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写字出书,却声称自己的职业是赛车手;他不写诗,却单挑了整个诗坛;他被追捧成民族的脊梁、第二个鲁迅,又被骂为“脑残”;他曾说过80后的爱情观念其实很保守,却又写了性专栏;他大骂国人的麻木和民族的丑陋,又一面呼吁着我们应该要友善一点。他扮演着叛逆与玩世不恭的角色,桀骜不驯,浑身是刺,却又活得如此直白从容。
对于媒体来说,韩寒绝对是一个宠儿,只要围着他来转,就不愁没有新闻。人红是非多,不说以前的韩白口水大战或者和徐静蕾的姐弟恋,单是今年,有关韩寒的新闻就从未停止过。从反对抵制家乐福,到四川地震宣布“捐款为零元”,亲赴救灾前线,而最近在博客里为莎朗·斯通平反,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被广大网友指责为“脑残”。这个风波未平,又被爆出在某电视台作客时,剑指巴金和余华等人,称“老舍茅盾巴金他们的文笔都很差”。
尽管有人说,韩寒骂人,远不及李敖和龙应台,也有人说他已江郎才尽,但他还是火了,并且火了这么久。媒体一边毫不留情地指责他在炒作,但又一边不吝惜纸张地大笔墨的报道他。这位80后还说:“我的字是很贵的,我一直不断为你们提供免费的写作素材你们没感谢我吗?”也就是这样独立特行的个性,使得韩寒完全契合了中国青年的心跳和体温,成为了广大80后、90后心目中敢于说实话的英雄。
出名要趁早
对于韩寒,有太多的记忆。初知道韩寒,是刚上高中的时候,那时韩寒风头正健,桀骛不驯,并且青春飞扬。凭借一篇《杯中窥人》扬名后,韩寒接着出了书,跟着便休学,继续从事写作。韩寒无异给了我们这些在传统应试教育桎梏下垂死挣扎的苦命孩子支强心剂,看他那时的文字,又是佩服又觉痛快,感觉已经被韩寒拉开了几个层次。但只能边仰视着他那极为有深度的文字,羡慕着他挣脱高考的框架绝尘而去,一边继续甘于做应试教育的奴隶,拼死拼活地为高考而努力。
韩寒从事写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父亲的影响。他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常常在《故事会》上发表文章。儿时的韩寒就对父亲很崇拜,这种崇拜发展到后来,变成想超过他。“我也要发表文章。我还得出书,因为我爸没出过书,我觉得出书挺神气的。”想不到就是这种争强好胜,不愿服输的小孩子心理,韩寒以后出书,倒出得轰轰烈烈了。
韩寒初中时就锋芒初露,不断有文章发表,并作为体育特长生升入上海市松江二中。当然,让韩寒大放异彩的是高一时以《杯中窥人》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出名要趁早,韩寒倒是把这句他最认同的名言发挥到极致。新概念大赛后,韩寒马上乘势出版了他第一部小说《三重门》,休学后,又陆续发表了散文集《零下一度》,小说《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03》,《长安乱》和《一座城池》等作品。
应该说,韩寒的出现,正好是中国文坛出现断层的时候,能够触动我们最后那根神经的王小波英年早逝了,爱骂人的王朔也难见大作,刘震云也跑去写电影了,韩寒的字恰好填补了那片空白,他直白、真实,敢于把人们盖得好好的遮羞布撕得粉碎,就像一股凛冽的风,让深陷死水的文坛为之一振。只是,韩寒只是一个少年,他虽然想让文学推进到一个真实的时代,但现在的文坛到处充斥着一夜成名的肥皂,散发着虚华和浮躁,内里已经被削成了一摊烂泥。韩寒谩骂,似乎更让它雪上加霜。
辉煌的骂人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觉得韩寒陌生了,也许是《零下一度》之后。有时会从各种媒体上得知他的消息,但他不是在和某作家对骂,就是狂批某些社会现象,骂民族的劣根性,他的文字变得更加尖锐,更愤世嫉俗,这几年简直就成了 部战绩赫赫的骂人史。枪打出头鸟,韩寒在得到众多粉丝喝彩的同时,也引来了板砖无数,口水无数。而韩寒的博客,则成了他战斗的主要阵地。只是,如果进去想寻觅到几年前那个韩寒的影子,难免会有点失望。以往那生动有趣、活泼洒脱的风格渐渐减弱了,关于文学的内容也鲜少看到,感觉他越走越远了。尽管言语还是那么张扬犀利,但锋芒却少了,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
韩寒的骂,最早应该追溯到《穿着棉袄洗澡》,中国的应试教育的确把很多个性的人才打磨得服服帖帖,规规矩矩。在这场争论中,韩寒是可敬的,因为他道出许多人不敢说出的话,特别是他后来拒绝进入复旦大学旁听,这样的敢作敢当,让韩寒一下子拥有了大批的支持者。
只是,后来一次又一次的对骂,却让人觉得他在炒作。先是在“韩白之争”中,对白桦一阵狂扁,把他打得落荒而逃,关闭博客了事。然后又是大骂郑钧,骂郭敬明的粉丝,把枪口对着余秋雨、陈逸飞,并一个人单挑诗坛。作协和文坛更是韩寒重点打击对象,被他冠上了“二奶协会”和“文坛是个屁”的称谓。当然,文坛需要百家争鸣,但全盘的否定谩骂,对于它的发展却无济于事。尽管对赵丽华和沈浩波的诗歌也不大欣赏,但对“我不觉得,新诗有存在的必要”之类的话,却是无法苟同。一个不写诗的人来撕破诗歌高雅的外套,将它乱棍打死,一个写字的人边领着出版费却一边对着文学指手画脚,难免会让人产生他既做婊子又想守身如玉的感觉。
也许,由于韩寒的过早成功,使得他轻看了这个世界,他像是一个“天真”的写作者,把所有的才华都放到对这个世界的嘲讽上,这让他的文字少了文学性,多了几分焦虑。
最近为莎朗·斯通平反的事,又让韩寒成为众矢之的。继而在家乐福事件中的言辞遭炮轰之后,他在博客中声称莎朗斯通只是无辜受害者,并将其如四川地震是报应之类的冷血言论归咎于媒体。此言一出,韩寒不出意外的又一次引火烧身,被网友们斥为“脑残”。尽管更宁愿相信韩寒绝非是在炒作,他更多是因为个人也深受媒体之害,而替她抱不平。但对于国人国事,凡是他看不顺眼的,他必冷言嘲讽,却对说了恶劣言论的莎朗·斯通却表现出另一套宽容的标准,这样的冷静和理智,却是难以接受。特别是在莎朗斯通几番道歉后,更显得韩寒的“友善”不合时宜。再加上媒体对于可以引起波澜的文字都在后面加以怂恿,致使这场风波越闹越大。
“既已出名,就要准备好自己说的每句话,写的每个字被人剖析或曲解。”韩寒也很清楚自己言语一出,将会造成怎么样的后果。对一个人,决不能因为一件好事就捧在天上,因为一件不好的事情就踩到地狱,这样的道理相信他也不会不懂。但因此而闭口不说,做个潜心创作的学者,那他就不叫韩寒了。
韩寒还是一个青年,我们本不该如此苛求他。只是,看到此时的韩寒,却难免有点怀念和怅然。他还是很火,他还是很理智,并且时不时表现出不同常人的清醒,他的书、他的字还是有大量的读者。但这些早已与文学无关,文学需要耐得住寂寞。韩寒却不是。
装B也有一种境界
看韩寒的照片,他显得很温文尔雅,和网络上那个愤怒青年仿若两人,但眉目间又透露出不羁和张扬,是典型的偏执而又自信的80后形象。他的声音听上去很有磁性,比他的外表要成熟得多。熟悉他的朋友说,“韩寒这个人,你对他柔,他比你更柔,你跟他牛,他比你还牛”。
因为喜欢唱歌,韩寒还出了一张唱片《十八禁》,专辑封面、歌词创作、MTV都是他自己动手完成的。韩寒并不认为自己在音乐上有天赋,他说只是喜欢唱歌。你可以说他故作深沉,也可以说他故意炒作,但正如韩寒所说:“装B也有一种境界,我装得比较好。”他有这样的资本,能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卖单。
听他的歌,和他的文字是截然不同的感觉。他的声音带有一点拘谨,有一点透明的忧伤,就像他的青春一样,有点苦涩,有点独特,但更多的是直白的酣然。
肆跑的青春
1999年成名和成名之后的暴富确实改变了韩寒,作为一个年仅17岁的孩子,他仿佛什么都可以做,但又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迷上赛车,是韩寒在写作出名以后“找不着北”的状态下的个选择。从小就喜欢看赛车,当韩寒手里有钱了,他一气买了3辆汽车。“我就是喜欢,付出再大的代价我也要去做我喜欢的事情。”韩寒认为,写书是一辈子都可以去做的事情,但赛车的光阴却很有限。所以,他现在把85%的时间花在了赛车上,其他的时间用来读书和写作,在刚开始时,几乎把所有的稿费都砸到上面。
韩寒现在已经成为国内最好的赛车手之一,他这样的状态很让人羡慕,如果说青春就是那辆赛车,他不仅自由地驾驭住它,还让它肆意地奔跑,跑出属于自己的完美轨道。
在韩寒的世界里没有“虚构”这个词,他像一部真实的记录片,在没有结束的青春里,真实而又清醒地呈现自己。青春的青涩并没有阻止住他不羁的脚步,反倒让他表现得如此独特,如此张扬。但还是比较怀念那个十七八岁的韩寒,喜欢他那激情澎湃而又犀利的文字,喜欢那时的单纯和直白。
对于媒体来说,韩寒绝对是一个宠儿,只要围着他来转,就不愁没有新闻。人红是非多,不说以前的韩白口水大战或者和徐静蕾的姐弟恋,单是今年,有关韩寒的新闻就从未停止过。从反对抵制家乐福,到四川地震宣布“捐款为零元”,亲赴救灾前线,而最近在博客里为莎朗·斯通平反,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被广大网友指责为“脑残”。这个风波未平,又被爆出在某电视台作客时,剑指巴金和余华等人,称“老舍茅盾巴金他们的文笔都很差”。
尽管有人说,韩寒骂人,远不及李敖和龙应台,也有人说他已江郎才尽,但他还是火了,并且火了这么久。媒体一边毫不留情地指责他在炒作,但又一边不吝惜纸张地大笔墨的报道他。这位80后还说:“我的字是很贵的,我一直不断为你们提供免费的写作素材你们没感谢我吗?”也就是这样独立特行的个性,使得韩寒完全契合了中国青年的心跳和体温,成为了广大80后、90后心目中敢于说实话的英雄。
出名要趁早
对于韩寒,有太多的记忆。初知道韩寒,是刚上高中的时候,那时韩寒风头正健,桀骛不驯,并且青春飞扬。凭借一篇《杯中窥人》扬名后,韩寒接着出了书,跟着便休学,继续从事写作。韩寒无异给了我们这些在传统应试教育桎梏下垂死挣扎的苦命孩子支强心剂,看他那时的文字,又是佩服又觉痛快,感觉已经被韩寒拉开了几个层次。但只能边仰视着他那极为有深度的文字,羡慕着他挣脱高考的框架绝尘而去,一边继续甘于做应试教育的奴隶,拼死拼活地为高考而努力。
韩寒从事写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父亲的影响。他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常常在《故事会》上发表文章。儿时的韩寒就对父亲很崇拜,这种崇拜发展到后来,变成想超过他。“我也要发表文章。我还得出书,因为我爸没出过书,我觉得出书挺神气的。”想不到就是这种争强好胜,不愿服输的小孩子心理,韩寒以后出书,倒出得轰轰烈烈了。
韩寒初中时就锋芒初露,不断有文章发表,并作为体育特长生升入上海市松江二中。当然,让韩寒大放异彩的是高一时以《杯中窥人》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出名要趁早,韩寒倒是把这句他最认同的名言发挥到极致。新概念大赛后,韩寒马上乘势出版了他第一部小说《三重门》,休学后,又陆续发表了散文集《零下一度》,小说《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03》,《长安乱》和《一座城池》等作品。
应该说,韩寒的出现,正好是中国文坛出现断层的时候,能够触动我们最后那根神经的王小波英年早逝了,爱骂人的王朔也难见大作,刘震云也跑去写电影了,韩寒的字恰好填补了那片空白,他直白、真实,敢于把人们盖得好好的遮羞布撕得粉碎,就像一股凛冽的风,让深陷死水的文坛为之一振。只是,韩寒只是一个少年,他虽然想让文学推进到一个真实的时代,但现在的文坛到处充斥着一夜成名的肥皂,散发着虚华和浮躁,内里已经被削成了一摊烂泥。韩寒谩骂,似乎更让它雪上加霜。
辉煌的骂人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觉得韩寒陌生了,也许是《零下一度》之后。有时会从各种媒体上得知他的消息,但他不是在和某作家对骂,就是狂批某些社会现象,骂民族的劣根性,他的文字变得更加尖锐,更愤世嫉俗,这几年简直就成了 部战绩赫赫的骂人史。枪打出头鸟,韩寒在得到众多粉丝喝彩的同时,也引来了板砖无数,口水无数。而韩寒的博客,则成了他战斗的主要阵地。只是,如果进去想寻觅到几年前那个韩寒的影子,难免会有点失望。以往那生动有趣、活泼洒脱的风格渐渐减弱了,关于文学的内容也鲜少看到,感觉他越走越远了。尽管言语还是那么张扬犀利,但锋芒却少了,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
韩寒的骂,最早应该追溯到《穿着棉袄洗澡》,中国的应试教育的确把很多个性的人才打磨得服服帖帖,规规矩矩。在这场争论中,韩寒是可敬的,因为他道出许多人不敢说出的话,特别是他后来拒绝进入复旦大学旁听,这样的敢作敢当,让韩寒一下子拥有了大批的支持者。
只是,后来一次又一次的对骂,却让人觉得他在炒作。先是在“韩白之争”中,对白桦一阵狂扁,把他打得落荒而逃,关闭博客了事。然后又是大骂郑钧,骂郭敬明的粉丝,把枪口对着余秋雨、陈逸飞,并一个人单挑诗坛。作协和文坛更是韩寒重点打击对象,被他冠上了“二奶协会”和“文坛是个屁”的称谓。当然,文坛需要百家争鸣,但全盘的否定谩骂,对于它的发展却无济于事。尽管对赵丽华和沈浩波的诗歌也不大欣赏,但对“我不觉得,新诗有存在的必要”之类的话,却是无法苟同。一个不写诗的人来撕破诗歌高雅的外套,将它乱棍打死,一个写字的人边领着出版费却一边对着文学指手画脚,难免会让人产生他既做婊子又想守身如玉的感觉。
也许,由于韩寒的过早成功,使得他轻看了这个世界,他像是一个“天真”的写作者,把所有的才华都放到对这个世界的嘲讽上,这让他的文字少了文学性,多了几分焦虑。
最近为莎朗·斯通平反的事,又让韩寒成为众矢之的。继而在家乐福事件中的言辞遭炮轰之后,他在博客中声称莎朗斯通只是无辜受害者,并将其如四川地震是报应之类的冷血言论归咎于媒体。此言一出,韩寒不出意外的又一次引火烧身,被网友们斥为“脑残”。尽管更宁愿相信韩寒绝非是在炒作,他更多是因为个人也深受媒体之害,而替她抱不平。但对于国人国事,凡是他看不顺眼的,他必冷言嘲讽,却对说了恶劣言论的莎朗·斯通却表现出另一套宽容的标准,这样的冷静和理智,却是难以接受。特别是在莎朗斯通几番道歉后,更显得韩寒的“友善”不合时宜。再加上媒体对于可以引起波澜的文字都在后面加以怂恿,致使这场风波越闹越大。
“既已出名,就要准备好自己说的每句话,写的每个字被人剖析或曲解。”韩寒也很清楚自己言语一出,将会造成怎么样的后果。对一个人,决不能因为一件好事就捧在天上,因为一件不好的事情就踩到地狱,这样的道理相信他也不会不懂。但因此而闭口不说,做个潜心创作的学者,那他就不叫韩寒了。
韩寒还是一个青年,我们本不该如此苛求他。只是,看到此时的韩寒,却难免有点怀念和怅然。他还是很火,他还是很理智,并且时不时表现出不同常人的清醒,他的书、他的字还是有大量的读者。但这些早已与文学无关,文学需要耐得住寂寞。韩寒却不是。
装B也有一种境界
看韩寒的照片,他显得很温文尔雅,和网络上那个愤怒青年仿若两人,但眉目间又透露出不羁和张扬,是典型的偏执而又自信的80后形象。他的声音听上去很有磁性,比他的外表要成熟得多。熟悉他的朋友说,“韩寒这个人,你对他柔,他比你更柔,你跟他牛,他比你还牛”。
因为喜欢唱歌,韩寒还出了一张唱片《十八禁》,专辑封面、歌词创作、MTV都是他自己动手完成的。韩寒并不认为自己在音乐上有天赋,他说只是喜欢唱歌。你可以说他故作深沉,也可以说他故意炒作,但正如韩寒所说:“装B也有一种境界,我装得比较好。”他有这样的资本,能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卖单。
听他的歌,和他的文字是截然不同的感觉。他的声音带有一点拘谨,有一点透明的忧伤,就像他的青春一样,有点苦涩,有点独特,但更多的是直白的酣然。
肆跑的青春
1999年成名和成名之后的暴富确实改变了韩寒,作为一个年仅17岁的孩子,他仿佛什么都可以做,但又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迷上赛车,是韩寒在写作出名以后“找不着北”的状态下的个选择。从小就喜欢看赛车,当韩寒手里有钱了,他一气买了3辆汽车。“我就是喜欢,付出再大的代价我也要去做我喜欢的事情。”韩寒认为,写书是一辈子都可以去做的事情,但赛车的光阴却很有限。所以,他现在把85%的时间花在了赛车上,其他的时间用来读书和写作,在刚开始时,几乎把所有的稿费都砸到上面。
韩寒现在已经成为国内最好的赛车手之一,他这样的状态很让人羡慕,如果说青春就是那辆赛车,他不仅自由地驾驭住它,还让它肆意地奔跑,跑出属于自己的完美轨道。
在韩寒的世界里没有“虚构”这个词,他像一部真实的记录片,在没有结束的青春里,真实而又清醒地呈现自己。青春的青涩并没有阻止住他不羁的脚步,反倒让他表现得如此独特,如此张扬。但还是比较怀念那个十七八岁的韩寒,喜欢他那激情澎湃而又犀利的文字,喜欢那时的单纯和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