作包括动作结构和运思结构在内的从经验到概念的介物,他主张“图式是认知或智能结构,人们借助这些结构来适应和组织环境”。Rumelhart认为图式就是聚集在一起的知识单元,是以等级之分的方式存储在长时记忆里的建筑积块。尽管图式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和定义,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感知世界,而且被广泛地运用于自然语言的理解。
听力理解过程不是简单地对字面语言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而是输入信息与听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的动态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听话人要同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接受的声音符号进行分析、合成、归纳,从而实现语义的重构。以图式理论解释听力理解的过程,强调“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信息处理方式。
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亦称“数据驱动加工”,它是指以词语为先导,采用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扩展的方式对语言进行解码活动。听力理解过程的始发点是接收到的有关语料,听者循序渐进地在构成语料的声音、单词、短语和句子等各个层面,对听到的有关语料进行分析,直至理解意思。“自下而上”听法有以下表现形式:①对听入的材料进行快速检查,以确认熟词熟语;②把语流切分为段;③通过音系特征确认所听句子的信息重心所在;④通过语法特征把所听材料切分为句子构件。
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亦称“概念驱动加工”,它是知觉系统运用先前知识和经验为先导去搜寻主要意思的过程。就听力理解而言,它是指听者调动背景知识来理解所听语料的意思。背景知识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它可以是听者对所听话题的先前知识,可以是情景或语境知识,也可以是藏于听者长期记忆中关于事物整体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纲要图”。“自上而下”听法可以有以下表现形式:①把所听话语归为某种特定活动;②把所听的人物、地点或时间归为特定类别;③推断因果关系;④推断事情结果;⑤推断所讲话题;⑥推断有关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⑦推断未加说明的细节,等等。
自下而上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互相联系、交互作用而且同时加工,从而在词法、句法、语篇等不同层面上共同促进听力理解。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听力理解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图式在听力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Anderson(1984)对图式在听力理解过程中所起作用做过如下的概括:①图式为我们吸收篇章信息提供了心理框架;②图式有助于注意力分配;③图式有助推导性发挥;④图式使我们能有条有理地在记忆中搜寻信息;⑤图式有助于编辑和总结;⑥图式有助于推导性重构。
图式理论在外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在图式理论的框架下探讨听力理解的认知机制,在于用它科学地知道听力教学,把它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听力教学中去,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1.丰富学生的认知图式。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所输入的信息与大脑已知的信息或概念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否则,如果缺乏跨文化背景知识,听者就无法建构起由缺省文化来填充的有效认知图式,达到理解的目的。笔者就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影响作了一项调查。受试者是国贸系45名学生。为了避免疲倦和强度的测试效应,试验分两次进行。第一次采用的语篇是“过年”,第二次采用语篇是“干画仪式”,两篇文章的语速、长度、难度基本相同。学生听完每一篇文章后进行听力理解测试,两篇文章要求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结果,前一篇文章理解正确率平均约为90%,而后一篇文章的理解正确率为63%。很显然,学生对前一篇文章的背景知识比较熟悉,所以理解很好,而面对后一篇内容了解甚少,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所以理解较差。该项测试表明,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有显著影响。所以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填补知识结构中有关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与空缺。
2.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听力理解过程是一个寻求意义、预测、推理和证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者运用已有知识去搜寻语篇信息,并利用所得信息对语篇的内容进行预测并最终证实,从这个意义上讲,听力理解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知去认识、理解未知的过程。根据图式理论,听力是一个以“外部信息”激活“内部图式”进而产生“预期”,再经过“证实扩展修正再预期再证实”的知觉循环过程。预期,即预测,在这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环节。从理论上讲,50%的听力技巧与测试有关(Jane Willis 1981)。预测可增强我们对语篇的把握能力。
在听音前和听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训练学生的预测技能,以期提高听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第一,根据备选项预测语篇的内容。拿到书面材料后快速浏览备选项,有助于预测对话或短文的内容。例如,备选项有[A] Get some change feom Jane.[B] Use the women`s phone.[C] Go to look for a pay phone.[D] Pay for the phone call.其中三个选项都和电话有关,一个选项和零钱有关;涉及的人物是Jane,the woman.由此我们可以预测对话的内容是设计一个女士与零钱、电话的内容。其次,根据主题句预测,一段对话或一篇短文通常都有一个句子来表达其中心思想,这个句子称为主题句,其它的句子则是支撑和发展这一中心思想。听音时,抓住主题句便可预测全文的内容,将各段的主题句综合起来便可得到全文的梗概。第三,根据关联词进行预测。关联词是语义的连接纽带,可表示重述、解释、并列、转折、结论及因果关系等。例如 because 一出现,就意味着下面是原因;so, therefore 则预示着下文有结果;in other words, that is to say表示将重复刚才所讲的内容,并且要作进一步的解释。
3.训练学生捕捉重要信息的技能。依照听力理解过程中信息加工的认知原理,听者应注意识别和抓住重要信息,变被动为主动,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听,有助于准确获得信息。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一般来说,一个人一次只能记得8个不相干的单词,留存信息的时间也短,仅仅只有10秒。因此,听者在听音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听出并记住每个单词、每个句子。要提高听力效率,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去关注某些信息、抓住中心大意、获得特定信息的能力。听短文时,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清主次,抓住中心,注重开头和结尾。短文总是围绕一个主题,抓住主题和关键词,答题时就会胸有成竹。
图式理论告诉我们,听者接受信息不是一个被动的机械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这一诠释深化了我们对于听力理解过程和本质的认识,将该理论应用于英语听力教学实践,有利于在广度和深度上加深对听力理解的研究,无疑将提高听力教学效果,促进听力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Lynch, 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listening [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8,18:3-19.
[2]Mckeating.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M] William Collins, Sons and Co. Ltd. 1981.
[3]马黎华.浅析英语听力理解中的障碍因素[J].英语学习,1999(1).
[4]何培芬.解码理论在大学英语挺立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3(6).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高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