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语言之美 触摸情感之泉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ta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十册第17课《月光启蒙》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散文,写了作者回忆起在童年夏夜的月光下,母亲搂着自己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动人情景。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是精神成长的根基,是生命历程中不可缺的宝贵精神财富。全文语言在质朴中带着柔美,字里行间渗透着母亲的关爱,无形中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个爱的摇篮。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对歌谣、童谣有一定的认识。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4.受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受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印发孙友田的《母爱似水》一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触发情感
  1.课前两分钟: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出示课件)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
  课文最后一节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母亲是通过什么给了我启蒙?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 (板书:歌谣、故事、童谣、谜语)
  3.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那洒满月光的篱笆小院,去回味母亲吟唱的歌谣、童谣。
  二、品味歌谣、童谣,交流情感
  (一)感悟歌谣
  1.请同学们尽情地吟诵歌谣吧!
  (出示歌谣,指生读,指生评价)
  2.你们知道母亲是怎样唱这两首歌谣的吗?谁有一双慧眼?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自由读读这段话,看看有什么感受?三月的风给人什么感觉?溪水又给人什么感觉?
  歌声是用耳朵听的,芳香是用鼻子闻的,作者却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明明是听觉,怎么会变成嗅觉了呢?为什么?
  别让这种感觉溜走,老师把这一节改成了一首小诗,来一起读读。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范读、指生读)
  3.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母亲唱的歌谣。(播放音乐)
  看着你们满脸的甜蜜、温馨,老师知道你们都陶醉了,陶醉在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中了。可母亲在歌谣中唱出了什么?让我们再来读读歌谣。
  (自由读、指生读)
  读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份温馨与疼爱。(指生轻轻地读)
  母亲在歌谣中唱出了什么?
  让我们用心去享受这宁静的夏夜,这温馨的歌谣,这深沉的母爱。(女生齐读歌谣)
  4.出示填空:母亲用歌谣把_____,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_____。
  5.师引述:母亲深情地为我吟唱的这些歌谣,如同春雨点点滋润了我的心田。
  所以说——(齐读)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就是用这动人的歌谣,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二)感悟童谣
  1.歌谣是抒情的、含蓄的,童谣是——(出示童谣)
  自由读读童谣,读后说说自己的感觉怎么样?
  2.这就是童谣的特点,找出你认为最有趣的读给我们听听。(指名读)
  我们这样读,你觉得好玩吗?(师用拍手、跳皮筋的方式范读)
  3.此时,老师想起了妈妈还会唱的童谣。(播放动画童谣)
  你想起小时背过的童谣了吗?(指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
  4.明月已至中天,我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着她唱的歌谣、童谣,感到母亲仿佛一尊玉石雕像。
  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
  5.母亲伴着月光让一些童谣慢慢地溶入了我的心里,这也是一种启蒙。所以说——(齐读)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就是用这些幽默风趣的童谣,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三、有效拓展,升华情感
  1.母亲不识字,她用甜美的嗓音在月光下给我唱歌谣、童谣,还给我讲故事,说谜语,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民间文学的熏陶,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母亲真不愧是我的启蒙老师。
  2.师配乐范读课文原文部分
  出示: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现在生活好了,母亲却感受不到了,不少的记忆都渐渐流逝了。有一年,当我赶回老家去看母亲时,这个曾经拥有甜美嗓音和玉石雕像般美好形象的她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此时此刻,我多么想唤起母亲的记忆,多想在母亲耳边低声地说:
  出示:母亲,你可曾记得……
  3.母爱是伟大的!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赞一赞这位虽不识字,却勤劳而智慧、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出示:母亲,您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您, 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是您,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是您,用那些优美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啊,母亲!您是我永远的老师, 是我心中永远珍藏的一轮明月。
  4.同学们,你们的母亲不一定会唱动听的歌谣,不一定会讲奇妙的神话故事。但是,她们正如文中的母亲一样,用她们所能给予的方式深深地爱着你们 。母亲才是你人生中真正的启蒙老师。母亲是可敬的,是无私的。让我们深情地说一声:
  出示:妈妈,我爱您!
  四、布置作业,回味情感
  1.阅读《月光启蒙》的姊妹篇《母爱似水》。
  2.搜集家乡的民歌、民谣,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和同学交流。(谱曲唱、拍手唱、跳皮筋唱等等)
  3.回家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反思】
  语文课是充满情感的课堂,在该节课中,我用自己的情感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焰,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把握住文本情感的纽带,感悟、发现、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人物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实现了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存。
  1.优化课堂结构,让课堂孕育诗情
  在教学中,我以母亲吟唱的歌谣、童谣为主线,帮助学生从歌谣、童谣内容,从自身和作者的感受,从母亲的情感等不同角度去领会母亲的启蒙。在教学时,我首先采用歌曲、图画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放松紧张情绪,激发其探知欲望。其次,将文字与音乐结合起来,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刺激,对他们理解字、词、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作者在描写歌谣“月亮出来亮堂堂”和“月儿弯弯像小船”时,用“动听”一词来形容歌曲的优美,用“甜甜”、“深情”来描绘母亲的演绎,用“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来描绘这芳香的音韵。可是,倘若没有亲耳听到这歌声,学生也只能凭着感觉去揣测这些优美的词句。这时,我巧妙地播放了母亲唱的歌谣,那甜甜的嗓音,醉了当年的小作者,醉了教室里的学生。学生朗读时,配以婉转的曲调、动听的旋律,霎时,教室里流淌的音律紧紧地扣住所有人的神经。然后,教师通过声音、表情、语调、体态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创设一个个语言实践场,让学生来感受文本语言,产生独特体验;让学生重新拾回儿时的记忆,重新找回童年的快乐。最后,通过“链接”文字资料及相关图片、音乐来升华学生的情感。
  2.个性化阅读,让课堂绽放活力
  在教学歌谣这一部分时,我抛给学生两个问题:1.母亲是怎样唱这些歌谣的?2.她在歌谣中唱出了什么?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不是教师简单的告知,而是学生在反复玩味、反复品鉴、反复吟诵中获得自然积淀,让他们感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在教学童谣这一部分时,我带着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方法读文中的三首童谣。如用活泼的语气读,用舒缓的语气读,用拍手的方式读等等。学生模仿、表演的个性得到张扬,其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我由此想到自己小时候所熟悉的童谣带给自己的快乐,想到母亲带给作者的启蒙。这既是对文本本身的迁移,又是对自己情感的迁移。诵读童谣使学生打开了心门,到达了情感彼岸,使课堂绽放出朝气蓬勃的活力。
  3.有效的课外补充,让课堂延续生命
  阅读教学应该为学生的阅读打开一扇窗户,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领略和观赏更多、更美的风景。在教学完课文后,我出示了孙友田《月光启蒙》的部分原文,通过“链接”资料来升华情感。我想,教师富有感召力的朗读一定能深深地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情感的波澜得以沸腾与升华。在课文中,慈爱、聪颖的母亲与此时痴呆傻笑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让人读起来心碎、心疼,这一切都将深深地印在每个人的脑海中,使体验因此而更深刻。课后,我又给学生留了作业,阅读本文的姊妹篇《母爱似水》。这样,课外的阅读“链接”把学生从文本引向文本,以文本延续文本,课后又将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2008年初夏时节,我参加了市小学语文优课比赛,执教二年级下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如何让课堂“亮”起来?我与备课组的老师一起,一遍又一遍地推敲教法,制作课件。终于,一份凝聚着众人心血和智慧的教学预案出炉了。带着自信,我走进课堂开始了第一次试教。    遭遇意外    预设和生成,实在是课堂教学一对永恒的矛盾。我的自信,就是在这一刻被击得粉碎,我从所期望的课堂的“亮  点”跌至了“冰点”。 
提倡作文的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和真实表达,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小学生作文中的个性化,指的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记录个性化视角中的事物,表达个性化的感情和见解。而在现实中却较多的存在学生作文个性弱化现象,或题材单一,内容空洞;或缺乏主见,语言贫乏;或故作粉饰,言不由衷,甚至出现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寻找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根源,笔者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    一、
语文教材孕育着丰富的情感,每一篇课文都有文理,即作者的思路、文路及其语言文字的结构特色。学生学习语文需要情感参与加以体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提供方法,帮助理出语言规律。无论是教材还是教与学,都要关注情理因素,唤醒情趣与理趣。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怎样让“情趣”与“理趣”自然渗透,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呢?李伟忠老师的阅读教学片断,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情理。    片断一  《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在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不但决定了教学的走向,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更具有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功能。那么,教师该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课堂评价语呢?    一、鼓励性评价——自然、真诚    只有发自肺腑的表扬,才能触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诸如“不错”、“很好”、“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的这首《池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浅显易懂,明白如话,孩子们读过两遍之后,基本上就能理解诗意。那么,作为教师应该讲什么。又应该怎样引导呢?以下是我教学《池上》的部分记录及体会。    一、以字带句,初步理解诗意    这首诗有4个生字,分别是“撑”、“艇”、“浮”、“萍”,还有一个多音字“解”。既然小诗学生一读就懂,能不能把字词教学和对诗句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真情实感,写出真实体验。我曾布置一篇作文,题为《一件有趣的事》,其中廖必顺同学的一篇作文题目吸引了我的眼球:  一件有趣的事──青蛙“解剖”  今天是周末,我和妈妈一起到菜市场买菜。妈妈说,今天是我生日,中午饭桌上的菜由我做主。我走过一个个摊位,突然看见前面有一群人围成一圈,好像在看什么。哇塞,原来是一位叔叔在活剥青蛙呢!旁边还放着一大网兜活蹦乱跳的大青蛙。只见
今年由于自学考试的缘故,我认真研读了司马迁所著的《报任安书》一文,司马迁在此文中述说了自己因李陵事件而受奇耻大辱的始末,发泄了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述说了自己受辱之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明了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了解这些以后,我认为我很有必要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把这些资料呈现给学生,这些材料对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非常有必要。于是一节崭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课堂实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考试,是语文课程改革进程中日益受到关注的热门话题。考试的基本属性是一种教学评价。作为评价方式之一的考试,其根本目的是让教师更加有效的教,让学生更加有效的学,让语文课程更为有效的发展。这里,让我们试着审视当前如火如荼的语文考试改革,点击语文考试命题中出现的若干关键词,拨云见日,触摸课程改革的脉搏,看清有效教学的方向。    关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忽视语文命题导教导学的功能。如何让语文命题为课堂教学服务,如何让语文检测与课堂教学和谐统一呢?坚持依据《标准》,紧扣课本,应是语文命题始终不渝的追求。    依标——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种各样的示范课、研究课精彩纷呈。这些课一会儿不用多媒体就不算精彩,一会儿没有小组教学就不算好课。我们一线教师有时有点无所适从。时下的语文课该怎么上?笔者有幸听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顿时豁然开朗,这才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    一、以读为主线    于老师在上课伊始,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遍,用笔留下思考的痕迹;请默读完课文的同学朗读课文,要求读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