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单纯气管内插管全麻及硬膜外阻滞辅以气管内插管全麻用于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与麻醉效果。方法:80例择期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按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各40例:A组采用单纯气管内插管全麻,B组采用硬膜外阻滞辅以气管内插管全麻。结果:观察患者麻醉前、气管插管后、手术开始、手术1h、气管拔管时的BP、HR以及麻醉药用量,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和完全清醒时间,全麻药用量B组明显少于A组(P<0.05),拔管及完全清醒时间B组较A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辅以气管内插管全麻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麻醉恢复期短,术后镇痛完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全麻;硬膜外阻滞;血流动力学;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高龄患者80例,ASAⅡ~Ⅲ级,男43例;女37例;年龄68~84岁,体重48~80Kg。据麻醉方法分为两组各40例,A组(对照组)行单纯气管内插管全麻;B组(实验组)行硬膜外阻滞辅以气管内插管全麻。术前服用不同的抗高血压药,血压控制在基本正常范围内。心电图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心室扩大,ST-T下移。其中陈旧性心梗6个月以上3例、稳定性心绞痛5例、肺心病2例、糖尿病6例、患者经过治疗均得到控制。
1.2麻醉方法
术前30arin肌注阿托品0.5mg,鲁米那0.1g。人室后常规监测BP、HR、SpO2、ECG,建立静脉通道充分扩容,B组选择L1-L2或L2-L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向头侧置管3~3.5cm,局麻药选用1%盐酸利多卡因+0.375%盐酸左布比卡因混合液,注入试验量4ml后测试麻醉阻滞平面;据情况,于气管插管后再分次注人适量混合液;个别不能忍受体位变动疼痛者,于气管插管后穿刺。全麻诱导插管,A、B组均用咪哒唑仑0.05~0.08mg/Kg,芬太尼2.5~4μg/Kg,阿曲库铵0.5mg/Kg,丙泊酚0.8~1.5mg/Kg。插管后行IPPV模式通气,VT8~10ml/Kg、RR14次/min、I:E为1:2,新鲜气体流量1.0~1.4 l/min,术中以异氟醚1~2.0%吸人维持麻醉,根据手术治疗情况酌情追加芬太尼,并间断给予阿曲库铵维持肌松,B组术后均采用硬膜外术后镇痛。
2结果
2.1一般情况
两组病人年龄、身高、体重、ASA分级及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血流动力学
A组患者血压除拔管时略增高外,其余各时点均低于麻醉前(P<0.05);B组各时点血压与术前及A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B组手术中和拔管时心率明显慢于术前(P<0.01),与A组相比明显减慢(P<0.01)。A组插拔管时心率明显高于术前(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注:与麻醉前相比,①p<0.05,②p<0.01,与A相比,③p<0.05,④p<0.01
2.3两组病人术后随访均无术中知晓
A组中有6例患者拔管时及拔管后发生躁动,3例神志恢复不满意。A组吸人异氟醚及芬太尼、阿曲库铵用药量均大于B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麻醉维持用药量
注:①与A组相比,p<0.05。
2.4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清醒及拔管时问B组较A组明显缩短(P<0.05),见表3,B组术后镇痛良好。
表3 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情况
注:①与A组相比,p<0.05。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A组患者血压拔管略增快外各时点均低于麻醉前,B组各时点血压与术前和A组相比显著降低,而达到控制性降压作用,明显减少术中失血量。B组手术中和拔管时心率明显慢于术前,与A组相比明显减慢。术后随访两组无知晓发生,B组吸人麻醉剂及肌肉松弛剂用药量均小于A组,术终自主呼吸恢复、清醒及拔管时间也明显缩短,同时B组能得到有效的术后硬膜外镇痛。
硬膜外阻滞辅以气管内插管全麻要注意扩血管的相加作用引起的血压降低,麻醉前应充分扩容,防止低血压的发生,同时注意交感神经阻滞引起的心动过缓。术中使用骨水泥时要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对疼痛剧烈患者,可选择全麻插管后实施硬膜外穿刺。
高龄病人身体素质差,代偿能力低下,术后很多指标难以很快恢复,如血压、血糖、低蛋白血症、心肺功能等等,要求病人入住ICU观察、调整血压,及时补充新鲜血液,24h监测调整血糖,防止低血糖。低蛋白血症要补充人血血浆及白蛋白。
参考文献
[1]曹灵敏.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12).
[2]李光辉.麻醉方式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21).
【关键词】 全麻;硬膜外阻滞;血流动力学;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高龄患者80例,ASAⅡ~Ⅲ级,男43例;女37例;年龄68~84岁,体重48~80Kg。据麻醉方法分为两组各40例,A组(对照组)行单纯气管内插管全麻;B组(实验组)行硬膜外阻滞辅以气管内插管全麻。术前服用不同的抗高血压药,血压控制在基本正常范围内。心电图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心室扩大,ST-T下移。其中陈旧性心梗6个月以上3例、稳定性心绞痛5例、肺心病2例、糖尿病6例、患者经过治疗均得到控制。
1.2麻醉方法
术前30arin肌注阿托品0.5mg,鲁米那0.1g。人室后常规监测BP、HR、SpO2、ECG,建立静脉通道充分扩容,B组选择L1-L2或L2-L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向头侧置管3~3.5cm,局麻药选用1%盐酸利多卡因+0.375%盐酸左布比卡因混合液,注入试验量4ml后测试麻醉阻滞平面;据情况,于气管插管后再分次注人适量混合液;个别不能忍受体位变动疼痛者,于气管插管后穿刺。全麻诱导插管,A、B组均用咪哒唑仑0.05~0.08mg/Kg,芬太尼2.5~4μg/Kg,阿曲库铵0.5mg/Kg,丙泊酚0.8~1.5mg/Kg。插管后行IPPV模式通气,VT8~10ml/Kg、RR14次/min、I:E为1:2,新鲜气体流量1.0~1.4 l/min,术中以异氟醚1~2.0%吸人维持麻醉,根据手术治疗情况酌情追加芬太尼,并间断给予阿曲库铵维持肌松,B组术后均采用硬膜外术后镇痛。
2结果
2.1一般情况
两组病人年龄、身高、体重、ASA分级及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血流动力学
A组患者血压除拔管时略增高外,其余各时点均低于麻醉前(P<0.05);B组各时点血压与术前及A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B组手术中和拔管时心率明显慢于术前(P<0.01),与A组相比明显减慢(P<0.01)。A组插拔管时心率明显高于术前(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注:与麻醉前相比,①p<0.05,②p<0.01,与A相比,③p<0.05,④p<0.01
2.3两组病人术后随访均无术中知晓
A组中有6例患者拔管时及拔管后发生躁动,3例神志恢复不满意。A组吸人异氟醚及芬太尼、阿曲库铵用药量均大于B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麻醉维持用药量
注:①与A组相比,p<0.05。
2.4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清醒及拔管时问B组较A组明显缩短(P<0.05),见表3,B组术后镇痛良好。
表3 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情况
注:①与A组相比,p<0.05。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A组患者血压拔管略增快外各时点均低于麻醉前,B组各时点血压与术前和A组相比显著降低,而达到控制性降压作用,明显减少术中失血量。B组手术中和拔管时心率明显慢于术前,与A组相比明显减慢。术后随访两组无知晓发生,B组吸人麻醉剂及肌肉松弛剂用药量均小于A组,术终自主呼吸恢复、清醒及拔管时间也明显缩短,同时B组能得到有效的术后硬膜外镇痛。
硬膜外阻滞辅以气管内插管全麻要注意扩血管的相加作用引起的血压降低,麻醉前应充分扩容,防止低血压的发生,同时注意交感神经阻滞引起的心动过缓。术中使用骨水泥时要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对疼痛剧烈患者,可选择全麻插管后实施硬膜外穿刺。
高龄病人身体素质差,代偿能力低下,术后很多指标难以很快恢复,如血压、血糖、低蛋白血症、心肺功能等等,要求病人入住ICU观察、调整血压,及时补充新鲜血液,24h监测调整血糖,防止低血糖。低蛋白血症要补充人血血浆及白蛋白。
参考文献
[1]曹灵敏.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12).
[2]李光辉.麻醉方式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