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的讲课风采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ko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克木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学者,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
  他的学历很低,不过是小学毕业而已。在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时,他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广为拜师,勤奋自学。才华出众的他,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国语言文字。他曾仅靠一部词典,一本凯撒的《高卢战纪》,就学会了非常复杂的拉丁文。他的日语也很不错。除了在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方面颇有心得之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佛学、美学、比较文学、翻译等方面也颇有建树。
  1946年夏天,吴宓来武汉大学任教,被聘为外语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还是校务委员会委员。任教之余,想起了金克木。加上友人曹来风的推荐,使他对金克木的能力坚信不疑,便极力向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永济举荐金克木。他说,此人文凭很低,但能力很高。
  因为他的大力举荐,1946年10月27日,金克木来国立武汉大学任教了。自此,只拿过小学文凭、年仅34岁的金克木,成为了当时人才济济的国立武汉大学教授队伍中的一员。他被聘为哲学系教授,主讲印度哲学史与梵文。有一段时间,他还教过西方哲学史。
  因为知识渊博,学贯东西,他讲课时基本不用看教案。娓娓道来,滔滔不绝,学生听得入迷,沉醉其中。他思维敏捷,纵横跳跃。忽而旧学,忽而新诗,又是古文,又是外文。忽而从《圣经》谈到《红楼梦》,忽而从孔子转到屈原。有时庄严郑重,有时嘻笑诙谐。时常会即景生情随口吟出一句七字诗,几个同学一人一句联下去,不过片刻竟出来一首七绝打油诗,师生同乐,课堂一片欢声笑语。但万变不离其宗,应该教的知识,他全教了。课堂上穿插典故的教学法,学生们分外欢迎。他说:“听我的课,一切随意。来,我欢迎。不来,你随意。晚上没睡好,想在我这里补觉,悉听尊便。想听课来晚了,那没办法,拜托自己下回早来点儿吧。最重要的一条是开心。站在讲台上,看见台下一张张微笑的脸,我心里也开心。这一点,于你们也一样。我神采飞扬,笑声爽朗,你们听得也来劲儿。总之,人生的一切都应该是互相给予的,包括笑容以及愉快的氛围。”
  因为一切随意,他的课反倒极为抢手。上课时,教室里坐无虚席。他从来不点名,但学生也从来不会缺课,可见他讲课的魅力有多大。至于在课堂上打瞌睡的,几乎没有。他和学生之间的友情互动,让学生觉得他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因此,他在讲台上笑容灿烂,台下的学生们崇敬地仰望着他,为他庞大的知识储量及和蔼可亲的人格魅力所倾倒,所折服,每一张脸都微笑盈盈。
其他文献
厦门思明区西路的天一楼(庆让堂)落成于1921年。它外貌巍峨挺拔,气势不凡,精雕的花岗岩基座,红砖的墙体,堆塑的西洋花式窗楹,加之以半圆形探出式的门庭及阳台,整幢楼房展现出了一种布局的精致和雕琢之美。它共有60个房间,如果将阳台、角亭、边台全部计算在内,则有72间。不论从规模、着落地点还是式样而言,在当时的厦门都是第一等的,不少富豪均想效仿它。比如菲律宾烟草大王许经权,就模仿它在鼓浪屿建成了番婆楼
期刊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约生于公元250年,卒于公元305年。西晋著名文学家,西晋文学集团“二十四友”之一。《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得左思诗十五首。其诗格调高亢雄迈,语言精练,形象鲜明,成就颇高,有“左思风力”之誉。代表作《三都赋》。三都赋构思十年,是韵文和散文的完美结合。由于其诗境界壮阔、辞藻华丽,倍受推崇,人们争相传抄,一时呈“洛阳纸贵”。  左思家世代传承儒学。他的父亲左雍原本是个小吏,因
期刊
1949年1月31日,北平这座千年文明古都得到和平解放,使故宫等大量古建筑和大批珍贵文物免遭战火破坏,使全市20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然无恙,这是解放战争中的最大幸事,全国都感到庆幸和欣慰。  北平之所以能够和平解放,是由于人民解放军进军神速,对北平形成了严密包围;也由于中共北平地下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斗争;还由于全市人民渴望和平,厌恶和抛弃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还有一点,极为重要,就是当时握有北平地
期刊
历史上的北大旁听生,如果得不到社会的关爱,名人册上,也许就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正如毛泽东,如果没有杨昌济的举荐,蔡元培的“恩准”,李大钊的关怀,邵飘萍的指引,也许他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代伟人;沈从文,如果没有郁达夫的“雪中送炭”、徐志摩的“慧眼识珠”,熊希龄的提携关爱,历史上也许就少了一位大文豪!正如我自己,在北大游学期间,可谓困难重重。如果没有北大师友与亲朋故旧的提携与关爱,梦想根本坚持不下来!  
期刊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并没有其他形式的大印,除了各部有印之外,民国行使大权的只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这一方印了,包括发布公告,通过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颁发委任状、任免官员等,无所不包。一般在用印时,还要附上孙文的签名方能生效。    大印的首次启用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原清朝两江总督署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在就职典礼上,孙中山宣誓曰: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
期刊
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全面展开后,为对付红军,国民党仅在江西就修筑碉堡2900多座。  最早提出碉堡政策建议的,是滇军将领金汉鼎;最早实践此法的,是赣军十八师五十二旅旅长戴岳;最终将其完善的,是蒋介石南昌行营第一厅第六课课长柳维垣。  1929年冬,鲁涤平在南昌召开全省“清剿”会议,商讨消灭江西朱、毛红军的办法。会上,三省会剿副总指挥、第十二师师长金汉鼎提出,当年云南少数民族曾用建碉守卡的办法,给
期刊
榆树,常常是老一代人忆苦思甜、追忆往昔的信物。  我奶奶就是这样的一代人。在奶奶的叙述中,我知道了榆树的功劳。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榆树皮面馍”。  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说是自然灾害,在很多人看来,大多是人的托词——亩产上万斤的时代,老百姓家家却揭不开锅。  饥饿是最好的老师,让人们很快就明白了自欺欺人的害处。杂粮吃完了,青菜吃完了,几乎能吃的东西全都吃完了,可是,人们的饥饿仍在不依不饶地
期刊
1940年10月,昆明郊区大普吉陈家营村杨家宅院,有一处偏房,租给了西南联大的一位教授。昆明郊区的众多所谓营房,实则是明末清初守卫昆明的兵营,随着历史的变迁,兵营散去,逐渐演化为一个个村落,陈家营就是其中一个。  这处偏房以土坯构成,原是房东用来堆包谷和柴草所用,房间异常简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窗户,只是靠院子的一边,半截土墙上挖了一个小洞,一些参差不齐的柴火棍支撑其间,说不清是窗户还是栅栏。院子空
期刊
扇子作为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很长一段时间与平民大众是绝缘的。  扇子起源于中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煽风取凉的,而是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但最早的取凉扇子还是羽扇,大概摇羽扇的姿势比较帅,羽扇得到了文人雅士的追捧。  我们读《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羽扇印象非
期刊
一旦提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曹操”的名字便不免蹦出来。在崇尚正统的时代,若说某个大臣要做曹操,那是一个十分危险的说法,是人民公敌的象征,会引发全民共诛之、共讨之。哪怕是老奸巨猾如袁世凯,听到这样的称谓也会谈虎色变。  然而,在日本历史上,却有一大帮神气活现、理直气壮的“活曹操”,这就是幕府时代挂“征夷大将军”印的日本实际掌权者——将军。  日本的幕府时代始于1185年源赖朝掌握日本政权,从那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