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
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产生学习与生活环境的转换,更存在着教师角色、同伴关系、行为规范和社会期望等因素的极大变化。因此,幼小衔接问题是幼儿园、教师、家长都应该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关键字: 幼小衔接 表现 原因 解决措施 新思考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人生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步,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的骤变,使许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不适应现象,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幼小衔接问题,研究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成为我们幼教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什么是“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指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这一时期的整体衔接,本文所指的主要是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初期这一段过渡时期。
二、幼儿不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表现
(一)幼儿情绪情感落差较大
幼儿在幼儿园中可随意选择多种材料进行探究,教师给予每名幼儿自主表现的机会,每个孩子都在活动中感到快乐。这与上小学后的较紧张、较有压力的环境形成了对比,造成了部分幼儿思想负担较重、情绪低落的现象。
(二)幼儿规则意识不强
在遵守规则方面,幼儿园的规则多是既具体又形象的,针对某个活动的,便于幼儿遵守。而小学的规则多是事先定好的,学生必须遵守的,很抽象,因而幼儿刚入学后不适应,造成了部分幼儿在学校的规则遵守方面的不够。
三、幼儿不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原因
(一)生活环境的变化
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
(二)同伴关系的变化
儿童进入小学,他们得面对陌生的新伙伴,而且他们在幼儿园游戏中的平行协作的同伴关系在小学的学习中增加了竞争的因素。
(三)师生关系的变化
在幼儿园里,老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
(四)教学方法的变化
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五)对儿童学习期望的变化
幼儿园对孩子们的学业知识与技能还没有严格的任务要求。进入小学以后,学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他们须完成的。学习量大幅度增加,在质的方面也有硬性的、统一的要求,并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教师和家长又往往以学生学科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并对其提出期望。
(六)行为规范的新要求
幼儿园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孩子们可以自由活泼、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而在小学,基本的学习和活动形式是上课,对儿童的学习行为和日常生活行为有了新的规范性要求:比如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地听讲,作业要按时完成等等。
四、解决幼小衔接不畅的措施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达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滑过渡呢?在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准备:
(一)规则意识
在小学,有许多规则均要孩子们熟悉和遵守。因此,成人应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加强规则意识,为孩子们顺利由一个年龄阶段迈向另一个年龄阶段铺平道路。
在幼儿园里,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游戏来训练幼儿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
在家庭中,家长要以身作则,每天抽出固定时间看报、学习,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任务意识
幼儿参与活动往往从兴趣出发,进入小学后,仅从兴趣出发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时难以奏效。为此,教师要勤观察、多引导,布置任务要严格要求,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三)自理能力
进入小学后,许多事情不能由父母包办,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劳动等任务。因此,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老师,在班上除了给幼儿知道鼓励外,还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让他们自己吃早餐、上厕所、绑鞋带、帮老师整理教室等等。
作为家长,则要有目的地让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如,收拾自己的学习用品,整理书包。
(四)交往能力
小学是一个更加独立的生活天地,交往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集体中,与小伙伴互相学习。反之,交往能力差的幼儿,就容易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因而,老师和家长应特别注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教师可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榜样、游戏等培养孩子真诚、善良、热情、守信的良好品质。
家长们要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使孩子在得到愉快的同时,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五)语言能力
发展幼儿的听、说、读的能力,是为进入小学打基础的重要衔接工作。
听:幼儿只有学会了倾听,才会明白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与意图。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和引导幼儿学会倾听,要仔细倾听才有礼貌;引导幼儿听故事、玩倾听游戏等,以此来发展幼儿的听的能力。
说:对于教师来说,在语言教学中,可引导幼儿讲述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引导幼儿学习新的词汇,再通过看图说话、情景表演等表现出来,使幼儿得到更多学习语言的机会;对于家长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倾听幼儿讲述在幼儿园的所见所闻,为幼儿创设表达的机会。
读:为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教师可鼓励孩子们带自己最喜欢的故事书到幼儿园,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讲故事比赛;家长可利用一些空闲时间,为幼儿读报纸内容,让幼儿在了解新闻的同时学习书面语言。
五、对“幼小衔接”问题的新思考
通过日常教学,我体会到:幼小衔接并不只是表面的衔接问题,而需要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要求等诸多方面衔接。它是一项大工程,是一个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工程,还需要不断分析现阶段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将会对这些问题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尝试,寻求解决的办法。
参考文献:
1、谭宝清:《幼小衔接的途径与方法》,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五”课题优秀成果汇编 。
2、刘瑞丽、管凤燕:《学前幼儿准备工作初探(措施)》,中国教师报。
3、朱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产生学习与生活环境的转换,更存在着教师角色、同伴关系、行为规范和社会期望等因素的极大变化。因此,幼小衔接问题是幼儿园、教师、家长都应该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关键字: 幼小衔接 表现 原因 解决措施 新思考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人生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步,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的骤变,使许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不适应现象,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幼小衔接问题,研究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成为我们幼教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什么是“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指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这一时期的整体衔接,本文所指的主要是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初期这一段过渡时期。
二、幼儿不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表现
(一)幼儿情绪情感落差较大
幼儿在幼儿园中可随意选择多种材料进行探究,教师给予每名幼儿自主表现的机会,每个孩子都在活动中感到快乐。这与上小学后的较紧张、较有压力的环境形成了对比,造成了部分幼儿思想负担较重、情绪低落的现象。
(二)幼儿规则意识不强
在遵守规则方面,幼儿园的规则多是既具体又形象的,针对某个活动的,便于幼儿遵守。而小学的规则多是事先定好的,学生必须遵守的,很抽象,因而幼儿刚入学后不适应,造成了部分幼儿在学校的规则遵守方面的不够。
三、幼儿不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原因
(一)生活环境的变化
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
(二)同伴关系的变化
儿童进入小学,他们得面对陌生的新伙伴,而且他们在幼儿园游戏中的平行协作的同伴关系在小学的学习中增加了竞争的因素。
(三)师生关系的变化
在幼儿园里,老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
(四)教学方法的变化
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五)对儿童学习期望的变化
幼儿园对孩子们的学业知识与技能还没有严格的任务要求。进入小学以后,学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他们须完成的。学习量大幅度增加,在质的方面也有硬性的、统一的要求,并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教师和家长又往往以学生学科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并对其提出期望。
(六)行为规范的新要求
幼儿园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孩子们可以自由活泼、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而在小学,基本的学习和活动形式是上课,对儿童的学习行为和日常生活行为有了新的规范性要求:比如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地听讲,作业要按时完成等等。
四、解决幼小衔接不畅的措施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达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滑过渡呢?在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准备:
(一)规则意识
在小学,有许多规则均要孩子们熟悉和遵守。因此,成人应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加强规则意识,为孩子们顺利由一个年龄阶段迈向另一个年龄阶段铺平道路。
在幼儿园里,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游戏来训练幼儿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
在家庭中,家长要以身作则,每天抽出固定时间看报、学习,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任务意识
幼儿参与活动往往从兴趣出发,进入小学后,仅从兴趣出发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时难以奏效。为此,教师要勤观察、多引导,布置任务要严格要求,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三)自理能力
进入小学后,许多事情不能由父母包办,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劳动等任务。因此,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老师,在班上除了给幼儿知道鼓励外,还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让他们自己吃早餐、上厕所、绑鞋带、帮老师整理教室等等。
作为家长,则要有目的地让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如,收拾自己的学习用品,整理书包。
(四)交往能力
小学是一个更加独立的生活天地,交往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集体中,与小伙伴互相学习。反之,交往能力差的幼儿,就容易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因而,老师和家长应特别注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教师可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榜样、游戏等培养孩子真诚、善良、热情、守信的良好品质。
家长们要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使孩子在得到愉快的同时,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五)语言能力
发展幼儿的听、说、读的能力,是为进入小学打基础的重要衔接工作。
听:幼儿只有学会了倾听,才会明白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与意图。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和引导幼儿学会倾听,要仔细倾听才有礼貌;引导幼儿听故事、玩倾听游戏等,以此来发展幼儿的听的能力。
说:对于教师来说,在语言教学中,可引导幼儿讲述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引导幼儿学习新的词汇,再通过看图说话、情景表演等表现出来,使幼儿得到更多学习语言的机会;对于家长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倾听幼儿讲述在幼儿园的所见所闻,为幼儿创设表达的机会。
读:为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教师可鼓励孩子们带自己最喜欢的故事书到幼儿园,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讲故事比赛;家长可利用一些空闲时间,为幼儿读报纸内容,让幼儿在了解新闻的同时学习书面语言。
五、对“幼小衔接”问题的新思考
通过日常教学,我体会到:幼小衔接并不只是表面的衔接问题,而需要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要求等诸多方面衔接。它是一项大工程,是一个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工程,还需要不断分析现阶段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将会对这些问题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尝试,寻求解决的办法。
参考文献:
1、谭宝清:《幼小衔接的途径与方法》,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五”课题优秀成果汇编 。
2、刘瑞丽、管凤燕:《学前幼儿准备工作初探(措施)》,中国教师报。
3、朱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