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活的讲堂,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看到“死”的课堂。这里的“死”,基本含义有二:一是学生外部行为、课堂气氛的“死”,即学生无法与老师或同伴进行积极的有意义的交往与应对,无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二是学生内部心理、思维活动的“死”,这是外部“死”的根源所在——面对教师的提问或启发,他们无法进行积极的读书与思考。本文通过一位新教师执教的《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片段的评析,谈谈如何激活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案例
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师:这段话有几句话?(5句)
师:哪几句话写小鱼很多?哪几句话单独写小鱼?
(问了好一会儿,没有人回答,终于有一两个学生找出文中的“许多”,说鱼很多。教师顺着学生的回答自己说出其他写小鱼多的词语:“几百条”、“几千条”)
师:回不了大海,小鱼会怎么样?(会死)
(教师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句子是:“用不了多久……都会干死)
师:这时小鱼会想些什么?
一两个学生回答:“会很难受”,“很害怕”。教师要求学生把小鱼的难受读出来。学生齐读。读得好的学生带领全班读)
教师再次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小鱼来读,学生再次齐读。
案例剖析
案例中,学生思考得极浅、极少或者说基本上没有思考。那么,对这段话的理解当然也就极其肤浅了,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这几种情况:
1 学生对问题没听清
没有听清问题对刚开始进学校学习、注意力无法长久集中的小学生来说,是常有的事情。新教师刚开始教学,往往不太清楚自己提问、引导的重点所在,常常采用一般化的语调把问题轻轻带过,这就造成了学生对问题以及其中重点信息的忽视。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做到抑扬顿挫,尤其是在提出问题、对问题中重要的地方,要加重语气、放慢语速予以强调。需要时可以把问题重复一遍;有些内容比较多、思考量比较大的问题,甚至要用课件或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在读书时随时对照着思考或操作。
2 学生准备不充分
学生准备不充分的原因有多种,或是学生读书时无从思考,或是思考准备的时间不够。这就要求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具体一些、操作性强一些。而且要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思考时间。比如,本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读书时思考的问题只有一个要求:“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这个问题,前半题过于容易,后半题过于空泛,要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只读一遍课文就把每句话的意思都理解好,这几乎不可能。
3 是教师“提”“检”不一致
许多新教师在问题的提出与检查上,常常有两种错误:或是在让学生读书思考时,没有提出问题,而在读后的检查交流时,却把问题连珠炮似地轰向学生;或是在学生读书思考时,提出的是一种问题,而交流检查时,提出的却是另一种问题。这样,即使是再浅显的问题,甚至答案就在课文中的问题。学生也没法立即找到,当然也就无法应答了。久而久之,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便会荡然无存。
4 提问的角度杂而乱
如本案例中,短短的一段话,教师却对学生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大部分是课文内容的翻版。有的甚至是教师告诉答案,让学生从课文中去找“验证”。另外,在这些问题中,前面所提的都是“外部理解性”问题;最后一个是“内部体验性”问题,它对本文的教学也最有意义,但是由于受到前面那些“理性化”问题的干扰,学生已经疲于应付,这时,即使是再有趣的问题,他们也只能麻木、疲惫地保持沉默。
综上所述,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教学中要救“死”求“活”,就课堂提问的方面来说,比较切实可行的策略就是:增加问题的感性化、体验性和整合性,并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思考、甚至小组讨论的时间。其实,本段教学所需要的问题,在本节课教学伊始的“揭示课题,见题质疑”的环节中,学生已经提出来了:“1、小鱼为什么会来到浅水洼中?2、来到浅水洼中的小鱼会怎么样?”教师只需要通过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这两个问题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案例
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师:这段话有几句话?(5句)
师:哪几句话写小鱼很多?哪几句话单独写小鱼?
(问了好一会儿,没有人回答,终于有一两个学生找出文中的“许多”,说鱼很多。教师顺着学生的回答自己说出其他写小鱼多的词语:“几百条”、“几千条”)
师:回不了大海,小鱼会怎么样?(会死)
(教师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句子是:“用不了多久……都会干死)
师:这时小鱼会想些什么?
一两个学生回答:“会很难受”,“很害怕”。教师要求学生把小鱼的难受读出来。学生齐读。读得好的学生带领全班读)
教师再次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小鱼来读,学生再次齐读。
案例剖析
案例中,学生思考得极浅、极少或者说基本上没有思考。那么,对这段话的理解当然也就极其肤浅了,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这几种情况:
1 学生对问题没听清
没有听清问题对刚开始进学校学习、注意力无法长久集中的小学生来说,是常有的事情。新教师刚开始教学,往往不太清楚自己提问、引导的重点所在,常常采用一般化的语调把问题轻轻带过,这就造成了学生对问题以及其中重点信息的忽视。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做到抑扬顿挫,尤其是在提出问题、对问题中重要的地方,要加重语气、放慢语速予以强调。需要时可以把问题重复一遍;有些内容比较多、思考量比较大的问题,甚至要用课件或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在读书时随时对照着思考或操作。
2 学生准备不充分
学生准备不充分的原因有多种,或是学生读书时无从思考,或是思考准备的时间不够。这就要求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具体一些、操作性强一些。而且要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思考时间。比如,本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读书时思考的问题只有一个要求:“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这个问题,前半题过于容易,后半题过于空泛,要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只读一遍课文就把每句话的意思都理解好,这几乎不可能。
3 是教师“提”“检”不一致
许多新教师在问题的提出与检查上,常常有两种错误:或是在让学生读书思考时,没有提出问题,而在读后的检查交流时,却把问题连珠炮似地轰向学生;或是在学生读书思考时,提出的是一种问题,而交流检查时,提出的却是另一种问题。这样,即使是再浅显的问题,甚至答案就在课文中的问题。学生也没法立即找到,当然也就无法应答了。久而久之,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便会荡然无存。
4 提问的角度杂而乱
如本案例中,短短的一段话,教师却对学生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大部分是课文内容的翻版。有的甚至是教师告诉答案,让学生从课文中去找“验证”。另外,在这些问题中,前面所提的都是“外部理解性”问题;最后一个是“内部体验性”问题,它对本文的教学也最有意义,但是由于受到前面那些“理性化”问题的干扰,学生已经疲于应付,这时,即使是再有趣的问题,他们也只能麻木、疲惫地保持沉默。
综上所述,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教学中要救“死”求“活”,就课堂提问的方面来说,比较切实可行的策略就是:增加问题的感性化、体验性和整合性,并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思考、甚至小组讨论的时间。其实,本段教学所需要的问题,在本节课教学伊始的“揭示课题,见题质疑”的环节中,学生已经提出来了:“1、小鱼为什么会来到浅水洼中?2、来到浅水洼中的小鱼会怎么样?”教师只需要通过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这两个问题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