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灵”书写:创造神性力量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rnn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式的“心灵解放运动”透过反越战的热潮而崛起。提摩喜,一位因试验品尝LSD而遭哈佛大学解雇的心理学教授,带领加州的越战抗议者比出心灵解放的手势,同样被哈佛大学开除的伙伴雷达斯则以心灵导师的身份领导美国“身心灵”运动,在学界,存在主义的心理学家、哲学家以及现象学家参与了“身心灵”疗愈的理论工作,而使得“身心灵”运动获得在学术界的一角歇脚的机会,在七十年代慢慢酝酿出“新时代运动”,参与的学者融合物理学、数学、心灵学、中国的老庄、西藏的佛典、中东的苏菲、印度的瑜珈、北美印地安的萨满,提出一连串的“身心灵”修练之道。
  这“身心灵”疗愈运动一波波往前推移,在80年代末期,新时代运动遭“身心灵”界的批判而走下坡,继之而起的是90年代的实践“身心灵”运动,这个运动以临终照顾为核心,发展出许多与生死有关的实践议题,也带动身体——心理——灵性为主轴的心理照护。这条“身心灵”运动的本质既非励志,亦非宗教修行,而是继60年代的政治抗议所转变成精神养生的综合体。
  首先,它不是励志。“身心灵”运动从社会抗议转入内心活化,因此有很强烈的反俗世性格,在理论上,俗世的心灵被称为Ego(自我),在励志的脉络下,“自我”是被肯定的,无论己立或立人,都必须使自我精壮,而精壮的自我成为处事成功的要件。中国传统的励志书,如《了凡四训》、《菜根谭》、《小窗幽记》都有明显的处世技巧的探讨。《了凡四训》强调行善可以成功升官、延寿,《菜根谭》则以二元的对比与辩证指出各种应事理法、尺寸拿捏之道,而这些精壮自我却是“身心灵”所批判的,认为“自我”所造就的现实其实是阻碍心灵开发的元凶,人无法获得对心灵本心的认识,正是因为受阻于“自我”的“妄识”。
  “身心灵”运动的“反自我”是有原因的。许多实践的“身心灵”运动是从人的苦难处出身的,尤其是末期癌症到死亡之间的时间,病人特别受难,一方面外在世界已经逐渐证明其无益于“身心灵”疗愈,即使拥有最好的医疗、最成功的事业、最美好的人间关系,都与眼前的死亡疏离,继续把心智投入这世界其实是徒劳的;另一方面,“向内转向”(inward turning)成了一种死亡前的“反归家园”,我们真实感受内心的害怕、爱、喜悦与痛苦,也希望有相关的论述来支持内在转向之后的精神领域。
  其次,它不是宗教修行。一般宗教修行以教门的教义维修行的框架,依教奉行。但是“身心灵”疗愈并不遵行任何宗教的教义,虽然“身心灵”运动者可能会在泰国丛林修行,或者在西藏及其邻近地区(缅甸、尼泊尔、北印度或布丹)追随喇嘛古鲁,但是他们的论述自由出入于老庄、佛、基督、苏菲之间,他们冥想的论述可以掺和禅的静坐、道的丹功与天主的冥想,“身心灵”修练者从不忠于任何宗教的意识形态,也不举旗迎这拒那,望似联合国的杂牌军,其实反而是朝向更自由宽广的心灵世界。
  再者,它不是哲学。“身心灵”运动的论述全非哲学论述那套语法。表面上“身心灵”书籍与存在哲学很亲近,但是那只是观念的亲合,在根本的意涵是非常不相类的。“身心灵”书籍不太理会思辨,反而类似宗教文本,对某些观念大力推展。“身心灵”书籍论述有非常清楚的选言综合,他们虽然毫无顾忌地使用哲学家的话,但绝不是去质疑它,而是用来辅助自己的观点。一般的“身心灵”哲学也不会参考这些“身心灵”书籍。
  实践性的“身心灵”书籍通常会在某些特殊领域发挥特定的效果。以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来说,这是一本综合藏佛大圆满教法的实践版,人们可以从前半部获得具有启发性的“反俗世”念头,但在后半部则以临终照顾的具体施为为着眼点,索甲将藏佛临终中阴的各种情况放入具体的病人处境。他的弟子龙缇可则是从生活经验层面,将自己丧夫的过程以及她如何参与安宁照顾的方式,搭配索甲的论述而成为非常实用的准则书。最富有代表性的“Grace in Dying”这本书则以苏菲的心灵图志为引导,细数临终的各种状态,以超个体心理学的论述来疏导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许多读者在她们的亲人过世之前,发现这些书是他们在最彷徨无依的时刻,给最大的指引。
  这世间的知识日益膨胀,但对“身心灵”的认识却几乎不存在。了解生理的医师越不过心理那一圈,了解自我心理的心理学家越不过灵性那一圈,而似乎了解灵性的宗教师虽常常引经据典到与事实脱节,但甚不知所云。许多初接触“身心灵”图书的读者常常会觉得不得其门而入。一方面人们越来越不相信那看不见的“领域”,如灵魂、能量、本心等惯用名词,不是觉得过度抽象就是觉得实证性不够、另一方面,“身心灵”图书的背后假设与一般知识书很不相同,如果读者用他的习惯态度来阅读,往往难以接受“身心灵”书的论点。
  我个人因为长期在临终病房担任志工,也做了多年台湾“国科会”的项目研究,包括对临终神圣、临终启悟、临终陪伴等议题,使得我注意到“身心灵”图书对家属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许多朋友在他们亲人往生之前,彻夜哭着读这类书籍,使我动容。我发现,对面临深渊的人来说,“身心灵”书籍要有几个特性才能发挥身心安顿的力量:一是作者必须有经历深刻体验的受苦历程,并能将受苦与离苦的中间步骤说清楚,而不是谈玄说道,信口开河;二是必须将实证与理论扣紧,让引导的图像具体跟着实情走;三是作者有深刻的启悟经验;四是不传任何特定宗教。
  我曾经读过最具震撼力的“身心灵”类图书是哥伦比亚大学神学教授卢云神父,他毅然放弃教职,到一家重残病患之家担任义工,在他过世的那一年,他写就一本小书《亚当:神的儿子》。亚当是他照顾的一个重残小孩,无法言语、生活无法自理。卢云的经验刚好颠覆一般宗教的观点,别人怜悯亚当,说他可怜,卢云却发现亚当的沉默神性。这是很深刻的东西,卢云钻研神学四十年,不如他当义工一年的启悟。
  “身心灵”书写的不是知识而是体验。许多假“身心灵”书会偷渡超心理学(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是典型的胡说书,大言惶惶谈宇宙能量与异象。超个体心理学,即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则是由意大利医生阿撒鸠利创建,试图从传统心理学转渡到灵性领域。两者完全不同,读者不可不慎辨。)、宗教意识形态。“身心灵”书籍的正典性来自于对身体的重视。但是对身体的重视不在于养生(如道家的成仙之道),而是某种现代意义的“道成肉身”:身体是修练场,我们在身体的作为里创造神性的力量。
其他文献
激流三部曲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新时期之后历任多届作协主席,可谓德高望重。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  巴金的长篇小说当中,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它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以及革
期刊
亲爱的朋友:  出版是低门槛的产业,只要有意愿,一抬脚就跨入了。  它可以做得极简,一个人便可随意开张;也可以百人、千人齐聚,成庞然大物。两端看似矛盾,实际上并行不悖;信仰者各有胸怀,也各有活法,无所谓是非对错。  在我认识的各式各样编辑高手之中,有些人认为出版应回归素朴,毋需高悬理论来强作解人,而出书的目的,无非寻回阅读的原始乐趣罢了,搞得太繁琐,反而忘了区区初衷;也有人认为,书既然需要市场才能
期刊
年过80后,我常感叹岁月不饶人,身体机能日渐老化,做事常有力不从心之感。现代高科技发达,e世代来临,很多东西都数字化或上网办理,不会使用电脑及上网,自觉变成时代的落伍者,精神上常有挫折之感。  大概七、八年前,台湾作家都接到《青年日报》的一纸通知,大意是说:为节省人力与时间,《青年副刊》将电子化,作家都须用“伊妹儿”投稿,手抄稿恕不收件云云。  老作家接到这份通知后颇感无奈。自己年岁已七老八十了。
期刊
其实,中秋节博饼,博的是一个开心,博的是一个好兆头,当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当欢声笑语从人们的心里飘出,当每个人的眼里洋溢着幸福快乐的微笑时。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总是特别温馨。    中秋赏月的浪漫情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便是在登陆月球后的21世纪互联网时代,倘若于气爽天高的金秋季节,三五友人,静坐于沙滩,听海的歌唱,吟颂古人诗句,仰望皓噻明月,遐想奔月、捣药
期刊
旺角·序言书室  闹市中的文化学术书店  主营人文学科及社会科学之中英文学术书籍,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社会学、历史、文化研究等。举办各项文化活动,如读书会、座谈会、新书发布会等,藉此推动阅读风气。  创办时间:2007    城市世界  《城市世界》是一本文化地理学的入门书,目的是要为城市的讨论提供新的视角,用特殊的空间想象来研究城市。本书提出几个重要的问题:1、城市发展与当下的全球化有何关系
期刊
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芙的一本散文集,书名《一个人的房间》。乃源自她的格言:“女人必须要有钱、还得要有一个人的房间,如果她想完成一篇小说的话。”如果任何一个假设的语句。都隐含一种歇后式的肯定;我想这句话里可能引申的微妙意涵是:如果这篇小说完成了,她就有钱也有一个人的房间了。这位大作家还有另一句名言:“没有什么事情曾经发生,除非它被书写。”这岂不是说:除非一个人写作,否则根本就没有什么一个人的房间
期刊
承接上回话题,我们看到科技发展带给出版界的巨大冲击,也看到业界的挣扎和努力,但出版社却困于怀旧,怯于往新的轴线移动。  问题症结之一:传统出版不晓得该如何重塑自己。  我们试着提出一种可能性──这“可能性”也许有用、也许无用,整理于后,供大家做个参考。  其实,最重要的是改变思维,以“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为本,学习“U时代”的拓荒者,了解他们怎么看世界、看变化
期刊
身未动,心已远,灵性将至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大地一派收成的气息,而动物进入休养状态。身体的休整离不开心理的安稳,更不能缺乏灵性的光亮。这一连串的联系,整合成一类图书——“身心灵”图书。  何为“身心灵”?这个名词对于绝大部分读者,甚至对于很多图书编辑来讲,都是十分陌生的。其实,“身心灵”也不是很难理解,“身”是指身体,“心”是指心理,“灵”则是指宇宙万物皆具的。图书策划
期刊
时序由秋入冬  迎面扑来的冷风  像我倦了勤的心  再也无法沸腾    日子是生命的缩影  随着日月星辰明灭  平淡的一生执意追寻的  无非是千古不变的诗情  一个无法忘情的知音    望眼欲穿  对我来说  诗是我的宇宙  我忠诚信仰的神  感伤时孤寂时  灯下伏案写一首诗  炽热的诗行里  定有我难舍的情缘    理所当然  在人生的舞台上  你是永恒的主角  压轴的戏码  由你来诠释  不老
期刊
“五十多年来,经过上海古籍出版社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在大型与超大型集成性古代文献资料、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古籍专业类工具书和大专教材、文史普及类读物和艺术文博类图册及线装书等出版方面,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未来,我们将服务学术,引领学术,在有限的题材里不断创新,促进两岸出版文化交流,传承中华文化,逐步打造驰誉海内外的‘上海古籍’品牌。”    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下简称上古社),前身是1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