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遨游“云端”更要扎根大地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h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类的伟大创造,“互联网 ”正在创造新的人类生存、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身居陋室,知晓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万物皆备于我”等愿景,已经成为现实。“互联网 教育”催生下的新教育生态正在形成,教育者树立和强化“互联网教育思维”非常必要。再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务必要明确:“互联网教育思维”有什么特点?我们当如何把握?
  “互联网 教育”是教育技术、手段、方法、形式和内容的深刻变革,但教育核心价值往往具有稳定性
  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决定权转移给学生)、微课堂(应用手机进行学习的课堂授课模式,将课堂搬到了学生的手机或IPAD里)等形式不断出现,确实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冲击,更给沉闷的教育注入了新鲜空气和活力,传统教育已处在解构过程中。在互联网催生的大数据时代,一些教师如鱼得水,也有不少教师困惑而彷徨,还有一些教师继续生活在“以不变应万变”的旧心态和工作状态里。
  “互联网 教育”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融合和新教育生态的再造,是教育技术、手段、方法、形式和内容的深刻变革,但教育的核心价值往往具有稳定性,好比奔腾激流中伫立不动的巨石。教育形式变化万端,教育核心价值往往深沉而恒定。著名教育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文喆研究员在谈到教育创新问题时曾说:“创新没有那么简单,教育创新不能一哄而起,更不是形式变化上的轰轰烈烈。现在,我们的教育需要坚守,更需要敬畏与传承教育的真义和要义!”所以,在教育形式、手段和内容的轰轰烈烈变化中,教育者需要冷静、深沉的凝思和对核心教育价值的坚守,否则,就会成为信息技术汪洋大海上随处漂泊的一叶扁舟。
  教育者要善于遨游在网络信息的“云端”里,更要扎根在教育实践的沃土中
  “互联网 ”是云技术、云平台、云计算和云端无界场域,是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广阔天地。“互联网 教育”是教育者遨游在信息技术的无际“云端”里。与此同时,教育者要了解和把握好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通透性、无界性和迅捷性,以及教育实践的真实性、生动性,关注活生生的教育现实生活,了解活生生的学生生命状态。信息技术再复杂、先进,也只是物质的外壳,教育实践是一切智慧的源泉。微信、微博、博客、慕课、翻转课堂等,只是教育实践之海荡起的涟漪。如果过于关注形式,教育就会肤浅而苍白。比如,一些教师在讲课时,对信息技术的倚赖过重,新的教学手段可谓丰富多彩,但其育人的丰富性、深刻性相差甚远,有弄巧成拙之嫌。
  “互联网教育思维”的灵魂是师爱,是育人,人的尊贵性不能被“互联网 ”所淹没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点就在哪儿。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教育的本质和高贵性都不能随波逐流,这就是,教育是人影响人、人感染人、人成就人的复杂心理过程,是心灵感动的艺术,不是人与机器的冷冰冰接触。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教育的重点应该在活生生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生活里,亲情、师生情、友情、家国情怀是教育永恒的魅力。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是,互联网大大拉近了人类身体之间的距离,交流更加便捷,但“低头族”随处可见,教师、学生“低头族”也很多,人们的心灵距离疏远得迅猛,彼此感觉更加陌生了,正可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我站在你的面前,而你却在低头翻看手机”。
  在“互联网 教育”所催生的新教育生态里,师生间的心灵交融依然是最美丽的风景。“互联网教育思维”的灵魂是师爱,是育人,是师德引领,人的尊贵性、师德的崇高性不能被“互联网 ”所淹没。
  警惕“互联网 ”使教育变得庸俗化、简单化、粗暴化和功利化
  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不用置疑,但其负面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新媒体技术对人际交往理性、人文道德的破坏。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与印刷传播相比,新媒界传送的节目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剥夺了接受者做出反应的权利。它们将公众的视听置于它们的魔咒之下,而同时,他们取消了公众的距离感,从而又把公众置于其‘导师威严’之下,也就是说,公众被剥夺了发言和反驳的机会。”“互联网 ”正在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及每一个家庭,学校也被置于其“威严”之下。社会围绕教师把自己对学生的表扬和批评意见放微信等公共空间里作法的争论,依然存在。实际上,这反映了互联网技术大发展所催生出的所谓“教育大跨越”,正使魅力无穷的教育变得庸俗化、简单化、粗暴化和功利化。一些教师、家长在微信、微博等网络公共空间的教育盲动,会导致家长和孩子的误解、曲解,及敏感、反感、嫉妒、攀比心理,增加教师、学生和家长间的教育隔阂,甚至使教育出现“裸奔”的尴尬处境,触犯教育的道德底线。
  要坚守师德的高贵性和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育是表扬和批评的艺术。如何运用微信、微博等网络空间进行教育,反映了教育者的教育艺术和道德境界。在真正的教育家那里,嬉笑怒骂皆为好的教育。何谓道德?在合时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干合适的事情,就符合道德。笔者支持教师对学生正当的教育奖惩权,师道尊严必须捍卫。但在网络公共空间里,教师对学生的表扬、特别是批评,要慎之又慎,心存敬畏。教师要特别警惕开放空间里自己对学生负面评价所产生的网络化教育外溢结果。因为教师一句不经意的批评,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下,有可能给学生产生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所以,教师要时刻牢记自身职业的特殊性和神圣性,以及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儿童青少年的生命成长和幸福命运、无数家长的殷殷期待、党和国家的无限重托,使得教师岗位日益重要而崇高。在“互联网 教育”大背景下,面对每日、每时、每刻的从教行为,教师必须心存敬畏,不断增强育人律己的伦理自主性、师德的高贵性和教师的人格魅力。
  栏目 编辑 付江泓
其他文献
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少年宫追求“兴趣培养、个性发展、快乐成长、终身受益”的价值观和“绿色生命”教育思想,围绕“活动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研究中心”的功能定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公益性原则,探索校内外融合发展,为中小学生、学校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随着东城区素质教育“学区制”“学院制”改革的不断推进,2013年9月,崇文少年宫成为“东城区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执行基地,成为东城区学生开展文化
近年来,在蓬勃兴起的学校文化建设运动中,北京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长及师生遵循领导与管理齐抓、思考与行动同在、事实与概念同构的文化领导原则,在文化建设上走出了一条价值驱动、特色引领、学生中心、教师发展和成果外化的文化建设路径,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学生发展要求。  价值驱动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为学校各个群体所认同的价值追求、行为准则、交往方式和观念仪轨的综合,它
武汉市某小学因“班干部”问题受到各方关注——班里共42个小学生,却有近50个班干部职位,除了大家熟悉的班长、组长、课代表,还有关长、门长、领读员……而同样因“班干部”问题备受关注的是武汉市另一所小学——学校少先队里98个大队长、中队长和队委被要求取下臂上代表身份的“二道杠”“三道杠”,代之以统一的志愿者标识,没有差别。两所学校,在“班干部”问题上截然不同的做法,在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那么,作为一线
北工商附小原名良乡中心校,2016年与北京工商大学合作办学,更名为北工商附小。北京工商大学强调的是实业兴国、实干兴校,工为实、商为诚。原良乡中心校的办学特色是体验教育。学校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充满希望、蓬勃生长的种子,要让体验成就每一颗种子的梦想,努力为每一颗种子创造无限生长、充分体验的可能。体验教育强调的是实实在在的参与、实践和行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在体验中成长。  通过分析,北京工商大学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社团工作,近些年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不断丰富社团工作的内涵,充分利用学校小初高一体化育人模式的优势,让学生自主发展社团课程,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为学生搭建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小初高一体化育人模式的优势,发挥学生自主发展社团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调动学生参与学校各种活动、主动承担学校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等方面的作用,让全体学生在自主社团体验中获得感悟,在担当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精神,是一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课程的有效实施,必然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那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进行评价?  为此,我实施了“设计与制作”主题活动。首先,选择不同的评价项目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其次,提炼出哪些项目适用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哪些适用于学生自评或互评,哪些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通过“设计与制作”主题活动,我总结出
北京市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在“四个中心”建設和首善标准确立中,教育部门承担着特殊使命,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将产生明显的社会影响。在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西城区重视教育顶层设计和基础保障,“红墙意识”教育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新意蕴;中小学积极行动,通过建立育人长效机制,注重德育创新,逐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师生的精神追求,外显为师生的自觉行动。特别是,西城区确
2017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在语文学科领域,将“提问策略”作为与“直接教学策略”“间接教学策略”并列的一类有效教学方法;在化学学科领域,标准中更是明确提出“提问互动技能”是教师教学基本功,是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技能。提出好的问题,在推动学生深入思考、深度参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众多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看来,“尽管提问是教师行业最基本
《黄河象》是一篇科学小品,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发掘时的情景及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证据。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了解化石知识,感受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和被发现、发掘的过程;串联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根据,知道假想内容的合理性,体会科学
北京市中学美术高级教师  北京市优秀教师  在洁白的画布上涂抹五彩斑斓的染料,这是画家的梦想;为每一位学生的人生奠基,这是教师的梦想;而身为美术教师,我的梦想是为每一个生命点缀艺术的色彩。  这样的梦想,源于我小时候的美术梦。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没上学时,由于乡村环境闭塞买不到颜料,我就用胭脂作画。那时,我最盼望见到走街串巷的货郎,一听到他的吆喝声就飞奔出去,用东拼西凑的“破烂儿”换回胭脂。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