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舞球拍的精灵

来源 :名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bin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汶川大地震过后,如何抚慰灾区儿童受伤的心灵是一个难题。邓亚萍说:通过体育可以忘记痛苦、悲伤,让这些受伤的孩子意志力更加坚强,“他们身心非常疲惫,他们需要自强不息”。因此由邓亚萍等奥运冠军和著名心理专家二合一的心理援助模式无疑是灾后信心重建的一剂良药。
  
  童年的梦
  
  邓亚萍夺冠时,我还处于童年,那个时候“乒乓外交”的影响犹在,乒乓球几乎占据了我们所有的课外时间。几个小伙伴在挥拍之际,也是要比一比谁更厉害的。所以只要电视上有乒乓球比赛的转播,那是连动画片都不看的,极力学习模仿电视里的打法。那时候,邓亚萍是最厉害的,自然是我们模仿的重点对象,每个人都梦想成为邓亚萍一样的乒乓冠军。可是邓亚萍的梦想又是什么样的呢?
  邓亚萍的父母都是乒乓球迷。邓亚萍在4岁时,就经常坐在爸爸自行车的大梁上去看爸爸打球。一天,她勇敢地站在球台前对爸爸说:“我想打球。”爸爸望着只比球台高一点儿的女儿,又是惊奇,又是兴奋。他没想到,女儿这么小,就讲出了自己心底的愿望。从此,邓亚萍不仅是爸爸的观众,还是爸爸的“兵”。
  童年的邓亚萍很有灵性,有点石成金、蔚成大家的气质。她爆发力好,反应灵敏,动作轻盈、迅捷:特别可贵的是,亚萍有一股非赢不可的拼命劲头,她比一般孩子更能吃苦。她打球“杀”心特重,从来不受对方影响。她个子矮,手臂短,控制球的范围小,便尽力抢在前面、打在前面、发力在前面,打出的球既狠又刁。为了这,她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这期间,爸爸送给邓亚萍把特制的横板,正面贴反胶,加强旋转:反面贴长胶,能打出变化莫测的怪球。快、转、怪。但命运之神带给亚萍最大的不幸,就是个子太矮。在把乒乓球作为国球的中国,人材济济,群星灿烂,邓亚萍会成功吗?然而小小年纪的邓亚萍丝毫没有意识到命运的冷酷,打球带给她欢乐和切。
  
  个子矮不是理由
  
  9岁时的邓亚萍技艺日臻精湛,成绩出类拔萃。为了使她跃向新目标,邓爸爸推荐女儿进了河南省队。几个月过去了,埋头苦干的邓亚萍又冒了尖。在所有的集训新队员中,邓亚萍技压群芳,所向无敌。然而,命运和她开了一个大玩笑。其他新队员都留在了省队,唯有球技超群的邓亚萍被拒之门外。冷冰冰的理由是残酷的:“个子太矮,没有发展前途。”
  虽然以前的隐忧变成了现实,爸爸仍没有绝望,他深信邓亚萍是打球的料子。他把邓亚萍送到郑州市队。为了练就敏捷的步伐,弥补个矮的不足,她每天都坚持大运动量,训练经常在腿上绑上重重的沙袋,加班加点。她的节假日,基本上在训练馆里度过。为此,恩师张燮林经常勒令她休息,并怕她错过吃饭时间,送去鸡蛋以补方便面之营养不足。张教头每每谈到这些,都无限感慨地说:“这种人太少了。”由于成绩不错,1986年邓亚萍被省队借调打全国锦标赛。因为从小练就了一种不服输、不怯场的心理素质,不少人说邓亚萍“人小心黑”。她不管对手是谁,名气多大,上得场来,牙关紧咬,双目圆睁,能赢10分,绝不赢9分。
  艰苦的训练加上天生的“杀气”,使邓亚萍这位年轻的选手很快在全国锦标赛上崭露头角,随后多次获得国内和国际大赛的冠军,被誉为当今世界“第一怪球手”,威震世界乒坛。在邓亚萍的乒乓生涯中,她总共获得18次世界冠军,4枚奥运金牌,连续八年世界排名第一,开创了乒坛“邓亚萍时代”。
  
  乒乓之外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与邓亚萍的忘年之交,在世界体坛传为佳话。曾经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专门安排为邓亚萍颁奖的这位西班牙老人颁完奖后,又拍拍邓亚萍脸的画面,将这种欣赏永远定格。邓亚萍回忆说:“萨马兰奇主席第一次看我打球是在1991年加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时。当时我夺得了女单冠军,可能是自己打球的风格给了萨马兰奇很深的印象吧,当我取得冠军后他给我颁了奖。”不过,邓亚萍说,萨马兰奇更是把她看做中国运动员代表来喜欢的。因为萨马兰奇非常热爱中国,对中国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和人格品质也非常欣赏。
  在与萨马兰奇认识后,邓亚萍产生了要在乒乓球之外来证明自己的想法。“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我们当运动员的可能只能在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领域中继续工作,我就是要证明给他们看,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
  退役后的邓亚萍,选择了到清华大学学习外语。报到时,指导老师让她一次写完26个英文字母。当时在别人眼中看来最简单不过的事,邓亚萍却费尽心思后才把它们写出来。为此,她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经常学习到很晚才肯休息,有时,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就连吃饭的时间都用上了。邓亚萍不断要求自己,做作业也要和完成训练课一样,绝对是今日事今日毕,毫不含糊,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让辅导老师和学友都深表叹服。
  1998年2月,邓亚萍在拿到本科文凭后前往英国剑桥留学,开始学习英语,短短3个月的时间,邓亚萍坚持每天8点多从自己的住所赶往学校上课。下午3点半下课后,她还到学院的学习中心,听磁带,练自己的口语,直到晚上8点学习中心关门后才赶回住所。回到住所,邓亚萍也从不浪费时间,她坚持和房东用英语交流,坚持按时完成作业和预习功课。在她终于获得硕士学位后,邓亚萍又攻读博士学位。长时间固定姿势写稿诱发了邓亚萍的颈椎病,头不能移动, 动就疼得钻心。但是,疼痛并没有把邓亚萍征服,她咬紧牙关,以一种固定的姿势坚持查阅资料和写作。“其实选择剑桥,除了它的课程设置刚好符合自己的要求外,就像打球一样,我也希望自己所选择的学校是最好的。”邓亚萍毫不掩饰自己对“最好”的追求。
  
  “申奥形象大使”
  
  据说邓亚萍当运动员的时候,曾经两次当众落泪,一次是1992年在巴塞罗那,一次是1996年在亚特兰大,她在获得奥运会女单冠军之后情不自禁。2001年7月13日,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那一刹那,邓亚萍又哭了。
  1993年,当时作为运动员代表的邓亚萍也是以北京申奥形象大使的身份在蒙特卡洛做陈述,那次北京仅以两票之差败给悉尼,邓亚萍品尝到了失败的无奈与痛苦。回忆当时的情景,邓亚萍表示,一听到失败了,她整个人都木了,眼圈也红了可就是哭不出来。当时申奥团成员相互对视,谁也说不出话来。大家心情一样,谁安慰谁呀。八年后在莫斯科邓亚萍以同一角色出现,终于与成功拥抱。提起两次不同的感受,邓亚萍颇为骄傲地说:“除了高兴之外最大的不同是,1993年那次我的英文陈述稿完全是死记硬背的,上场前我紧张得感觉心脏都快跳出来了,而这次我的陈述稿完全是我自己撰写的。”
  梦想终于实现了,多少人盼着这一天。“我一听到北京,一下子站了起来,眼泪马上就流下来了,大家全都哭了,真是太不容易了。可以说,那一刻,比我拿任何一次世界冠军都激动。”在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的传递过程中,邓亚萍作为奥林匹亚圣火传递的第四棒,尽管这已经是邓亚萍第四次体验奥运火炬手的滋味,却是她第一次来到奥运圣火起源地奥林匹亚。关于个别运动员和个别势力抵制奥运会,她说:“参加奥运会是很多运动员的一个梦想,得经历多少预选赛才能进入奥运会,抵制奥运会不是在打碎自己的梦想吗?”“没有一个真正的运动员想抵制奥运。抵制奥运不过是场秀,背后有一些不同的目的,也注定是要失败的。”
  婚后的邓亚萍,生活幸福而真实,依旧是个忙人,国际奥委会、北京市奥组委、国家体育总局、全国政协、劳伦斯体育学会、十佳冠军委员会十几个头衔压得她没有时间休息,但细心的人还是会发现,只要有机会,邓亚萍就会和爱人林志刚在起,照顾才两岁多却已会打乒乓球的儿子。是的,精灵的儿子也必将是个精灵。
其他文献
那些对丽思卡尔顿酒店的辉煌过往颇有了解的人,一定还记得这些让人津津乐道的旧闻:时装大王可可香奈儿从1934年到1971年去世之前一直住在丽思酒店,她总是乘坐酒店为她定制的私人专用电梯,经由酒店后门到达办公室:法国大文豪普鲁斯特曾把丽思酒店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临死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派司机去买他所喜爱的丽思酒店鲜啤酒;美国大作家海明威在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天天泡在丽思酒店里的酒吧,他说过
期刊
商场如战场。决策者审时度势、发挥决策艺术的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所领导的企业才会在商战中各有沉浮。美国《财富》杂志近期刊登的一篇文章列举了20个决策实例,有的决策英明让人敬佩,有的决策却愚蠢可怕。这20个经典决策不仅勾勒出了世界现代商业的发展历程,而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教训。     1876年:  西方联合电报公司大意失荆州   1876年,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发明了电话,并先于伊莱沙·格雷几小
期刊
复利投资是迈向富人之路的“垫脚石”。   韩国某知名报纸的财经记者金善出先生(45岁)是一位坚持只凭着月薪(储蓄)和头脑(投资)致富的白手起家的富人。作为财经记者、收入不菲的他,再加上妻子的收入,两人每月能存较多的钱。几年之后他们就利用这些储蓄投资多个领域,并最终积累起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家产。   金先生说:“无论是炒股、炒债券还是炒房地产,只要是我们买下来的,决不轻易沽售。虽然有时候在证券公司的鼓
期刊
如果说球迷是球场上的第12个人,那解说员则充当第13人的角色。在众多球迷的眼里,黄健翔就是中国最为出色的第13人。这个引发无数争议的男人,在阔别足球两年后,在欧洲杯卷土重来,又重新制造了足够多的热料。他的一言一行,成了新闻界、体育界和娱乐圈都不可错过的话题。    无法想象,如果欧洲杯少了黄健翔,是否也会像现在这样酣然淋漓,引人津津乐道。尽管CSPN的画面有点模糊,尽管有些地方收不到CSPN直播,
期刊
许是职业或爱好的缘故,笔者很早就赏读过李绍文的诗。他的诗充满激情和文采,或低吟浅唱,或击节高歌,读来顿感酣畅淋漓、韵味悠长,极富生活情趣和美感。特别是在当今世事迷离、俗务嘈杂的时代,每当抖落一天的琐屑,倍感疲惫之时,泡一杯清茶,就着氤氲热气和袅袅茶香,细品李绍文的诗作,身心仿佛完全融于天籁,如沐夏夜清风、冬日暖阳,纵然没有红袖添香,却有神清气爽、甘之如饴的快慰,的确是乃一刻难得的精神享受。  与李
期刊
李兆基是一个奇迹,也是香港人都渴求的梦,他视富贵如浮云,却身价过亿;来香港之前他还是一个默默无名的青年,几十年内变成了中国巴菲特,笑傲股市风云;他低调,不愿意接受采访,但在慈善方面往往一鸣惊人。他既是严父,又是慈母,他最大的成功不是开拓了恒基地产,而是培养儿女成才,而是惬意地享受事业的成功和慈善带来的满足。    关于李兆基的报道不少,但想在媒体上找到一张他的清晰照片,倒极不容易。这位被称为亚洲股
期刊
作为出身内地的香港富豪,叶剑波无疑是内地赴港人士中的翘楚。2005年新华出版社发行的《领袖香港》一书中,叶剑波和曾荫权、唐英年、李国章等16位香港显赫人士并列其中。  叶剑波身上还贴着一长串闪光的“标签”,如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广东各级政协委员联谊会秘书长、和谐香港基金会主席、香港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香港大学生紧急援助基金创办人、太平绅士及哈尔滨建筑大学名誉教授等等。  除此之外,叶剑波还常常现
期刊
财富在面前,王全杰却走人    王全杰辞职后,终于有空闲能够在海边漫步。  王全杰:我不是老板,不会做老板,就别在老板位置上晃来晃去,这样既耽误企业,又耽误自己的事业。  那么王全杰为什么要辞职?有人说,也许他辞职的企业就是一个烂摊子,本身就不值得留恋。其实,王全杰离开的,正是自己一手创办的,已经和美国杜邦公司成功合作的企业,他们联手生产的产品——莱卡皮革,被誉为比白银还贵。财富就在面前,王全杰却
期刊
我明白,我决不会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但是我可能会成为一个第一流的作家。我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去做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  ——阿西莫夫    “我从前就是这样的一个少年”    阿西莫夫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幻大师、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他生高产,著述颇丰,全部作品加起来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上
期刊
他写字出书,却声称自己的职业是赛车手;他不写诗,却单挑了整个诗坛;他被追捧成民族的脊梁、第二个鲁迅,又被骂为“脑残”;他曾说过80后的爱情观念其实很保守,却又写了性专栏;他大骂国人的麻木和民族的丑陋,又一面呼吁着我们应该要友善一点。他扮演着叛逆与玩世不恭的角色,桀骜不驯,浑身是刺,却又活得如此直白从容。    对于媒体来说,韩寒绝对是一个宠儿,只要围着他来转,就不愁没有新闻。人红是非多,不说以前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