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课堂 提高效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1089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活的讲堂,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看到“死”的课堂。这里的“死”,基本含义有二:一是学生外部行为、课堂气氛的“死”,即学生无法与老师或同伴进行积极的有意义的交往与应对,无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二是学生内部心理、思维活动的“死”,这是外部“死”的根源所在——面对教师的提问或启发,他们无法进行积极的读书与思考。本文通过一位新教师执教的《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片段的评析,谈谈如何激活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案例
  
  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师:这段话有几句话?(5句)
  师:哪几句话写小鱼很多?哪几句话单独写小鱼?
  (问了好一会儿,没有人回答,终于有一两个学生找出文中的“许多”,说鱼很多。教师顺着学生的回答自己说出其他写小鱼多的词语:“几百条”、“几千条”)
  师:回不了大海,小鱼会怎么样?(会死)
  (教师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句子是:“用不了多久……都会干死)
  师:这时小鱼会想些什么?
  一两个学生回答:“会很难受”,“很害怕”。教师要求学生把小鱼的难受读出来。学生齐读。读得好的学生带领全班读)
  教师再次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小鱼来读,学生再次齐读。
  
  案例剖析
  
  案例中,学生思考得极浅、极少或者说基本上没有思考。那么,对这段话的理解当然也就极其肤浅了,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这几种情况:
  
  1 学生对问题没听清
  没有听清问题对刚开始进学校学习、注意力无法长久集中的小学生来说,是常有的事情。新教师刚开始教学,往往不太清楚自己提问、引导的重点所在,常常采用一般化的语调把问题轻轻带过,这就造成了学生对问题以及其中重点信息的忽视。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做到抑扬顿挫,尤其是在提出问题、对问题中重要的地方,要加重语气、放慢语速予以强调。需要时可以把问题重复一遍;有些内容比较多、思考量比较大的问题,甚至要用课件或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在读书时随时对照着思考或操作。
  
  2 学生准备不充分
  学生准备不充分的原因有多种,或是学生读书时无从思考,或是思考准备的时间不够。这就要求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具体一些、操作性强一些。而且要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思考时间。比如,本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读书时思考的问题只有一个要求:“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这个问题,前半题过于容易,后半题过于空泛,要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只读一遍课文就把每句话的意思都理解好,这几乎不可能。
  
  3 是教师“提”“检”不一致
  许多新教师在问题的提出与检查上,常常有两种错误:或是在让学生读书思考时,没有提出问题,而在读后的检查交流时,却把问题连珠炮似地轰向学生;或是在学生读书思考时,提出的是一种问题,而交流检查时,提出的却是另一种问题。这样,即使是再浅显的问题,甚至答案就在课文中的问题。学生也没法立即找到,当然也就无法应答了。久而久之,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便会荡然无存。
  
  4 提问的角度杂而乱
  如本案例中,短短的一段话,教师却对学生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大部分是课文内容的翻版。有的甚至是教师告诉答案,让学生从课文中去找“验证”。另外,在这些问题中,前面所提的都是“外部理解性”问题;最后一个是“内部体验性”问题,它对本文的教学也最有意义,但是由于受到前面那些“理性化”问题的干扰,学生已经疲于应付,这时,即使是再有趣的问题,他们也只能麻木、疲惫地保持沉默。
  综上所述,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教学中要救“死”求“活”,就课堂提问的方面来说,比较切实可行的策略就是:增加问题的感性化、体验性和整合性,并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思考、甚至小组讨论的时间。其实,本段教学所需要的问题,在本节课教学伊始的“揭示课题,见题质疑”的环节中,学生已经提出来了:“1、小鱼为什么会来到浅水洼中?2、来到浅水洼中的小鱼会怎么样?”教师只需要通过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这两个问题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口语交际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具备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本次口语交际话题源自课文内容,又是学生校园生活可能遇到的问题,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只是观点会有所不同,因此,可以采取现场模拟、“实话实说”的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展示个性风采,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增强竞争意识和民主意识。    教学目标    1 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能针对课文中的主题发表各自的看法。 
一、借助形象手段,感悟词义  【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小稻秧脱险记》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从一、二自然段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让学生走上讲台把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结果学生自读课文后,上台写出以下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   通过朗读,在基本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我这样设计表演,帮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美国学校推行“冥想教育”    “专注冥想”教育源自佛教“冥想”仪式,是一种静心修炼法。它引导修炼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或者一件具体事物上,以放松心情。1979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卡巴金博士,首次将“精神集中”放松法运用于医学领域,对病人进行慢性疼痛、焦躁及情绪低落等症状的辅助治疗。此后,这种方式逐渐被推广到医疗、企业、专业运动及监狱等领域。然而,教育领域运用这种方式的还只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提升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明确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情感等,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将起到重要作用。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作出如下几方面的论述。  一、设计阅读导入,做好题目解题  对于一篇课文来说,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对一组或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交流,帮助学生把对文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再用来指导实践。在五年级上册每组课文的回顾与拓展中都安排了“交流平台”,那么该怎样用好它?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实践一:语感培养的广播台  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比较容易,而要做到入情入境,就必须要有良好的语感。语感的培养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如:人物怎样刻画、
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文本具有潜在价值;阅读之时,文本的价值得到开发;阅读之后,文本留给学生核心价值。学生在不同阅读阶段的阅读状态,影响着文本给予学生语文价值的大小。笔者以为,学生在不同阅读阶段的阅读状态可以概括为从“读薄”到“读厚”,到“再读薄”的过程。  一、读薄:从相遇、相识到拥抱灵魂  学生阅读一篇文本,就像认识一个有交往价值的陌生人。首先是相遇文本,浅层面触摸语言,大致了解文本内容;在反复
新课程提出,要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教学活动成果与本学科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在整合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也指出,生活本身是综合的,没有纯粹的语文生活、数学生活、艺术生活,也没有纯粹的品德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计,主要是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科学教育等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感受到完整的生活,在具体的生
三年级是学生开始学习写作的起始年级,很多学生在尚未起步之前,就已经从多种渠道耳闻习作艰难,心理上产生了惧怕之心。那么,如何在作文的起始年级,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使学生将这一需要内化为自身的需求呢?  一、巧用日记,呼唤尽情表达  三年级的小学生天真烂漫,情感丰富,乐于表达。很多学生在平时说话时有条有理,头头是道。这正是他们渴求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反映,也是进行写作兴趣激发的最佳时机。针对这一现状,我
现在为大多数中国哲学家、美学家所接受的是李泽厚先生所主张的“自然的人化”。美是只有在主观实践与客观现实交互作用的意义上才可实现的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三书》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都认为:自由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就内容而言,美是现实以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而言,美是现实肯定实践的自由形式。所以美是自由的形式。  什么是自由?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有这样一段话:任性和偏见就是个
教学理念  “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写作文”。通过本次习作引导学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倡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教学目标    1.把握年段习作的特点,简化习作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关注参加“劳动实践基地”活动的见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在习作交流与指导中,渗透习作方法(选材独特,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养成学生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