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回力鞋、铁皮青蛙重返市场,英语课本里的“李雷、韩梅梅”掀起怀旧热潮,《致青春》《变形金刚》等怀旧主题的电影屡屡刷新票房纪录,怀旧产品和卖点几乎涵盖衣食住行各方面。思想上,父母辈总在怀念那个年代“国家什么都管”,“70后”怀想自己当年意气风发,连“80后”都开始追忆“那些年追过的女孩”了。不久前,新浪网一项2493人参与的调查显示,43.7%的人有时怀旧,37.5%的人经常怀旧。不少人担忧,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已经陷入集体怀旧的情结中了呢?
怀旧是对记忆的美化
一般来说,怀旧是甜蜜与温馨的,甚至还有点不自觉的幻想成分。或许这也是人们喜欢怀旧的一个原因,如果怀旧总是噩梦,相信就没人喜欢怀旧了。但是,今天在我们心目中的旧日美好事物,大都经过了我们的想象力的美化。因为人的记忆是会骗人的,大多数的人总会不自觉地把记忆中的痛苦和不如意的部分过滤掉,把美好的部分更深刻地留存下来。在达尔文“物竞天择”的理论中,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的人,都以乐观者为多。因为总是把不如意的事情夸大而把愉快经验遗忘的话,人恐怕很难活得下去,天生性格如此的人,可能大多数命短,留下后代的机会也少。因而能在今天生存的人,大都有点为自己“隐恶扬善”的基因。而且因为怀旧的都是从前的事,多数是发生在每个人年轻时的事,青春岁月大多是美好的,与自己青春年少时的经验相连的事物,自然也觉得特别可爱。
链接1
怀旧一词的由来
“怀旧”这个词最早源于希腊语的nostos和algia,前者有“返回家园”之意,后者表示一种痛苦的状态,顾名思义,就是指渴望回家之痛苦;所以作为一个病理学用语,最初指的是“思乡病”,包含沮丧、抑郁甚至倾向自毁等情绪的疾病。后来,“怀旧”这个词逐渐远离医学范畴,慢慢融入社会,其内涵也有了扩展和延伸,指向个人的意识和社会文化趋势,被当作“某种人类疏离的基本状况”来谈论。如今“怀旧”已经成为一种正常的人类反应和一种社会学现象,已不局限于个体对自己过去的回忆,或是一种“年华渐逝”的印记,而是作为一种正常的情况,既带有浓烈的个人特征,也具有社会的普遍意义。
怀旧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从更深的心理学层面分析,怀旧隐含着人的“退行”心理,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我们面临矛盾和冲突时,我们就会通过怀旧、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来寻求心理上的安全保护。
怀旧是寻找一种安慰。所以,尤其是在危机之下或社会动荡时代,怀旧能给人以舒适、亲切等情感,成为人内心的庇护所。因为对未来,我们总有着各种各样无法预期的焦虑,只有对过去,我们能自由而单纯地在脑海里为之加工,进行评价分析、解读重构。当下社会压力增大、人际关系疏离、工作不稳定等社会现实,让很多人通过怀旧来逃避现实。当面临矛盾和冲突时,我们会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来寻求心灵上的安慰。
此外,懷旧还可以增加亲密感。怀旧是对过去的一种重构与思念,包括对一种已经发生的事件的可掌控感和安全感。将这一保护或认同进一步放大,怀旧也可以唤起共同兴趣社团成员间的亲密感并获得群体性的认同。彼此一起缅怀过去,可以增添爱与亲密感。从社会学角度看,在人生经历重大转变的时刻,人们需要用怀旧来保持身份,对过去的感知可以唤醒过去的自我,清晰地认识、定义自己,因此怀旧是自我感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链接2
为什么我们爱听老歌?
近年来,心理学家已经证实,怀旧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由我们的神经系统下达的指令,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觉得在青少年时期听的那些歌曲比后来听到的任何歌都更优美动听:不是人们的音乐鉴赏力发生了改变,也不是后来听到的那些歌真的都不好听,而是因为年少时听的那些歌在我们的情绪之中留存着很强的力量。研究者发现,相较于成年之后听到的歌曲,我们的大脑会将青少年时期听到的歌维系得更加牢固。因为从12~22岁期间,正是我们大脑神经系统迅速发育的过程,在这段时间内我们所喜欢的音乐和我们的脑叶永久性地关联到了一起,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记忆痕迹,并且这种痕迹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弱。所以,无论后来的音乐品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的大脑里始终都会回荡着年少时为之着迷过的那些歌曲。
为什么老人更爱怀旧?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机体逐渐老化,新陈代谢及内分泌功能不断减弱,老年人的思维、记忆、理解等各种能力均有降低,但“阅历丰富”的大脑贮存的“往日信息”却根深蒂固,遇到某种刺激极易触景生情,往事在脑海中不断涌现。当人步入老年时,人们对自我能力衰退的恐惧,对外界掌控力下降的恐惧,对退休之后完全未知生活的焦虑,很容易触发“怀旧情绪”,以期能获得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能抓住过去的掌控感与安全感。此外意识到生命所剩无多,心里隐隐产生恐慌,于是反复回想过去的时光并加以美化,安慰自己。在这些时候,怀旧通过退行到过去替代性地满足了人的本能欲求。它所造成的时空错觉,正好能以一种象征的方式带给人安全和爱。
链接3
“80后”为什么也开始怀旧?
据观察,“80后”怀旧文化的盛行在如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不仅有关旧时教材中人物关系的“剧透”会引发议论、有关旧时教材人物的网络歌曲会走红,而且,“80后”怀旧文化的主题餐厅、酒吧也早已开门大吉、生意兴隆。在长春,就有红领巾主题的餐厅及以“时光倒流”为主题的酒吧。在餐厅里,餐桌是木质的课桌,就餐需要佩戴红领巾,点菜的菜单是一张考试卷,服务员被称作小队长,买单被称为“交学费”;在酒吧里,“80后”仿佛经历了一次时光的倒流,红白机、旧桌椅、老木盒钟、铁皮青蛙玩具……承载的全都是“80后”儿时的回忆。
为什么“80后”热衷于怀旧?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先生曾对“80后”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80后”中的大多数人是“数字移民”,“90后”“00后”是“数字原住民”,而“80后”的父母辈这一代人很多已经沦为了“数字难民”。按照这种说法,“80后”在“移民”的过程中,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在与新环境摩擦、博弈的过程中,肯定会自然而然地回忆起过去,回忆起儿时的美好。在略显迷茫的未来面前,很多“80后”选择回到过去,在儿时的记忆里企盼一些温暖和安宁。
【责任编辑】蒲 晖
怀旧是对记忆的美化
一般来说,怀旧是甜蜜与温馨的,甚至还有点不自觉的幻想成分。或许这也是人们喜欢怀旧的一个原因,如果怀旧总是噩梦,相信就没人喜欢怀旧了。但是,今天在我们心目中的旧日美好事物,大都经过了我们的想象力的美化。因为人的记忆是会骗人的,大多数的人总会不自觉地把记忆中的痛苦和不如意的部分过滤掉,把美好的部分更深刻地留存下来。在达尔文“物竞天择”的理论中,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的人,都以乐观者为多。因为总是把不如意的事情夸大而把愉快经验遗忘的话,人恐怕很难活得下去,天生性格如此的人,可能大多数命短,留下后代的机会也少。因而能在今天生存的人,大都有点为自己“隐恶扬善”的基因。而且因为怀旧的都是从前的事,多数是发生在每个人年轻时的事,青春岁月大多是美好的,与自己青春年少时的经验相连的事物,自然也觉得特别可爱。
链接1
怀旧一词的由来
“怀旧”这个词最早源于希腊语的nostos和algia,前者有“返回家园”之意,后者表示一种痛苦的状态,顾名思义,就是指渴望回家之痛苦;所以作为一个病理学用语,最初指的是“思乡病”,包含沮丧、抑郁甚至倾向自毁等情绪的疾病。后来,“怀旧”这个词逐渐远离医学范畴,慢慢融入社会,其内涵也有了扩展和延伸,指向个人的意识和社会文化趋势,被当作“某种人类疏离的基本状况”来谈论。如今“怀旧”已经成为一种正常的人类反应和一种社会学现象,已不局限于个体对自己过去的回忆,或是一种“年华渐逝”的印记,而是作为一种正常的情况,既带有浓烈的个人特征,也具有社会的普遍意义。
怀旧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从更深的心理学层面分析,怀旧隐含着人的“退行”心理,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我们面临矛盾和冲突时,我们就会通过怀旧、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来寻求心理上的安全保护。
怀旧是寻找一种安慰。所以,尤其是在危机之下或社会动荡时代,怀旧能给人以舒适、亲切等情感,成为人内心的庇护所。因为对未来,我们总有着各种各样无法预期的焦虑,只有对过去,我们能自由而单纯地在脑海里为之加工,进行评价分析、解读重构。当下社会压力增大、人际关系疏离、工作不稳定等社会现实,让很多人通过怀旧来逃避现实。当面临矛盾和冲突时,我们会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来寻求心灵上的安慰。
此外,懷旧还可以增加亲密感。怀旧是对过去的一种重构与思念,包括对一种已经发生的事件的可掌控感和安全感。将这一保护或认同进一步放大,怀旧也可以唤起共同兴趣社团成员间的亲密感并获得群体性的认同。彼此一起缅怀过去,可以增添爱与亲密感。从社会学角度看,在人生经历重大转变的时刻,人们需要用怀旧来保持身份,对过去的感知可以唤醒过去的自我,清晰地认识、定义自己,因此怀旧是自我感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链接2
为什么我们爱听老歌?
近年来,心理学家已经证实,怀旧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由我们的神经系统下达的指令,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觉得在青少年时期听的那些歌曲比后来听到的任何歌都更优美动听:不是人们的音乐鉴赏力发生了改变,也不是后来听到的那些歌真的都不好听,而是因为年少时听的那些歌在我们的情绪之中留存着很强的力量。研究者发现,相较于成年之后听到的歌曲,我们的大脑会将青少年时期听到的歌维系得更加牢固。因为从12~22岁期间,正是我们大脑神经系统迅速发育的过程,在这段时间内我们所喜欢的音乐和我们的脑叶永久性地关联到了一起,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记忆痕迹,并且这种痕迹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弱。所以,无论后来的音乐品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的大脑里始终都会回荡着年少时为之着迷过的那些歌曲。
为什么老人更爱怀旧?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机体逐渐老化,新陈代谢及内分泌功能不断减弱,老年人的思维、记忆、理解等各种能力均有降低,但“阅历丰富”的大脑贮存的“往日信息”却根深蒂固,遇到某种刺激极易触景生情,往事在脑海中不断涌现。当人步入老年时,人们对自我能力衰退的恐惧,对外界掌控力下降的恐惧,对退休之后完全未知生活的焦虑,很容易触发“怀旧情绪”,以期能获得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能抓住过去的掌控感与安全感。此外意识到生命所剩无多,心里隐隐产生恐慌,于是反复回想过去的时光并加以美化,安慰自己。在这些时候,怀旧通过退行到过去替代性地满足了人的本能欲求。它所造成的时空错觉,正好能以一种象征的方式带给人安全和爱。
链接3
“80后”为什么也开始怀旧?
据观察,“80后”怀旧文化的盛行在如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不仅有关旧时教材中人物关系的“剧透”会引发议论、有关旧时教材人物的网络歌曲会走红,而且,“80后”怀旧文化的主题餐厅、酒吧也早已开门大吉、生意兴隆。在长春,就有红领巾主题的餐厅及以“时光倒流”为主题的酒吧。在餐厅里,餐桌是木质的课桌,就餐需要佩戴红领巾,点菜的菜单是一张考试卷,服务员被称作小队长,买单被称为“交学费”;在酒吧里,“80后”仿佛经历了一次时光的倒流,红白机、旧桌椅、老木盒钟、铁皮青蛙玩具……承载的全都是“80后”儿时的回忆。
为什么“80后”热衷于怀旧?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先生曾对“80后”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80后”中的大多数人是“数字移民”,“90后”“00后”是“数字原住民”,而“80后”的父母辈这一代人很多已经沦为了“数字难民”。按照这种说法,“80后”在“移民”的过程中,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在与新环境摩擦、博弈的过程中,肯定会自然而然地回忆起过去,回忆起儿时的美好。在略显迷茫的未来面前,很多“80后”选择回到过去,在儿时的记忆里企盼一些温暖和安宁。
【责任编辑】蒲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