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随着普高扩招,生源不断减少,加之各校之间争夺生源激烈,导致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整体素质较差,学生已不仅仅只是学习落后,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品性问题”,这些学生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无所畏惧地在学校混日子。而有些学生则曾经是初中时代的“捣蛋王”,甚至是被老师视为“害群之马”,可以说他们是一些“问题学生”。如何教育管理好这些学生,是摆在中职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想通过对学生品性教育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当前中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缺乏爱心型。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对班集体以及同学缺乏爱心,我行我素,自私自利,在班上不和群,和同学相处较难,缺乏团队精神,从小父母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再加之个别学生属于单亲家庭,学生从小就缺乏爱心,所以他也不愿意付出爱心。
(二)以自我为中心型。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凡事与己无关高高挂起,形成自我封闭性,典型的90后特点,在学校不能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平时自由散漫,随心所欲,迟到、旷课,上课干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如课堂上手机上网、听听音乐、睡觉等。
(三)缺乏教养型。这类学生的特点是:礼貌礼节太差,不懂得尊重周围的人,偶尔也和老师顶撞,把同学更不当一回事。平时“出口成脏”,已是家常便饭,不时地还要挥拳相向,这主要是在家里家长惯得了。
(四)不诚实型。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害怕某些事被家长、老师知道而使自己受到责罚 ,觉得欺骗别人后有一种成就感 ,慢慢有了自己的个性,不想别人知道自己真实的想法,在家骗父母,在校骗老师、同学。
二、学生品性教育有关理论
学生的品性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简单地说,品性就是品德和品质,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外界影响或熏陶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习惯,是个人性格的品质。品性决定了人的发展,也决定了人的成就。品性是后天形成的,是人的社会反应,需要教育和培养。
三、学生品性培养方法
对待品性缺乏的学生,要遵循教育规律进行教育,学生品性教育培养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顺从,其次是认同,最后是内化。
认同的有效内容和手段。(一)用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品性问题,作为学校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行为。使学生一进校就明白哪些事情能做能说,哪些事情不能做也不能说,要用严格的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对经常性犯错误的学生要及时用制度进行约束,逐渐规范他们的行为,要经常性不失时机地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规范他们的一言一行,进而落实好学生的一日生活制度。
(二)德育课中加大品性教育内容。学生的品性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德育课教育是一个主阵地,课堂上,老师要实时根据学生中品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增加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注重教育的效果,善于剖析学生中的问题,也可以进行引申至以后的工作中,如果个人品行不好,对自己今后的就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等等。
(三)班主任老师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积极开展学生品性教育活动。在校园生活中,班主任是学生生活方面最为主要的教育者、影响者,他每天都和学生在一起,最能够了解学生的情况,以及学生在品性方面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现身说法,谈谈班上学生在品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可以采用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学生乐于接受,二是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用先进的文化影响学生品性发展。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任何课程无法比拟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具有深远意义。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上进。好的教风体现引导学生勤奋向上、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好的学风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
校园文化影响学生品性主要通过四个方面:一是宣传教育;二是各种文化活动,即知识讲座、辩论赛、讲演赛、各种征文比赛、文化艺术节等;三是社会实践,即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四是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要加强宣传工作,这样才能达到将校园文化的精神传递到每个人的脑海里。才能做到时时提醒学生约束自己的品性。
(五)对待学生品性养成要有耐心。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今天的中职学生之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品性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一个清醒认识,不是一两次谈话,一两次活动就能收到良好效果的,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有些学生可能一时好了,但也要考虑到有回头的可能性。做人的工作本来就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更何况去做中职学生的工作,难度是可以想象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要有耐心做好这项工作,在平凡之中见伟大。
英国的史迈尔说过:“人之风动一世,在品行,而不在地位;地位虽高,无品行,何得风动一世”。对于当今中职学生品性问题,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也不要草木皆兵,只要我们以高度的责任心,真诚的爱心,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去关心、帮助、引导学生,就一定可以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才,让我们为这个伟大的使命奋斗吧。
一、当前中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缺乏爱心型。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对班集体以及同学缺乏爱心,我行我素,自私自利,在班上不和群,和同学相处较难,缺乏团队精神,从小父母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再加之个别学生属于单亲家庭,学生从小就缺乏爱心,所以他也不愿意付出爱心。
(二)以自我为中心型。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凡事与己无关高高挂起,形成自我封闭性,典型的90后特点,在学校不能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平时自由散漫,随心所欲,迟到、旷课,上课干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如课堂上手机上网、听听音乐、睡觉等。
(三)缺乏教养型。这类学生的特点是:礼貌礼节太差,不懂得尊重周围的人,偶尔也和老师顶撞,把同学更不当一回事。平时“出口成脏”,已是家常便饭,不时地还要挥拳相向,这主要是在家里家长惯得了。
(四)不诚实型。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害怕某些事被家长、老师知道而使自己受到责罚 ,觉得欺骗别人后有一种成就感 ,慢慢有了自己的个性,不想别人知道自己真实的想法,在家骗父母,在校骗老师、同学。
二、学生品性教育有关理论
学生的品性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简单地说,品性就是品德和品质,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外界影响或熏陶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习惯,是个人性格的品质。品性决定了人的发展,也决定了人的成就。品性是后天形成的,是人的社会反应,需要教育和培养。
三、学生品性培养方法
对待品性缺乏的学生,要遵循教育规律进行教育,学生品性教育培养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顺从,其次是认同,最后是内化。
认同的有效内容和手段。(一)用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品性问题,作为学校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行为。使学生一进校就明白哪些事情能做能说,哪些事情不能做也不能说,要用严格的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对经常性犯错误的学生要及时用制度进行约束,逐渐规范他们的行为,要经常性不失时机地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规范他们的一言一行,进而落实好学生的一日生活制度。
(二)德育课中加大品性教育内容。学生的品性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德育课教育是一个主阵地,课堂上,老师要实时根据学生中品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增加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注重教育的效果,善于剖析学生中的问题,也可以进行引申至以后的工作中,如果个人品行不好,对自己今后的就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等等。
(三)班主任老师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积极开展学生品性教育活动。在校园生活中,班主任是学生生活方面最为主要的教育者、影响者,他每天都和学生在一起,最能够了解学生的情况,以及学生在品性方面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现身说法,谈谈班上学生在品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可以采用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学生乐于接受,二是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用先进的文化影响学生品性发展。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任何课程无法比拟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具有深远意义。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上进。好的教风体现引导学生勤奋向上、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好的学风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
校园文化影响学生品性主要通过四个方面:一是宣传教育;二是各种文化活动,即知识讲座、辩论赛、讲演赛、各种征文比赛、文化艺术节等;三是社会实践,即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四是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要加强宣传工作,这样才能达到将校园文化的精神传递到每个人的脑海里。才能做到时时提醒学生约束自己的品性。
(五)对待学生品性养成要有耐心。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今天的中职学生之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品性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一个清醒认识,不是一两次谈话,一两次活动就能收到良好效果的,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有些学生可能一时好了,但也要考虑到有回头的可能性。做人的工作本来就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更何况去做中职学生的工作,难度是可以想象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要有耐心做好这项工作,在平凡之中见伟大。
英国的史迈尔说过:“人之风动一世,在品行,而不在地位;地位虽高,无品行,何得风动一世”。对于当今中职学生品性问题,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也不要草木皆兵,只要我们以高度的责任心,真诚的爱心,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去关心、帮助、引导学生,就一定可以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才,让我们为这个伟大的使命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