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们,博物馆才能蒸蒸日上

来源 :国际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bao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博物馆对自身人才素质、队伍结构的要求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藏品保护、展览策划、社会传播、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正日益成为博物馆走向现代化、专业化最迫切的需要。
  现代化的博物馆人才,应具备现代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科学素养;注重获取新的知识,注重吸纳前沿理论;尊重客观存在事实,尊重新的实践成果,及时通过科学管理和文化成果,使博物馆文化更多惠及社会民众。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博物馆在现代化的轨道上不断创新。因此博物馆在人才管理机制上唯有不断探索,才能为其开辟出一条不断前进的道路。
  工作人员在检查画作
  在博物馆系统中,无论是藏品管理、观众服务,还是行政事务,都是围绕对人的管理,是通过人力资源得以实现的。人力资源是博物馆各类资源中最具活力的资源,是博物馆各类资源得以发挥其最佳效用的中枢资源,也是博物馆管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变量。
  优秀的管理人员
  博物馆只有具备优秀的管理人才,才能实现高水平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掘馆舍、设备、藏品、员工和经费等条件的潜质,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博物馆馆长和管理层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博物馆的发展影响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博物馆一直隶属行政部门管理,馆长实行行政任命制。
  这一管理体制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从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看,博物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管控过死过细,博物馆缺乏自主权和发展活力,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职能的发挥。为此,对于博物馆馆长和管理层人员的人选,应引入竞争机制,可实行直接聘任、社会公开招聘、推选聘任、委任等多种方式,建立健全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绩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任用、奖惩挂钩。
  大都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
  人才选聘机制
  当前中国的博物馆应当通过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等制度创新,进行用人机制改革。在博物馆的选人用人制度方面,应建立全国性博物馆人才和要素配置市场,使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在全国进行自由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赋予博物馆在用人、设岗、奖惩方面的主动权;真正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特别是注重跨城市、跨单位、跨部门选择人才。
  博物馆应制定从业人员的准入标准,从资质、资格方面严把从业人员的门槛。应建立公开招聘和公开考试的博物馆选人用人制度,增加选人用人的透明度,在人事制度上引入社会监督机制,从而防止通过非正当途径向博物馆安排人员,确保优秀人才能够走上合适的工作岗位。
  岗位管理制度
  目前一些博物馆从工作性质、业务特点出发,将岗位设置划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对于三种不同岗位的人员,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用人机制。对于博物馆中的管理岗位,建立体现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资格经历、岗位需要的等级序列;对于博物馆中的专业技术岗位,建立职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实行职业准入制度;对于博物馆中的工勤岗位,建立岗位等级规范,规范工勤人员“进、管、出”等环节的制度。
  且应将博物馆明确界定为知识密集型科研教育机构,比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相关政策,推动博物馆改革,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博物馆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提高博物馆在编人员中的专业人员比例,设立博物馆职业资质认证制度,研究出台博物馆专业人员准入办法,逐步实行持证上岗。
  故宫工作人员正在修复文物
  绩效激励机制
  当前中国博物馆的激励机制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是博物馆的激励机制还较单一,过于依赖职位激励和薪酬激励的局面还没有改变;二是激励的力度及激励的科学性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还不能充分调动博物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大多数博物馆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着分配上的“大锅饭”现象。这不仅导致博物馆出现养懒人的现象,还使博物馆难以引进甚至留住优秀人才,从而形成人才的逆向淘汰。
  对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而言,应革除分配制度上的弊端,贯彻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扩大博物馆内部分配自主权,在博物馆内建立健全物质激励机制,通过员工考核与薪酬管理相结合的手段,达到奖励优秀、淘汰落后等目的,从而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同时,博物馆在建立健全物质激励机制的同时,还应当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精神激励机制的途径和办法,使两者相互配合、互为补充。
  敬业精神
  与其他一些行业相比,博物馆工作岗位比较清贫,但是博物馆员工却管理着国家最珍贵的文化财富,要做到不见异思迁,不以专业知识和经验牟取私利,在物欲横流中安贫乐道,就要达到很高的道德境界,就要甘于敬业奉献。
  在实践中,中国对博物馆员工的精神激励方式主要包括授予劳动模范和先进员工等荣誉称号、组织或领导表扬、提名推薦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安排,这些精神激励的方式在实践中都得到较好的激励效果,但是还很不够,需要创新实践。应当深入研究员工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符合本博物馆员工实际需求的精神激励的新方法、新途径,使博物馆的精神激励机制更有实效。
  中国服饰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布展
  由于其特殊的组织性质,博物馆的经营方式必定与普通的企业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但在激烈市场环境下,博物馆需要开辟出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来充分展示与发挥自己的特色,这就需要博物馆从人才管理角度出发,既吸收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又结合博物馆自身特点,创新人员管理机制,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能够留在博物馆最适宜的岗位上,为博物馆发展作出最大贡献。
其他文献
7月5日,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进入遗产申报审议环节的最后一天,全天审议文化遗产申报项目13项,其中11项为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共产生新的世界遗产9项,除土耳其项目2001年曾被评估为暂缓列入后经过十多年补充材料重新提交申报外,其余均为新的申报项目。  9个项目分别为:  挪威的留坎镇与诺托登地区工业遗产  Rjukan–Notodden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  德国汉堡的
期刊
最近什么最火?说是大圣应该不为过吧~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完成了票房逆袭,喜欢悟空的你,何不到上海来一次「面圣」之旅呢!目前,上海电影博物馆正在举办「《大闹天宫》诞生50周年纪念展」,绝对不容错过喔~  “大闹天宫”展项  位于三楼【动画长廊】展区  造型设计  展示墙的这一部分陈列了张光宇为《大闹天宮》设计的孙悟空人物造型(右上)以及时任原画设计师的严定宪当年对着镜子反复琢磨、体会孙猴子特定动
期刊
国际博物馆协会曾在2001年将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博物馆与社区”。意在指其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所起到的推动发展作用。  博物馆作为社区中的特殊成员,其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要用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协作精神来衡量。博物馆与社区成员互相依赖,如果没有了协作精神,双方不能从中互相学习,那么举办多少场活动都是毫无意义的。  社区,宏观社会的缩影  在美国,博物馆经常被用作社区活动中心;人们围绕着自己所感兴趣的
期刊
在下半刊中,杂志精选了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具有标志性内容的文章。以“博物馆與文化遗产关键概念” 为主题,开启《国际博物馆》杂志的新阶段。  对于20世纪80年代博物馆事业发展来讲,沙罗 · 高斯(1986)、迈克尔 · 埃姆斯(1985)、阿尔法 · 奥马尔 · 科纳雷(1983)等作者所阐述的观点以及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都对巩固博物馆学科地位,发展博物馆理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博物馆,为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平台。  博物馆长期以来对于物质形态藏品的研究与利用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制度与方法,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本身的特性,需要依托行为人自身而存在,并通过技艺、声音等载体口传身教来得以传承。所以如何在博物馆将“非遗”有效地传承和保护下去,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本文将从博物馆教育入手,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依托博物馆平台向公众进行传播。  细纹刻纸  非物
期刊
过去几年中,中国的博物馆行业发生了一些非常大的变化:  首先,从数量上,几乎平均每天都有一家新的博物馆开馆;其次,未成年访客的数量上涨得最为迅速,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博物馆视为社会教育空间,他们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最重大的一个改变是,公共教育成为了中国博物馆评级的核心指标,博物馆不再是一个只重收藏和研究的机构,而是转向了与社会共享教育资源。  过去几年的这些大事对博物馆而言,催生出一个问题:为满
期刊
踏进美术馆,人人所期待的都是一场不虚此行的经历。  但常常会发现,从作品晃悠到作品,每件艺术品停留个十秒二十秒之后,别人兴趣盎然,自己却疲惫不堪?在博物馆面对,也同样如此。  阿兰·德波顿说:“我们与艺术的相遇,并不总像预想中那般美好。”不仅如此,甚至,还可能会陷入各种对于看展览的偏见里去——  对这些,一位来自荷兰的资深艺术顾问约翰·艾迪玛,或许能给出一些有趣的建议。  他的建议很实际,诸如:如
期刊
博物馆作为教育机构,是通过展览来达到其普惠启发大众的目的,而展览质量的高低,则直接影响了观众的观感体验,以及是否能够把握住展览所要传递的信息。但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展览依旧只停留在文物单纯的陈列展示上,或是大范围的强加一些关联性并不大的数字媒体技术,并没有充分挖掘文物价值——其背后的故事性。  一个展览的成功与否也取决于是否把故事讲好了,而博物馆作为藏有无数故事的宝库,如何通过展览“讲故事”,如何为
期刊
展览开幕那天,我在幽暗的展厅仔细看着,一件一件地,不肯落下任何细节。  除去我自己对历史的兴趣之外,这大概是因为展览开幕前的一个月,媒体上的信息已经在狂轰滥炸——展览本身脱胎于BBC的广播节目、中国是巡展的最后一站、100件文物会带你领略世界史……  大英展开幕当天,策展人贝琳达·克里勒博士正给观众介绍展品。  然而,当身处展厅内,顺着号码逐一看下去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不论是此前报道的媒体
期刊
昨日,“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开幕,今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本刊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用物品叙述历史”的经典展览,带来了100件有趣的文物,并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精心准备的第101件展品“2001年宣布中国重返世贸组织(WTO)的木槌和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签字笔”收尾。  这些文物在来北京之前,已经陆续在日本、阿布扎比、澳大利亚进行巡展,并曾在当地引起非常大的轰动。那么,与在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