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是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在诗歌教学中重视诗歌写作,把诗歌写作当作学生学习作文的入门,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会有比较大的帮助。进行诗歌写作有助于学生欣赏诗歌,培养对诗歌的兴趣。锻炼学生补充诗篇跳跃间隙的能力,让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得以发展。
【关键词】诗歌 诗歌写作 作文能力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诗言志,歌咏言”(《尚书·尧典》)“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汉书·艺文志》)
“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艾青:《诗论》)
诗歌以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韵律和精炼的语言,被认为是文学体裁的最高样式。于是诗歌被搁置在高处。加上历年高考大都将新诗拒之门外,新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多年来,我们中学语文教材很少选新诗。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新诗不过七八首,而且范围有限,大多以郭沫若、闻一多的作品为主。长期以来,语文教材对新诗史上的众多流派,以及很重要、很有影响、受到读者喜爱的诗人是有些漠视的,比如戴望舒、冯至、朱湘、穆木天、卞之琳等诗人。选的范围比较窄,主要以选择主旋律为主的。而对一些比较个人化的诗、抒发个人情感的詩,或运用了现代手法的诗,选择的比较少。
通常的诗歌教学,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人怎样驰骋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精练语言描写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而我以为在诗歌教学中重视诗歌写作,把诗歌写作当作学生学习作文的入门,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进行诗歌写作有助于学生欣赏诗歌,培养对诗歌的兴趣。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写诗歌,体会写诗过程中情感的定位,意象的选择,构思和布局,以及语言的锤炼,在诗歌学习中,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涵,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诗歌的兴趣自然会愈加浓厚。
捕捉和创造诗的形象,巧妙地进行诗的构思,锤炼诗歌的语言,是诗歌写作的重要内容。捕捉和创造诗的形象能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特别的片段并加以累积,巧妙地进行诗的构思能够保持新颖的思维方式,是作文出奇制胜的法宝。锤炼诗歌的语言,更是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捕捉和创造诗的形象
写诗要用形象思维。艾青指出:“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一切难以捕捉的东西,一切飘忽的东西固定起来,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象印子打在纸上那样地清楚。”因此他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能捕捉到新颖的形象,也就有了写诗的素材。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从“喂马”、“劈柴”、“面朝大海”中领略了一些清晰的意象,透过这些意象,他给我们虚构了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喧嚣的生活图景,也让我们透视到了他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波澜,在这首诗歌的牵引下,我的一位学生写下《致年少的梦》:
总感觉/曾经的美好/似乎都停留在夏日的清风里了于是/每一个有风的夏日/我都会/在斑驳的树影里穿行而从那层叠的枝桠/泻下来的/却总也分不清/那是温柔的光彩/抑或/是流淌在夏天里的/我年少的梦
在写《致年少的梦》这首诗的时候,学生就抓住了年少的“我”、夏日的阳光、斑驳的树影等等意象,把“年少的梦想”形象化了。不难看出,学生对生活片段的留意与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
二、诗的构思
诗歌构思十分重要。诗人郭小川在《谈诗》中说:“诗是要有巧妙的构思的。”而诗的构思方式是内心体验。黑格尔说:“诗既然能最深刻地表现全部丰满的精神内在意蕴,我们就应该要求诗人对他所表现的题材也有最深刻最丰富的内心体验。”所以,诗人写诗虽然“并不是每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艾青)。
诗歌构思的过程包括以下的内容:(1)提炼诗情。就是从一般感受中寻觅显示一般感受的独特感受,从共同感受中寻觅表现共同感受的具体感受。(2)选取角度。抒发诗情应选择合适的角度。一般地讲,有两个大角度,一是直抒胸臆,诗人直接站出来抒情。另一个角度是象征寄托,借物寄情,借人表意,借景写感。(3)布局谋篇。诗的开头、结尾怎么写,各部分之间如何组成有机的整体。一般抒情诗,“总是以情绪(感情)的变化的层次来贯穿的”(郭小川《谈诗》)。
在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的情绪线索是:淡淡的哀伤——逐渐升华——高涨瞬间——回复淡淡的哀伤。在这样的线索中,情与景浑然一体,构思的精妙可见一斑,从学习与体悟中,学生感受颇深,于是有了下面这首诗《一个夏日的午后》:
一直很想/在一个美丽的时刻/在那棵开得烂漫的羊蹄甲下/与你相遇当你忧伤的面容映在缤纷的落英里/坠落的亦是我美丽的心情我惟有静静微笑/却/来不及呼唤你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我十七岁的梦/静静淌在/那个不复回来的/夏日的午后
这是一首颇带忧伤的抒情诗,作者以第一人称直接抒情,以一个心愿开头,以遗憾的心情结尾。
三、诗的语言
语言是诗的表现的最重要因素。“诗实际是一种语言”、“作为诗的观念的传达手段,文字这个因素和其在散文里的表现有所不同,它在诗里本身就是目的,应该显得是精炼的。”作诗必须研究诗的语言修辞,也就是要掌握诗的语言的表现手法。诗的语言表现方法主要有:比喻、起兴、借代、反衬、象征、通感、矛盾修饰、虚实组合等。写诗,不仅要重视修辞,还要重视词句锤炼。诗句的推敲,决不是单纯的形式技巧问题,它与诗意、诗味,和表现诗的主题密切相关。从不断的学习与感悟中,学生们已经喜欢新诗,并且喜欢写诗歌了。
如《夏末祭典》这首诗歌:
痛苦渐渐强大/隐隐约约的幸福/在路边/小小的很卑微如同被我藏好的悲伤/小心翼翼/你依然看不见/还好明媚的阳光/校道斑驳树影/我把自己弄丢了/天空暗下来没有蝉鸣的夏天/我的不习惯/那些/一二三四/我的/我们的
诗歌以略带忧伤的笔触,表现了不能说出口的寂寞悲伤的心情。选取路边、阳光等意象。用“一二三四”比喻“我们”之间的记忆,以“没有蝉鸣的夏天”象征这个夏天经历的悲伤的心情。
诗歌高度集中的内容、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以及跳跃的语言,决定了它的篇章的结构特征。分析诗人如何布局谋篇,实际就是还原诗人的艺术构思过程,理解诗人想象的思路脉络,锻炼学生补充诗篇跳跃间隙的能力,让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得以发展。如果我们都能有意识地把新诗艺术渗透到写作教学中,一定会丰富学生习作的源泉,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将会不断的影响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与爱好。
★作者简介:曹新胜,广西柳州市三江县中学教师。
【关键词】诗歌 诗歌写作 作文能力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诗言志,歌咏言”(《尚书·尧典》)“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汉书·艺文志》)
“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艾青:《诗论》)
诗歌以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韵律和精炼的语言,被认为是文学体裁的最高样式。于是诗歌被搁置在高处。加上历年高考大都将新诗拒之门外,新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多年来,我们中学语文教材很少选新诗。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新诗不过七八首,而且范围有限,大多以郭沫若、闻一多的作品为主。长期以来,语文教材对新诗史上的众多流派,以及很重要、很有影响、受到读者喜爱的诗人是有些漠视的,比如戴望舒、冯至、朱湘、穆木天、卞之琳等诗人。选的范围比较窄,主要以选择主旋律为主的。而对一些比较个人化的诗、抒发个人情感的詩,或运用了现代手法的诗,选择的比较少。
通常的诗歌教学,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人怎样驰骋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精练语言描写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而我以为在诗歌教学中重视诗歌写作,把诗歌写作当作学生学习作文的入门,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进行诗歌写作有助于学生欣赏诗歌,培养对诗歌的兴趣。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写诗歌,体会写诗过程中情感的定位,意象的选择,构思和布局,以及语言的锤炼,在诗歌学习中,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涵,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诗歌的兴趣自然会愈加浓厚。
捕捉和创造诗的形象,巧妙地进行诗的构思,锤炼诗歌的语言,是诗歌写作的重要内容。捕捉和创造诗的形象能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特别的片段并加以累积,巧妙地进行诗的构思能够保持新颖的思维方式,是作文出奇制胜的法宝。锤炼诗歌的语言,更是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捕捉和创造诗的形象
写诗要用形象思维。艾青指出:“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一切难以捕捉的东西,一切飘忽的东西固定起来,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象印子打在纸上那样地清楚。”因此他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能捕捉到新颖的形象,也就有了写诗的素材。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从“喂马”、“劈柴”、“面朝大海”中领略了一些清晰的意象,透过这些意象,他给我们虚构了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喧嚣的生活图景,也让我们透视到了他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波澜,在这首诗歌的牵引下,我的一位学生写下《致年少的梦》:
总感觉/曾经的美好/似乎都停留在夏日的清风里了于是/每一个有风的夏日/我都会/在斑驳的树影里穿行而从那层叠的枝桠/泻下来的/却总也分不清/那是温柔的光彩/抑或/是流淌在夏天里的/我年少的梦
在写《致年少的梦》这首诗的时候,学生就抓住了年少的“我”、夏日的阳光、斑驳的树影等等意象,把“年少的梦想”形象化了。不难看出,学生对生活片段的留意与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
二、诗的构思
诗歌构思十分重要。诗人郭小川在《谈诗》中说:“诗是要有巧妙的构思的。”而诗的构思方式是内心体验。黑格尔说:“诗既然能最深刻地表现全部丰满的精神内在意蕴,我们就应该要求诗人对他所表现的题材也有最深刻最丰富的内心体验。”所以,诗人写诗虽然“并不是每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艾青)。
诗歌构思的过程包括以下的内容:(1)提炼诗情。就是从一般感受中寻觅显示一般感受的独特感受,从共同感受中寻觅表现共同感受的具体感受。(2)选取角度。抒发诗情应选择合适的角度。一般地讲,有两个大角度,一是直抒胸臆,诗人直接站出来抒情。另一个角度是象征寄托,借物寄情,借人表意,借景写感。(3)布局谋篇。诗的开头、结尾怎么写,各部分之间如何组成有机的整体。一般抒情诗,“总是以情绪(感情)的变化的层次来贯穿的”(郭小川《谈诗》)。
在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的情绪线索是:淡淡的哀伤——逐渐升华——高涨瞬间——回复淡淡的哀伤。在这样的线索中,情与景浑然一体,构思的精妙可见一斑,从学习与体悟中,学生感受颇深,于是有了下面这首诗《一个夏日的午后》:
一直很想/在一个美丽的时刻/在那棵开得烂漫的羊蹄甲下/与你相遇当你忧伤的面容映在缤纷的落英里/坠落的亦是我美丽的心情我惟有静静微笑/却/来不及呼唤你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我十七岁的梦/静静淌在/那个不复回来的/夏日的午后
这是一首颇带忧伤的抒情诗,作者以第一人称直接抒情,以一个心愿开头,以遗憾的心情结尾。
三、诗的语言
语言是诗的表现的最重要因素。“诗实际是一种语言”、“作为诗的观念的传达手段,文字这个因素和其在散文里的表现有所不同,它在诗里本身就是目的,应该显得是精炼的。”作诗必须研究诗的语言修辞,也就是要掌握诗的语言的表现手法。诗的语言表现方法主要有:比喻、起兴、借代、反衬、象征、通感、矛盾修饰、虚实组合等。写诗,不仅要重视修辞,还要重视词句锤炼。诗句的推敲,决不是单纯的形式技巧问题,它与诗意、诗味,和表现诗的主题密切相关。从不断的学习与感悟中,学生们已经喜欢新诗,并且喜欢写诗歌了。
如《夏末祭典》这首诗歌:
痛苦渐渐强大/隐隐约约的幸福/在路边/小小的很卑微如同被我藏好的悲伤/小心翼翼/你依然看不见/还好明媚的阳光/校道斑驳树影/我把自己弄丢了/天空暗下来没有蝉鸣的夏天/我的不习惯/那些/一二三四/我的/我们的
诗歌以略带忧伤的笔触,表现了不能说出口的寂寞悲伤的心情。选取路边、阳光等意象。用“一二三四”比喻“我们”之间的记忆,以“没有蝉鸣的夏天”象征这个夏天经历的悲伤的心情。
诗歌高度集中的内容、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以及跳跃的语言,决定了它的篇章的结构特征。分析诗人如何布局谋篇,实际就是还原诗人的艺术构思过程,理解诗人想象的思路脉络,锻炼学生补充诗篇跳跃间隙的能力,让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得以发展。如果我们都能有意识地把新诗艺术渗透到写作教学中,一定会丰富学生习作的源泉,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将会不断的影响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与爱好。
★作者简介:曹新胜,广西柳州市三江县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