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成为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将“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是学生把课堂看作是自己的乐园,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巧妙地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用自己的情感碰撞出学生的情感来。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学生 兴趣 思维 情感
语文及生活,生活及语文。语文的内容最丰富多彩,也是最有情趣的学科,它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应试训练之举。怎样将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笔者谈自己的几点观点。
1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现在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之事影响深刻,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就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分析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通过大家的交流,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2 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我在教《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参与合作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钱梦龙语)。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例子”,提炼语文知识,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便可以自学知识,再生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素质。这样,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3 以情激情,碰撞出学生的情感火花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用自己的激情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碰撞起学生的情感来,使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例如,在上《周总理,你在哪里》的课文朗读指导中,我怀着对革命前辈深深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同诗人一起去高山旁、大海边、森林中寻觅亲人,怀念敬爱的周总理的情景。教师入情入境,拨动着学生感情上的心弦,起到了使学生见诗人之所见,思诗人之所思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在讲授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驾驭课堂的轻松自如,点拨知识的深入浅出,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维活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兴趣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古人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参与式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学生 兴趣 思维 情感
语文及生活,生活及语文。语文的内容最丰富多彩,也是最有情趣的学科,它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应试训练之举。怎样将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笔者谈自己的几点观点。
1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现在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之事影响深刻,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就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分析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通过大家的交流,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2 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我在教《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参与合作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钱梦龙语)。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例子”,提炼语文知识,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便可以自学知识,再生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素质。这样,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3 以情激情,碰撞出学生的情感火花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用自己的激情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碰撞起学生的情感来,使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例如,在上《周总理,你在哪里》的课文朗读指导中,我怀着对革命前辈深深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同诗人一起去高山旁、大海边、森林中寻觅亲人,怀念敬爱的周总理的情景。教师入情入境,拨动着学生感情上的心弦,起到了使学生见诗人之所见,思诗人之所思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在讲授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驾驭课堂的轻松自如,点拨知识的深入浅出,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维活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兴趣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古人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参与式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