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现社会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目标,它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由主体的地位,当下深刻认识和改善互联网企业中普遍存在的“996”工作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內容,摆脱“996”泥沼则是其重要一环。从当前来看,关键是要在当前中国的发展中增强以人为本的意识,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对异化劳动现象进行正确的鞭策和引导,从而使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更加自由。
关键词:以人为本;996工作制;异化劳动
一、“996”工作制的内涵与现状
2019年3月27日,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在GitHub上传开。程序员们揭露“996ICU”互联网公司,抵制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度。所谓“996”的工作制,指的是指的是早晨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下午休息1小时(或不到),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并且在一周中要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在我国当前的加班环境中,“996”工作制引发了热议——强制与自愿的界限已被模糊。如果是企业强制“996”,则必须从劳动法律等各方面加大力度保护员工的基本权益;如果是员工自愿“996”,那相应的报酬体系则应该完善起来,对员工的额外劳动给予相应的回报。
二、当前国内对“996”工作制的看法——“左”与“右”
目前,国内对“996”工作制有两种极具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从员工的角度出发,认为“996”工作制严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工作制,不利于员工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该工作制下工作的职工们被劳动“捆绑”,劳动权利受到了侵害,百害而无一利。本文将这种观点称之为“996”上的“左”的观点。另一种则是部分企业家们,认为“996”工作制是对员工们的一种福报,大力鼓吹,“对于热爱工作的人而言,12个小时工作时长也不算长”。甚至有些企业将“996”精神作为他们的企业精神,大肆兴起与宣传。本文将这种观点则称为“996”上的“右”的观点。
1)“左”的分析
“ 996”被美化为一种责任感和时代感,并且被认为是工作者必须有的一种勤奋态度。的确,能够以超额的劳动换取超额的价值也是一些奋斗者们所认同的价值观,能够为奋斗者提供相应的奋斗环境于上升机遇的企业也是奋斗者期许的平台。但现实却是,许多工人深陷“ 996工作系统”的泥潭,无法将超常劳动力换成等同的经济利益和相应的提升机会。“ 996”正在消耗一群甚至一代劳动者的青春。在网上讨论中,许多人提出了“ 996工作制”的对策,比如他们如何表现出迎合“996但出工不出力的态度,如何靠拖延战术达到“996”要求的工作时长。他们这样做无非是以下两个原因:首先,互联网公司以“优化”的名义裁员,将原来的2至3人的工作压为1人,仅支付1.5名员工的费用。这种节省人力,节省劳动成本的方法导致个人工作量增加,在没有加班的情况下按时完成这些工作量是不可能的。其次,公司将加班文化与职业道德和拼搏精神相结合,给人们“没有加班就是不够努力”“不努力就是不勤奋”。在这种道德被绑架型的企业文化中,或者说在企业的粗俗管理方式下,劳动者必须忍受要这种工作制度。
2)“右”的分析
为何有些企业会大力鼓吹“996”工作制呢?笔者从以下方面去做了分析:
(一)逼迫员工主动离职,减少用人成本
减少赔偿金,减少一个员工的成本,不仅要考虑他的工资,还要考虑雇佣这个员工所支付的五险一金等,企业总想努力从员工身上剥夺更多的利益。公司延长工作时间是变相的裁员手段,一些公司人员过剩,裁员需要成本,要是员工自己忍受不了而离职,可以为公司节省以大笔开销。
(二)增加工作时长,企业利益最大化
“996”在当下的互联网公司中盛行,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有的企业在根本认识上,只是狭隘的认可相对较长的劳动时间可以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坚持这种观点的企业,不仅仅把获得利润作为企业唯一的目标,而且期望最大限度地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一些无视法律,无视社会效应和社会责任的企业就不断的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甚至将其制度化,强制化。
(三)迫使员工将生活重心转移,建立工作重心
将员工的休闲与家庭时间严重压缩,让员工在工作上所花的时间占了绝大部分,员工的事业心越来越重。实行“996工作制”的企业以不合理、不健康的企业文化包装自己,将自己因效率低下、管理无力而造成的增收困境转嫁于劳动者,这种集体不是马克思与恩格斯描述的真正的集体——这种“虚假的集体”只是通过牺牲内部人员的自由来实现企业主个人的自由而已。
三、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来看“996”工作制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这意味着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在重视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的同时也尊重人类的个体本质。人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发挥作用,并表现出自己的独特特征。这提醒我们应该遵循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并且尊重个人特点,重视个体的发展。而“996”工作制显然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背道而驰,甚至异化了劳动。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思想是他转向经济学研究的成果,也同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哲学同马克思自身进行的经济研究想融合的产物。[2]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思想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辨投机异化理论不同,但这时依旧保留有德国古典哲学异化的特点,即从主体的本质以非人的方式同人相对的角度来论述异化。“996”工作制何尝不是对人的劳动的异化呢?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人所特有的意志自由与创造力的一种体现。但是在雇佣劳动中,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而并非他本质的东西。他们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被强制的去劳动。这是一种自我牺牲与自我折磨的劳动。因此,劳动者在劳动中并会不感到满足和幸福,反而使自己的身体受到损伤。比如过去两年因为“996”工作制所引起的猝死事件,是值得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加以深思的。 四、为走出“996”现状的措施探讨
为了达到预期目的,人类的行为必须服从与遵循客观规律,这个普遍认识规律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在人与规律之间,人的行为活动和意志都必须服从规律,而不是与之相悖。而人对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始终经历了从被迫服从到有意识地自觉服从,这也就是从必然到自由的过程。对于规律,人们无法穷尽对它的了解与认识,但不能永远置之于异化的状态。所以,如何尽早地摆脱“996”现状,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问题:
1)提高劳动效率
马克思曾将节约劳动时间称为人类社会的首要经济规律。所以在以后要更好地去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企业放在第一位的是要去想如何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能力的发展,而人的能力的发展又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知识能够通过革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拓展新的劳动对象、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管理的科学化等多种途径,被用于生产过程,从理论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形成现实的生产力。[3]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加大在科研投入中的占比,研发核心技术,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最终途径。
2)提高勞动者权益
劳动者权益的提高与改善,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个体的工作、生活与休闲状态,也是衡量社会人本指数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崇尚加班,把奋斗等同于常态化“过劳”状态,迫使着年轻人“放空自己”的工作机制与社会风气,明显偏离了以人为本的内核。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下,劳动者既然付出了“996”的工作时间,就必须得到相应的报酬。
3)促进企业管理科学化
马克思既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休闲的重要性,充分发展和利用休闲生活可以促进人的解放。因此科学规范、合理高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与动力。
4)政策保护
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有关政府监管部门应当依法积极行使职权,加强对侵犯劳动者休息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监督,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此外,当员工通过劳动仲裁、诉讼等形式维护自己的权利时,有关政府部门还必须在举证、法律援助以及执法等方面为工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并鼓励他们积极寻求法律保护。
5)完善监察体系
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有必要明确监察机构的指责所在。二、要进一步建立群众监督机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它具有全面性与广泛性的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发动群众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反实际情况。
结束语: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始终以人民立场为基础,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强调人民群众的共享,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指导下全面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并重视民生。通过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
[2] 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 ISBN 978-7-01-002950-4
[3]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9
作者简介:彭薛琴(1996—),女,汉族,重庆市南岸区,硕士研究生在读,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以人为本;996工作制;异化劳动
一、“996”工作制的内涵与现状
2019年3月27日,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在GitHub上传开。程序员们揭露“996ICU”互联网公司,抵制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度。所谓“996”的工作制,指的是指的是早晨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下午休息1小时(或不到),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并且在一周中要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在我国当前的加班环境中,“996”工作制引发了热议——强制与自愿的界限已被模糊。如果是企业强制“996”,则必须从劳动法律等各方面加大力度保护员工的基本权益;如果是员工自愿“996”,那相应的报酬体系则应该完善起来,对员工的额外劳动给予相应的回报。
二、当前国内对“996”工作制的看法——“左”与“右”
目前,国内对“996”工作制有两种极具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从员工的角度出发,认为“996”工作制严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工作制,不利于员工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该工作制下工作的职工们被劳动“捆绑”,劳动权利受到了侵害,百害而无一利。本文将这种观点称之为“996”上的“左”的观点。另一种则是部分企业家们,认为“996”工作制是对员工们的一种福报,大力鼓吹,“对于热爱工作的人而言,12个小时工作时长也不算长”。甚至有些企业将“996”精神作为他们的企业精神,大肆兴起与宣传。本文将这种观点则称为“996”上的“右”的观点。
1)“左”的分析
“ 996”被美化为一种责任感和时代感,并且被认为是工作者必须有的一种勤奋态度。的确,能够以超额的劳动换取超额的价值也是一些奋斗者们所认同的价值观,能够为奋斗者提供相应的奋斗环境于上升机遇的企业也是奋斗者期许的平台。但现实却是,许多工人深陷“ 996工作系统”的泥潭,无法将超常劳动力换成等同的经济利益和相应的提升机会。“ 996”正在消耗一群甚至一代劳动者的青春。在网上讨论中,许多人提出了“ 996工作制”的对策,比如他们如何表现出迎合“996但出工不出力的态度,如何靠拖延战术达到“996”要求的工作时长。他们这样做无非是以下两个原因:首先,互联网公司以“优化”的名义裁员,将原来的2至3人的工作压为1人,仅支付1.5名员工的费用。这种节省人力,节省劳动成本的方法导致个人工作量增加,在没有加班的情况下按时完成这些工作量是不可能的。其次,公司将加班文化与职业道德和拼搏精神相结合,给人们“没有加班就是不够努力”“不努力就是不勤奋”。在这种道德被绑架型的企业文化中,或者说在企业的粗俗管理方式下,劳动者必须忍受要这种工作制度。
2)“右”的分析
为何有些企业会大力鼓吹“996”工作制呢?笔者从以下方面去做了分析:
(一)逼迫员工主动离职,减少用人成本
减少赔偿金,减少一个员工的成本,不仅要考虑他的工资,还要考虑雇佣这个员工所支付的五险一金等,企业总想努力从员工身上剥夺更多的利益。公司延长工作时间是变相的裁员手段,一些公司人员过剩,裁员需要成本,要是员工自己忍受不了而离职,可以为公司节省以大笔开销。
(二)增加工作时长,企业利益最大化
“996”在当下的互联网公司中盛行,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有的企业在根本认识上,只是狭隘的认可相对较长的劳动时间可以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坚持这种观点的企业,不仅仅把获得利润作为企业唯一的目标,而且期望最大限度地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一些无视法律,无视社会效应和社会责任的企业就不断的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甚至将其制度化,强制化。
(三)迫使员工将生活重心转移,建立工作重心
将员工的休闲与家庭时间严重压缩,让员工在工作上所花的时间占了绝大部分,员工的事业心越来越重。实行“996工作制”的企业以不合理、不健康的企业文化包装自己,将自己因效率低下、管理无力而造成的增收困境转嫁于劳动者,这种集体不是马克思与恩格斯描述的真正的集体——这种“虚假的集体”只是通过牺牲内部人员的自由来实现企业主个人的自由而已。
三、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来看“996”工作制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这意味着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在重视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的同时也尊重人类的个体本质。人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发挥作用,并表现出自己的独特特征。这提醒我们应该遵循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并且尊重个人特点,重视个体的发展。而“996”工作制显然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背道而驰,甚至异化了劳动。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思想是他转向经济学研究的成果,也同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哲学同马克思自身进行的经济研究想融合的产物。[2]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思想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辨投机异化理论不同,但这时依旧保留有德国古典哲学异化的特点,即从主体的本质以非人的方式同人相对的角度来论述异化。“996”工作制何尝不是对人的劳动的异化呢?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人所特有的意志自由与创造力的一种体现。但是在雇佣劳动中,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而并非他本质的东西。他们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被强制的去劳动。这是一种自我牺牲与自我折磨的劳动。因此,劳动者在劳动中并会不感到满足和幸福,反而使自己的身体受到损伤。比如过去两年因为“996”工作制所引起的猝死事件,是值得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加以深思的。 四、为走出“996”现状的措施探讨
为了达到预期目的,人类的行为必须服从与遵循客观规律,这个普遍认识规律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在人与规律之间,人的行为活动和意志都必须服从规律,而不是与之相悖。而人对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始终经历了从被迫服从到有意识地自觉服从,这也就是从必然到自由的过程。对于规律,人们无法穷尽对它的了解与认识,但不能永远置之于异化的状态。所以,如何尽早地摆脱“996”现状,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问题:
1)提高劳动效率
马克思曾将节约劳动时间称为人类社会的首要经济规律。所以在以后要更好地去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企业放在第一位的是要去想如何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能力的发展,而人的能力的发展又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知识能够通过革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拓展新的劳动对象、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管理的科学化等多种途径,被用于生产过程,从理论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形成现实的生产力。[3]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加大在科研投入中的占比,研发核心技术,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最终途径。
2)提高勞动者权益
劳动者权益的提高与改善,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个体的工作、生活与休闲状态,也是衡量社会人本指数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崇尚加班,把奋斗等同于常态化“过劳”状态,迫使着年轻人“放空自己”的工作机制与社会风气,明显偏离了以人为本的内核。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下,劳动者既然付出了“996”的工作时间,就必须得到相应的报酬。
3)促进企业管理科学化
马克思既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休闲的重要性,充分发展和利用休闲生活可以促进人的解放。因此科学规范、合理高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与动力。
4)政策保护
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有关政府监管部门应当依法积极行使职权,加强对侵犯劳动者休息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监督,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此外,当员工通过劳动仲裁、诉讼等形式维护自己的权利时,有关政府部门还必须在举证、法律援助以及执法等方面为工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并鼓励他们积极寻求法律保护。
5)完善监察体系
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有必要明确监察机构的指责所在。二、要进一步建立群众监督机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它具有全面性与广泛性的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发动群众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反实际情况。
结束语: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始终以人民立场为基础,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强调人民群众的共享,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指导下全面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并重视民生。通过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
[2] 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 ISBN 978-7-01-002950-4
[3]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9
作者简介:彭薛琴(1996—),女,汉族,重庆市南岸区,硕士研究生在读,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