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叙文,简而言之“记人写景叙事”,“记人写景”作为回忆性心理过程,因人而异,各有不同。“叙事”则是一项艺术活,“文似看山不喜平”,讲究一个“巧”字,列叙、评叙、倒叙、补叙……都需要潜心揣摩构思。高三记叙文写作教学时,指导学生读写结合,搜集素材、去粗取精、积淀情感是拔尖的关键。
一、具体,记叙文写作定要“情真意切”
1.细致观察,写作深处的“根”
天下文章都是因事而生、有感而发,特别是写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现实性,注重“缘事而发”才能产生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源于自我所见、所闻、所感,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详细观察,用心记录一切,以积淀足量的写作素材。
观察应该追求原来“本味”,更要详尽全面。如,在一篇题目为《好奇心》(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记叙文中,有名考生写出了奶奶没事总喊爷爷的事,作者开始写道,爷爷和奶奶不过四五米远,可奶奶每隔5分钟就要去叫爷爷一声。在描写奶奶喊爷爷时,作者观察到:(奶奶)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见爷爷好好的呢,便像孩子似的笑着责怪爷爷:喊了好几次才理人家。奶奶见到爷爷躺在躺椅上晒太阳,便迈着小脚,满意地离去。作者也观察到阳光投射到奶奶身上,闪烁着温暖的光辉。单从上述语段,不难发现作者的观察何等细致,从动作、神情、语言等方面写出了奶奶对爷爷的关心,通过画面定格的白描手法,写出了“温暖与真爱”。于是,作者的好奇心“被濡湿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也得到了满足。正是在这样的细致观察中,作者得出了“你在,就心安,这是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也正是因自己好奇,得出了奶奶这样做的原因全是“情与爱”——“有你在,整个世界,都在”。
2.细节典型,写作绽放之“花”
细节决定成败,往往一个微细处却能体现出无穷意境和味道,使得文章更有无与伦比的妙处与韵味。从典型中筛选一两处值得关注的要点用心铺设点染,定会使得文章开出艳丽“花朵”。
细节描述,需要写出点之“特质”,画出漂亮的“脸蛋”。让我们欣赏赵宁同学习作——《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开头说自己小时候是“病秧”常常三天两头跑医院,一次瞧病后,“我”坐在自行车后看到前面的坡地上开着大片雪白的花儿在阳光的照耀下,开得那样鲜艳,那样精神。(作者叙述的“缘由”与“影子”)并且那样的花朵如同烙印深深地印记在自己的心中,在蓝天白云和金色阳光底下,一个娇小而瘦弱的小女孩,痴迷地看着开放的花朵,露出了灿烂微笑。那时她也心有所感,自己要像那些白花那样漂亮地绽放……(由“我”改为“她”叙述,让读者好似欣赏一幅唯美的图画:清风、蓝天、阳光、白色花朵、娇小瘦弱的小女孩……)并且穿插了父亲不经意的一句话:“这是白菊花,是野生的。”(仅从“野”字,便可让人感受到“精神抖擞”)于是作者在经历那次事件后,“自己端起药碗,不再捏着鼻子,嘟哝着嘴,而是毫无惧色,一饮而尽”因为作者相信,喝下去的是希望,给了“我”强大生命力的支撑,让“我”充满了对生活的渴望与对生命的珍惜。(再次改为第一人称,让读者能够近距离聆听作者真实的心声,触摸真情)所以作者在结尾写道,将不被重视的野菊花看成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完美艺术品,它给了自己力量和希望。
透过这样的细节描写,使得读者能透过作者描述的画面和人称变化的叙述感受到“生命的旺盛活力,如同野菊花,毫无倦怠之意”。此篇美文中的细节,给了我们启发:细节描写需要抓住“典型”,要能从日常生活中截取真实的事件,没有半点“矫揉造作”;细节描写需要“多元”,要从镜头取景远近、人称变化、语言长短等方面拓展。
二、生动,记叙文写作可以“美轮美奂”
1.间接呈现,有含蓄之“美”
蒙娜丽莎作为传世之精品,其美丽不言而喻其魅力更是众说纷纭。特别是蒙娜丽莎微笑之谜成为历来专家学者研讨的话题,甚至有的专家学者对其中的“微笑”展开了描述,认为八成以上是高兴,近一成是厌恶,其余则是害怕和愤怒。这一切无不展现了达?芬奇的高超表现手法。而这种画法无疑就是现代绘画所说的“朦胧美”,记叙文需要这样的美。
通过间接呈现,让学生在语意朦胧中体味“含蓄”,定能感受不一般的美丽。请看某个同学的习作《举手投足之间》,写了姥姥在姥爷过世后,孩子们在酒店吃年夜饭,姥姥见少了一个餐位,顿时阴了脸,原来没有给姥爷准备餐位,可当“我们”搬椅子时,外婆却拒绝了。(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出外婆与外公的感情至深)后来,还是外婆圆了场,说外公托梦,他想吃的孩子们都点了,还想和外婆坐一张椅子,知足了……(这样的间接呈现,更能够使得文章超出传统的抒情类的表述,给了读者更多意会的空间,也含蓄传递了那份真挚的“至爱”)
间接呈现,应找准切入点,并根据表述要点深入细化,让学生有揣摩赏析的机会。间接呈现,应该围绕表述中心,关注其中的深层次内涵,帮助学生透过朦胧之纱,品味其中的含蓄之美。
2.精心推敲,有精致之“美”
惜墨如金,一字传神,体现更多的是精致,展现更多的是匠心。精心推敲,让生动的场面更加活泼,让丰富的细节更富内涵。凡是美文佳作都需经过反复锤炼和打磨,都不“拖泥带水”。
精心推敲,应注重突显“精”字,关注“磨”的过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在记叙刘和珍被害时,提到子弹的行经路线,打中了背部,穿心肺而出,非死即重创……后来有个士兵用警棍在刘和珍头部及胸部猛敲将其致死。作者从医学角度描述刘和珍身体部位遭受的枪杀,烘托出当局者残忍的手段,运用了介词“从……入”“穿……出”等,使得读者在阅读中生成刘和珍遇害时的画面,体现了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
推敲需要引导,需要学生从素材中摘录相关信息短语,需要学生在前后对比的过程中鉴别筛选。突出“简”字,通过以目传情的描述方法来展现精练,以帮助学生敲在鼓心,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突出“活”字,引导学生从前因后果中挖掘鲜活的元素,以产生表达冲动与阅读共鸣。 3.妙用修辞,有幻化之“美”
人靠衣裳,马靠鞍。修辞好似催化剂,能使得语言变得更有立体感,能增强表达的生动性。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述上不再平庸,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积极迁移作用。
借助修辞表现文意,让文章更有看点与深度,使得读者理解起来也更加清晰,更加直白。如,《骆驼祥子》写到了风的“威力”:“吹弯了大树,撕碎了招牌,揭净了报单,遮昏了太阳,唱着,叫着,吼着,回荡着;突然又像大精灵惊了狂,飞快地跑着,呼天连地的扯;时而慌乱,乱卷得一点头绪没有,像恶魔肆无忌惮地乱撞;一会儿又横扫地面,扭折了树枝,吹掀了屋瓦,撞断了电线……”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狂风的怒嚎,让人心惊胆战;运用比喻,将狂风的“恶魔”形象跃然纸上;运用排比,写出了狂风的力度一次更比一次强。正是借助这些修辞,使得作者笔下的狂风更加具体形象,更有看点。
修辞运用指导应注意相互交替,运用比喻,让事物更加具体形象;运用拟人,更能体现深层情感;运用夸张,让读者确有其感,体味其特有力道;运用排比,让叙述更有气势……同时要重视修辞手法运用的准确性,切不可使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方法表达,否则将适得其反。
三、明晰,记叙文写作拒绝“旁逸斜出”
1.削除枝节,删减无谓笔墨
文章最怕节外生枝,离题万里。紧扣中心,跌宕起伏则是文章基本需求。
删繁就简,依据文章的写作要点,需要用心揣摩。在一道以“那鱼 那鹰 那人”为题的高考作文题目中,有名考生的满分作文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从文章主题上看,该考生的文章由“题记”“起跑”“跑程”“终点”“后记”等部分组成,一目了然,遥相呼应。在“题记”中,“我”就是一条鱼、一只鹰,总想离开“不自由的地方”,想要“跑出父母的视线,跑上自己的轨道”。在“起跑”中作者写了自己乘火车离开父母外出打工的经历。在“跑程”中,“我”因学历低无单位肯收,遭受白眼,想起了让自己垂涎的红烧鱼,想起了家门前的盘根错节的老柳树,想起了高三紧张求学的日子……并且看着金鱼缸里的金鱼,得出“鱼,终究离不开水”的结论。第二天,鼓起勇气拨通家里电话,回到给予他生命之源的那片净土上去。(此处将“那人”所途径的路程进行详细叙述,不仅切合主题,更是给了我们更为丰富的内涵——始终逃离不了亲人与友人给予自己不离不弃的关怀……)在“终点”和“后记”中,作者写自己重回“战场”——补习功课,从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准备下一轮“奔跑”。从文章主题的确定来分析,以“跑的体验”为中心,写出了“跑出”时的感受,“跑出”后的体验,“跑回”时的收获。特别是在“题记”“起跑”“终点”“后记”中所记叙的内容不过300字,却是字字如金,句句深远,删减无谓笔墨,达到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艺术效果。
2.培植主干,坚持既定主题
培植主干,需要在审题立意时“播种”,根据生长过程进行修枝整杈,让文章始终有清晰的主干。
记叙文写作除了要遵循基本的“六要素”外,更应该以中心事件为载体,不断穿插相应的表达素材和内容。在写作时需要惜墨如金,需要学生认真审题和精心撰写提纲,真正做到“眼中有题,心中有纲”。在动笔前,要确定主干中心,并且要“立意深远”;写作时咬定“主干”,做到“不蔓不枝”;写作后,回望“主干”,能遥相呼应,必要时宕开一笔,拓展延伸。
综前所言,高三记叙文写作需要把握“具体”“生动”“明晰”六字诀。以注重细节描写为基础,唤醒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突出多元艺术手法运用,帮助文章在含蓄、隽永、精练、虚实中大放光彩;突出主题,不惜笔墨削减,走出“跑偏离题”的境地。只要学生在平时就做“有心人”,养成随时随地写文章的习惯,事事时时“有文章”,记叙文拔尖写作也便指日可待了。
一、具体,记叙文写作定要“情真意切”
1.细致观察,写作深处的“根”
天下文章都是因事而生、有感而发,特别是写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现实性,注重“缘事而发”才能产生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源于自我所见、所闻、所感,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详细观察,用心记录一切,以积淀足量的写作素材。
观察应该追求原来“本味”,更要详尽全面。如,在一篇题目为《好奇心》(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记叙文中,有名考生写出了奶奶没事总喊爷爷的事,作者开始写道,爷爷和奶奶不过四五米远,可奶奶每隔5分钟就要去叫爷爷一声。在描写奶奶喊爷爷时,作者观察到:(奶奶)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见爷爷好好的呢,便像孩子似的笑着责怪爷爷:喊了好几次才理人家。奶奶见到爷爷躺在躺椅上晒太阳,便迈着小脚,满意地离去。作者也观察到阳光投射到奶奶身上,闪烁着温暖的光辉。单从上述语段,不难发现作者的观察何等细致,从动作、神情、语言等方面写出了奶奶对爷爷的关心,通过画面定格的白描手法,写出了“温暖与真爱”。于是,作者的好奇心“被濡湿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也得到了满足。正是在这样的细致观察中,作者得出了“你在,就心安,这是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也正是因自己好奇,得出了奶奶这样做的原因全是“情与爱”——“有你在,整个世界,都在”。
2.细节典型,写作绽放之“花”
细节决定成败,往往一个微细处却能体现出无穷意境和味道,使得文章更有无与伦比的妙处与韵味。从典型中筛选一两处值得关注的要点用心铺设点染,定会使得文章开出艳丽“花朵”。
细节描述,需要写出点之“特质”,画出漂亮的“脸蛋”。让我们欣赏赵宁同学习作——《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开头说自己小时候是“病秧”常常三天两头跑医院,一次瞧病后,“我”坐在自行车后看到前面的坡地上开着大片雪白的花儿在阳光的照耀下,开得那样鲜艳,那样精神。(作者叙述的“缘由”与“影子”)并且那样的花朵如同烙印深深地印记在自己的心中,在蓝天白云和金色阳光底下,一个娇小而瘦弱的小女孩,痴迷地看着开放的花朵,露出了灿烂微笑。那时她也心有所感,自己要像那些白花那样漂亮地绽放……(由“我”改为“她”叙述,让读者好似欣赏一幅唯美的图画:清风、蓝天、阳光、白色花朵、娇小瘦弱的小女孩……)并且穿插了父亲不经意的一句话:“这是白菊花,是野生的。”(仅从“野”字,便可让人感受到“精神抖擞”)于是作者在经历那次事件后,“自己端起药碗,不再捏着鼻子,嘟哝着嘴,而是毫无惧色,一饮而尽”因为作者相信,喝下去的是希望,给了“我”强大生命力的支撑,让“我”充满了对生活的渴望与对生命的珍惜。(再次改为第一人称,让读者能够近距离聆听作者真实的心声,触摸真情)所以作者在结尾写道,将不被重视的野菊花看成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完美艺术品,它给了自己力量和希望。
透过这样的细节描写,使得读者能透过作者描述的画面和人称变化的叙述感受到“生命的旺盛活力,如同野菊花,毫无倦怠之意”。此篇美文中的细节,给了我们启发:细节描写需要抓住“典型”,要能从日常生活中截取真实的事件,没有半点“矫揉造作”;细节描写需要“多元”,要从镜头取景远近、人称变化、语言长短等方面拓展。
二、生动,记叙文写作可以“美轮美奂”
1.间接呈现,有含蓄之“美”
蒙娜丽莎作为传世之精品,其美丽不言而喻其魅力更是众说纷纭。特别是蒙娜丽莎微笑之谜成为历来专家学者研讨的话题,甚至有的专家学者对其中的“微笑”展开了描述,认为八成以上是高兴,近一成是厌恶,其余则是害怕和愤怒。这一切无不展现了达?芬奇的高超表现手法。而这种画法无疑就是现代绘画所说的“朦胧美”,记叙文需要这样的美。
通过间接呈现,让学生在语意朦胧中体味“含蓄”,定能感受不一般的美丽。请看某个同学的习作《举手投足之间》,写了姥姥在姥爷过世后,孩子们在酒店吃年夜饭,姥姥见少了一个餐位,顿时阴了脸,原来没有给姥爷准备餐位,可当“我们”搬椅子时,外婆却拒绝了。(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出外婆与外公的感情至深)后来,还是外婆圆了场,说外公托梦,他想吃的孩子们都点了,还想和外婆坐一张椅子,知足了……(这样的间接呈现,更能够使得文章超出传统的抒情类的表述,给了读者更多意会的空间,也含蓄传递了那份真挚的“至爱”)
间接呈现,应找准切入点,并根据表述要点深入细化,让学生有揣摩赏析的机会。间接呈现,应该围绕表述中心,关注其中的深层次内涵,帮助学生透过朦胧之纱,品味其中的含蓄之美。
2.精心推敲,有精致之“美”
惜墨如金,一字传神,体现更多的是精致,展现更多的是匠心。精心推敲,让生动的场面更加活泼,让丰富的细节更富内涵。凡是美文佳作都需经过反复锤炼和打磨,都不“拖泥带水”。
精心推敲,应注重突显“精”字,关注“磨”的过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在记叙刘和珍被害时,提到子弹的行经路线,打中了背部,穿心肺而出,非死即重创……后来有个士兵用警棍在刘和珍头部及胸部猛敲将其致死。作者从医学角度描述刘和珍身体部位遭受的枪杀,烘托出当局者残忍的手段,运用了介词“从……入”“穿……出”等,使得读者在阅读中生成刘和珍遇害时的画面,体现了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
推敲需要引导,需要学生从素材中摘录相关信息短语,需要学生在前后对比的过程中鉴别筛选。突出“简”字,通过以目传情的描述方法来展现精练,以帮助学生敲在鼓心,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突出“活”字,引导学生从前因后果中挖掘鲜活的元素,以产生表达冲动与阅读共鸣。 3.妙用修辞,有幻化之“美”
人靠衣裳,马靠鞍。修辞好似催化剂,能使得语言变得更有立体感,能增强表达的生动性。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述上不再平庸,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积极迁移作用。
借助修辞表现文意,让文章更有看点与深度,使得读者理解起来也更加清晰,更加直白。如,《骆驼祥子》写到了风的“威力”:“吹弯了大树,撕碎了招牌,揭净了报单,遮昏了太阳,唱着,叫着,吼着,回荡着;突然又像大精灵惊了狂,飞快地跑着,呼天连地的扯;时而慌乱,乱卷得一点头绪没有,像恶魔肆无忌惮地乱撞;一会儿又横扫地面,扭折了树枝,吹掀了屋瓦,撞断了电线……”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狂风的怒嚎,让人心惊胆战;运用比喻,将狂风的“恶魔”形象跃然纸上;运用排比,写出了狂风的力度一次更比一次强。正是借助这些修辞,使得作者笔下的狂风更加具体形象,更有看点。
修辞运用指导应注意相互交替,运用比喻,让事物更加具体形象;运用拟人,更能体现深层情感;运用夸张,让读者确有其感,体味其特有力道;运用排比,让叙述更有气势……同时要重视修辞手法运用的准确性,切不可使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方法表达,否则将适得其反。
三、明晰,记叙文写作拒绝“旁逸斜出”
1.削除枝节,删减无谓笔墨
文章最怕节外生枝,离题万里。紧扣中心,跌宕起伏则是文章基本需求。
删繁就简,依据文章的写作要点,需要用心揣摩。在一道以“那鱼 那鹰 那人”为题的高考作文题目中,有名考生的满分作文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从文章主题上看,该考生的文章由“题记”“起跑”“跑程”“终点”“后记”等部分组成,一目了然,遥相呼应。在“题记”中,“我”就是一条鱼、一只鹰,总想离开“不自由的地方”,想要“跑出父母的视线,跑上自己的轨道”。在“起跑”中作者写了自己乘火车离开父母外出打工的经历。在“跑程”中,“我”因学历低无单位肯收,遭受白眼,想起了让自己垂涎的红烧鱼,想起了家门前的盘根错节的老柳树,想起了高三紧张求学的日子……并且看着金鱼缸里的金鱼,得出“鱼,终究离不开水”的结论。第二天,鼓起勇气拨通家里电话,回到给予他生命之源的那片净土上去。(此处将“那人”所途径的路程进行详细叙述,不仅切合主题,更是给了我们更为丰富的内涵——始终逃离不了亲人与友人给予自己不离不弃的关怀……)在“终点”和“后记”中,作者写自己重回“战场”——补习功课,从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准备下一轮“奔跑”。从文章主题的确定来分析,以“跑的体验”为中心,写出了“跑出”时的感受,“跑出”后的体验,“跑回”时的收获。特别是在“题记”“起跑”“终点”“后记”中所记叙的内容不过300字,却是字字如金,句句深远,删减无谓笔墨,达到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艺术效果。
2.培植主干,坚持既定主题
培植主干,需要在审题立意时“播种”,根据生长过程进行修枝整杈,让文章始终有清晰的主干。
记叙文写作除了要遵循基本的“六要素”外,更应该以中心事件为载体,不断穿插相应的表达素材和内容。在写作时需要惜墨如金,需要学生认真审题和精心撰写提纲,真正做到“眼中有题,心中有纲”。在动笔前,要确定主干中心,并且要“立意深远”;写作时咬定“主干”,做到“不蔓不枝”;写作后,回望“主干”,能遥相呼应,必要时宕开一笔,拓展延伸。
综前所言,高三记叙文写作需要把握“具体”“生动”“明晰”六字诀。以注重细节描写为基础,唤醒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突出多元艺术手法运用,帮助文章在含蓄、隽永、精练、虚实中大放光彩;突出主题,不惜笔墨削减,走出“跑偏离题”的境地。只要学生在平时就做“有心人”,养成随时随地写文章的习惯,事事时时“有文章”,记叙文拔尖写作也便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