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文本矛盾,巧借解读资源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77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昆明的雨》教学难点来源于学生的存疑之处,而这些存疑之处往往正是文本的矛盾之处。教师可通过紧抓文本矛盾,巧借课文中的上下文信息、课文后的阅读提示及课本外的背景知识有效突破《昆明的雨》的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关键词:《昆明的雨》;汪曾祺;教学难点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的一篇经典散文,在授课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紧抓文本矛盾,即可准确把握教学难点。教师可借用课文上下文信息、阅读提示及课文外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有效突破《昆明的雨》教学难点。
  一、教学难点的确定
  《昆明的雨》一文教学难点的确定可以参考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观点,也可以参考教师用书上的资料,还可以由授课教师自行把握,但最准确的还是要靠学情确定。在授课之前,笔者布置学生细读课文,找出其疑惑之处并写在预习本上交上来,结果发现学生存疑最多的有以下三点:
  1.第9段的最后一句明明写到作者“不是思乡”,而第10段的首句却写着“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这两句是否矛盾?
  2.为什么题目是《昆明的雨》,文中却写与雨看似无关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
  3.作者在第10段写的乡愁应该是对故乡江苏的乡愁,可结尾却表达了对昆明的想念,怎么理解这两种“乡愁”?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存疑之处正是文本的矛盾之处,也是文章的教学难点。很显然,解决了这些难点呢,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那么,应该如何有效突破以上教学难点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巧借课文中的上下文信息、课文后的阅读提示及课文外的背景知识等资源,成功引导学生突破《昆明的雨》的教学难点,拟通过教学片段的方式进行具体重现。
  二、教学难点的解决
  师:在预习问题中,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第9段的最后一句作者明明写着:“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但紧接着又写到:“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两句是否矛盾?
  生1:作者引用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它寄托着汪曾祺对故乡高邮的思念。
  生2:我发现陈圆圆和作者之间存在着不少共同点——他们都是江苏人,都千里迢迢地从家乡来到昆明,又因种种原因而回不了家乡,曾经的陈圆圆站在莲花池边思念家乡,而如今作者来到莲花池看着陈圆圆的石像,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生3:受到刚才那位同学的启发,我发现作者的好朋友朱德熙也是江苏人,两个因战乱而回不了家的人聚在一起,更增添了思乡愁绪。
  生4:我关注的是第10段对木香花的描写,这里写到木香的花叶“被雨水淋得湿透”,其实暗示着作者的内心也是“湿透”了的。这里的“一寸深”指的并不只是苔痕,更指作者心中浓浓的思乡愁绪,“沉沉”并不只是形容雨,更暗示着作者思乡愁绪之沉,而“浊酒一杯”勾勒出一位思乡者的形象。
  生5:房东送花的行为,实际上已然在无意中撩拨起了作者的思乡愁绪,但他却故意说“不是思乡”,故意说只有“一点”“淡淡的”的乡愁,这里“不是……不是……”的句式,量词、叠词的运用,抑制住了作者泛滥的思乡情感,从而使语言得以平淡,使思乡情感得以绵长。
  生6: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析给了我启发,我从“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被昆明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味给感动了,因此他的思乡之情自然而然也被冲淡了,所以明明思乡愁绪很重的作者才说自己“不是思乡”。
  师:刚才同学们的接力分析为我们很好地解答了疑惑,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情味,在昆明还有哪些美好的景、事、物冲淡了作者的乡愁呢?
  生7:还有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
  师:正如阅读提示中的一句话所言:“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作者在昆明的雨季里所看到的、所经历的一切冲淡了他的乡愁,这就是他写与雨看似无关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事物的原因。
  生8:老师,我有个疑问,作者在第10段写的乡愁应该是对故乡江苏的乡愁,可结尾却表达了对昆明的想念,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两种“乡愁”?
  师:问得好!前面的两个问题我们先后借助了课文中的上下文信息和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进行了巧妙解答,現在针对这位同学所提出的问题,课文中和阅读提示里都没有相应的解读线索,因此我们只能跳出课本找答案。请大家阅读仔细下面的材料,尝试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1939年夏,他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在本文中,作者回忆的是1944年5月前后的昆明雨季。此时正值抗日战争,而“笔者”的家乡是当时的沦陷区。
  生9:这篇文章因为是一篇散文,存在着两个视角,一个是1944年的视角,当时的作者就像《夜雨寄北》中的李商隐一样,有家不能回,内心充满了思乡愁绪,另一个是1984年的视角,阔别昆明多年后很是思念,因此才存在两种“乡愁”。
  师:你能够回想起以前学过的《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两个视角”并迁移到此文中,很不错。但你只点出了作者思念高邮的原因,却没有总结出作者思念昆明的原因,有同学可以帮他补充一下吗?
  生10:作者在昆明留下了美好的体验,这些体验让作者止不住对昆明的思念,在他心中早已把昆明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如今趁着宁坤索画之际,在画画过程中对昆明的怀念已难以自禁,于是便提笔写下这篇文章,以此纪念两种时空下的两份宝贵情感。
  师:总结得很好,这节课我们通过巧借课文中的上下文信息、课文后的阅读提示及课文外的背景知识等资源,成功地解答了大家最困惑的三个问题,这给大家学习类似散文提供了很好的思考路径。
  三、教学经验的总结
  在教授《昆明的雨》的过程中,笔者深深地领悟到教学重点的确定并不来源于教师用书,也不来源于教师的主观设定,而是来源于学生对课文的疑惑之处,而这些疑惑之处又往往是课文的矛盾之处。
  在教授《昆明的雨》这类散文时,教师可以巧妙借用各类资源来攻破教学难点,可以借用课文中上下文的相关信息,也可以借助课文里的课前预习、课后提示、旁批及课下注释等资源,如果以上资源仍无法有效攻破教学难点的话,还可以向课文、书本外借资源,引入相关背景知识。如此一来不但能有效突破类似散文的教学难点,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此类散文的鉴赏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姚友良. 汲取名家深刻见解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廊坊师范专科学校恢复了招生,除了招收工农兵学员外,又办了几期中学教师培训班,中文班(当时就叫“中文科”)的十几位教师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干劲,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结合教材、教学实践还编写了大量的教学辅导材料和参考资料,颇受学生、进修教师的欢迎。他们要求集印成册,如中学课程里的鲁迅的作品、毛泽东主席的作品(这都是中學教师在教学时感到困难的地方)。这些材料经由老师和学生传了出去,
芦根乃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的根茎,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的功效。  清肺热而祛痰排脓  芦根最早的药用记载,当属《金匮要略》所载苇茎汤,治疗“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与桃仁、薏苡仁等配伍,有清热排脓之效,故服后“当吐如脓”。另如《暑病证治要略》之芦根清肺饮,用芦根为主药,配伍冬瓜皮、茯苓、通草等,治疗暑湿伤肺、心烦口渴、痰黄咳喘。笔者常将本品与麻杏甘石汤相伍,再加入冬瓜仁
想到那所让她憧憬的中学,她的内心充满期待  由于小学阶段五年制改成六年制,县城今年没有小学毕业生,县城最好的中学决定从各个乡镇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来就读。  听到这个消息时,麦穗正在地里汗流满面地干活。正是农忙季节,父亲兴奋地摇晃着刚从镇上拿回的成绩通知单说:“穗,你可以到三中去读书了,你是我们镇的第一名!”父母看起来比麦穗还要高兴。   打谷机还是最原始的,有许多饱满的稻穗落到了田地上,麦穗非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多篇经典文学作品,拟以《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为例,抓住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这一维度,注重深挖、深研、深讲,谈谈文学名著的鉴赏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名著鉴赏;语言聚焦  当下,关注中学生阅读的呼声与日俱增,广大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也因之浓厚。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有了读书的号召之后,怎样有效地开展阅读却少有精准、到位的思考。人们总希望学生自主阅读,看到学生阅读了就
老师坐在讲台后面  校长正在广播发言  滔滔不绝假期总动员  同学们都心不在焉  开着小差数着时间  耐心已经快要到极限  让时间加快  我们迫不及待  其实早就有安排保证假期精彩  终于能理直气壮放肆的不乖  大会到此结束,同学们,放假了  一起say hi 我们放假了  say hi 我们去玩耍  让快乐的抛物线  一直能飞到顶点  什么上课测验什么假期作业  这一刻统统都靠边  让自由的抛物
摘要: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呈现出“范围广、角度新、难题大”的特点,广大语文教师一直在探寻提高语文复习效率的途径。基于当前高考试题特点和语文复习现状,高考语文复习有必要适时“回归”,即回归基础、回归教材、回归文本、回归生活、回归“历史”。  关键词:高考;语文复习;本真;回归  高考语文全国卷注重对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在高考复习中,我们跟随这个指挥棒一路奔跑,但有时得到的
摘 要:自古有关岳阳楼的诗词多不胜数,李白之前就有其仰慕的前辈孟浩然写过的著名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之后也有杜甫的千古名篇《登岳阳楼》。但李白的这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却是真正的“太白体”,与任何其他的诗歌都不同,它传达出太白追求极致,以我为主的迥乎常人的精神特质。  关键词: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文本解读;我心为主  自古写与岳阳楼有关的诗词多矣。孟浩然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盖
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他,纪念他,越发感觉到文学虽然“无足轻重”,但却是那么美好和广博。也许正是因为文学让
摘要:品味古代记叙散文“留白”的精彩,叹服古人记事之言简义丰,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文字当中的文化韵味,领略经典的无穷魅力,提升审美素养。  关键词:品味“留白”;无胜于有;审美素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有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和节选自《史记》的《鸿门宴》,所选文章均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
“小家伙!”生物老师李姆先生的嗓音永远是那样刺耳。他从不叫学生的名字,只是一声“小家伙”,一听到这声音,就意味着有人要倒霉。  特思蒙德抬起头张望着,李姆先生的目光直射自己的座位。他屏住呼吸,想悄悄地抽掉练习本底下的一张纸,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就是你!”李姆先生气恼地嚷着,露出满口大牙,“我在黑板上写,你却在下面做小动作。把那张纸给我拿上来!小家伙。”特思蒙德乖乖地向讲台走去,脸上火辣辣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