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两条线引出的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scuc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话深受孩子的喜爱。它那动人的故事、曲折的情节和优美的语言,能把他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他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拿到《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时,我在想,怎样让孩子们既能领悟童话的写法,感受语言的优美,又能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做人的真谛,感受快乐要和他人分享的幸福,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让课堂教学呈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新局面。
  课堂伊始,我让孩子们读了一遍课文后,问道:“这篇童话写得怎么样?”“太好了!”“太动人了!”“太曲折了!”曲折?多好的能迸发活力的词语。随即,我又问道:“你觉得什么曲折?”“情节曲折。”其他学生一脸茫然,我知道,他们眼前肯定是一团雾。可是这么好的能挖掘的词语我真是舍不得弃而不顾,怎么办?突然,一个几何符号闪入我的脑中。当即,我在黑板上,画了两条线:一条直线,一条波浪线。我说:“是啊,情节就仿佛这两条线,试听这样一个童话故事:‘从前,一个巨人旅行回来,看到了许多孩子在花园里玩,他非常高兴,就和孩子们快乐地生活着。’这个故事好吗?”“不好,太简单了,没有情节,十分枯燥。”看着那条直线,一个学生会意地说:“这样情节就太平淡了。”“是啊,”我趁势说道,“那么这篇童话的情节到底曲折在哪儿呢?”孩子们心领神会,再次深入细读课文,开始寻找课文中的兴奋点、波动处。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第三自然段中巨人回来很生气,是一处。”我随即在波浪线的第一高潮处板书:“很生气。”随即又在第二高潮处板书:“发脾气。”第三高潮处板书:“大声叱责。”接下来我又问道:“巨人生气的前后是怎样的?同学们找到相关的语言后,我们读一读,体会体会。”在细语中,我们共同感受出了两个字:“美”和“荒”。然后在“美”与“荒”的情境中引领学生体验。学生通过自己的读把这种感受读了出来。“那么巨人发脾气的前后又是怎样的呢?再来找找相关的语言读一读,用心去感受。”让学生通过抓住“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明媚的阳光”“草翠花开”“孩子们的笑声使花园增添了春意”和“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等句子,去品读,感受到了“暖”与“冷”。这里强烈的对比写法已经凸现得一览无余,而这种对比的写法又是使情节曲折的直接原因。为了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我在板书上着实下了功夫,学生体会得也很到位。在第三曲折处,我问道:“同学们,巨人大声叱责后,是什么让巨人的心灵发生了变化?”“是小男孩的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想想看,此时此刻,小男孩会说什么?”这时,班里一双双手举了起来,有的说:“巨人啊,快醒醒吧,知道吗,是您自己首先封闭了您的心,才让您的心灵变得荒凉、冷酷的啊!”有的说:“巨人啊,您知道吗,世界因我们才变得丰富多彩,因我们才变得有滋有味,难道您永远要让自己孤单一辈子吗?”望着跃跃欲试的小手,我知道学生的思想闸门已经被打开了,同时我又突然间觉得学生似乎不在与巨人对话,而是在与我对话。我在某些时候不也是给学生一副冷冰冰的表情吗?最后,当孩子们理解“拆开”一词时,刘晴阳站了起来,说道:“其实巨人拆开的不仅仅是围墙,更是自己那颗冷酷的心、任性的心,是自己那颗自私的心、荒凉的心,是自己那颗曾经被黑暗吞噬的心。”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我与孩子们接受了心灵的洗礼,真是畅快。
  由两条线让我明白破解文本的密码之一就是“变换”,因为文章以曲为美。凡优美的记叙文,往往离不开一波三折的情节,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只有在情节的变化中才能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什么是故事?故事就是情节的跌宕起伏。平铺直叙,没有意外,没有变化,就没有故事;有了情节,即使篇幅非常短小,也往往是尺水风波啊!
  由两条线让我明白文本中其实有很多朴实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思考。
其他文献
教学理念  “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写作文”。通过本次习作引导学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倡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教学目标    1.把握年段习作的特点,简化习作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关注参加“劳动实践基地”活动的见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在习作交流与指导中,渗透习作方法(选材独特,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养成学生良好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活的讲堂,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看到“死”的课堂。这里的“死”,基本含义有二:一是学生外部行为、课堂气氛的“死”,即学生无法与老师或同伴进行积极的有意义的交往与应对,无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二是学生内部心理、思维活动的“死”,这是外部“死”的根源所在——面对教师的提问或启发,他们无法进行积极的读书与思考。本文通过一位新教师执教的《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片段的评析,谈谈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言的“积累”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老师的重视,不少小学生能熟练地背出许多成语、名言名句,甚至能背出不少名篇佳作。然而,当他们操纵语言这个工具——需要说一段话、写一篇文童时,却勉为其难,词不达意。分析学生个体语言形成的心理过程,就会发现,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是“运用”的两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有关研究证明
【关键词】活动,探究,语文实践,戏剧教学  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内容是戏剧,文本主要有《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等。教材将这个单元定为“活动·探究”,并设计任务一“阅读与思考”,任务二“准备与排练”,任务三“演出与评议”,这种创新的单元设计,启发教育者应当重视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去探究、体会,提高学科素养,形成关键能力。  “阅读与思考”这个任务,
汉字是学生写作和阅读的基石,是实现学生独立阅读的前提。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在小学低年级尽快实现一定数量的汉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读写问题,进而为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大部分的汉字,包括大部分的简化字,都还是隐含“六书”原理的。不仅表现在汉字与音、义发生直接联系,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如物质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对这些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也有人将小说分为以写人物为主和以叙述故事为主两种形式。统编教材中的古今中外的小说(或小说节选)可分为中国古典小说、中国现代小说与外国小说。由于外国小说经由文字翻译而成为中国语言的小说,所以若除去外国现代主义各流派对于小说写作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传统的外国小说与中国现代小说可视为一大类,本文暂且称之为传统小说,即本文主要讨论的小说类型。  法国叙事学
“语文园地”和“基础训练”所不同的是,其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呈现方式基本上以“我会……”的形式出现。因此,在这个前提下,学生可以自主参与、实践、探究,可以合作交流,它是培植学生语文学习自信的重要平台。同时,新课程的“语文园地”与“基础训练”所不同的是,其信息量更大,与生活的链接更加密切,更加注重学生的发现、实践、创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园地”也应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舞台。  在以往的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无非是例子”,但同时也说:“教材又是很重要的例子”。这个“例子”不仅给我们呈现人文的内涵,还给我们呈现出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又是怎么样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它承载着的哪些“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主动去理解和体验,以综合提高语文素养。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    
“治好一条河,救活一座城”。熟悉南通的人一定知道漳河对南通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近几年来,潦河已经不仅仅是治污的重点,而且是整个城市建设的亮点,成了南通城市的形象代言。濠河四周的绿化工程,濠河沿岸的景点布局,都是出自大师手笔。尤其是濠河上的桥,无论是造型结构、雕刻修饰,还是夜晚的灯光照明,都是精心设计、独运匠心。座座桥梁或拱或平,或长或短,有的九孔联拱秀丽端庄,有的单弧飞跨气贯长虹……桥已经成为濠河
【习作内容】  展开想象的翅膀,挑选一两位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重新编一个故事。也可以自己设计卡通人物,给他起一个好听的名字,让他走进你编的故事里,把故事内容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二学段的习作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因此,本次习作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放在第一位;  2.遵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