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两类知识一直是学生学习的瓶颈和教师教学的困境。一是微观概念和一些微观过程;二是一些实验装置的选取和使用细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针对这两种现象采取了让学生画一画的方法,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将微观过程具体化,将细节问题形象化,让学生在轻松的绘画过程中理解知识,找准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绘画让抽象的微观概念和微观过程变得具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就引入了微观粒子,从简要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入手,深化到物质的构成、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原子的内部结构,以及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中的酸碱中和反应,这些知识看似零散地分布于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是它们都与微观概念与微观过程息息相关。在教材中出现了一些简单的示意图,教师通常的教法是以图为本进行讲解,但学生听过之后很难牢固地记在心里,究其原因是由于他们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无法刺激记忆。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在学生初步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笔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画,再理一理。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一个对知识理解与巩固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编码记忆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先教学生画原子,然后画分子,画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而画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画复分解反应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绘画中,逐渐深入地反复地理解知识、记忆知识。
1.引导学生用绘画方式学习原子与分子之间的联系,以及物质的构成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简易的原子(如氢原子、氧原子),然后画由这些原子构成的分子(如水分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分子与原子,让学生认识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有些物质则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图1、图2。
2.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理解原子结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介绍: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通常情况下,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归纳成树状图。但这种树状图除了一览无余、简洁明了的优点外,对学生真正理解原子的结构不能起到丝毫作用。教师可以尝试示范如图3、图4所示的原子结构简易画法,以及几种原子微观结构简图的画法,引导学生画图记忆。在画图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只告诉学生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其中之一,让他们运用四数相等来推测原子的结构,从而真正理解原子结构。
3.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了解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
在理解物质构成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画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从而引申到电解水在微观上就是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如图5),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去发现化学变化的实质,即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此教师还可以引入教材上提到的氧化汞的分解过程,让学生对比,再次强调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4.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中和反应的实质)
对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條件,如果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在宏观上观察大量化学方程式去硬找规律,就像是吃夹生饭,绝大部分学生都无法消化,更无从去正确高效地理解大量的酸碱盐问题。但如果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则大有不同。复分解反应的要点是交换成分,那么反应前必须是自由移动的离子,反应后为了不让反应“回潮”,生成物必然有一个是难电离成离子的物质,即水、气体、沉淀三者必居其一。在教学中,笔者用画图的方式展示这个过程(如图6),学生竟然还能发现并不是每种离子都在发生复分解反应,只有结合成难电离物质的离子才真正参与了反应,自然也理解了中和反应的实质: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的过程。
二、绘画让学生更容易记住实验中的细节
教学中,除了微观概念和微观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外,许多实验中装置选取、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中的细节也是学生记忆的盲区,记错、记漏、记混是常常出现的问题。动手画出这些实验装置或实验现象图,其实也是将知识整理、重现的一个过程。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画的图发现他们存在的不同的知识漏洞和理解误区,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1.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
如图7,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就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中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进行了系统的复习,另外也对排空气法、排水集气法中导气管深入瓶口长短的细节有了关注,对于高锰酸钾与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异同也有了考量。
2.电解水实验
如图8,在电解水实验的绘画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试管内气体的体积和对应电源的正负极,通过绘画帮助学生形象地掌握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3.过滤操作的要点
过滤操作的要点“一贴二低三靠”是学习的重点。如图9,在画图的过程中,笔者要引导学生复习过滤操作所需的仪器,以及在图上将“一贴二低三靠”圈出来。这样学生不需要大篇幅地背诵那些文字描述就能轻松地记住这个操作的要点,并且知道该怎么去描述。
绘画可以巧妙地将抽象的微观过程转化为具体的“宏观”图形,帮助学生克服理解上的难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将一些实验装置、操作、现象中的细节呈现出来。它既有利于学生的系统记忆,又不失为一个全面的检查反馈学习情况的有效方法。
◇责任编辑 邱 艳◇
一、绘画让抽象的微观概念和微观过程变得具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就引入了微观粒子,从简要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入手,深化到物质的构成、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原子的内部结构,以及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中的酸碱中和反应,这些知识看似零散地分布于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是它们都与微观概念与微观过程息息相关。在教材中出现了一些简单的示意图,教师通常的教法是以图为本进行讲解,但学生听过之后很难牢固地记在心里,究其原因是由于他们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无法刺激记忆。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在学生初步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笔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画,再理一理。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一个对知识理解与巩固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编码记忆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先教学生画原子,然后画分子,画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而画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画复分解反应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绘画中,逐渐深入地反复地理解知识、记忆知识。
1.引导学生用绘画方式学习原子与分子之间的联系,以及物质的构成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简易的原子(如氢原子、氧原子),然后画由这些原子构成的分子(如水分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分子与原子,让学生认识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有些物质则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图1、图2。
2.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理解原子结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介绍: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通常情况下,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归纳成树状图。但这种树状图除了一览无余、简洁明了的优点外,对学生真正理解原子的结构不能起到丝毫作用。教师可以尝试示范如图3、图4所示的原子结构简易画法,以及几种原子微观结构简图的画法,引导学生画图记忆。在画图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只告诉学生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其中之一,让他们运用四数相等来推测原子的结构,从而真正理解原子结构。
3.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了解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
在理解物质构成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画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从而引申到电解水在微观上就是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如图5),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去发现化学变化的实质,即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此教师还可以引入教材上提到的氧化汞的分解过程,让学生对比,再次强调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4.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中和反应的实质)
对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條件,如果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在宏观上观察大量化学方程式去硬找规律,就像是吃夹生饭,绝大部分学生都无法消化,更无从去正确高效地理解大量的酸碱盐问题。但如果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则大有不同。复分解反应的要点是交换成分,那么反应前必须是自由移动的离子,反应后为了不让反应“回潮”,生成物必然有一个是难电离成离子的物质,即水、气体、沉淀三者必居其一。在教学中,笔者用画图的方式展示这个过程(如图6),学生竟然还能发现并不是每种离子都在发生复分解反应,只有结合成难电离物质的离子才真正参与了反应,自然也理解了中和反应的实质: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的过程。
二、绘画让学生更容易记住实验中的细节
教学中,除了微观概念和微观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外,许多实验中装置选取、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中的细节也是学生记忆的盲区,记错、记漏、记混是常常出现的问题。动手画出这些实验装置或实验现象图,其实也是将知识整理、重现的一个过程。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画的图发现他们存在的不同的知识漏洞和理解误区,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1.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
如图7,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就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中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进行了系统的复习,另外也对排空气法、排水集气法中导气管深入瓶口长短的细节有了关注,对于高锰酸钾与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异同也有了考量。
2.电解水实验
如图8,在电解水实验的绘画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试管内气体的体积和对应电源的正负极,通过绘画帮助学生形象地掌握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3.过滤操作的要点
过滤操作的要点“一贴二低三靠”是学习的重点。如图9,在画图的过程中,笔者要引导学生复习过滤操作所需的仪器,以及在图上将“一贴二低三靠”圈出来。这样学生不需要大篇幅地背诵那些文字描述就能轻松地记住这个操作的要点,并且知道该怎么去描述。
绘画可以巧妙地将抽象的微观过程转化为具体的“宏观”图形,帮助学生克服理解上的难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将一些实验装置、操作、现象中的细节呈现出来。它既有利于学生的系统记忆,又不失为一个全面的检查反馈学习情况的有效方法。
◇责任编辑 邱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