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生存的希望。就其本身而言,它是人最基本的特征, 如果没有创新,人类将仍徘徊于原始部落,决不可能有今天的文明。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更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创新意识又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在老师,教师应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儿童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1 要创新就要“勤”,即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
在小学数学中,不管是数的运算,几何初步知识和统计知识,以及应用题等知识点,不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难以将基础知识掌握,更难以谈突破。比如基本计算,教材安排的口算、 笔算,这就是一种实践活动.特别是一系列的简便计算,还安排了一些巧算、估算,使学生无意中已接受了创新教育。
2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学生的个性思维,使其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旧的教学方式是将已有的结论,定理教给学生,死记硬背,再加上层出不穷的练习,根本不容学生去追根问底,教学上省时,可学生记起来非常吃力。启发式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疑问,更善于提问,并寻求答案.教师要启发学生敢于提问、设问。如在低段应用题的教学中,有一类题是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就是对学生提问意识的初步培养,教师应合理引导,加以发散。例: 根据“红花12朵,黄花4朵”补充问题。 如果加以引导不只是求一个问题,它可以解决如下问题: ①红花比黄花多或黄花比红花少;②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或黄花比红花少多少? 红花是黄花的几倍? ④黄花是红花的几分之几? 等。但有的教师可能早已有了标准答案,把其他回答一一否决,这将导致以后解较复杂应用题时学生无从下手。
3 给予足够的时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产生多种算法。
例如: 在教学应用题“ 一桶油连桶重37.6千克,倒出一半油后,连桶重20.4千克,桶重多少千克” 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审题,列式解答. 反馈时我发现全班基本上是一种最常规的思路: 第一步: 37.6-20.4=17.2(千克),求出半桶油的重量; 第二步: 17.2×2=34.4(千克), 求出一桶油的重量; 第三步: 37.6-34.4=3.2 (千克) ,求出桶的重量. 我在肯定这种做法的基础上提问,还有其他解法吗?学生不得其解. 我没有立即下结论,而是让学生思考: 37.6千克和20.4千克里面各包括什么重量?这个问题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难。
在统一意见后我板书如下:
这样大多数学生又得出了如下几种解法:
37.6-20.4=17.2(千克);20.4X2=40.8(千克);37.6÷2=18.8(千克);20.4-17.2=3.2(千克);40.8-37.6=3.2(千克);20.4—18.8=1.6(千克);1.6X2=3.2 (千克)。
通过多种解法,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求变、求异,多角度思考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利用学习错误,激活创新思维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 但长期以来,对待学习错误,我们缺乏一种“主动应对” 的新理念和策略.
例如:教学应用题“小红7分钟可打770个字,小军10分钟可打1520个字,谁的速度快些? ”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字数除以时间,算出每分钟谁打的字数多谁就快. 而有一位学生却是用时间除以字数(7÷770,10÷1520 ) ,得出小红的速度快,因为结果要大些. 从结论看,显然是错误的,但与众不同的算式中又明显含有“创新”的成分. 于是我引导这位学生说说(7÷770,10÷1520 )这两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用时间除以字数表示每打一个字要多少时间,用的时间少就说明要快些. 这时全班学生都恍然大悟,这道题有两种比较的方法.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出: 课堂上,学生一旦出现错误老师就加以指责,那学生创新的“火花”就会被无情的“剿灭”; 反之,如能善待、宽容、利用学生的错误,则能为学生架起一座通向创新世界的桥梁,达到激发创新意识、激活创新思维的目的.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构建教与学的桥梁,切实把自己融于学生当中,利用丰富的活动方式,引导他们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真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有创新的产生。
收稿日期:2012-02-11
1 要创新就要“勤”,即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
在小学数学中,不管是数的运算,几何初步知识和统计知识,以及应用题等知识点,不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难以将基础知识掌握,更难以谈突破。比如基本计算,教材安排的口算、 笔算,这就是一种实践活动.特别是一系列的简便计算,还安排了一些巧算、估算,使学生无意中已接受了创新教育。
2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学生的个性思维,使其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旧的教学方式是将已有的结论,定理教给学生,死记硬背,再加上层出不穷的练习,根本不容学生去追根问底,教学上省时,可学生记起来非常吃力。启发式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疑问,更善于提问,并寻求答案.教师要启发学生敢于提问、设问。如在低段应用题的教学中,有一类题是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就是对学生提问意识的初步培养,教师应合理引导,加以发散。例: 根据“红花12朵,黄花4朵”补充问题。 如果加以引导不只是求一个问题,它可以解决如下问题: ①红花比黄花多或黄花比红花少;②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或黄花比红花少多少? 红花是黄花的几倍? ④黄花是红花的几分之几? 等。但有的教师可能早已有了标准答案,把其他回答一一否决,这将导致以后解较复杂应用题时学生无从下手。
3 给予足够的时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产生多种算法。
例如: 在教学应用题“ 一桶油连桶重37.6千克,倒出一半油后,连桶重20.4千克,桶重多少千克” 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审题,列式解答. 反馈时我发现全班基本上是一种最常规的思路: 第一步: 37.6-20.4=17.2(千克),求出半桶油的重量; 第二步: 17.2×2=34.4(千克), 求出一桶油的重量; 第三步: 37.6-34.4=3.2 (千克) ,求出桶的重量. 我在肯定这种做法的基础上提问,还有其他解法吗?学生不得其解. 我没有立即下结论,而是让学生思考: 37.6千克和20.4千克里面各包括什么重量?这个问题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难。
在统一意见后我板书如下:
这样大多数学生又得出了如下几种解法:
37.6-20.4=17.2(千克);20.4X2=40.8(千克);37.6÷2=18.8(千克);20.4-17.2=3.2(千克);40.8-37.6=3.2(千克);20.4—18.8=1.6(千克);1.6X2=3.2 (千克)。
通过多种解法,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求变、求异,多角度思考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利用学习错误,激活创新思维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 但长期以来,对待学习错误,我们缺乏一种“主动应对” 的新理念和策略.
例如:教学应用题“小红7分钟可打770个字,小军10分钟可打1520个字,谁的速度快些? ”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字数除以时间,算出每分钟谁打的字数多谁就快. 而有一位学生却是用时间除以字数(7÷770,10÷1520 ) ,得出小红的速度快,因为结果要大些. 从结论看,显然是错误的,但与众不同的算式中又明显含有“创新”的成分. 于是我引导这位学生说说(7÷770,10÷1520 )这两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用时间除以字数表示每打一个字要多少时间,用的时间少就说明要快些. 这时全班学生都恍然大悟,这道题有两种比较的方法.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出: 课堂上,学生一旦出现错误老师就加以指责,那学生创新的“火花”就会被无情的“剿灭”; 反之,如能善待、宽容、利用学生的错误,则能为学生架起一座通向创新世界的桥梁,达到激发创新意识、激活创新思维的目的.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构建教与学的桥梁,切实把自己融于学生当中,利用丰富的活动方式,引导他们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真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有创新的产生。
收稿日期:201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