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阐释公文的界划、公文语言的特点及要求、公文中使用模糊语言的必要性、公文中模糊语言的特点及模糊语言与语言模糊的区分,从而对公文中的模糊语言做一些粗浅的探究。
【关键词】公文;模糊语言
一 公文的界划
公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指机关单位用于处理公务的所有文书,既包括法定文书,也包括各种专用文书;狭义的公文即行政公文,指国家机关在行政管理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定体式的文书,如命令、决定、通知、请示、报告等。本文所用的是公文的狭义概念。
二 公文语言的特点及要求
公文的使用是非常严肃的。其制发者须是法定的行政机关或行政组织;其体式及处理程序也都是有规范的。因而,公文的语言"既要源于生活,又要比生活用语规范……少文饰、求明晰、重程式……最忌文学笔法。" 其基本要求是真实准确、简明朴实、严谨庄重。
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0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次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现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
一九九四年七月五日
这一道命令就鲜明地体现了公文语言的特点和要求:朴实简练,但表意清晰;言简意赅,且十分庄重严谨。
三 公文中使用模糊语言的必要性
当我们大量阅读公文时,常常会看到一些表意并不十分精确的词。如:
1、"对违规在公路上搞'三乱'活动的单位,主管机关应予以及时纠正。"(《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查禁公路上"三乱"行为的命令》)
其中"及时"一词,表意就不明确,到底应该在什么时间内纠正才算"及时"呢?不得而知。
2、"现将《粮棉油政策性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印发<粮棉油政策性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规定>的通知》)
其中"认真"一词,表意也是不精确的,要怎样执行才算达到了"认真"的标准呢?文中也没有做出具体规定。
但是,尽管这两个词表意都是不精确的,我们阅读时却不会觉得有任何歧义和不明白。这又是为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认识一个概念--模糊语言。
伍铁平先生在其《模糊语言学》中引用了吕叔湘先生在《中国语文教学论集》序言中的一个故事:"有一位日本朋友来中国旅游,非常欣赏中国菜的美味。回去之后派人来学习怎样做中国菜,用个本子记下:用什么材料,什么作料,怎么洗,怎么切,怎么蒸、炒、煎、煮,每道工序几分钟,全都记得仔仔细细、清清楚楚。回去如法炮制,做好之后尝一尝,满不是原来的味道。" 这个故事正好生动地揭示出人脑的思维具有模糊性这一特点,而思维的载体是语言,思维的模糊性投射到语言上,必然也会导致语言的模糊性。模糊语言就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指定特征的弹性语言"。
公文中适当地运用模糊语言是恰当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
(一)在公务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在经济领域,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某行业生产效率的高低、条件的好坏,市场信息的传递、反馈等,都是模糊的;在政治文化领域,社会文明程度、人们的思想品德素质高低、文化素质高低等,也都难以量化。
(二)由于公务活动具有复杂性,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把任何事情都陈述交代得精确细致。在特定的语境中,合理、准确地运用模糊语言,反而更能如实地反映公务活动的实际,更利于公文的办理和贯彻执行。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很好地解释上文中两例模糊词语的使用了。"'及时'一词的外延界限不明确。它有明确的上限,即从事情刚一发生算起,而其下限却是模糊的。" 但是,该文使用"及时"一词却充分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及政府对该情况的重视,"及时"一词意为:"1、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2、不拖延,马上,立刻"。 说明不论何时发生,都要立即去解决,不能拖拉。"认真"一词也一样,尽管文中并没有具体规定出"认真"的标准是什么,但却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每个单位的情况不一样,执行的方法自然也应该结合本单位的实情,这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表现。
因此,在特定语境中,准确、合理地使用模糊语言是符合实际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公文的表达更严密,甚至更能解决一些精确语言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四 公文中模糊语言的特点
(一)外延的不明确性。
模糊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外延的不明确。这在指挥性公文中尤其需要。指挥性公文在提出要求或做出某些规定时,必须把话说得周密、严谨。例如,《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一切怙恶不悛的战争罪犯。不管他们逃至何处,均须缉拿归案……向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地方军事集团宣布国内和平协定的最后修正案"。
(二)灵活性和委婉性。
将某些词语运用到公文中,能使公文的表达更贴近实际,更有利于公文的处理和执行,从而避免绝对化或以偏概全。
许多公文的结尾都会使用一些模糊语言,这样的结尾,既表明了来文意图,又显得含蓄委婉,能让接受公文的一方感受到平等、亲切,使公文的处理更顺利。
五 注意区分模糊语言与语言模糊
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它利用客观事物自身模糊性与模糊语言外延不明确性的对应,以达到表述的准确性。而语言模糊却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模糊不清的语言现象。
我们看到许多公文,尤其是地方公文,经常使用短语"原则上"。仔细揣摩,"原则上通过"可以理解为相当程度上是同意的,但又有不完全同意的意味;"原则上禁止"意思是很大程度上是禁止的,但又包含有允许的可能。这就留下了一个让人思量的问题,这也为一些喜欢打"擦边球"、"钻空子"的人打开了方便之门。这在公文的写作中是应该避免的。再者,在需要给出具体时间、范围时如果用词随意也会造成语言模糊。如"队伍于凌晨三点以后在王庄以南集合",这样的表述就十分不明确,会使人无所适从。另外,语法错误也会引起公文的语言模糊,如逻辑不当、歧义等。
【参考文献】
[1]李茜《浅析行政公文中的语言运用》,《新世纪新形势下应用文使用及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8月。
[2]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3]李星奎,《秘书写作文选》,2007年8月。
作者简介:陈俐冰:女(1984--),四川仁寿人,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公文;模糊语言
一 公文的界划
公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指机关单位用于处理公务的所有文书,既包括法定文书,也包括各种专用文书;狭义的公文即行政公文,指国家机关在行政管理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定体式的文书,如命令、决定、通知、请示、报告等。本文所用的是公文的狭义概念。
二 公文语言的特点及要求
公文的使用是非常严肃的。其制发者须是法定的行政机关或行政组织;其体式及处理程序也都是有规范的。因而,公文的语言"既要源于生活,又要比生活用语规范……少文饰、求明晰、重程式……最忌文学笔法。" 其基本要求是真实准确、简明朴实、严谨庄重。
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0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次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现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
一九九四年七月五日
这一道命令就鲜明地体现了公文语言的特点和要求:朴实简练,但表意清晰;言简意赅,且十分庄重严谨。
三 公文中使用模糊语言的必要性
当我们大量阅读公文时,常常会看到一些表意并不十分精确的词。如:
1、"对违规在公路上搞'三乱'活动的单位,主管机关应予以及时纠正。"(《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查禁公路上"三乱"行为的命令》)
其中"及时"一词,表意就不明确,到底应该在什么时间内纠正才算"及时"呢?不得而知。
2、"现将《粮棉油政策性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印发<粮棉油政策性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规定>的通知》)
其中"认真"一词,表意也是不精确的,要怎样执行才算达到了"认真"的标准呢?文中也没有做出具体规定。
但是,尽管这两个词表意都是不精确的,我们阅读时却不会觉得有任何歧义和不明白。这又是为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认识一个概念--模糊语言。
伍铁平先生在其《模糊语言学》中引用了吕叔湘先生在《中国语文教学论集》序言中的一个故事:"有一位日本朋友来中国旅游,非常欣赏中国菜的美味。回去之后派人来学习怎样做中国菜,用个本子记下:用什么材料,什么作料,怎么洗,怎么切,怎么蒸、炒、煎、煮,每道工序几分钟,全都记得仔仔细细、清清楚楚。回去如法炮制,做好之后尝一尝,满不是原来的味道。" 这个故事正好生动地揭示出人脑的思维具有模糊性这一特点,而思维的载体是语言,思维的模糊性投射到语言上,必然也会导致语言的模糊性。模糊语言就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指定特征的弹性语言"。
公文中适当地运用模糊语言是恰当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
(一)在公务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在经济领域,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某行业生产效率的高低、条件的好坏,市场信息的传递、反馈等,都是模糊的;在政治文化领域,社会文明程度、人们的思想品德素质高低、文化素质高低等,也都难以量化。
(二)由于公务活动具有复杂性,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把任何事情都陈述交代得精确细致。在特定的语境中,合理、准确地运用模糊语言,反而更能如实地反映公务活动的实际,更利于公文的办理和贯彻执行。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很好地解释上文中两例模糊词语的使用了。"'及时'一词的外延界限不明确。它有明确的上限,即从事情刚一发生算起,而其下限却是模糊的。" 但是,该文使用"及时"一词却充分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及政府对该情况的重视,"及时"一词意为:"1、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2、不拖延,马上,立刻"。 说明不论何时发生,都要立即去解决,不能拖拉。"认真"一词也一样,尽管文中并没有具体规定出"认真"的标准是什么,但却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每个单位的情况不一样,执行的方法自然也应该结合本单位的实情,这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表现。
因此,在特定语境中,准确、合理地使用模糊语言是符合实际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公文的表达更严密,甚至更能解决一些精确语言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四 公文中模糊语言的特点
(一)外延的不明确性。
模糊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外延的不明确。这在指挥性公文中尤其需要。指挥性公文在提出要求或做出某些规定时,必须把话说得周密、严谨。例如,《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一切怙恶不悛的战争罪犯。不管他们逃至何处,均须缉拿归案……向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地方军事集团宣布国内和平协定的最后修正案"。
(二)灵活性和委婉性。
将某些词语运用到公文中,能使公文的表达更贴近实际,更有利于公文的处理和执行,从而避免绝对化或以偏概全。
许多公文的结尾都会使用一些模糊语言,这样的结尾,既表明了来文意图,又显得含蓄委婉,能让接受公文的一方感受到平等、亲切,使公文的处理更顺利。
五 注意区分模糊语言与语言模糊
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它利用客观事物自身模糊性与模糊语言外延不明确性的对应,以达到表述的准确性。而语言模糊却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模糊不清的语言现象。
我们看到许多公文,尤其是地方公文,经常使用短语"原则上"。仔细揣摩,"原则上通过"可以理解为相当程度上是同意的,但又有不完全同意的意味;"原则上禁止"意思是很大程度上是禁止的,但又包含有允许的可能。这就留下了一个让人思量的问题,这也为一些喜欢打"擦边球"、"钻空子"的人打开了方便之门。这在公文的写作中是应该避免的。再者,在需要给出具体时间、范围时如果用词随意也会造成语言模糊。如"队伍于凌晨三点以后在王庄以南集合",这样的表述就十分不明确,会使人无所适从。另外,语法错误也会引起公文的语言模糊,如逻辑不当、歧义等。
【参考文献】
[1]李茜《浅析行政公文中的语言运用》,《新世纪新形势下应用文使用及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8月。
[2]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3]李星奎,《秘书写作文选》,2007年8月。
作者简介:陈俐冰:女(1984--),四川仁寿人,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