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它往往有安定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把握学习目标,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的作用。导入语的设计要遵循简明精炼、吸引力强和情感充沛的原则。
关键词 导语方法 原则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好的导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开门见山
语文教师上课时的导入语应做到简洁、明快、新鲜、活泼,以利于学生尽快人情入境。很多时候,我们采用的是直接切入正题的方法,即开门见山法。
教学《姥姥的剪纸》这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个作家叫笑源,他有个会剪纸的姥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姥姥,走近他姥姥的剪纸。”
二、潜移默化
语文的特点是文字蕴含着情感。教师要引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文字中去,并产生相应的情感。在导入时,我们就要把这种感情的基调通过导入语让学生在心里酝酿出来。
在教学《船长》这课时,我从大家熟知的《泰坦尼克号》导入,在渲染了海难的危险与人物的不幸后,随即道:“我们再将时间的镜头向前推进几十年,一艘巨型货轮诺曼底号发生了海难,诺曼底号没有泰坦尼克号的先进和豪华,就连最起码的航海灯也没有,但与泰坦尼克号所不同的是:船上所有人当中只有一人遇难,创造了海难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一切都因为诺曼底号上有一位临危不乱、忠于职守的船长,他就是——哈尔威船长。法国大作家雨果得知诺曼底号遇难,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的英雄壮举后,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船长》。”就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情不自禁地对人物产生了由衷的钦佩,产生了想走进故事、走近人物的欲望。
三、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法,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开课时,引导学生学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就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发起他们对新知的兴趣。
在教学《草原》这课时,我先带领学生回顾《青海高原一株柳》:“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巍巍然——”“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和作者一样,心中都留下了这株柳,更种下了这株柳的精神。今天我们从青海高原走出,一齐走进——内蒙古的草原,领略别样的风情……”在学完《草原》这节课后,针对《麋鹿》这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先回顾《草原》这课描写草原美景的第一小节,接着说:“草原既大又绿,还很美,而且富有生机,那是因为草原上有自由自在的羊群,悠闲自得的牛儿,奋力疾驰的骏马……这些可爱的动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到江苏盐城大丰市认识一种鹿,它的名字叫麋鹿。”这样既引导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创设情境
在导入新课时,借助于图片、实物、音乐、视频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主题,活跃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走进教学内容。
在教学《安赛腰鼓》这课时,我先演示安塞腰鼓的录像,在余音未尽时,旁白:“这就是曾在1990年亚运会上一展风采的安塞腰鼓。从那一鸣惊人之后,安塞腰鼓那磅礴的气势以及那激荡生命的力量就为许多人所倾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了壮阔、豪放、火烈的民族舞蹈中去了。当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生动有趣时,学生才会把课堂当成“乐园”,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
五、质疑问难
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化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这种方法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丢弃一切私心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导入时,从课题人手质疑,不失为上策。因为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阅读不注意审题,不注意课题与文章内容间的联系往往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影响阅读的效果。因此,审题中的质疑问难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要在吃透教材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语这个教学的开场白,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学生的心田,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多彩,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
关键词 导语方法 原则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好的导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开门见山
语文教师上课时的导入语应做到简洁、明快、新鲜、活泼,以利于学生尽快人情入境。很多时候,我们采用的是直接切入正题的方法,即开门见山法。
教学《姥姥的剪纸》这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个作家叫笑源,他有个会剪纸的姥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姥姥,走近他姥姥的剪纸。”
二、潜移默化
语文的特点是文字蕴含着情感。教师要引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文字中去,并产生相应的情感。在导入时,我们就要把这种感情的基调通过导入语让学生在心里酝酿出来。
在教学《船长》这课时,我从大家熟知的《泰坦尼克号》导入,在渲染了海难的危险与人物的不幸后,随即道:“我们再将时间的镜头向前推进几十年,一艘巨型货轮诺曼底号发生了海难,诺曼底号没有泰坦尼克号的先进和豪华,就连最起码的航海灯也没有,但与泰坦尼克号所不同的是:船上所有人当中只有一人遇难,创造了海难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一切都因为诺曼底号上有一位临危不乱、忠于职守的船长,他就是——哈尔威船长。法国大作家雨果得知诺曼底号遇难,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的英雄壮举后,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船长》。”就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情不自禁地对人物产生了由衷的钦佩,产生了想走进故事、走近人物的欲望。
三、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法,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开课时,引导学生学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就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发起他们对新知的兴趣。
在教学《草原》这课时,我先带领学生回顾《青海高原一株柳》:“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巍巍然——”“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和作者一样,心中都留下了这株柳,更种下了这株柳的精神。今天我们从青海高原走出,一齐走进——内蒙古的草原,领略别样的风情……”在学完《草原》这节课后,针对《麋鹿》这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先回顾《草原》这课描写草原美景的第一小节,接着说:“草原既大又绿,还很美,而且富有生机,那是因为草原上有自由自在的羊群,悠闲自得的牛儿,奋力疾驰的骏马……这些可爱的动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到江苏盐城大丰市认识一种鹿,它的名字叫麋鹿。”这样既引导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创设情境
在导入新课时,借助于图片、实物、音乐、视频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主题,活跃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走进教学内容。
在教学《安赛腰鼓》这课时,我先演示安塞腰鼓的录像,在余音未尽时,旁白:“这就是曾在1990年亚运会上一展风采的安塞腰鼓。从那一鸣惊人之后,安塞腰鼓那磅礴的气势以及那激荡生命的力量就为许多人所倾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了壮阔、豪放、火烈的民族舞蹈中去了。当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生动有趣时,学生才会把课堂当成“乐园”,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
五、质疑问难
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化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这种方法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丢弃一切私心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导入时,从课题人手质疑,不失为上策。因为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阅读不注意审题,不注意课题与文章内容间的联系往往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影响阅读的效果。因此,审题中的质疑问难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要在吃透教材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语这个教学的开场白,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学生的心田,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多彩,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