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国家首都,文化名城。北京光辉灿烂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丰厚的档案资源,其中永久保存的档案集中存放在北京市档案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市委书记、市长彭真1986年为市档案馆题写馆名。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贾庆林,市长刘淇2000年观看《百年经纬看北京》展览。原市长王岐山2005年签发文件,市档案馆成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查阅场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刘淇2008年在市档案馆建馆50周年时作出批示:档案工作是保存历史、服务当代、惠及后世的基础性工作,首都的档案工作尤为重要。原市长郭金龙2010年接待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考察组时指出:档案工作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李士祥2012年到市档案馆视察指导工作。
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赵凤桐2013年初到市档案馆视察指导工作。国家档案局历任局长曾三、冯子直、王刚、毛福民、杨冬权等领导同志多次莅临市档案馆视察指导工作。
北京市档案馆是全国第一家省级综合档案馆,1958年4月成立,走过了55年光辉历程。北京市档案馆馆址迁移三次,最早在和平门西松树胡同21号,1970年迁到建国门内贡院西街8号,1995年迁到丰台区蒲黄榆路42号的现址。北京市档案馆有8位同志历任馆长:陈友生(镜头加字幕,下同:1958.1-1959.10)、陈仝(1959.11-1966)、杨复沛(1975.8-1983.6)、王国华(1984.3-1995.4)、徐俊德(1995.5-2000.6)、王芸(2000.6-2005.7)、陈乐人(2005.7-2012.1)、吕和顺(2012.2-今)。在他们的带领下,档案馆做到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保存城市记忆、服务科学发展,真抓实干,勇于创新,馆藏档案从量少到丰富,保管条件从简陋到完善,业务工作从简单到深化,实现了被动接收档案向主动收集档案的转变,档案资源载体从较为单一向载体多种多样转变,开发利用由历史为主、自行开发向为现实服务、联合开发转变,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档案资源丰富珍贵
55年来,北京市档案馆着力加强馆藏档案资源建设,推动资源总量持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
采取制定计划、规范范围、文件要求、会议部署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档案接收工作,接收范围大幅拓展。
采取境内外征集、接受捐赠、主动拍摄、口述史采集等多种手段,加强档案征集工作。
截至2012年底,馆藏纸质档案225万卷(册),位居全国省级档案馆前列:声像档案3.3万盘,照片档案15.7万张,底图1.3万张,缩微胶片平片231张、卷片3347.2万幅,实物档案2.4万件,资料4.6万余册,数字化档案91T。从公元1533年明嘉靖十二年的诰命到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档案,真实记载了近现代480年来北京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形成了连续、完整的历史记忆,具有极高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党和国家宝贵的历史财富。馆藏档案《剿抚澎台机宜》、《京张路工撮影》,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北京市档案馆积极介入、全程参与北京市的重大活动,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重大活动档案接收机制,完整接收国庆50周年、60周年庆典活动、1990年亚运会、2003年防治“非典”工作、对口援建工作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重大活动档案,其中奥运档案收集数量和质量全面丰富,创历次重大活动档案收集之最。北京市档案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全部奥运会赛时视频的档案馆,实现了在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中收集档案最齐全、最完整、最系统的工作目标,达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奥运会、残奥会档案工作要有特色、高水平”的要求,为世界、为中国留下丰厚的奥运遗产,奥运档案成为国家档案资源中的瑰宝。
二、档案保管安全科学
北京市档案馆围绕档案实体、档案信息、设备设施、馆室环境四方面安全,着力构筑思想、制度、技术、设施、网络、应急六道防线,档案安全保管能力不断提升。
加强综合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人人有责的思想,全面加强安全工作。建设安全员队伍,完善安全工作制度,制定安全工作规划,每年组织安全培训、应急演练,提高安全事故防范和处置能力,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加强设施防范。库房面积从最初的300平方米扩建至现在的9000平方米,加强防光、防尘、防火、防盗、防虫、防鼠、防潮、防高温措施,保管环境不断优化。从木架、木质柜到铁皮柜、密集架,从密封式环廊,消防报警到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保管条件不断改善。中控室实现全方位、多画面监控,设施防范达到新水平。建立特藏库和奥运专库,对珍贵档案加强保管。
加强技术防范。利用现代技术对破损档案和重点档案进行抢救,对馆藏63%档案进行了数字化;与陕西省档案馆建立重要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基地,全市综合档案馆馆藏重要档案信息实现异地备份和同城备份。设置防火墙、建立入侵检测系统和防病毒网,严格移动存储设备保密管理,对档案业务网与内外网办公平台实行物理隔离,网络安全不断加强。
三、利用服务优质高效
北京市档案馆着力提升档案利用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采用接待查档、举办展览、编研史料文献、举办文化讲座、推出网上利用等多种方式,努力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服务。
档案查阅方便快捷。1996年以来先后四次开放档案63万卷册。利用大厅设置了开放档案目录阅览区、数字档案检索阅览区、纸制档案阅览区、缩微胶片和音像档案视听区,编制各种服务手册,方便公众查阅。网上预约、送档上门等方式为利用者服务,受到欢迎。
档案展览效果明显。主办、合办展览54个,接待观众500余万人次,北京地区抗战史料展、百年经纬看北京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展、北京档案珍藏展、一切为了人民——北京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展、辛亥革命百年首都北京巨变展、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发挥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政育人的作用。 编研史料硕果累累。出版史料书刊52种。《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会馆档案史料》、《绝对真相——日本侵华期间档案史料选》、《20世纪北京城市建设史料集》等一批编研成果获得奖励,2001年开始编辑的《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已出版17卷930余万字,得到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地方和部门党的文献编辑工作专题调研组”的肯定;1986年创办的《北京档案史料》已出版114期,2600余万字,成为反映馆藏史料的重要刊物。
网络服务不断增强。2002年以来,北京市档案馆推出网上现行文件全文阅览、开放档案目录检索等项服务,推出网上展览33个,访问量不断提升。网站设有明清档案、民国档案、建国后档案、劳模档案、诉讼档案、工商档案、税务档案等多个数据库,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卫生等多个方面,为利用查阅开辟了广阔空间。
服务方式拓展延伸。北京市档案馆牵手全市综合档案馆,举办了四届“档案馆日”活动,吸引10万公众热情参与。推出“档案见证北京”系列讲座85场,听众近万人次。为社会单位提供存档服务,广受欢迎。
对外交流日趋活跃。接待法国勒松内档案馆馆长、匈牙利布达佩斯档案馆馆长、日本国立公文书馆馆长、土耳其共和国国家档案总局局长、美国密执根大学图书馆馆长等国外档案工作者到北京市档案馆参观、考察和交流,扩大了影响,增进了友谊,促进了发展。
四、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档案工作取得的成果依赖于干部队伍素质的提升。多年来,北京市档案馆采取措施,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大力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活动,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建设档案强国努力拼搏;开展向刘义权同志学习活动,激发广大档案工作者爱岗敬业,坚守平凡创造非凡;向从事档案工作满20年满30年的同志颁发荣誉证书,组织建国60周年文艺汇演、建党90周年诗歌汇演,激发广大档案工作者的自豪感、使命感;开展“好读书,读好书”活动,积极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开展“三进两促”活动,送档案服务进企业、农村、社区:开展创先争优和作风建设年活动,促进党的建设和业务建设双丰收;开展“创品牌、练本领、展技能”活动,为处室履职、干部成长搭建平台:组织处以上领导干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强化一岗双责,加强廉政建设。
大力提升专业素质。坚持干中学、学中干,广大干部通过参加电大、夜大、自学高考、学历教育、在职培训等方式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在市委党校举办档案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处级干部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建成档案干部教育培训网,面授辅导、网络培训相结合,专业教育不断深化。
55年来,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1996年北京市档案馆被命名为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以总分一名的成绩晋升国家一级档案馆。2010年8月,北京市档案馆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档案局组织的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荣获“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先进单位”。
回顾过去激情满怀,展望未来信心倍增。北京市档案馆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更高的标准做好档案工作,努力建设好北京市档案馆新馆,为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市档案局综合处供稿)
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赵凤桐2013年初到市档案馆视察指导工作。国家档案局历任局长曾三、冯子直、王刚、毛福民、杨冬权等领导同志多次莅临市档案馆视察指导工作。
北京市档案馆是全国第一家省级综合档案馆,1958年4月成立,走过了55年光辉历程。北京市档案馆馆址迁移三次,最早在和平门西松树胡同21号,1970年迁到建国门内贡院西街8号,1995年迁到丰台区蒲黄榆路42号的现址。北京市档案馆有8位同志历任馆长:陈友生(镜头加字幕,下同:1958.1-1959.10)、陈仝(1959.11-1966)、杨复沛(1975.8-1983.6)、王国华(1984.3-1995.4)、徐俊德(1995.5-2000.6)、王芸(2000.6-2005.7)、陈乐人(2005.7-2012.1)、吕和顺(2012.2-今)。在他们的带领下,档案馆做到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保存城市记忆、服务科学发展,真抓实干,勇于创新,馆藏档案从量少到丰富,保管条件从简陋到完善,业务工作从简单到深化,实现了被动接收档案向主动收集档案的转变,档案资源载体从较为单一向载体多种多样转变,开发利用由历史为主、自行开发向为现实服务、联合开发转变,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档案资源丰富珍贵
55年来,北京市档案馆着力加强馆藏档案资源建设,推动资源总量持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
采取制定计划、规范范围、文件要求、会议部署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档案接收工作,接收范围大幅拓展。
采取境内外征集、接受捐赠、主动拍摄、口述史采集等多种手段,加强档案征集工作。
截至2012年底,馆藏纸质档案225万卷(册),位居全国省级档案馆前列:声像档案3.3万盘,照片档案15.7万张,底图1.3万张,缩微胶片平片231张、卷片3347.2万幅,实物档案2.4万件,资料4.6万余册,数字化档案91T。从公元1533年明嘉靖十二年的诰命到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档案,真实记载了近现代480年来北京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形成了连续、完整的历史记忆,具有极高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党和国家宝贵的历史财富。馆藏档案《剿抚澎台机宜》、《京张路工撮影》,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北京市档案馆积极介入、全程参与北京市的重大活动,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重大活动档案接收机制,完整接收国庆50周年、60周年庆典活动、1990年亚运会、2003年防治“非典”工作、对口援建工作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重大活动档案,其中奥运档案收集数量和质量全面丰富,创历次重大活动档案收集之最。北京市档案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全部奥运会赛时视频的档案馆,实现了在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中收集档案最齐全、最完整、最系统的工作目标,达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奥运会、残奥会档案工作要有特色、高水平”的要求,为世界、为中国留下丰厚的奥运遗产,奥运档案成为国家档案资源中的瑰宝。
二、档案保管安全科学
北京市档案馆围绕档案实体、档案信息、设备设施、馆室环境四方面安全,着力构筑思想、制度、技术、设施、网络、应急六道防线,档案安全保管能力不断提升。
加强综合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人人有责的思想,全面加强安全工作。建设安全员队伍,完善安全工作制度,制定安全工作规划,每年组织安全培训、应急演练,提高安全事故防范和处置能力,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加强设施防范。库房面积从最初的300平方米扩建至现在的9000平方米,加强防光、防尘、防火、防盗、防虫、防鼠、防潮、防高温措施,保管环境不断优化。从木架、木质柜到铁皮柜、密集架,从密封式环廊,消防报警到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保管条件不断改善。中控室实现全方位、多画面监控,设施防范达到新水平。建立特藏库和奥运专库,对珍贵档案加强保管。
加强技术防范。利用现代技术对破损档案和重点档案进行抢救,对馆藏63%档案进行了数字化;与陕西省档案馆建立重要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基地,全市综合档案馆馆藏重要档案信息实现异地备份和同城备份。设置防火墙、建立入侵检测系统和防病毒网,严格移动存储设备保密管理,对档案业务网与内外网办公平台实行物理隔离,网络安全不断加强。
三、利用服务优质高效
北京市档案馆着力提升档案利用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采用接待查档、举办展览、编研史料文献、举办文化讲座、推出网上利用等多种方式,努力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服务。
档案查阅方便快捷。1996年以来先后四次开放档案63万卷册。利用大厅设置了开放档案目录阅览区、数字档案检索阅览区、纸制档案阅览区、缩微胶片和音像档案视听区,编制各种服务手册,方便公众查阅。网上预约、送档上门等方式为利用者服务,受到欢迎。
档案展览效果明显。主办、合办展览54个,接待观众500余万人次,北京地区抗战史料展、百年经纬看北京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展、北京档案珍藏展、一切为了人民——北京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展、辛亥革命百年首都北京巨变展、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发挥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政育人的作用。 编研史料硕果累累。出版史料书刊52种。《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会馆档案史料》、《绝对真相——日本侵华期间档案史料选》、《20世纪北京城市建设史料集》等一批编研成果获得奖励,2001年开始编辑的《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已出版17卷930余万字,得到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地方和部门党的文献编辑工作专题调研组”的肯定;1986年创办的《北京档案史料》已出版114期,2600余万字,成为反映馆藏史料的重要刊物。
网络服务不断增强。2002年以来,北京市档案馆推出网上现行文件全文阅览、开放档案目录检索等项服务,推出网上展览33个,访问量不断提升。网站设有明清档案、民国档案、建国后档案、劳模档案、诉讼档案、工商档案、税务档案等多个数据库,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卫生等多个方面,为利用查阅开辟了广阔空间。
服务方式拓展延伸。北京市档案馆牵手全市综合档案馆,举办了四届“档案馆日”活动,吸引10万公众热情参与。推出“档案见证北京”系列讲座85场,听众近万人次。为社会单位提供存档服务,广受欢迎。
对外交流日趋活跃。接待法国勒松内档案馆馆长、匈牙利布达佩斯档案馆馆长、日本国立公文书馆馆长、土耳其共和国国家档案总局局长、美国密执根大学图书馆馆长等国外档案工作者到北京市档案馆参观、考察和交流,扩大了影响,增进了友谊,促进了发展。
四、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档案工作取得的成果依赖于干部队伍素质的提升。多年来,北京市档案馆采取措施,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大力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活动,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建设档案强国努力拼搏;开展向刘义权同志学习活动,激发广大档案工作者爱岗敬业,坚守平凡创造非凡;向从事档案工作满20年满30年的同志颁发荣誉证书,组织建国60周年文艺汇演、建党90周年诗歌汇演,激发广大档案工作者的自豪感、使命感;开展“好读书,读好书”活动,积极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开展“三进两促”活动,送档案服务进企业、农村、社区:开展创先争优和作风建设年活动,促进党的建设和业务建设双丰收;开展“创品牌、练本领、展技能”活动,为处室履职、干部成长搭建平台:组织处以上领导干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强化一岗双责,加强廉政建设。
大力提升专业素质。坚持干中学、学中干,广大干部通过参加电大、夜大、自学高考、学历教育、在职培训等方式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在市委党校举办档案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处级干部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建成档案干部教育培训网,面授辅导、网络培训相结合,专业教育不断深化。
55年来,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1996年北京市档案馆被命名为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以总分一名的成绩晋升国家一级档案馆。2010年8月,北京市档案馆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档案局组织的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荣获“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先进单位”。
回顾过去激情满怀,展望未来信心倍增。北京市档案馆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更高的标准做好档案工作,努力建设好北京市档案馆新馆,为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市档案局综合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