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一个土豆,理清一组概念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ybt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活动经验,离不开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南通市第二附属小学吴冬冬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通过切土豆,帮助学生很好地建立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现摘录其中的教学片断,与老师们分享。
  片断描述:
  师:这是一个土豆,今天吴老师要请同学们切一切。请看大屏幕,先沿着竖直方向切一刀。(视频演示)
  师:来,动手试一试!
  师:摸一摸,你切出来的面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
  生:变平了。
  师:说得真好!切之前是一个凹凸不平的面,现在是一个怎样的面?
  生:平平的面。
  师:接下来,将切出的平面朝下,像这样,沿着竖直方向再切一次。(视频演示)
  师:你们也试一试!
  师:切了第二刀,这时有什么变化?
  生:两个面相交,出现了一条边。
  师:真会观察!这条边在数学上叫做“棱”。(齐读)
  师:现在,我们将前面朝下,像这样沿着竖直方向再切一刀,使它变成现在的样子。(视频演示)
  师:同桌合作(切不动可以站起来)。
  师:切了第三刀,这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又多了两条棱。
  师:还多了什么?
  生:多了一个平面。
  师:还有呢?
  生:还多了一个角。
  师:这个角在哪里?你能指给大家看吗?
  师:其实这是一个点,我们一起来指一指。
  师: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
  生:3条。
  师:像这样由3条棱相交而成的点在数学上叫做顶点。(齐读)
  我的思考:
  张奠宙指出:“数学经验,依赖所从事的数学活动具有不同的形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直接数学活动经验、间接数学活动经验、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意境联结性数学活动经验。”吴老师巧借一个土豆,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性地认识了面、棱和顶点。
  理解面、棱和顶点,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关键性作用。课堂上,如果仅仅让学生面对现成的教具或学具,学生得到的经验是肤浅的、模糊的,也是不深刻的,是一种“伪经历”或“被经历”。而让学生动手操作,效果就截然不同了,第一刀切下去,学生感受到面是平平的,而切之前土豆的面是凹凸不平的,数学上的“面”有别于生活中的“面”;第二刀切下去,增加了一个面,两个面相交形成了棱,立体图形中的棱不同于平面图形中的边;第三刀切下去,又多了一个“角”,我们知道,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形成角,而在三维空间里,相交的这个“角”叫做“顶点”。一个普普通通的土豆,在教师的引导下,面、棱、顶点逐个被神奇地创造出来。
  对小学数学而言,“积累活动经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某种带有“模型”意义的数学结构的过程。上述教学过程紧紧抓住操作次序(一刀、两刀、三刀)与知识建构(面、棱、顶点)之间的联系而展开,但又不是停留在教师直接的讲解和“告诉”,而是让学生充分展开活动,在切一切中建立起长方体的“模型”。这种形象的“直观”既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面、棱和顶点”的概念,又为后面探索长方体的特征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具有强大的“扩展”功能,是一种有过程的教学和有思维的操作。
其他文献
孙云晓先生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似乎我们的社会要么崇尚“虎爸”“狼妈”,要么只提“赏识”却不提“惩罚”。作为一名教师,笔者深刻地感受到,若不对学生进行任何惩罚,就等于放任学生的不良行为发展,这不符合为人师者的道德标准;若进行惩罚,又怕被扣上“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的帽子,为此背负责任,因此教师只能纠结着偷偷地罚。  一、 在雷池的边缘行走  “你这是变相体罚,知道吗?你在众人面前
“基本活动经验”是课标修订稿新增的两个“基本”之一,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那么,如何有效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呢?笔者以为,不论是经验的生成,还是积累的进化,都需要以“过程性”为保障。这里所说的“过程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周期性,数学活动经验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为周期,并非一两节课或一两次活动就可以积聚;二是阶段性,数学活动经验也应像知识体系学习般螺旋上升,需要建构活动经验。笔者结合“等积变形”问题的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小说、童话、寓言和科学文艺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其中不乏许多名篇佳作。儿童文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更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文化大餐。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如果不充分理解它的文化内涵,不潜心发掘它的文化意蕴,语文教学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体现。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少年儿童时期的人文素质培育,主要得益于民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  【摘要】对于“诗意作文”,漯河市高级中学是这样理解的:“诗意”不仅是作者的个性展现,能引读者入“有我之境”,还应妙语生辉,引读者察“境界全出”。一篇好的作文,不仅引人思考,而且以情动人。“诗意作文”既是对生活的再现、对岁月的留痕、对人性的聚焦、对心灵的解剖,又是对文字的舞动、对视觉的美化、对韵味的张扬。  【关键词】诗意;聚材;技巧;完善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
【摘要】新时期的教育不再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素质好坏的唯一标准,而是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说理”课堂是一种新型课堂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不断“说”的过程中思考,逐渐培养清晰的思维能力,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文章就如何构建高效的“说理”课堂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说理”课堂  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
低年级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出发,在教材选择上,编者有意选取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文章,尤其是通过借助不同的文体来表现作者不同的思想内容,在文本中突出人文价值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些文本为了进行情感渗透,在写作方法的选取上采用对比的形式,如《酸的和甜的》一文通过小兔子、小松鼠与小猴子在“是否吃掉树上的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的不同态度对比,突出猴子的聪明与才智,表达“做什么事都要
【摘要】微课生动形象,短小精炼,能够有效展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微课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给课堂带来了生機和活力,使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富有感染力,提高了中学数学教学质量。文章阐述了微课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微课在中学数学中应用的意义,提出了具体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微课;中学数学;意义;应用;注意点  一、引言  新课改的实施,使得传统的教育理念迎来了改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
【摘要】近年来,以“先试后导”为特征的尝试教学法在教育界掀起热潮,但落实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效果如何却没有定论。因此,本文以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为实验素材,以厦门五缘实验学校五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探析尝试教学法在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中的具体效果,以期为后续略读课文教学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效果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以“先试后导、先练
【摘要】年龄因素对外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年龄因素密切相关的关键期假说在母语学习中的重要影响也已被大多数人所肯定。文章借助关键期假说探究年龄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进而反思我国普遍存在的外语早教现象的合理性。  【关键词】关键期;年龄因素;外语早期学习  一、关键期假说综述  关键期是指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存在着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语言习得最为容易,而超过这段时间,学习效率逐渐下降,语言习得的能力受
平衡是艺术存在的本质,如果说教学作为艺术的确存在于我们的课堂,那么,我们的教师是不能不追求平衡的。否则,一不留神,问题就会出现。比如,考虑了学生兴趣的激发,就有可能忽略教学目标的实现;考虑了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就有可能无法应对学生呈现的各类问题;考虑了学生的探究。就有可能影响教学效率;考虑了知识的传授,就有可能忽略态度的养成、方法的掌握。  请看《鲁班和橹板》(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一教学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