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题失误原因及对策例析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i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综合性强,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历年高考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在这一部分失分率相当高。概况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审题不准,答非所问,随心所欲,主观臆断
  解题示例1:芦芙荭的散文《一只鸟》第一问是: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并简析这样安排的好处。(6分)
  解题分析:这个题目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而有的学生只回答了其中一个问题,即使回答了两个问题,也未注意到“跌宕”二字,只是一味地概括故事情节,显然没有认真审题。
  解题示例2:2010年河北衡水中学调研题《纤夫》第15题:作者为什么说纤夫只是“谋生而已,与伟大却像隔着几重山头”?(6分)
  解题分析:有学生答成:纤夫,趟河拉纤的苦力。这种人一无生产资料,二无一技半长,只是靠着有几分蛮力,给人拉船运货,辛苦谋生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理想、志向、情操,甚至人格,又怎么能跟“伟大”联系上呢?这个答案完全是主观臆断,根本没有从原文寻找答案,未能做到就题答题。
  技巧点拨:答题的原则是回归原文,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不能主观臆断。另外要认真审题,不能犯低级错误。如 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第1小题:请用一句话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可有的学生偏偏写了11个字。有的题目要求“分三点对此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就只能答三点,而且必须概括。题目问的是怎样写还是问为什么要这样写,题目问的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还是要求推导出事情的必然结果,回答的方向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认真揣摩题干,明确“问”与“答”之间的内在关系,以确定解答的方向和具体内容。
  二、就题论题,牵强附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解题示例3:季羡林的散文《月是故乡明》文中有一句是写年近耄耋,所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后有这样的题目,分析该句的表达特色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相关语段: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旷,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
  解题分析:有学生这样回答第二个小问题:表达了燕园胜地的美丽,作者对燕园的喜爱赞美之情。而实际上,作者写朗润园的奇景是为了突出自己对故乡月亮的怀念,突出思乡之情的。结合文章题目《月是故乡明》以及上下文(下文紧接着有这样一句:“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进行整体把握就知道作者写朗润园的奇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技巧点拨:做题时,不能只关注题目语句在原文中及原文附近的局部语句或局部语段,要立足整体思路和层次,分清前后段落的功能和地位(并列、承接、对照、递进,相似性、铺垫性、升华性、过渡性、总括性等),有时还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加以理解,否则会遗漏要点或表述不准确。
  另外,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命题的一个重要角度。而学生在这方面也很薄弱。回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其次要回答这种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在文句中表现了什么内容,最后回答这种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好处或效果,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
  三、顾此失彼,丢三落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解题示例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2012届一模卷中迟子建的《采浆果的人》第11题:第②节描写曹大平夫妇涉水渡河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6分)
  解题分析:①表现曹大平夫妇为了挣钱(或“眼前利益”)不惜冒险的形象;②与大鲁二鲁的不为所动形成对比;③承接了上文大多数金井人的表现;④预示了金井人的悲剧(体现了作品的价值取向)。不少学生遗漏了第三点和第四点关于形式方面的作用。
  技巧点拨:表述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方面,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的原则,找全答题的信息。主观性试题的突出特点就是容量大、概括性强、内容丰富、知识点之间纵横联系十分紧密,因此,答题要灵活、全面。当题目要求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时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形式结构方面,如过渡、呼应(照应)等;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四、照搬照抄,不会概括,简单重复,不会整合
  解题示例5:宁宇《诗情的郑和墓》第1题:作者是怎样介绍郑和墓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6分)
  解题分析:先介绍郑和墓的方位,再由低到高介绍墓的布局和设施,又结合郑和生平与下西洋的经历介绍修墓经过。而学生或答:坐大巴驶出南京南太平门;或答:郑和墓在牛首山上;或答:在一个小山包上;又或:黄花连绵,鸟鸣啁啾。不知道说明建筑物必须先说方位,也不能概括出“方位”一词;不能抽象出介绍的方式与步骤,只是机械地照抄原文的相关句子。
  解题示例6:2012届苏北四市二模卷胡家胜的《在城市纪念我的那些农具》第3问是:文中写父亲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父亲形象。(6分)
  解题分析:①脊梁弯曲:体现他勤劳;②骂子喂牛摸牛:体现他对牲口的爱护和心地善良;③看子犁田:体现他坚守本分,看重传承;④他带来农产品:体现他朴实、慈爱;⑤讲解农具:表现他热爱农事。(每点1分,答对四点得6分,无情节分析不给分)。而学生一般答成勤劳、善良、爱护牲口、热爱土地,不仅要点不全、没有简要分析,而且其中“善良”和“爱护牲口”其实是重复的要点。
  技巧点拨: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或相关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但并不是直接摘抄,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有时要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要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语言,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不能含蓄、笼统,不可杂乱无章、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于分析人物形象,应到文中找出能表现人物形象的句子,然后将之归类,分别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这样就能做到不重复、不漏要点。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的基本要求是“踩点”给分和文通字顺。因此,在答题时应注重要点、讲究形式、选好句式(判断句、陈述句)、条分缕析,这样才能保证少失分或不失分。
  作者单位:江苏省黄桥中学(225411)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介绍了一种Φ12.7管新型双正弦波表冷器的设计以及与传统Φ16管表冷器的对比,并通过实测来验证Φ12.7管新型双正弦波表冷器在特定条件下的优势,同时浅析这种新型表冷器在大温差空调节能产品中的应用。  关建词:新型表冷器;表冷器设计;双正弦波片  中图分类号:TU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7-0022-02  1 概述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厂家的生
摘要: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环,而人力资本投资状况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在构建人力资本投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与中部其他地区以及东部的江苏省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主成分分析;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指数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比较10kV中压配电网的缺点和20kV中压配电网的技术优势,提出采用全新20kV中压配电网代替旧有的10kV配电网架构思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20kV电压等级电网;中压配电网;供电半径  中图分类号:TM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5-0109-04
经典的文章修改案例是揣摩学习的“标靶”。学习名家文章修改方法,引导学生借鉴运用,让文章修改在“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豁然开朗”。名家大师文章的典范,能让学生在“耳目一新”中给自己的作文修改提供“模具”,提高文章自改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讲述名家修改故事,激发自改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更是学生感兴趣的着力点和兴奋点。搜集名家修改文章的典范故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相关学习借鉴素材,激发他们
文章通过一系列室内及现场实验,对不同的抑制剂、降滤失剂、增粘剂、润滑剂的性能及其对钻井液的影响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各种配方进行优选,通过优选得出了不同介质条件下
摘要:文章讲述了宣钢2号高炉几次事故休风导致炉缸堆积、高炉炉况难行、风量萎缩,几个月时间内尝试了多种恢复炉况的方案,最后通过上部调剂“平台+漏斗”布料结构,风量达到4750 m3/min,焦比降低至390kg/t,高炉逐步稳定顺行。  关键词:炉况失常;布料;平台+漏斗;次中心加焦  中图分类号:T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9-00
阅读收集材料有定点意识,积累材料进行分类组合,这种阅读积累法就叫做系列组合读书法。这种方法好操作,选好一个层面(或说一个知识面),定点收集钻探,按序组合摘录。它的好处是写作运用起来能体现出思想的深度。下面这个真实故事能强化我们的理解和体会。  1935年3月20日,一个名叫雅各布的人突然被德国特务从瑞士绑架走了,原因是他写了一本关于德国军队的小册子,详尽地揭示了希特勒新军的情况。在那本小册子里披露
海事局VTS系统机房基本上是以局机关机房为中心,沿江多个雷达站机房为分站点的架构,其中雷达站站点偏远,维护不便,所以提出要对雷达站及中心机房中的配电、环境、安防、通信
倪文锦教授在阐述语文核心素养结构的时候,首先提到的就是“语言理解与运用”。倪教授认为,语言理解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而所谓语言理解与运用,就是“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在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及其品质”。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阅读这一层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语言理解与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性要求  语言理解与运用的载体是语言,语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