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太路阳泉设站100年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tiemi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9月,是正太路(1940年10月改名石太线)阳泉设站100周年。这不仅是阳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也是山西发展史上堪称浓重的一笔。10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对于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和坎坷、沧桑百寿的阳泉站来说,则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奋斗,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才铸就了今天的辉煌。如今,当我们回首阳泉站整整一个世纪的峥嵘岁月时,往事就像潮水般涌现在我们的眼前……
  
  正太路修建始末
  
  早在清光绪二十二年五月(1896年6月),富有远见卓识的山西巡抚胡聘之得悉清政府要修筑卢汉铁路(即京汉铁路)时,就曾奏议:“山西煤铁之富为华北各省之冠,鄂督张之洞已奏明要利用晋铁,而晋省境内山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拟于卢汉铁路之正定车站附近与太原府联一铁路。”同月28日,胡聘之的奏议得到清政府批准。消息传开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竞相争夺投资权,以期加强对我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华俄道胜银行最终取得了胜利。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二,山西巡抚派山西商务局绅曹中裕与华俄道胜银行代理人璞科第在北京签定了《柳太合同》。合同规定:线路由河北正定柳林堡起至太原止,计长500华里,工期3年,共借款2500万法郎,合银680万两,从拨款之日起按周年6厘计息,本利25年还清。借款未还清前,沿途100里以内,不准中国再修建铁轨路和机械运行之路,路成后每年的余利,以三成拨归华俄银行。
  《柳太合同》签定后,由于山西巡抚人事变更,加之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义和团运动兴起,致使修路之事一度中辍。光绪二十八年五月,经华俄道胜银行同山西巡抚岑春煊磋商,又经清政府外务部和路矿大臣研究复奏,议定:该路作为卢汉铁路分支,有关事宜改归卢汉铁路总理;原定商借商款改为官借商款;责成卢汉铁路总公司事务大臣盛宣怀按照卢汉铁路办法与俄商妥订详细合同。朱批依议后,同年9月14日,盛宣怀同华俄道胜银行驻中国总办佛威郎在上海签署了《一九零二年中国国家铁路五厘借款合同》。合同规定:借款总额4000万法郎,合银1300万两,年息5厘。同时还规定:借款时按九折付价,以虚数计息;借款付利还本除以中国国家所有的进款担保外,正太铁路为头等担保,每年行车所得余利,中国不得动用,直至借款全部还清为止;此外,中国每年还须按付利数的万分之二十五酬谢华俄银行;铁路总工程师也须由华俄银行遴聘,管理一切人权和财权;倘若中国与华俄银行发生争执,必须按照俄国驻华大臣与外交部共同评断,或另找一公正人公断。所订的《正太铁路行车合同》还规定:路成后,中国允许华俄银行代为调度经理;行车生利30年间,每年余利以十分之二酬谢华俄银行。
  如此不公正、不平等的两份合同,在当时国力不强、政府无能的历史条件下,就这样草签了。然而,在修筑的过程中,承建这条铁路的法国公司为减少费用,又以种种借口将原定的宽轨改为窄轨、起点由正定的柳林堡南移到枕头(振头,即今天的石家庄)。其间,因日俄战争爆发,帝俄战败,华俄道胜银行将正太铁路全部债权让渡给法国巴黎银公司。这样,在光绪三十年四月,也就是山西巡抚胡聘之动议修筑正太路8年之后,法国公司才在石家庄成立建筑总管理处,陆续开始分段施工。最紧张时,共有六段同时施工:第一段由石家庄至乏驴岭(光绪三十年四月至三十一年九月);第二段由乏驴岭至下盘石(光绪三十一年四月至三十二年九月);第三段由下盘石至平潭村(光绪三十一年六月至三十二年九月);第四段由平潭村至韩家城(光绪三十二年二月至三十三年五月);第五段由韩家城至段廷(光绪三十二年三月至三十三年八月);第六段由段廷至太原(光绪三十二年五月至三十三年九月),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得以全线通车。
  
  “阳泉站”设站的缘由和站名的由来
  
  “山西煤铁之富为华北各省之冠”,而阳泉又被誉为“煤铁之乡”、“煤海山城”。正太路在阳泉设站,是当时清政府的明智之举,也是历史的必然。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正太路修至古州平定的平潭村,于九月通车。因平潭历史上系平定通京大道上的古驿站,有一定的知名度,筑路人员在线路勘测时曾选定正太路“沿桃河北岸而上,经白羊墅、五渡直到平潭”,并在此设平潭站。但因其背依狮脑山,面临桃河,附近又有多处矿井,空间狭小,无回旋余地,难以进一步发展,加之部分乡民反对,有人传言:“筑路切断纲脉,贻害子孙后代”,甚至聚众滋事,故修筑时又将站址东移至当时的“沙江口”(其中心位于正太路107公里+449米处)。因此域属小阳泉村范畴,故取名为阳泉站。正太路修成后,全程为243公里,设大小车站34个;在阳泉境内有69公里,由东向西设娘子关、程家、下盘石、岩会、乱流、白羊墅、阳泉、赛鱼、坡头、测石等10个车站。这不仅开启了阳泉由乡村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而且为阳泉后来成为晋东六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流、物流的枢纽,乃至太行山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娘子关内一座享誉海内外的名城,奠定了基础。
  
  正太路阳泉设站的经济意义
  
  20世纪初,今阳泉站所属地域还是一片乱石荒滩。光绪三十二年九月正太路在此设站后,由民资集股创办的“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总公司”的“平定分公司”率先在阳泉成立;民国5年(1916年),总公司也从太原迁至阳泉火车站附近。翌年,保晋公司投资银元70万元,在阳泉站北面不到2公里处的平潭垴创办了“保晋铁厂”(即阳泉钢铁公司的前身),开山西近代采煤、冶铁工业之先河。与此同时,一批店铺、商号在阳泉站周围陆续建立,到民国9年(1920年),阳泉上站下站商业市场初步形成。当时,主要商店有杂货、粮油、客栈、小饭铺等100余家。接着有了街道,迁来居民,“茂记”、“逢元号”、“宝兴盛”等有名商号也先后到此设庄营业;进而有了茶庄、药店、银号,以及京货行、广货行等。平定县城和石家庄市一些较大的商家看到这里的商机后,纷纷投资在阳泉建分号,从而形成了阳泉集镇的雏形,并于民国12年(1923年)建立了阳泉商会,首任会长为李敬德。民国26年(1937年)抗战前夕,阳泉站附近主要商号已达158家,而且门类齐全,一派兴旺景象。商号的增多,促进了街巷的拓展和城镇基础设施以及各项公用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阳泉市的创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历史资料表明:如果说保晋公司的创立是山西人民特别是阳泉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赎矿、争矿斗争的直接成果的话,正太路的开通、阳泉站的设立,则是为这一成果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助力。据《山西通志·铁路志》载:光绪三十三年正太路全线通车后,平定、盂县、昔阳等地的煤炭通过火车运往石家庄、保定、北京、天津以及上海、镇江、汉口、广东等地销售,1910年为247961吨(其中无烟煤136981吨);1915年为500589吨(其中无烟煤208839吨);1920年为941916吨(其中无烟煤431380吨);1923年增至1527858吨(其中无烟煤850120吨)。正由于有这样的助力,加之保晋公司阳泉所属的各矿厂积极采用机器生产,并在生产的主要环节使用了电力,因而使原煤产量大幅攀升:1907年保晋公司初创时,年产量仅2215吨;1916年总公司迁至阳泉时,年产量增至69072吨,相当于1907年的31.2倍;而1922年8月至1923年7月,一年的产量就达到410953吨,分别是1907年和1916年的144倍和5.8倍。至于阳泉站设立后对阳泉各业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影响,真可谓是作用巨大、功不可没的。
  
  阳泉设站为阳泉党组织的创建积聚了力量
  
  早在1923年10月阳泉地方党组织还未建立前,受正太铁路党组织委派到阳泉,在工人群众中培养积极分子、开展革命运动的吴献瑞,就吸收正太铁路总工会阳泉分工会副会长、曾领导工人参加过“二七”大罢工的梁永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阳泉地区第一名共产党员。1932年下半年,中共山西特委派毛铎来阳泉建党。他到阳泉后组建起中共正太铁路工作委员会,并担任工委书记,直属山西特委领导,活动在太原至石家庄的正太铁路线上。翌年9月,山西特委又派交通员解俊义来阳泉帮助开展建党工作。他介绍阳泉扶轮学校任教的朱效成(朱之尚)、荆连三(荆廷壁)、郭汉三(郭子杰)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934年春成立了中共阳泉铁路学校支部,由朱效成任支部书记。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党的领导下,阳泉铁路系统组成正太铁路工人游击队,转战在阳泉、榆次、太谷一带的铁路线上,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阳泉站的发展概况
  
  阳泉站地处“三晋要冲”,扼晋煤外运中路通道之咽喉,经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是,由于该路系法国人所建,当时只求加快速度,凑合通车赚钱,不顾工程质量,所以,直至线路开通后,许多收尾工程还未完成,如路堤护坡、防水石墙、排水沟等,均处于一面通车,一面施工补修的状态。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和辛亥革命爆发后的连年战事,线路多次遭到破坏,娘子关的三孔铁桥甚至被炸毁。
  建站之初,阳泉站设备简陋,线路短而少,光绪三十三年正太路全线开通运营时,每日路经阳泉的旅客列车只有2对,混合列车1对,货物列车还不满10对。民国21年(1932年)10月正太路收归国有后,随着运量的逐渐增长,在冬季运煤旺季,每日多达30余对列车,调度手段也有了新的改进。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恢复和发展阳泉地区的煤炭、生铁等主要物资的生产,支援国家建设,从1952年起,国家对阳泉站先后进行了多次的改造和扩建;与此同时,煤炭工业部于1957年至1959年间,又投资新建了阳泉站石卜咀(矿车)集配站,从而使阳泉矿务局各矿生产的煤炭不再经阳泉站,而是由石卜咀集配站汇集编组发运,大大减轻了阳泉站的货运压力。特别是1972年9月石太线复线工程的全线开通、1982年9月石太线电气化工程的全线贯通,和在此期间选址新建的简子沟编组场、石卜咀6502电气集中设备的投入使用,以及1991年10月9日投资1700多万元、建筑面积达12143平方米、相当于旧站5倍的阳泉新火车站的投入使用,更是有效地改善了阳泉站的服务环境和软硬件设施,吞吐能力成倍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到2005年末,全站共有职工2211人,其中干部294人;设有7个运转场、6个货场、16条货物线、32条专用线、1条专用铁路、42条到发线;管辖白羊墅(一等站)和赛鱼(三等站)两个站区。客运主体房舍建筑面积12243平方米,各项设施配备齐全,服务优良,同时可容纳2000多名旅客候车。各项指标均全面完成任务,实现了生产力布局调整后的新的跨越。
  作为石太线上一个举足轻重的支柱站点,阳泉站迎来了自己的百岁寿辰。在这漫长的100年间,她饱经风霜、几经战乱,吃尽了帝国主义列强剥削、压榨和奴役之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她奋起抗争,流血牺牲,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由于她的诞生和发展,才真正孕育了阳泉这座新型的能源重化工城市,并使之成为享誉中外的煤城,促进了山西全省经济和社会的腾飞与振兴。每一个阳泉人乃至山西人,对于100年前正太路阳泉设站这件事,都应铭记在心,予以关注;对于阳泉站的百寿圣诞,更应献上衷心的贺意,并躬礼示敬。这也正是我写这篇纪念文章的初衷。
   (责编 周志清)
其他文献
平遥纱阁戏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传统美术的形式于2011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既是对它本身存在的肯定,也让此项传统民间美术的形式再次高调进入人们的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保护,也要有传承。它不同于一般文物,单纯地让它以实物的形式保存下去是不够的。所以当它再次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除了关注它、认识它、重视它,更应当挖掘它的独特之处,强大它的内核,让它拥有流传下去的鲜活
期刊
《四世同堂》,一部民族的痛史、愤史。在《四世同堂》中,老舍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灵魂的五四传统,把造成国人性格懦弱、敷衍、苟且偷安的思想根源指向传统的北平文化。  而整个北平文化又是以家族文化为基础的。  因此老舍在《四世同堂》中便集中地审视了中国的家族文化,对其消极性因素进行了理性的审视与批判。  如果说鲁迅从思想的角度,茅盾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切入社会现实乃至整个人生的话,那么老舍则是从文化层面上观
期刊
赞布呼清真寺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城25公里外查汗都斯乡的赞布呼村,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一座由红军修建的清真寺。在地广人稀、历史遗存单薄的青海高原上,这座在敌人严密监视下建起的赞布呼清真寺,以及红军与赞布呼清真寺所结成的一段历史,无疑使青海人民心中:充满了自豪感,也给今天的我们留下很多的回味……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红四方面军总部及所属之
期刊
清朝灭亡后,各地军阀林立,战乱连年,民不聊生。尤其在四川,军阀竟然多如牛毛,报得上名号的就有“巴壁虎”刘湘、“羊子”杨森、“傻儿师长”范绍增、“水晶猴子”邓锡侯,“冬瓜”田颂尧、“多宝道人”刘文辉、“矮子”李家钰、“灵官”王陵基、“老乱”王缵绪、“瘟猪”唐式遵等人。  一、 “海陆空三军司令”刘湘,海军力量——“浪沉兵舰要赔钱”,空军力量——用石条代替 “炸弹”  刘湘(1890-1938),四川
期刊
今年,是气贯长虹、波澜壮阔的共产党诞辰100年。  今年,是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杨靖宇烈士殉难81周年。  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  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  这是大文豪郭沫若赞颂共产党人杨靖宇先烈,也是赞颂坚贞不屈反抗外来之敌的炎黄子孙的一首壮烈诗篇。一  杨靖宇1905年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192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29年被我党派到东北,在中共北满洲省委工作。“九·一八”
期刊
近年来,不少媒体和报刊刊登过诸如“汪伪第一夫人在提篮桥”、“陈璧君终身被囚之谜”一类的文章。文中述及宋庆龄、何香凝得悉其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后,有心拉她一把,于1949年9月找到毛泽东、周恩来,毛泽东说“只要陈璧君发个简短的认罪声明,人民政府可以下令释放她”。当晚(9月25日晚上)宋庆龄、何香凝联名写信给陈璧君。陈璧君拒绝认罪,还给宋庆龄、何香凝写了复信,终至终身被囚。  笔者从1990年夏秋开始
期刊
回望20世纪中国文化史,胡适作为那个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领军人物,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学人,“我的朋友胡适之”——这个充满亲和力的称呼,成为一个时代的佳话。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的一个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就是倡导并推动使用白话文。白话文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被广泛应用的程度,是与胡适先生的巨大贡献分不开的。他不仅是白话文的倡导者,也是白话文推广使用的躬身实践者。他是第一个用白话文写文章的人,也
期刊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姊妹篇《续西行漫记》(韦尔斯著)中,记述了一桩中国文化史、话剧运动史上值得纪念的盛事:鲁迅先生的不朽名著《阿Q正传》于1937年春由抗日剧社首次搬上舞台,轰动了延安全城。书中“苏区之夏·流动剧社”一節这样写道:“那有趣的农村无产者阿Q是由剧社主任曹彬三(译音)扮演的。从此以后,他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高声喊着‘阿扣一伍’这个玩笑的称呼欢迎他了。”这个令人喜爱、受人欢迎的阿Q
期刊
2006年2月,当年的知青队长石小林邀请太原知青回插队乡村——原晋祠公社王郭大队去看望老连长王命有。我们闻讯后立即欣喜若狂地聚拢到一块儿,一行八人匆匆忙忙奔回30余年前插队的村庄。久别相逢,举杯畅饮,说不完的心里话,道不尽的思乡情。当年老连长指挥着“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的50多名知青,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沙场秋点兵”,平田整地的情景至今依稀浮现在我们眼前,当年老连长的矫健步伐及英雄本色还深深
期刊
肖谦科口述 高建忠 王亚泽 卫亚敏整理  我出生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关村一户贫苦的农家,在我12岁那年(1935年),父母因光景困难,把我卖于南关尚毓琇为螟蛉子。  1937年农历七月间,我听说二战区来我县招收新兵建立抗日武装(即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非常欣喜。当时我年仅14岁,为逃离苦海走出一条新生路,我瞒过尚家到招兵处报了名,并被顺利招收。我县同时招收的有20多人。  我们这批新兵步行到垣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