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豪车制造并不是劳斯莱斯的全部,甚至不是它主要的业务。以豪车而闻名的它,实际上另有专攻——飞翔。
劳斯莱斯,俨然已经成了大众眼中豪车的代名词:车上皮料全用意大利小牛皮,品质赛过皮制品做工顶级的LV;制造过程有大量的手工劳动,比如用一天时间做车上的一个小零件……
公司的名字Rolls-Royce(劳斯莱斯)来源于两个主要创始人的姓名之组合,查理·斯特瓦特·劳斯(Charles Stewart Rolls)和弗雷德里克·亨利·莱斯(Frederick Henry Royce)。
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人。
与此同时,莱斯先生的注意力也在转向汽车。只不过这一转移的原因,并非他也是速度狂,而是他乃一名“完美狂”。市面上的外国货在他看来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自己便索性打造了一辆双缸10马力的汽车。
这辆汽车后来被一个朋友推荐给了酷爱汽车的劳斯先生。在惊叹于此车行驶之平稳、噪音之低微、性能之稳定后,劳斯先生决定与莱斯先生合作,造英国人自己的汽车。
双雄相会,风云起。
此后便建立起来一家名为劳斯莱斯的公司,开始了汽车制造生意。劳斯先生对于上流社会品味的了解、赛车手的经验,与莱斯先生对于机械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开始打造一种做工精细、性能可靠、产量不高、卖价不菲的汽车。
这种汽车的第一个代表,就是1906年面世的“银魂”(也有译作银魅)。这辆汽车在当时创造了不间断行驶24140公里,没有任何故障发生的世界纪录。
打着双R标志的“银魂”开始斩获当时各项汽车赛事大奖,后来又有美术家为其精心设计了一个飞翔女神的车标。
劳斯莱斯开始驰名世界。
也就在此时,劳斯先生又喜欢上了新事物。
飞机。
劳斯莱斯公司创立前数年,莱特兄弟的飞行故事,迅速成为了风靡欧美的新时尚,充满冒险精神的人纷纷投身于其中,劳斯先生怎么可能置身事外?何况他本来就是一位资深的热气球飞行爱好者。
不幸的是,他开始从事这项运动还不到三年,就在一场飞机事故中遇难。
遇难之前,他刚刚在英吉利海峡上飞了一个来回,成为举国崇拜的民族英雄。同时他还在努力劝说自己的搭档劳斯,转行搞飞机发动机。
莱斯先生对于飞天一事并不感兴趣,当时公司的其他董事也不太感兴趣,而当劳斯先生遇难之后,他们对于飞机发动机更是极为反感。
不料很快一战爆发。战争的到来,让豪车这种太平时代的奢侈品失去了存在意义,订单锐减的情况下,要求得生存,必须转产军用设备。
恰好英国政府又强令劳斯莱斯生产法国雷诺8缸航空发动机。
莱斯先生对此极为反感,反感的原因倒并非在于要“飞天”,而在于要让他生产一种外国货,且这个外国货在他看来毛病多多。
不做则已,一做就要做到极致。
莱斯先生以“银魂”汽车所用发动机为基础,开始设计一种高性能航空发动机。 劳斯先生未完成的遗憾,即将成真,飞翔的,也将不仅仅只是一个车标……
一场扭转命运的比赛
一战时期,莱斯先生率领公司团队,推出了一系列航空发动机,包括从75马力到675马力的众多类型,同时驱动着战斗机和轰炸机。这些产品有三个特点,第一是以大型凶猛食肉鸟类名称命名:“鹰”“猎鹰”“隼”“秃鹰”……第二是可升级,改进潜力巨大,原设计75马力可以提升到100多马力;第三是可靠性极高,经常是连续飞行上百小时都无故障,大受当年刚刚上天的飞行员欢迎。
大战四年有余,英国所在协约国一方半数飞机都由劳斯莱斯制造发动机、提供动力。
大战来得突然,结束得也很突然,1918年秋天,包括劳斯莱斯在内的许多公司,还在为完成政府军火订单加班加点,几个月后德国却突然宣布投降了。
企业界再次措手不及,生产线上的半成品成了废品,战争时代强制催逼出来的产能接下来向何处释放?
虽然英国政府信誓旦旦地保证,将长期保留一支可观的空中力量,并将选择劳斯莱斯等优秀航空企业作为承包商,但在大战结束后的数年中,经济的缓慢复苏速度还是让公司举步维艰。想把生产重心转移到汽车制造上的策略也不奏效,一度名噪天下的“银魂”不再受宠,1922年才销售了不到五百辆,以至于公司不得不开发一种廉价版的“20马力”缩水型,后来又有名为“幻影”的车型。在今天,“幻影”闻名遐迩,但在当年,却难以挽救公司的命运。
1929年从美国股市崩溃开始的“大萧条”,使情况进一步恶化,即便公司凑钱在1931年收购了另一英国豪车制造商宾利,还是难以止住颓势。
当时的他们还不知道,能挽救公司命运的,是一项比赛。
“施耐德杯”水上飞机比赛。
该赛事由法国军火巨头保罗·亨利·施耐德的儿子雅克·施耐德创立,1913年开始第一次比赛,有意思的是,其奖杯也是一个飞翔的女神。根据赛事规则,参赛以国家组队方式进行,任何一个国家连续三次获得冠军(不能中断),那么就可以永久保留奖杯,该项赛事也就随之终结。
在最初十余年中,这个“施耐德杯”都是关注度比较低的冷门赛事,很多时候都是一两个国家几架飞机的小场面,甚至还有唱独角戏的时候。因为参赛需要组织企业专门研发制造飞机,训练飞行员,而且耗费不小,在看不到太大利益时,国家参与兴趣自然不高。比赛委员会为了制止有国家先报名后反悔的现象,甚至还立下规矩,报名就得交押金,反悔不退!
但从三十年代开始,情况随着一个独裁者的强势介入开始有所改变。
墨索里尼。
这个法西斯头目将“施耐德杯”视作鼓动人心、巩固独裁地位的一个工具。本来意大利人早前曾连赢1920年、1921年两届比赛,却在1922年失去决胜机会,1925年墨索里尼上台后,就立马宣告世界,意大利人必将夺取1926 年“施耐德杯”胜利,而且要连胜三次,终结这场赛事。
那一年,意大利人也确实赢了。
英美法等国奋起直追,此后“施耐德杯”赛事越来越激烈,研发的飞机也越来越先进,为了给参赛方更多的时间,1927年起赛制也从一年一届调整为两年一届。
在较量中,英国方面发现所用航空发动机力不从心,便寻求劳斯莱斯的协助。最初莱斯先生根本没有意愿参与,因为他的搭档劳斯先生就是因为过分追求速度而丧命于空中,他本人的工程师性格也很不喜欢这种充满刺激的冒险比赛。但在国家荣誉感的召唤之下,身体已经很虚弱的他,亲自上阵,开始领衔开发一种代号为“R”的航空发动机。
时间是1928年。
据英国航空专家罗德·班克斯所著《我不写日记》一书记载称,这款发动机是莱斯先生在沙滩上用他的手杖和其他工程师一起“设计”出来的,然后帮助英国人接连赢得了1929年、1931年的胜利,加上此前1927年所赢得的那一次,飞翔女神的奖杯成为了英国人永久的战利品,这项赛事也从此被终结了。
比赛结束了,但较量并未结束。
参与赛事的各国飞机制造商,纷纷将比赛中积累的数据、经验,用于军用飞机的研发。比如意大利的马基公司,就开始为墨索里尼的穷兵黩武提供战斗机,不过他们在比赛中暴露出来的发动机短板限制了战斗机的威力。在后来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战斗机只能用德国产的发动机。
而英国则在赢得飞翔女神奖杯后不久,就开始向那些制造了比赛飞机的厂商招标下一代高速战斗机的生产,似乎已经预感到世界大战的迫近。这些厂商所拿出的产品中,有几款也将在未来的二次大战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它们所用的发动机,几乎全部都是来自劳斯莱斯。
这迫使劳斯莱斯公司再度重新审视是专注于豪车还是飞机发动机,在劳斯先生于1933年4月22日与世长辞之后,领导公司的欧内斯特·海夫斯做了决断。
劳斯莱斯,要成为全球顶级的航空发动机品牌。
1935年,航空发动机业务收益超过豪车业务。三年之后,两者之间的差距达到了六倍。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二战爆发。
劳斯莱斯将迎接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
劳斯莱斯与宝马的空中对决
在莱特兄弟上天以前,从空中打击敌人就已经是军事学家热衷的话题。最初他们设想的轰炸方式是用飞艇。在发现飞艇又大又脆弱又慢之后,转而开始应用飞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一战时,飞机还只能算是小试牛刀,参战各方共计制造了十余万架飞机,但结构十分简陋,刚开始彰显威力,但还没有到达能对陆军或海军作战构成致命威胁的程度。到了二战时期,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飞机,已经成为了一种大杀器。参战各方制造了近七十万架飞机,在海上,航母因飞机而兴;在陆地,“闪电战”因为飞机而起。
要获得战争的胜利,必须获得制空权。
对于英国而言,尤其如此。唯一能入侵这个岛国的方式,就是先剥夺这个岛国对天空的保卫能力,然后再剥夺它对海洋的保卫能力,再然后,进行大规模登陆。 所以二战在英国的战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空中的战争,是飞机VS飞机的战争。
也就是航空发动机的战争。
在这方面,英国拥有由两位天才合作制造出来的神兵利器——“喷火”战斗机。
“喷火”战斗机,是英国超级马林公司的天才设计师雷金纳德·米歇尔,根据“施耐德杯”的比赛经验所打造出来的高速战斗机。这款战斗机试飞时速度轻松突破了500公里/小时大关,而当时空军提出的要求是达到440公里/小时。拥有高速的同时,“喷火”还搭载了强大的武器系统,由八挺机枪构成,比当时其他战斗机多了一倍,此外还能额外携带250公斤炸弹。
飞得快、带得多,这就要求飞机要有一颗动力强劲的“心”(发动机),“喷火”的“心”,正是出自于劳斯莱斯之手。
这是莱斯先生离世之前所研发的最后一款航空发动机,最初代号为P.V.12,量产之后则以“灰背隼”为名,是劳斯莱斯历史上最传奇的产品,也是英国乃至盟国赢得二战的法宝之一。
“灰背隼”是精工打造出来的完美之作,能提供强大的动力,性能稳定,故障率极低,英国空军道森中将在北非沙漠作战时,曾赞叹:“在可怕的工作条件下,‘灰背隼’的故障少得惊人!”与劳斯莱斯此前其他产品一样,它还有一个关键优点,那就是支持升级,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从最初的一千马力,到后来竟然超过了两千马力。
“灰背隼”的对手是来自德国宝马公司的DB系列航空发动机,在性能上两者各有千秋。由DB驱动的纳粹德军战斗机,与由“灰背隼”驱动的英国皇家空军“喷火”战斗机,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展开了残酷厮杀。
在这场史称为“不列颠战役”的大空战中,纳粹德军最初拥有近三千架作战飞机,英军则只有一千来架。但英军有完善的地面雷达网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将飞机的作战潜能发挥到了极致,特别是担当中流砥柱的“喷火”战斗机,击落了大量德军飞机。而纳粹德军则在那位满口大话的戈林元帅指挥下,昏招迭出,付出了惨重代价后,最终输掉了这场大空战。登陆英国本土的计划也随之告吹。
但战争并未结束,航空发动机之间的动力之战更是没有结束。
英军此后对纳粹德国频频发动反击性轰炸,他们所用的主力轰炸机“兰开斯特”也是由“灰背隼”驱动,护航则由“喷火”担当。纳粹德军则拿出了DB的改进版本,一度又占得上风。这迫使劳斯莱斯不断改进“灰背隼”。英国皇家空军元帅威廉·肖尔托·道格拉斯将此较量称为“跷跷板”,坐在上面一上一下的两位主角,无疑就是劳斯莱斯与宝马。
美国参战之后,研发出了一款P51“野马”战斗机,各种性能都很出色,就是所用发动机太差。英国起初建议美国换用劳斯莱斯所产“灰背隼”,不料被美国断然拒绝。直到后来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他们承认了现实,不得不转而寻求劳斯莱斯帮助。劳斯莱斯不仅为“野马”换装了“灰背隼”,甚至授权美国公司进行量产。而新“野马”在动力大大提升之后,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性能飞升,成为二战时期最强大的战斗机之一,甚至还能对抗战争末期出现的喷气式战斗机。
二战时期,“灰背隼”一共生产了168040台,除了授权美国公司所产55523台外,其余十多万台都是出自于劳斯莱斯之手。战争期间,劳斯莱斯将原本的一家航空发动机工厂扩大为四家。工人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一周工作七天,还要时不时地躲避纳粹德军空袭,身体和精神压力极大,甚至还发生过罢工。但最终劳斯莱斯挺了过来,其所产“灰背隼”航空发动机则成为了航空史上的一个传奇。
两个劳斯莱斯的今天
匪夷所思的是,一些政客却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对劳斯莱斯在航空发动机生产上的卓越技术和生产能力视而不见。当战争即将结束时,又以这家公司只能产军用飞机发动机,不能产民航飞机发动机为由,要将其拒之门外。劳斯莱斯则很清楚,大战结束,只依靠出售豪车无法消耗巨大的产能,更无法支撑起已经很庞大的公司,海夫斯明确表示:“我们必须要打消通过生产汽车来解决此问题的念头。”
那就只有进军民航市场,但英国的官员却说它不行!
受到政府这种态度影响,在战后的民航发动机市场上,劳斯莱斯又遇到了极大阻力。但这家以铸造完美产品为追求的公司,克服了许多难题,逐渐站稳了脚跟,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受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之托,开始研发一种极为先进的客机发动机,代号为RB-211。劳斯莱斯为此投入了巨资,“巨”到什么程度呢?“巨”到公司为此资不抵债,破产在即!
此时英国政府终于没有再置之不理,官员们终于意识到,在大英帝国已经变成一个龟缩在几个岛屿上的“小国”后,如果像劳斯莱斯这样的航空名企一旦被外国公司收购,那将是难以承受的损失,很可能英国从此就在国际航空界失去了发言权。
最后英国政府出面,于1971年将其国有化。
英国政府只想保留价值巨大、意义更加巨大的航空发动机业务,故而在1973年,生产豪车的业务部门独立了出来。
从此有了两个劳斯莱斯。
1987年,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私有化浪潮在英国掀起,劳斯莱斯再度成为私营企业,并依靠其研制成功的RB-211等发动机大举抢占全球民航市场,现在的劳斯莱斯是全球三大航空发动机制造商之一,驱动着许多波音、空客所造客机。
而那个生产豪车的劳斯莱斯,路越走越窄,最终得到了一个被人收购的下场,至于收购的买家,则是德国大众和宝马,在一番激烈的争夺之后,最后花落宝马。
正是当年在天空与劳斯莱斯搞动力大战的那一家。
(图片由作者提供)
劳斯莱斯,俨然已经成了大众眼中豪车的代名词:车上皮料全用意大利小牛皮,品质赛过皮制品做工顶级的LV;制造过程有大量的手工劳动,比如用一天时间做车上的一个小零件……
公司的名字Rolls-Royce(劳斯莱斯)来源于两个主要创始人的姓名之组合,查理·斯特瓦特·劳斯(Charles Stewart Rolls)和弗雷德里克·亨利·莱斯(Frederick Henry Royce)。
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人。
与此同时,莱斯先生的注意力也在转向汽车。只不过这一转移的原因,并非他也是速度狂,而是他乃一名“完美狂”。市面上的外国货在他看来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自己便索性打造了一辆双缸10马力的汽车。
这辆汽车后来被一个朋友推荐给了酷爱汽车的劳斯先生。在惊叹于此车行驶之平稳、噪音之低微、性能之稳定后,劳斯先生决定与莱斯先生合作,造英国人自己的汽车。
双雄相会,风云起。
此后便建立起来一家名为劳斯莱斯的公司,开始了汽车制造生意。劳斯先生对于上流社会品味的了解、赛车手的经验,与莱斯先生对于机械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开始打造一种做工精细、性能可靠、产量不高、卖价不菲的汽车。
这种汽车的第一个代表,就是1906年面世的“银魂”(也有译作银魅)。这辆汽车在当时创造了不间断行驶24140公里,没有任何故障发生的世界纪录。
打着双R标志的“银魂”开始斩获当时各项汽车赛事大奖,后来又有美术家为其精心设计了一个飞翔女神的车标。
劳斯莱斯开始驰名世界。
也就在此时,劳斯先生又喜欢上了新事物。
飞机。
劳斯莱斯公司创立前数年,莱特兄弟的飞行故事,迅速成为了风靡欧美的新时尚,充满冒险精神的人纷纷投身于其中,劳斯先生怎么可能置身事外?何况他本来就是一位资深的热气球飞行爱好者。
不幸的是,他开始从事这项运动还不到三年,就在一场飞机事故中遇难。
遇难之前,他刚刚在英吉利海峡上飞了一个来回,成为举国崇拜的民族英雄。同时他还在努力劝说自己的搭档劳斯,转行搞飞机发动机。
莱斯先生对于飞天一事并不感兴趣,当时公司的其他董事也不太感兴趣,而当劳斯先生遇难之后,他们对于飞机发动机更是极为反感。
不料很快一战爆发。战争的到来,让豪车这种太平时代的奢侈品失去了存在意义,订单锐减的情况下,要求得生存,必须转产军用设备。
恰好英国政府又强令劳斯莱斯生产法国雷诺8缸航空发动机。
莱斯先生对此极为反感,反感的原因倒并非在于要“飞天”,而在于要让他生产一种外国货,且这个外国货在他看来毛病多多。
不做则已,一做就要做到极致。
莱斯先生以“银魂”汽车所用发动机为基础,开始设计一种高性能航空发动机。 劳斯先生未完成的遗憾,即将成真,飞翔的,也将不仅仅只是一个车标……
一场扭转命运的比赛
一战时期,莱斯先生率领公司团队,推出了一系列航空发动机,包括从75马力到675马力的众多类型,同时驱动着战斗机和轰炸机。这些产品有三个特点,第一是以大型凶猛食肉鸟类名称命名:“鹰”“猎鹰”“隼”“秃鹰”……第二是可升级,改进潜力巨大,原设计75马力可以提升到100多马力;第三是可靠性极高,经常是连续飞行上百小时都无故障,大受当年刚刚上天的飞行员欢迎。
大战四年有余,英国所在协约国一方半数飞机都由劳斯莱斯制造发动机、提供动力。
大战来得突然,结束得也很突然,1918年秋天,包括劳斯莱斯在内的许多公司,还在为完成政府军火订单加班加点,几个月后德国却突然宣布投降了。
企业界再次措手不及,生产线上的半成品成了废品,战争时代强制催逼出来的产能接下来向何处释放?
虽然英国政府信誓旦旦地保证,将长期保留一支可观的空中力量,并将选择劳斯莱斯等优秀航空企业作为承包商,但在大战结束后的数年中,经济的缓慢复苏速度还是让公司举步维艰。想把生产重心转移到汽车制造上的策略也不奏效,一度名噪天下的“银魂”不再受宠,1922年才销售了不到五百辆,以至于公司不得不开发一种廉价版的“20马力”缩水型,后来又有名为“幻影”的车型。在今天,“幻影”闻名遐迩,但在当年,却难以挽救公司的命运。
1929年从美国股市崩溃开始的“大萧条”,使情况进一步恶化,即便公司凑钱在1931年收购了另一英国豪车制造商宾利,还是难以止住颓势。
当时的他们还不知道,能挽救公司命运的,是一项比赛。
“施耐德杯”水上飞机比赛。
该赛事由法国军火巨头保罗·亨利·施耐德的儿子雅克·施耐德创立,1913年开始第一次比赛,有意思的是,其奖杯也是一个飞翔的女神。根据赛事规则,参赛以国家组队方式进行,任何一个国家连续三次获得冠军(不能中断),那么就可以永久保留奖杯,该项赛事也就随之终结。
在最初十余年中,这个“施耐德杯”都是关注度比较低的冷门赛事,很多时候都是一两个国家几架飞机的小场面,甚至还有唱独角戏的时候。因为参赛需要组织企业专门研发制造飞机,训练飞行员,而且耗费不小,在看不到太大利益时,国家参与兴趣自然不高。比赛委员会为了制止有国家先报名后反悔的现象,甚至还立下规矩,报名就得交押金,反悔不退!
但从三十年代开始,情况随着一个独裁者的强势介入开始有所改变。
墨索里尼。
这个法西斯头目将“施耐德杯”视作鼓动人心、巩固独裁地位的一个工具。本来意大利人早前曾连赢1920年、1921年两届比赛,却在1922年失去决胜机会,1925年墨索里尼上台后,就立马宣告世界,意大利人必将夺取1926 年“施耐德杯”胜利,而且要连胜三次,终结这场赛事。
那一年,意大利人也确实赢了。
英美法等国奋起直追,此后“施耐德杯”赛事越来越激烈,研发的飞机也越来越先进,为了给参赛方更多的时间,1927年起赛制也从一年一届调整为两年一届。
在较量中,英国方面发现所用航空发动机力不从心,便寻求劳斯莱斯的协助。最初莱斯先生根本没有意愿参与,因为他的搭档劳斯先生就是因为过分追求速度而丧命于空中,他本人的工程师性格也很不喜欢这种充满刺激的冒险比赛。但在国家荣誉感的召唤之下,身体已经很虚弱的他,亲自上阵,开始领衔开发一种代号为“R”的航空发动机。
时间是1928年。
据英国航空专家罗德·班克斯所著《我不写日记》一书记载称,这款发动机是莱斯先生在沙滩上用他的手杖和其他工程师一起“设计”出来的,然后帮助英国人接连赢得了1929年、1931年的胜利,加上此前1927年所赢得的那一次,飞翔女神的奖杯成为了英国人永久的战利品,这项赛事也从此被终结了。
比赛结束了,但较量并未结束。
参与赛事的各国飞机制造商,纷纷将比赛中积累的数据、经验,用于军用飞机的研发。比如意大利的马基公司,就开始为墨索里尼的穷兵黩武提供战斗机,不过他们在比赛中暴露出来的发动机短板限制了战斗机的威力。在后来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战斗机只能用德国产的发动机。
而英国则在赢得飞翔女神奖杯后不久,就开始向那些制造了比赛飞机的厂商招标下一代高速战斗机的生产,似乎已经预感到世界大战的迫近。这些厂商所拿出的产品中,有几款也将在未来的二次大战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它们所用的发动机,几乎全部都是来自劳斯莱斯。
这迫使劳斯莱斯公司再度重新审视是专注于豪车还是飞机发动机,在劳斯先生于1933年4月22日与世长辞之后,领导公司的欧内斯特·海夫斯做了决断。
劳斯莱斯,要成为全球顶级的航空发动机品牌。
1935年,航空发动机业务收益超过豪车业务。三年之后,两者之间的差距达到了六倍。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二战爆发。
劳斯莱斯将迎接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
劳斯莱斯与宝马的空中对决
在莱特兄弟上天以前,从空中打击敌人就已经是军事学家热衷的话题。最初他们设想的轰炸方式是用飞艇。在发现飞艇又大又脆弱又慢之后,转而开始应用飞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一战时,飞机还只能算是小试牛刀,参战各方共计制造了十余万架飞机,但结构十分简陋,刚开始彰显威力,但还没有到达能对陆军或海军作战构成致命威胁的程度。到了二战时期,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飞机,已经成为了一种大杀器。参战各方制造了近七十万架飞机,在海上,航母因飞机而兴;在陆地,“闪电战”因为飞机而起。
要获得战争的胜利,必须获得制空权。
对于英国而言,尤其如此。唯一能入侵这个岛国的方式,就是先剥夺这个岛国对天空的保卫能力,然后再剥夺它对海洋的保卫能力,再然后,进行大规模登陆。 所以二战在英国的战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空中的战争,是飞机VS飞机的战争。
也就是航空发动机的战争。
在这方面,英国拥有由两位天才合作制造出来的神兵利器——“喷火”战斗机。
“喷火”战斗机,是英国超级马林公司的天才设计师雷金纳德·米歇尔,根据“施耐德杯”的比赛经验所打造出来的高速战斗机。这款战斗机试飞时速度轻松突破了500公里/小时大关,而当时空军提出的要求是达到440公里/小时。拥有高速的同时,“喷火”还搭载了强大的武器系统,由八挺机枪构成,比当时其他战斗机多了一倍,此外还能额外携带250公斤炸弹。
飞得快、带得多,这就要求飞机要有一颗动力强劲的“心”(发动机),“喷火”的“心”,正是出自于劳斯莱斯之手。
这是莱斯先生离世之前所研发的最后一款航空发动机,最初代号为P.V.12,量产之后则以“灰背隼”为名,是劳斯莱斯历史上最传奇的产品,也是英国乃至盟国赢得二战的法宝之一。
“灰背隼”是精工打造出来的完美之作,能提供强大的动力,性能稳定,故障率极低,英国空军道森中将在北非沙漠作战时,曾赞叹:“在可怕的工作条件下,‘灰背隼’的故障少得惊人!”与劳斯莱斯此前其他产品一样,它还有一个关键优点,那就是支持升级,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从最初的一千马力,到后来竟然超过了两千马力。
“灰背隼”的对手是来自德国宝马公司的DB系列航空发动机,在性能上两者各有千秋。由DB驱动的纳粹德军战斗机,与由“灰背隼”驱动的英国皇家空军“喷火”战斗机,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展开了残酷厮杀。
在这场史称为“不列颠战役”的大空战中,纳粹德军最初拥有近三千架作战飞机,英军则只有一千来架。但英军有完善的地面雷达网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将飞机的作战潜能发挥到了极致,特别是担当中流砥柱的“喷火”战斗机,击落了大量德军飞机。而纳粹德军则在那位满口大话的戈林元帅指挥下,昏招迭出,付出了惨重代价后,最终输掉了这场大空战。登陆英国本土的计划也随之告吹。
但战争并未结束,航空发动机之间的动力之战更是没有结束。
英军此后对纳粹德国频频发动反击性轰炸,他们所用的主力轰炸机“兰开斯特”也是由“灰背隼”驱动,护航则由“喷火”担当。纳粹德军则拿出了DB的改进版本,一度又占得上风。这迫使劳斯莱斯不断改进“灰背隼”。英国皇家空军元帅威廉·肖尔托·道格拉斯将此较量称为“跷跷板”,坐在上面一上一下的两位主角,无疑就是劳斯莱斯与宝马。
美国参战之后,研发出了一款P51“野马”战斗机,各种性能都很出色,就是所用发动机太差。英国起初建议美国换用劳斯莱斯所产“灰背隼”,不料被美国断然拒绝。直到后来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他们承认了现实,不得不转而寻求劳斯莱斯帮助。劳斯莱斯不仅为“野马”换装了“灰背隼”,甚至授权美国公司进行量产。而新“野马”在动力大大提升之后,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性能飞升,成为二战时期最强大的战斗机之一,甚至还能对抗战争末期出现的喷气式战斗机。
二战时期,“灰背隼”一共生产了168040台,除了授权美国公司所产55523台外,其余十多万台都是出自于劳斯莱斯之手。战争期间,劳斯莱斯将原本的一家航空发动机工厂扩大为四家。工人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一周工作七天,还要时不时地躲避纳粹德军空袭,身体和精神压力极大,甚至还发生过罢工。但最终劳斯莱斯挺了过来,其所产“灰背隼”航空发动机则成为了航空史上的一个传奇。
两个劳斯莱斯的今天
匪夷所思的是,一些政客却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对劳斯莱斯在航空发动机生产上的卓越技术和生产能力视而不见。当战争即将结束时,又以这家公司只能产军用飞机发动机,不能产民航飞机发动机为由,要将其拒之门外。劳斯莱斯则很清楚,大战结束,只依靠出售豪车无法消耗巨大的产能,更无法支撑起已经很庞大的公司,海夫斯明确表示:“我们必须要打消通过生产汽车来解决此问题的念头。”
那就只有进军民航市场,但英国的官员却说它不行!
受到政府这种态度影响,在战后的民航发动机市场上,劳斯莱斯又遇到了极大阻力。但这家以铸造完美产品为追求的公司,克服了许多难题,逐渐站稳了脚跟,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受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之托,开始研发一种极为先进的客机发动机,代号为RB-211。劳斯莱斯为此投入了巨资,“巨”到什么程度呢?“巨”到公司为此资不抵债,破产在即!
此时英国政府终于没有再置之不理,官员们终于意识到,在大英帝国已经变成一个龟缩在几个岛屿上的“小国”后,如果像劳斯莱斯这样的航空名企一旦被外国公司收购,那将是难以承受的损失,很可能英国从此就在国际航空界失去了发言权。
最后英国政府出面,于1971年将其国有化。
英国政府只想保留价值巨大、意义更加巨大的航空发动机业务,故而在1973年,生产豪车的业务部门独立了出来。
从此有了两个劳斯莱斯。
1987年,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私有化浪潮在英国掀起,劳斯莱斯再度成为私营企业,并依靠其研制成功的RB-211等发动机大举抢占全球民航市场,现在的劳斯莱斯是全球三大航空发动机制造商之一,驱动着许多波音、空客所造客机。
而那个生产豪车的劳斯莱斯,路越走越窄,最终得到了一个被人收购的下场,至于收购的买家,则是德国大众和宝马,在一番激烈的争夺之后,最后花落宝马。
正是当年在天空与劳斯莱斯搞动力大战的那一家。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