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建档立卡贫困生“6+1”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aorou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建档立卡贫困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构建包括精准资助、心理扶志、创业助学、就业包干、孵化基地引导、创新创业实验班等方面的“6+1”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从机制建立与教学改革方面为建档立卡贫困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成才路径,有效地提升建档立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建档立卡  贫困生  就业创业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C-0177-03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推进高职就业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特别是农村建档立卡家庭贫困户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基于“专业+创业教育”的模式,构建课程一体化融合机制,结合贫困生致贫原因,构建“6+1”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实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行动”,确保普通高校毕业生100%就业。
  一、建档立卡相关概念界定
  (一)建档立卡户。建档立卡户以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为背景,对农村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和帮助,对贫困户的分布、类型、状况及致贫原因进行精准的了解,并建立与之相关的贫困档案。国家对于脱贫工作十分关注,并建立了相关的脱贫目标,为确保脱贫工作的有效进行,国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动态化管理,开启专项扶贫,其目的是针对性地帮助更多贫困户完成脱贫工作,做到“扶真贫、真扶贫”。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建档立卡户的数量也比较多,在进行扶贫工作过程中更加需要有针对性地、全面地进行有效帮扶。
  (二)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主要是建档立卡户家庭中有在高校接受教育的学生群体,该类型学生群体在校接受教育过程中可接受国家的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求职补助、勤工助学津贴等各级财政补贴和各类专项培训。建档立卡户贫困生由于自身生活条件较差,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将自己与同学对比,因此会出现自卑现象,导致其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思想不够独立,容易出现迷惘。因此,提升建档立卡贫困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高校目前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
  二、高职院校建档立卡贫困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减轻就业压力的需要。我国自1999年开始逐年提升高等教育入学率,高职招生人数开始逐渐上升,贫困生的入学人数也开始逐渐增加。据有关数据统计,贫困生的创业现象普遍较少,主要是因为受到家庭环境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组织沟通能力较弱、创新交往能力不强。加上各种内外因素的综合,面临较大的就业创业压力时,贫困生就业创业成功率更低。这种现象让贫困生对自己未来职业产生深深的忧虑,不利于其未来发展及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社会转型的需要。我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对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高职院校作为职业人才的主要培养阵地,对于人才经济市场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利用自身优势,为建档立卡贫困生提供就业创业方向,培养其就业创业能力,助力贫困生成才,弥补我国人才空缺,帮助国家实现顺利转型。
  (三)国家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依靠教育,需要依靠创新能力,教育和创新能力更是衡量民族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坚持“教育为本”,实现中国的“百年大计”。高职院校必须响应国家号召,落实国家政策,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满足国家对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贫困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让贫困生也能够助力社会发展。
  三、高职院校建档立卡贫困生就业创业困难原因
  (一)受家庭影响大。建档立卡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难以在教育上对其进行大量投入,学生長期在有限资源下接受教育,缺乏课外学习、对外交流的机会,导致自身看待事情、看待世界的眼光较为浅薄,思维模式受到禁锢,无法快速地接受新事物。部分建档立卡贫困生需要勤工助学,兼顾家庭开支,无法专注于学习;部分贫困家庭孩子较多,教育资金压力较大。
  (二)迷惘、不自信。部分建档立卡贫困生在中学学习阶段与普通学生的生活差距不明显,但是到高职院校学习后,家庭经济条件出现较大差异,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让贫困生变得愈发敏感,自我认知能力开始出现模糊、迷惘的状态,导致他们对工作和学习愈发不确定。这种心理导致其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更加不自信,在求职过程中变得挑剔,与面试官的交流愈发紧张,在就业创业过程中考虑的因素更多,导致他们在职场和创业过程中更加犹豫不决。
  (三)期望与现实有偏差。部分建档立卡贫困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较好,对自己的就业创业有过高的期待。而毕业后面对现实,出现自身期待与实际不符的情况,他们心理会更加的脆弱。在创业过程中,建档立卡贫困生表现得尤为谨慎,怕自己会失败,这种心理直接成为他们创业的巨大压力。甚至部分建档立卡贫困生对帮扶出现依赖心理,在就业创业过程一味地依靠帮扶。
  (四)就业创业教育不足。高职院校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开始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实习环节的建设,并单独针对建档立卡贫困生制定了专门的帮扶政策,为其提供促进教育公平的平台。这种措施对贫困生的求职有良好的导向,但并未对学生在求职后的就业准备过程进行帮扶,也并未对其就业情况进行后续关注。以结果为导向,虽然能够帮助贫困生求职成功,但是若贫困生自身能力不足,即使进入职场也会被快速淘汰。创新创业意识培训对于高职就业帮扶而言,是重点,更是难点,部分建档立卡贫困生从根本上缺乏创新创业意识,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四、构建“6+1”建档立卡贫困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一)精准资助。建立动态化精准资助管理模式。随时更新动态管理系统,对建档立卡生及其家庭实行动态监测,及时将新增的建档立卡生纳入动态管理系统并给予资助,通过“奖、助、贷、勤、勉”等方式提供就业资金保障,真正做到“随时增加、随时资助”。同时,积极排查、合理界定建档立卡生的真实情况,避免非贫困生浑水摸鱼。   (二)心理扶志。通过“一生一策、精准帮扶”,实现多元帮扶。“扶贫先扶志”是多年来扶贫工作的重要经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专门为建档立卡贫困生定期进行“一对一”和“群体”心理辅导,记录在册,跟踪帮扶。每年寒暑假组织各二级学院辅导员深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进行家访,进一步了解学生家庭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在学生求职过程中,针对部分比较敏感、焦虑、紧张、胆怯、不自信的建档立卡学生,通过人文关怀、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等方式,防止其因就业问题出现焦虑、悲观和不满情绪,帮助他们调适择业心理。
  (三)创业助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出台的创业扶持政策主要有:《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试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资金管理办法》(创业资金采取无偿资助的支持方式进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必须取得2个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分,方准予毕业。获批创业团队学生成员,可根据创业实践项目运营记录申请与专业相关课程的学分置换)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客空间使用管理办法》(在培养通过通识教育后组成创业意识较强的创业团队,入驻创客空间后即配备指导老师和创业导师,对团队进行创业指导)。另外,在“双创”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可申请专业课程加分奖励。经学校批准长期参加创新创业集训的参赛代表队队员,集训时间超过2个月(或32学时),由指导教师及二级学院认定、教务科研处审批,可申请免修2学分的选修课程。
  (四)就业包干。一是建立就业援助责任制,对有就业意愿并愿意接受学校帮扶的建档立卡毕业生,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专业、就业目标和就业取向,制定“就业跟专業走,学生随意愿就业”,实现每个学生都有1~3个岗位备选的就业方案;二是每个指导老师指导1~2名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实行分类指导,根据学生就业的不同原因、不同特点进行重点指导、重点帮扶、全程跟踪,提供切实有效的求职技巧辅导和岗位技能培训;三是将贫困毕业生帮扶工作以“送钱送物送温暖”为主要手段向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转变,对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毕业生,组织参加创业培训,定期选拔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
  (五)创业孵化基地引导。一是完善《大学生创业园日常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导师管理办法》等创新创业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自主创业的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为学生提供信息咨询、创业培训、团队孵化、项目指导、基金扶持、政策支持等多元化的指导服务。二是建立“学校、企业、校友”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资金支持。三是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术创新、技能竞赛、科技发明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增强建档立卡生自强自立的信心。四是利用各专业实训基地教学资源以及当前“互联网+”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契机,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训,由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积极引导并参与,优先给贫困家庭学生提供模拟承包经营等方式的创业锻炼机会。五是对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实行“1+1+1”双导师制,每1个创业创新团队配备1名校内导师和1名企业导师,全程为学生提供项目孵化、专利申报、科技发明成果转化等个性化、专业化的指导服务。
  (六)创新创业实验班。目前,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正在转移到深度贫困地区,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教学层面进一步提升建档立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从“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到“创业一人、带动一片”的效果?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树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依托“8+1+1”创新创业教育立体化生态体系,构建“全覆盖”“分层次”“差异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实施“校中厂”“厂中校”和“模拟承包+生产项目驱动”多种分层递进式培育模式,在多个专业中开展面向建档立卡生的“创新创业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对接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具有深厚民族及乡土情怀的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一是从相关专业的二年级学生中选拔建档立卡生和贫困地区生源,组成创新创业实验班。二是选取来源于贫困地区的创新创意产业项目,开展“以工作室为平台、项目为载体、团队为组织”的项目教学,开设对应产业项目创新链、服务链的综合性课程。如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室内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园林工程等)贫困地区农旅创意产业发展实验班,开设了对接农旅项目“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农旅创意产品开发”创新链的课程,设计有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综合性课程、乡土民宿设计项目化课程、景观工程与管理实务课程、农旅创意产品开发项目化课程等;汽车类专业群对接贫困地区农机、小微型货车维护维修服务实验班,开设了对接服务链的相关课程,着力培养学生项目完整性的综合型职业能力、跨专业的复合能力。三是发动专业理事分会成员单位,加强与贫困地区行业企业、贫困村合作,共同开发本土化、项目化教学资源,共同孵化基于本土化产业的创业团队,提升团队围绕贫困地区产业进行创业,并及时在后续的创业过程中予以指导和支持。形成“校、村、企”多方参元,职业能力、创业能力、跨专业发展能力多元提升,“校、村、企”教学过程、创业过程全程跟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多措并举为学生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成才路径。
  五、取得的成效及问题反思
  (一)取得的成效。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以就业为导向”,秉承为学生的职业成功和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大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厚植创新创业土壤,把“双创”教育融入特色人才培养体系、融入教育教学改革、融入专业实践环节、融入育人文化当中,构建了“8+1+1”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创业教育为基础,以创业园为平台,完善了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动了大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形成了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新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学校连续16年被评为自治区就业先进单位,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二是建档立卡学生实现100%就业,创业质量不断提升,建档立卡生创新创业实验班的创业比例高于平均水平,并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三是2018年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五十强,“双创”成果在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上展出。   (二)问题反思。一是就业创业机构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合力,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不够精准化。大学生就业不是某个部门的事,应该调动全校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形成职业指导的合力,真正落实就业指导工作。二是建档立卡毕业生自主创业缺乏创业资金支持。要使学生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产生创业欲望,应加大创业资金投入,增强学生寻找项目的能力和创业管理能力。三是缺乏职业指导的有效反馈机制。前期应系统化、专业化组织和开展建档立卡贫困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后期建立职业指导反馈机制,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四是建档立卡贫困生期望过高无法就业。贫困生相较其他人而言更渴望获得一份薪资高、待遇好的工作,过高的理想与社会实际要求不相符合,也就无法马上成功就业。因此,应引导建档立卡贫困生设定合理的期望,实现顺利就业。
  【參考文献】
  [1]禹晓成.扶知扶智断穷根 固本强基谋长远[J].中国民族教育,2018(10)
  [2]李卫东,刘雪梅.广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0)
  [3]继往开来奔小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EB/OL].(2017-10-21)[2019-09-12].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1/c414305-29599856.html
  [4]赖远妮,李兰英.广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创新模式探究[J].高教论坛,2017(4)
  [5]燕玉霞.高校贫困生职业价值观特点的质性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8(9)
  [6]曾继平.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3)
  [7]程族桁.贫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就业竞争力的关系[J].教育与职业,2015(36)
  [8]李蕙羽.基于就业资本的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3)
  [9]程琪.贫困文化改造视域下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观重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基金项目】2016年广西教育厅教改项目“促进农村建档立卡毕业生‘创业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6B143);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双创’孵化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桂教职成[2019]41号  GXGZJG2019B121)
  【作者简介】吴丽丽(1982— ),女,广西玉林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馆员,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覃伟赋(1978— ),男,广西贵港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张泽曦(1993— ),男,河南周口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责编 卢 雯)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制度不完善、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存在不适应的情况等问题,从完善企业师傅制度、激励校企联合参与的积极性、重构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现代学徒制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C-0031-02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传统的顶岗实习、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调查了解学业困难学生基本状况,针对高职学业困难学生存在学习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等问题,提出加强辅导员和专业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注重筛别分类因材施教、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等精准帮扶举措,全方位构建全员育人的学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提升高职院校学业困难学生帮扶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广西 行业特色 高职院校 学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柳州市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调查,论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社会实践教育实效性。通过调查问卷得出:学校和家长普遍认为社会实践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和家长普遍认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体验、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尚未达到国家政策要求、学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基本模式亟待改善、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遇到诸多困难、学生家长普遍支持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教育
期刊
【摘 要】本文对高职院校开放式实训室的运行现状进行调查,以北海职业学院艺术类专业为例,了解开放式实训室的使用现状和管理现状,提出高职院校开放式实训室管理的合理化建议:做好宣传工作,强化使用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做到专款专用;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深度融合;健全管理机制,确保常态运行。  【关键词】高职院校 开放式实训室 运行现状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logistic回归与Apriori数据挖掘技术,实证分析护理专业学生实习与就业影响因素的关联,结果显示学生实习前焦虑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就业影响因素与实习情况存在诸多关联,结合实习情况及就业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分析,提出开展实习前技能强化训练、院校合作制定实习前培训内容及标准、对学生实习和就业进行密切追踪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logistic回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柳州建筑装饰职教集团为例论述职教集团视阈下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基于职教集团平台培养创新技能型人才,应精准对接行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互动互享,架设资源共享平台;校企相辅相成,构建多样化实践平台,以达到优势互涨,紧接行业,服务经济发展,实现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职教集团 创新技能型人才 对接行业 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构音语音障碍的评估与训练课程为例,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对课程诊改周期目标运用大的静态的PDCA循环模式进行管理,对诊改实施过程中各问题解决目标运用小的动态的PDCA循环模式进行管理,形成8字形螺旋上升的双PDCA循环模式,探寻课程质量管理的新PDCA循环模式,以促进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并为其他课程的质量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课程质量管理 双PDCA循环模式 构音语音障碍的评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例,针对“订单式”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企业对订单培养参与的深度不够、学校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不足、“订单式”培养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订单式”培养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应构建校企协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联合组建教学创新团队、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项目化教材、共建实训基地、优化育人环境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措施,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小学英语教学技能训练中的课后作业设计技能训练为例,探索在经验学习圈理论指导下,通过环形结构的“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帮助高职高专师范生完善教学设计思路,提升教学实施成效。  【关键词】经验学习圈 高职高专 师范生 小学英语 课后作业设计技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C-0148-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论述基于协同效应的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从“课程思政”的内涵出发,剖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实现渠道,通过建构“融合课程”“协同课堂”“师资协同”等方式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课程思政化”建设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 协同效应 “同向同行” “融合课程” “协同课堂” “师资协同”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