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一定会喜欢我的师父,梁琳老师。
从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那个暑假,我懵懵懂懂又满怀期待地来到钱塘小学。刚入校,初见她,娇小玲珑的少女身姿,穿衣很有风格:简单,恰到好处的点缀,从头到脚,清爽而明亮。少女般的笑容那般迷人,有种说不上来的特别。有一天,她拿着一张表格对我说:“你选一位语文老师做你师徒结对的导师吧,同学科骨干、带头人都行。”我来钱塘之前是听说过她的教学美名的,当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莫名勇气,她话音刚落,我就对她说:“我能选您吗?我也姓梁。”她一下子就笑开了花:“你要选我呀!哈哈,好呀!我很愿意,你真可爱!”
从那天开始,她就成了我的师父。其实,师父才是一个可爱的人。
教学和工作的时候,她俨如师长,认真,对我满满的期待。每每指导我的课,她的教学耐心就上来了。师父说,万事开头难,教学先要严谨规范,再寻特点风格。我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惯用口语,甚至一些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废话”,师父都很“较真”,有时就为一处最适合的表达,一句最到位的朗读,她都要一遍又一遍示范给我听,给我看。她仿佛引导我走在山岭之间,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走上阳关大道。我的课在她的启发和修正下,变得流畅自然多了。更多的时候,她经常称赞我,毫不吝啬地夸奖我在讲台上的努力,我取得进步的时刻都有她肯定的目光。毫无疑问,在亦师亦友的她的影响下,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然而,对师父,我有一件很后悔的事。有一次,学校教导处安排工作,我拖延耽误,还对当时负责教导处主任工作的师父语气不好。她电话和我沟通,我还挂她电话,但师父丝毫没有怪罪我。后来,我自己倒认起生来,短信上称呼她“梁主任”,师父默默发来这几个字:“还是叫师父吧,多好。”我当下捧着手机哭起来,我觉得自己这个徒弟一点儿也不可爱,连和师父说抱歉的勇气也没有。师父从没有责怪我,如初见,微笑看着我进步,耐心而“较真”地指导我上课,如初,对我满满的期待。
不谈教学和工作,私下,师父就是个可爱的小女子。好几次,她兴致勃勃地塞给我零食,高兴地说这个很好吃,赶快拿去。她与我交流恋爱观,引领少不更事的我。我在班主任工作和教学上所有不解的地方,都找她倾诉,她安静地听,等我宣泄完委屈和情绪后再给意见,无一例外。有一次,我在工作上想突破自己,未经家人同意就申请了海外教学,她知道以后,邀請我去办公室听我的想法,诚心诚意地宽慰我,有理有据地说明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劝我不要意气用事,主动和父母沟通后再做决定。当说到天下父母心时,她的眼角闪着晶莹的泪花,我控制不住自己,为自己年少无知,为师父用心良苦,泪流满面。师父永远这样,对稚气的我,孩子般的我,一片深情,如初。
师父的可爱来自她的热爱。她热爱语文教学,并且教我爱语文。教学不是小事,她每每与我聊天,都在教我这个道理。师父是教导主任,在学校的教学系统中,她就是那颗最坚固的螺丝钉,缺一不可。遇上重要会议和学生考试时,你就会看到她陀螺般地团团转,连跟她说话的空儿也找不到。但同时,她深爱的事业在烦琐的教导处工作中也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她的教学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她的学生都喜爱她的语文课,年年回来看望她的学生不计其数。听师父的课,简直是一种无法形容的享受,有一种简单的舒服感。《从现在开始》是我听师父的第一节课。台上的她,大方亲切,语言干净利落,和二年级学生的互动张弛有度。课堂上她观察入微,不主动发声,字字珠玑。我只记得自己连连感叹,来不及笔记,周围掌声经久不息,笑声连连。
师父的可爱来自她的真实。她对待工作认真,可谓兢兢业业、执着辛勤。在学校,不论早晚,迟归是常态。她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学一线。她曾对青年教师说:“很多人,特别是女教师,在成家生孩子后操心的事情都更多,便偶然会忘记教学的初心。很希望年轻老师们能坚持梦想,坚持做好这份事业。”另一方面,她热爱生活,喜欢旅行,喜欢摄影,青山绿水间的感悟更加深了她对工作的信心。师父的家庭观念很重,她疼爱女儿,也严格要求女儿的行为习惯,不像大多数的母亲能腾出大量的陪伴时光,我经常看到阿宝懂事地在办公室等候已经下班但依然还在忙工作的妈妈。更让人羡慕的是,帅气的丈夫总是贴心地接下班迟归的她。写作和读书是她的主要生活方式,读师父的文章便可以感受到她的真实、可爱与细腻、温暖,有一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可爱感。学校家庭,课堂生活,师父就是这样真实而真诚。
师父的可爱还来自她的善意与负责。2013年,适逢她参加全国小学语文素养大赛,作为福建省唯一一名参赛教师代表,可以想象她当时内心的压力有多大。可即使是这样,她在完成行政工作、教学常规、高压备赛时还不忘与青年教师团队一同成长。每次有专家老师前来指导时,她必定会提前发信息告知我们,友情提示调好课一同参与,一起聆听最前沿的教学理论,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最为重要的是,每次集体备完课她都会再次和我们探讨,希望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师父去纽约教学交流,写了文章《教育鉴镜》与我们交流共享。她负责学校青年教师研训工作,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手把手指导我们撰写成长规划,一步步跟进提醒。她还跨学科听青年教师的常规课、研讨课,真诚地提出肯定与不足。每月和青年教师一同读书交流,并推荐优秀读书笔记在《鼓楼教育》发表。期末,她主动安排座谈,跟青年教师沟通各自的想法,例如想举办或参加哪些有意义的教研活动,想邀请哪些名师为大家做讲座,希望下学期承担哪些教研任务,等等。在她的引导下,每学期的教研不再枯燥无味。一位新教师和我聊天时说到师父这样一件事情,她第一次准备公开课时,师父打电话和她细心沟通了公开课课上布置作业的问题。师父告诉她,预设的作业教师必须先作答,甚至要估计学生可能有哪几种回答。如果这个作业教师自己都为难,那么如何布置给学生?师父的话一句句敲打在这位老师的心上。当晚,师父为她的教学设计提出了调整方案。那一晚,师父的谆谆教诲,让初踏讲台的她懂得了面对教学一定要有细致认真的严谨态度。她说,从师父身上她感受到的是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神圣使命感。每次青年教师培训课上,师父都没有大理论大概念通篇灌输,而是静心聆听后给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更多的时候她总是在细致指导每堂课需要加强改进的地方。
师父的师父是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王老师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这对我师父的影响甚大。自2013年从王崧舟工作室研修回来,师父多次前往杭州拜师学艺,追随王老师的课堂实践,在点滴闲谈、教学讲座中捕捉王老师语文的诗意。师父钻研好学,刻苦求知,以至爱阅读爱思考的她和她的语文教学团队提出“声·色·味”儿童语文的教学观点和主张。师父引领我们阅读王崧舟老师的专著,告诉我们诗意是远方,“声·色·味”儿童语文是抵达语文诗意的通途。
她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实践者,一个可爱的师友。她少女般的笑容总是那般迷人,散发出一种江南女子的婉约与柔情。她走向我,好似春风化雨,轻盈而来。她说起话来温润如玉,如细水长流般娓娓道来。聆听她的发言,你如沐春风,看似随性却句句铿锵有力,充满道理。听她的公开课,诗化的语言像花儿一样盛开,逻辑清晰。有时候,她的文化属性在众生之中略显格格不入却饱含力量,我知道那是她的专业素养在绽放。
你会喜欢这位仿佛撑着油纸伞,走在悠长悠长的教育雨巷的女子吧!
人生如初见。我的师父就如初见那天,那时。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市钱塘小学教育集团钱塘校区)
责任编辑 杨壮琴
从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那个暑假,我懵懵懂懂又满怀期待地来到钱塘小学。刚入校,初见她,娇小玲珑的少女身姿,穿衣很有风格:简单,恰到好处的点缀,从头到脚,清爽而明亮。少女般的笑容那般迷人,有种说不上来的特别。有一天,她拿着一张表格对我说:“你选一位语文老师做你师徒结对的导师吧,同学科骨干、带头人都行。”我来钱塘之前是听说过她的教学美名的,当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莫名勇气,她话音刚落,我就对她说:“我能选您吗?我也姓梁。”她一下子就笑开了花:“你要选我呀!哈哈,好呀!我很愿意,你真可爱!”
从那天开始,她就成了我的师父。其实,师父才是一个可爱的人。
教学和工作的时候,她俨如师长,认真,对我满满的期待。每每指导我的课,她的教学耐心就上来了。师父说,万事开头难,教学先要严谨规范,再寻特点风格。我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惯用口语,甚至一些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废话”,师父都很“较真”,有时就为一处最适合的表达,一句最到位的朗读,她都要一遍又一遍示范给我听,给我看。她仿佛引导我走在山岭之间,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走上阳关大道。我的课在她的启发和修正下,变得流畅自然多了。更多的时候,她经常称赞我,毫不吝啬地夸奖我在讲台上的努力,我取得进步的时刻都有她肯定的目光。毫无疑问,在亦师亦友的她的影响下,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然而,对师父,我有一件很后悔的事。有一次,学校教导处安排工作,我拖延耽误,还对当时负责教导处主任工作的师父语气不好。她电话和我沟通,我还挂她电话,但师父丝毫没有怪罪我。后来,我自己倒认起生来,短信上称呼她“梁主任”,师父默默发来这几个字:“还是叫师父吧,多好。”我当下捧着手机哭起来,我觉得自己这个徒弟一点儿也不可爱,连和师父说抱歉的勇气也没有。师父从没有责怪我,如初见,微笑看着我进步,耐心而“较真”地指导我上课,如初,对我满满的期待。
不谈教学和工作,私下,师父就是个可爱的小女子。好几次,她兴致勃勃地塞给我零食,高兴地说这个很好吃,赶快拿去。她与我交流恋爱观,引领少不更事的我。我在班主任工作和教学上所有不解的地方,都找她倾诉,她安静地听,等我宣泄完委屈和情绪后再给意见,无一例外。有一次,我在工作上想突破自己,未经家人同意就申请了海外教学,她知道以后,邀請我去办公室听我的想法,诚心诚意地宽慰我,有理有据地说明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劝我不要意气用事,主动和父母沟通后再做决定。当说到天下父母心时,她的眼角闪着晶莹的泪花,我控制不住自己,为自己年少无知,为师父用心良苦,泪流满面。师父永远这样,对稚气的我,孩子般的我,一片深情,如初。
师父的可爱来自她的热爱。她热爱语文教学,并且教我爱语文。教学不是小事,她每每与我聊天,都在教我这个道理。师父是教导主任,在学校的教学系统中,她就是那颗最坚固的螺丝钉,缺一不可。遇上重要会议和学生考试时,你就会看到她陀螺般地团团转,连跟她说话的空儿也找不到。但同时,她深爱的事业在烦琐的教导处工作中也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她的教学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她的学生都喜爱她的语文课,年年回来看望她的学生不计其数。听师父的课,简直是一种无法形容的享受,有一种简单的舒服感。《从现在开始》是我听师父的第一节课。台上的她,大方亲切,语言干净利落,和二年级学生的互动张弛有度。课堂上她观察入微,不主动发声,字字珠玑。我只记得自己连连感叹,来不及笔记,周围掌声经久不息,笑声连连。
师父的可爱来自她的真实。她对待工作认真,可谓兢兢业业、执着辛勤。在学校,不论早晚,迟归是常态。她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学一线。她曾对青年教师说:“很多人,特别是女教师,在成家生孩子后操心的事情都更多,便偶然会忘记教学的初心。很希望年轻老师们能坚持梦想,坚持做好这份事业。”另一方面,她热爱生活,喜欢旅行,喜欢摄影,青山绿水间的感悟更加深了她对工作的信心。师父的家庭观念很重,她疼爱女儿,也严格要求女儿的行为习惯,不像大多数的母亲能腾出大量的陪伴时光,我经常看到阿宝懂事地在办公室等候已经下班但依然还在忙工作的妈妈。更让人羡慕的是,帅气的丈夫总是贴心地接下班迟归的她。写作和读书是她的主要生活方式,读师父的文章便可以感受到她的真实、可爱与细腻、温暖,有一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可爱感。学校家庭,课堂生活,师父就是这样真实而真诚。
师父的可爱还来自她的善意与负责。2013年,适逢她参加全国小学语文素养大赛,作为福建省唯一一名参赛教师代表,可以想象她当时内心的压力有多大。可即使是这样,她在完成行政工作、教学常规、高压备赛时还不忘与青年教师团队一同成长。每次有专家老师前来指导时,她必定会提前发信息告知我们,友情提示调好课一同参与,一起聆听最前沿的教学理论,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最为重要的是,每次集体备完课她都会再次和我们探讨,希望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师父去纽约教学交流,写了文章《教育鉴镜》与我们交流共享。她负责学校青年教师研训工作,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手把手指导我们撰写成长规划,一步步跟进提醒。她还跨学科听青年教师的常规课、研讨课,真诚地提出肯定与不足。每月和青年教师一同读书交流,并推荐优秀读书笔记在《鼓楼教育》发表。期末,她主动安排座谈,跟青年教师沟通各自的想法,例如想举办或参加哪些有意义的教研活动,想邀请哪些名师为大家做讲座,希望下学期承担哪些教研任务,等等。在她的引导下,每学期的教研不再枯燥无味。一位新教师和我聊天时说到师父这样一件事情,她第一次准备公开课时,师父打电话和她细心沟通了公开课课上布置作业的问题。师父告诉她,预设的作业教师必须先作答,甚至要估计学生可能有哪几种回答。如果这个作业教师自己都为难,那么如何布置给学生?师父的话一句句敲打在这位老师的心上。当晚,师父为她的教学设计提出了调整方案。那一晚,师父的谆谆教诲,让初踏讲台的她懂得了面对教学一定要有细致认真的严谨态度。她说,从师父身上她感受到的是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神圣使命感。每次青年教师培训课上,师父都没有大理论大概念通篇灌输,而是静心聆听后给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更多的时候她总是在细致指导每堂课需要加强改进的地方。
师父的师父是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王老师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这对我师父的影响甚大。自2013年从王崧舟工作室研修回来,师父多次前往杭州拜师学艺,追随王老师的课堂实践,在点滴闲谈、教学讲座中捕捉王老师语文的诗意。师父钻研好学,刻苦求知,以至爱阅读爱思考的她和她的语文教学团队提出“声·色·味”儿童语文的教学观点和主张。师父引领我们阅读王崧舟老师的专著,告诉我们诗意是远方,“声·色·味”儿童语文是抵达语文诗意的通途。
她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实践者,一个可爱的师友。她少女般的笑容总是那般迷人,散发出一种江南女子的婉约与柔情。她走向我,好似春风化雨,轻盈而来。她说起话来温润如玉,如细水长流般娓娓道来。聆听她的发言,你如沐春风,看似随性却句句铿锵有力,充满道理。听她的公开课,诗化的语言像花儿一样盛开,逻辑清晰。有时候,她的文化属性在众生之中略显格格不入却饱含力量,我知道那是她的专业素养在绽放。
你会喜欢这位仿佛撑着油纸伞,走在悠长悠长的教育雨巷的女子吧!
人生如初见。我的师父就如初见那天,那时。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市钱塘小学教育集团钱塘校区)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