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转变教学思路,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者,应秉承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关爱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好状态,切实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形结合 思维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证了学习与思考两者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对于小学数学而言,更是如此。数学学习切记不能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如果数学学习长期的“只学不思”,则其弊端远大于利处。
一、学生主体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更新教学思路,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教师应转变为教学活动开展的设计者、组织者及引导者。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事实上,小学数学教学,教师的职责除了向学生传授基础的数学技巧,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图形构成,还包括数学的观察分析、想象空间、逻辑推理等多个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拥有了主观能动性,自然能“化被动学习为自主的探索”,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事实上,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个人的主观意识极强,再加之好胜心理突出,因而喜欢在同伴中表现自我,张扬自我。教师应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认真制作课件,掌握多多元教学的相关技巧,从而确保能够有的放矢的开展数学课程教学。
二、数形结合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贯穿整个数学教学活动。良好的计算能力是学好数学课程,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前提。算理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即是为什么这样计算的原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老师过于重视算法的多样性,忽视了对算理的讲解和推导,导致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因此,笔者认为将“树形结合”思想渗透到算理过程中,借助于图像将直观的算理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能力、数学能力就显得尤为紧迫和有必要了。比如,对于“97-40=( )”这道计算题,教师就可以采用小棒,将小棒捆成9捆和7根,每一捆为10根小棒,“97-40”即是从9捆7根中拿出4捆,即是说从“9个十”和“7个一”中减去“4个十”,则剩余的“5个十”和“7个一”,即57就是“97-40”的计算结果。通过结合小棒,采用树形结合的思想,向学生演示计算的原理,有利于对计算结果有直观的认识,将抽象的算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大大激发了学生计算的兴趣。
三、以形導思
构建教学情境,是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学情境,由情入境,因境入情,能有效发散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推理能力等。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情境,能有效满足实际性和趣味性两个特性,从而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例如,教学“分数”相关知识点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向学生解释分数的定义、概念及性质,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了一小段动画视频: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某天,来到一座山丘之下。骄阳似火,师徒四人精疲力尽,口干舌燥。于是,聪明且本领高强的大师兄孙悟空,驾着筋斗云去寻来了一个西瓜。悟空知道八戒好吃,胃口大。于是,将西瓜一分为二,道:“八戒,你要一半吧。”八戒嫌少,嘟着嘴不乐意。悟空接着将西瓜分为四份,说道:“八戒,你要两块。”无奈,八戒还是嫌少。于是,悟空又将西瓜分为八份,并告诉八戒选取其中的四块。八戒心中欣喜,乐呵呵的接过了西瓜。视频播放完毕,学生们哈哈大笑。笔者感知到学生们注意力十分集中。于是,因势利导开始了“分数”教学。
四、质疑问难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效的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品质,让学生从“管理下学习”,转变为“管理自己学习”。而独立自主品质的培养,离不开或者说需要学生具备质疑问难的良好精神。笔者认为,学生是否具备质疑问难精神,其关键因素是教学氛围的营造效果。据研究显示,处于轻松、愉悦、活泼的氛围中学习,人的记忆能力、思考能力、接收能力、转化能力均有显著的提升,思维更加发散,学习效果良好。反之,处于紧张、压抑、沉闷的氛围中学习,其学习效果直线下降。而从学生的角度考量,天性好玩的小学生热爱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更乐于与教师互动。基于以上两点,教师应使用风趣的教学言语,以引导、合作、尝试、探索、体验、反思等方式,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创新能力,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设计者、组织者及引导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及观点。
五、结语
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内心较为敏感脆弱。喜欢某个教师,连带着喜欢教师教授的课程;反之,则存有一点的消极抵触情绪。作为教学工作者,应秉承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关爱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好状态,切实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形结合 思维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证了学习与思考两者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对于小学数学而言,更是如此。数学学习切记不能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如果数学学习长期的“只学不思”,则其弊端远大于利处。
一、学生主体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更新教学思路,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教师应转变为教学活动开展的设计者、组织者及引导者。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事实上,小学数学教学,教师的职责除了向学生传授基础的数学技巧,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图形构成,还包括数学的观察分析、想象空间、逻辑推理等多个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拥有了主观能动性,自然能“化被动学习为自主的探索”,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事实上,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个人的主观意识极强,再加之好胜心理突出,因而喜欢在同伴中表现自我,张扬自我。教师应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认真制作课件,掌握多多元教学的相关技巧,从而确保能够有的放矢的开展数学课程教学。
二、数形结合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贯穿整个数学教学活动。良好的计算能力是学好数学课程,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前提。算理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即是为什么这样计算的原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老师过于重视算法的多样性,忽视了对算理的讲解和推导,导致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因此,笔者认为将“树形结合”思想渗透到算理过程中,借助于图像将直观的算理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能力、数学能力就显得尤为紧迫和有必要了。比如,对于“97-40=( )”这道计算题,教师就可以采用小棒,将小棒捆成9捆和7根,每一捆为10根小棒,“97-40”即是从9捆7根中拿出4捆,即是说从“9个十”和“7个一”中减去“4个十”,则剩余的“5个十”和“7个一”,即57就是“97-40”的计算结果。通过结合小棒,采用树形结合的思想,向学生演示计算的原理,有利于对计算结果有直观的认识,将抽象的算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大大激发了学生计算的兴趣。
三、以形導思
构建教学情境,是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学情境,由情入境,因境入情,能有效发散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推理能力等。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情境,能有效满足实际性和趣味性两个特性,从而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例如,教学“分数”相关知识点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向学生解释分数的定义、概念及性质,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了一小段动画视频: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某天,来到一座山丘之下。骄阳似火,师徒四人精疲力尽,口干舌燥。于是,聪明且本领高强的大师兄孙悟空,驾着筋斗云去寻来了一个西瓜。悟空知道八戒好吃,胃口大。于是,将西瓜一分为二,道:“八戒,你要一半吧。”八戒嫌少,嘟着嘴不乐意。悟空接着将西瓜分为四份,说道:“八戒,你要两块。”无奈,八戒还是嫌少。于是,悟空又将西瓜分为八份,并告诉八戒选取其中的四块。八戒心中欣喜,乐呵呵的接过了西瓜。视频播放完毕,学生们哈哈大笑。笔者感知到学生们注意力十分集中。于是,因势利导开始了“分数”教学。
四、质疑问难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效的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品质,让学生从“管理下学习”,转变为“管理自己学习”。而独立自主品质的培养,离不开或者说需要学生具备质疑问难的良好精神。笔者认为,学生是否具备质疑问难精神,其关键因素是教学氛围的营造效果。据研究显示,处于轻松、愉悦、活泼的氛围中学习,人的记忆能力、思考能力、接收能力、转化能力均有显著的提升,思维更加发散,学习效果良好。反之,处于紧张、压抑、沉闷的氛围中学习,其学习效果直线下降。而从学生的角度考量,天性好玩的小学生热爱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更乐于与教师互动。基于以上两点,教师应使用风趣的教学言语,以引导、合作、尝试、探索、体验、反思等方式,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创新能力,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设计者、组织者及引导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及观点。
五、结语
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内心较为敏感脆弱。喜欢某个教师,连带着喜欢教师教授的课程;反之,则存有一点的消极抵触情绪。作为教学工作者,应秉承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关爱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好状态,切实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