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古路坝灯火》由著名作家、编剧、导演莫伸编剧和导演,影片以李院长、鲁校务、徐丹凝、吴建聪、郑浩秋和余专员等为主线,以上世纪30年代末抗战全面爆发后,西北联大南迁汉中,借城固古路坝天主教堂办学的故事为背景,讲述和还原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成长史中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并通过那个特定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性的现在和现在进行时的历史,它的价值和意义诉求卓然有痕。
《古路坝灯火》在影片的总体风格上延续着莫伸一贯的现实主义手法,朴实而真切。他以经典的三段式叙事方式和人物、事件、背景三位一体的结构方式,巧妙地运用李院长、鲁校务与余专员,徐丹凝与吴建聪,郑浩秋与郑浩春三组人物,组构了艰苦办学、转变观念和科学救国三组故事,并通过镜头的不断伸缩和挪移,在三角逻辑支撑和垂直单线索叙述中,使古路坝的故事沿着三个主题垂直展开。
以李院长、鲁校务和余专员为核心,展开的是艰苦办学的故事,以事件进程为主导的叙事模式真实的记录了那个年代里中国教育在历史的时间轴中的艰难历程。完全是历史的巧合,千里迁徙的学校走进了古老的教堂,抗日救亡的神圣性与宗教的神圣性象征般的融合在了一起,在教堂的映衬下,西北联大所属的国立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前身)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理念和图景愈加显出崇高和圣洁。历史是今天的明镜,国立西北工学院一丝不苟的教育原则就是在这样严格的教育精神之下才走到了今天,才有了今天中国的航天事业,以及今天中国雄厚的国家实力和军事实力。这是一个真实的版本,还原这段历史,生动的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的学习成长历程,以及这段历程的背景,体现出是历史就应该给予它应有地位的坦诚和求实。
丹凝与建聪的爱情,展示和见证着那个特殊时代知识分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战争把时代的因素延伸在生活的每一个层面,爱情与战争同在的同时又被战争所洗礼。极度的自私成为时代嘲弄的对象,虚荣在和历史的对话中呈现出它的软弱和无力,冒牌的体面和教养也在与强大的抗日图存的历史背景对话之中,呈现出卑微、蜷缩和寒酸。貌似简单的爱情背后,其实表达出错综复杂的情绪,正是这种血与火的救国救亡的大背景大环境,使得自私与虚荣成为一个时代的反义词。通观全剧,热血沸腾的图强发愤取代无病呻吟的小资情调虽然结构的很简单,却内涵饱满。显然,与时代和历史进程同步的爱情,既是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年代形成的情感价值认同,又是影片着意赋予的意义。
战争的残酷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涤荡不仅表现在丹凝和建聪的爱情之间,也渗透在痛失亲人和饱受磨砺之后。浩春的探访,带来了浩秋一家被日本鬼子杀害的噩耗,面对亲人被日本鬼子屠杀,是上前线为亲人报仇还是留存后方继续学习,同样也是王子复仇记式的生与死的选择。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朴素情感是与历史共同成长起来的,这种冲突的背后是对整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洗礼和人生价值观的再造与重塑,这就是战争的力量,同样是战争背后的力量。战争可以改变一切,而这被改变的一切也同样在抵御、改变、并最终摧毁战争。
三个主要的故事构成了整个影片的主题内涵,三个故事,三个坚守:要放弃原则的生存还是要坚持原则的生存,要匹夫之勇还是要科学救国,要浪漫的情怀还是要追求真理,这三个主题三位一体的表现了古路坝灯火的精神实质及内涵,有效地构成了故事结构以外的逻辑三角,并用这个三角支撑完成了整个故事的内容叙述和主题表达。
《古路坝灯火》在叙事模式上选择的是简洁而洗练的单一故事线索推进型叙事模式。简洁的叙事表现在对那些不言而喻的背景一带而过。在人物关系的设置上,采取了简单型人物关系设置,人物朴实平淡但真实,场景的设置、叙述的方式、音乐的表现、线索的铺排、情节的推进,甚至矛盾的冲突和戏剧张力,都是在朴实而无华的素面中展开。叙事在这里已经超越了技巧成为了一种价值观,抗日救国不仅是一个背景也是一个轮廓,更是人物心理塑造的一个出入口,用情绪性细节和象征性细节的真实,弥补情状性细节的不足,用体验和感悟而不是呈现的方式来避免和忽略场景的单一,从而进入心理的情境。虽然故事情节设置上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始终扣人心弦,在简单故事的结构模式中呈现出复杂的历史背景,由简单而深厚,由朴实而严谨,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透射出一种人性的光芒。
《古路坝灯火》的开场是从遥远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火炬的画面开始的,它意味着这不仅仅是西北联大和国立西北工学院的火炬,也是人类知识的火炬。正是它,有力地奠定了教育的原则、方针和精神,使古路坝的灯火成为了一种象征,也使它成为了新中国教育最重要的注脚。
古路灯火,恒久不熄,永远照耀。
(陕西省策划协会主席 陕西省文艺讨论家协会副主席)
《古路坝灯火》在影片的总体风格上延续着莫伸一贯的现实主义手法,朴实而真切。他以经典的三段式叙事方式和人物、事件、背景三位一体的结构方式,巧妙地运用李院长、鲁校务与余专员,徐丹凝与吴建聪,郑浩秋与郑浩春三组人物,组构了艰苦办学、转变观念和科学救国三组故事,并通过镜头的不断伸缩和挪移,在三角逻辑支撑和垂直单线索叙述中,使古路坝的故事沿着三个主题垂直展开。
以李院长、鲁校务和余专员为核心,展开的是艰苦办学的故事,以事件进程为主导的叙事模式真实的记录了那个年代里中国教育在历史的时间轴中的艰难历程。完全是历史的巧合,千里迁徙的学校走进了古老的教堂,抗日救亡的神圣性与宗教的神圣性象征般的融合在了一起,在教堂的映衬下,西北联大所属的国立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前身)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理念和图景愈加显出崇高和圣洁。历史是今天的明镜,国立西北工学院一丝不苟的教育原则就是在这样严格的教育精神之下才走到了今天,才有了今天中国的航天事业,以及今天中国雄厚的国家实力和军事实力。这是一个真实的版本,还原这段历史,生动的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的学习成长历程,以及这段历程的背景,体现出是历史就应该给予它应有地位的坦诚和求实。
丹凝与建聪的爱情,展示和见证着那个特殊时代知识分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战争把时代的因素延伸在生活的每一个层面,爱情与战争同在的同时又被战争所洗礼。极度的自私成为时代嘲弄的对象,虚荣在和历史的对话中呈现出它的软弱和无力,冒牌的体面和教养也在与强大的抗日图存的历史背景对话之中,呈现出卑微、蜷缩和寒酸。貌似简单的爱情背后,其实表达出错综复杂的情绪,正是这种血与火的救国救亡的大背景大环境,使得自私与虚荣成为一个时代的反义词。通观全剧,热血沸腾的图强发愤取代无病呻吟的小资情调虽然结构的很简单,却内涵饱满。显然,与时代和历史进程同步的爱情,既是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年代形成的情感价值认同,又是影片着意赋予的意义。
战争的残酷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涤荡不仅表现在丹凝和建聪的爱情之间,也渗透在痛失亲人和饱受磨砺之后。浩春的探访,带来了浩秋一家被日本鬼子杀害的噩耗,面对亲人被日本鬼子屠杀,是上前线为亲人报仇还是留存后方继续学习,同样也是王子复仇记式的生与死的选择。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朴素情感是与历史共同成长起来的,这种冲突的背后是对整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洗礼和人生价值观的再造与重塑,这就是战争的力量,同样是战争背后的力量。战争可以改变一切,而这被改变的一切也同样在抵御、改变、并最终摧毁战争。
三个主要的故事构成了整个影片的主题内涵,三个故事,三个坚守:要放弃原则的生存还是要坚持原则的生存,要匹夫之勇还是要科学救国,要浪漫的情怀还是要追求真理,这三个主题三位一体的表现了古路坝灯火的精神实质及内涵,有效地构成了故事结构以外的逻辑三角,并用这个三角支撑完成了整个故事的内容叙述和主题表达。
《古路坝灯火》在叙事模式上选择的是简洁而洗练的单一故事线索推进型叙事模式。简洁的叙事表现在对那些不言而喻的背景一带而过。在人物关系的设置上,采取了简单型人物关系设置,人物朴实平淡但真实,场景的设置、叙述的方式、音乐的表现、线索的铺排、情节的推进,甚至矛盾的冲突和戏剧张力,都是在朴实而无华的素面中展开。叙事在这里已经超越了技巧成为了一种价值观,抗日救国不仅是一个背景也是一个轮廓,更是人物心理塑造的一个出入口,用情绪性细节和象征性细节的真实,弥补情状性细节的不足,用体验和感悟而不是呈现的方式来避免和忽略场景的单一,从而进入心理的情境。虽然故事情节设置上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始终扣人心弦,在简单故事的结构模式中呈现出复杂的历史背景,由简单而深厚,由朴实而严谨,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透射出一种人性的光芒。
《古路坝灯火》的开场是从遥远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火炬的画面开始的,它意味着这不仅仅是西北联大和国立西北工学院的火炬,也是人类知识的火炬。正是它,有力地奠定了教育的原则、方针和精神,使古路坝的灯火成为了一种象征,也使它成为了新中国教育最重要的注脚。
古路灯火,恒久不熄,永远照耀。
(陕西省策划协会主席 陕西省文艺讨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