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情操陶冶、品德磨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升。教师要通过思想政治课堂这一教学平台,抓住时机,挖掘教材并充分结合生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以人为本的芳草地中健康快乐成长,成为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一个和谐的人。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创新与改革;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 0X(201 1)04-0042-02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有一句话:“从学校走出来的不应该只是一个专家,而应该首先是一个和谐的人。”确实,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要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情操陶冶、品德磨砺,提升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当今社会的发展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与强烈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只有真正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国家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巨大的作用。可见进行人文教育不仅是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民族复兴的需要。
一、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勇气
“课程标准”的制定、实施,思想政治课程虽然实行了开卷考试,试卷难度降低,能力题、实践题、综合题、开放性试题比重逐渐加大等,但各类考试仍然是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为了争取最佳成绩,学生几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书本学习中,却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提高,也忽视了自己创造力的提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可能超脱我们所在地区和学校的土壤,也不得不面对多种量化评比的现实。但是,我们一定要有勇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
作为政治课教师,必须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勇气,要认识到随着多元开放社会的形成,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也纷至沓来,这正是自由市场经济发展推动人们主体意识觉醒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学生有不同想法甚至“奇谈怪论”是正常的,教师不仅不应压制,而且还应鼓励学生有不同想法,大胆质疑,不唯书,不唯上;尊重他们的种种想法,无论浅薄幼稚,谬误百出,还是辛辣尖锐,不可轻易做出简单的是非判断,这样才能真正培育自由的思想和独立、创新的精神,师生也才能实现平等的交流。
二、坚持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理念
人文科学的核心问题是以人为本,其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弘扬人文精神,尊重人格尊严,促进人的发展。作为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程,必须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其关键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也就是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摆脱“为了应试而教”的束缚,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要注重人文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
学生是有主体意识的人。然而现实怎样?曾经有一个心理学家向150个孩子调查,生活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怎么办?答案完全相同——找父母亲。长期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丢掉了太多的个性!人与人是有差异的,世界上的确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而人和人一样则是世界的灾难。人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往往与这个现实相对立:统一的教室、时间、课本,统一的教师、教法、作业、试卷和答案,甚至统一的服装。为什么要这么多统一,这么多一元呢?
法国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顺序,就会造成果实早熟,造成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样的儿童没有自由,而自由在卢梭看来“是人的一切能力中最崇高的能力”,“在所有一切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人本主义者认为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人的自尊心,帮助每个人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激励者、帮助者、合作者和朋友。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的真情、信任和期待,可以使“差生”变为优等生。
在教学中,教师既是学生寻求知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向导,更是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自由的发展,启迪自觉意识,弘扬自主精神,培养自省能力,激发自为行为,充分发挥学生在成长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以益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
三、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
传统教育只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只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并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以模仿、操练和背诵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而且,还促使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使教师不仅成了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成了真理的化身和绝对权威。以致于使教师、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这样的潜意识:学生应听从老师的教诲,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最终导致学生屈从、自卑甚至奴性性格的形成。
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创设大量情景材料引导学生去归纳,促使听客型学生变为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平等意识、创造力才能逐渐生成和发挥。另外,还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课、辩论会、系列讲座,包括设计一些有人文精神倾向的题目等作为测试或训练,从而实现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由传统的目标教育为过程教育,最终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四、利用教学平台。找准人文教育的切入点
课堂教学是人文教育主渠道,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活动交流的平台,找准切入点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1.积极挖掘教材,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
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把课文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例如,在讲授《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课内容时,从人文精神教育角度看,人类的经济活动也是一种人文活动。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公平、自由、诚实信用等原则,实际上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诚实与信用原则,体现了一种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曾经有一篇文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目前我国最缺少的资源是什么?答日:信用。信用,即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信用是一个人、一个集体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是叩开社会大门的通行证。古往今来,“诚”、“信”二字二直是人们追求的道德目标和行为指导。孔夫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然而,近年来,诚实守信,这一起码的社会道德却渐渐被有些人淡忘,甚至置之脑后。于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毁约、诈骗、故意欠款等失信行为层出不穷,甚至在招生考试中也存在着师生串通作弊现象。凡此种种社会现实,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教育内容,因而以这些社会实例结合教材论证、分析,就使整个教学过程超出了纯粹对知识的把握,而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了一种道德追求。这种处理不仅传授了知识,又使学生了解了现实,培养了解决、正视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基本达到了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2.寓人文思想、理念于重大时事教育之中。
结合生活实际,精心选择、深刻分析体现当代人文精神的时事资料,有倾向地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例如,2001年7月13日晚,中华儿女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投票表决,北京赢得了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主办权。
通过对申奥成功事实相关的介绍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主办奥运会既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北京提出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目标,申奥成功,将促进环境的改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将直接拉动经济的增长,还会促进对外开放等;然而,从申办成功到办好奥运会,这期间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面临严峻的挑战。从而使学生感悟到,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每一个青少年都要尽自己所能,为办好奥运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这样就自然引出了“人、自然、社会和谐”,“增强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内容,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相信自己,相信学生,只要每一个课改参与者携起手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德、才、学、识,营建以人为本的教育芳草地,就能使我们的学生在这块芳草地上自由呼吸,健康成长,成为真正和谐的人。
【责任编辑韩立鹏】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创新与改革;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 0X(201 1)04-0042-02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有一句话:“从学校走出来的不应该只是一个专家,而应该首先是一个和谐的人。”确实,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要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情操陶冶、品德磨砺,提升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当今社会的发展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与强烈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只有真正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国家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巨大的作用。可见进行人文教育不仅是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民族复兴的需要。
一、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勇气
“课程标准”的制定、实施,思想政治课程虽然实行了开卷考试,试卷难度降低,能力题、实践题、综合题、开放性试题比重逐渐加大等,但各类考试仍然是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为了争取最佳成绩,学生几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书本学习中,却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提高,也忽视了自己创造力的提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可能超脱我们所在地区和学校的土壤,也不得不面对多种量化评比的现实。但是,我们一定要有勇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
作为政治课教师,必须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勇气,要认识到随着多元开放社会的形成,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也纷至沓来,这正是自由市场经济发展推动人们主体意识觉醒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学生有不同想法甚至“奇谈怪论”是正常的,教师不仅不应压制,而且还应鼓励学生有不同想法,大胆质疑,不唯书,不唯上;尊重他们的种种想法,无论浅薄幼稚,谬误百出,还是辛辣尖锐,不可轻易做出简单的是非判断,这样才能真正培育自由的思想和独立、创新的精神,师生也才能实现平等的交流。
二、坚持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理念
人文科学的核心问题是以人为本,其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弘扬人文精神,尊重人格尊严,促进人的发展。作为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程,必须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其关键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也就是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摆脱“为了应试而教”的束缚,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要注重人文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
学生是有主体意识的人。然而现实怎样?曾经有一个心理学家向150个孩子调查,生活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怎么办?答案完全相同——找父母亲。长期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丢掉了太多的个性!人与人是有差异的,世界上的确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而人和人一样则是世界的灾难。人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往往与这个现实相对立:统一的教室、时间、课本,统一的教师、教法、作业、试卷和答案,甚至统一的服装。为什么要这么多统一,这么多一元呢?
法国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顺序,就会造成果实早熟,造成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样的儿童没有自由,而自由在卢梭看来“是人的一切能力中最崇高的能力”,“在所有一切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人本主义者认为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人的自尊心,帮助每个人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激励者、帮助者、合作者和朋友。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的真情、信任和期待,可以使“差生”变为优等生。
在教学中,教师既是学生寻求知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向导,更是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自由的发展,启迪自觉意识,弘扬自主精神,培养自省能力,激发自为行为,充分发挥学生在成长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以益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
三、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
传统教育只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只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并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以模仿、操练和背诵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而且,还促使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使教师不仅成了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成了真理的化身和绝对权威。以致于使教师、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这样的潜意识:学生应听从老师的教诲,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最终导致学生屈从、自卑甚至奴性性格的形成。
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创设大量情景材料引导学生去归纳,促使听客型学生变为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平等意识、创造力才能逐渐生成和发挥。另外,还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课、辩论会、系列讲座,包括设计一些有人文精神倾向的题目等作为测试或训练,从而实现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由传统的目标教育为过程教育,最终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四、利用教学平台。找准人文教育的切入点
课堂教学是人文教育主渠道,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活动交流的平台,找准切入点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1.积极挖掘教材,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
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把课文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例如,在讲授《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课内容时,从人文精神教育角度看,人类的经济活动也是一种人文活动。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公平、自由、诚实信用等原则,实际上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诚实与信用原则,体现了一种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曾经有一篇文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目前我国最缺少的资源是什么?答日:信用。信用,即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信用是一个人、一个集体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是叩开社会大门的通行证。古往今来,“诚”、“信”二字二直是人们追求的道德目标和行为指导。孔夫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然而,近年来,诚实守信,这一起码的社会道德却渐渐被有些人淡忘,甚至置之脑后。于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毁约、诈骗、故意欠款等失信行为层出不穷,甚至在招生考试中也存在着师生串通作弊现象。凡此种种社会现实,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教育内容,因而以这些社会实例结合教材论证、分析,就使整个教学过程超出了纯粹对知识的把握,而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了一种道德追求。这种处理不仅传授了知识,又使学生了解了现实,培养了解决、正视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基本达到了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2.寓人文思想、理念于重大时事教育之中。
结合生活实际,精心选择、深刻分析体现当代人文精神的时事资料,有倾向地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例如,2001年7月13日晚,中华儿女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投票表决,北京赢得了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主办权。
通过对申奥成功事实相关的介绍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主办奥运会既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北京提出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目标,申奥成功,将促进环境的改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将直接拉动经济的增长,还会促进对外开放等;然而,从申办成功到办好奥运会,这期间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面临严峻的挑战。从而使学生感悟到,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每一个青少年都要尽自己所能,为办好奥运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这样就自然引出了“人、自然、社会和谐”,“增强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内容,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相信自己,相信学生,只要每一个课改参与者携起手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德、才、学、识,营建以人为本的教育芳草地,就能使我们的学生在这块芳草地上自由呼吸,健康成长,成为真正和谐的人。
【责任编辑韩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