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在小学这一起步的阶段,老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将对学生们有着终生的影响。纵观历史,所有有所成就的人都长期坚持一些良好的习惯。本文将从养成各种习惯和提升素质等方面对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进行详细的举例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一、 养成自学的习惯
人的脑容量是难以估量的,而普通人对大脑的使用率却是极低的,光靠老师传授的知识是远远满足不了脑容量的需求,所以在课外,我们也应该不断自学。一个人若是从小学就开始自学,他的一生将学习到万千种别人都不会的知识。自学习惯的养成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转变,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成为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高质量人才。通过主动学习而收获的知识,往往比被动学习学到的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自学对于学习数学来说尤其重要,老师可以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式来教学生自学,并逐步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例如老师在对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第一章“长度单位”进行授课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课前先自学理解“什么是厘米”、“1厘米是一个什么概念”、“如何测量长度”、“1米和1厘米之间的换算”等等这些问题,让他们先自行思考并给出答案,上课过程中老师再统一作答,学生再看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如果错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能够带着疑问上课,必将有效提高听课效率。
二、 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
课堂是学生在学校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老师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毕竟是采用多种方法结合教学的,学生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都可以被积极调动起来,这样的学习效率往往还是会比自己看书要高。认真听课不仅是要求自己不分心、不走神,也是要求不能影响其他同学专心上课,要做到不做小动作,注意力跟着老师走。但是从实际出发,小学生的脾性还没有被管束成型,所以好动、容易分心,这也是很正常的,老师可以从坐姿上对他们提出要求,比如身坐直,腿放正,手放好。
除了对学生提出要求,老师也可以通过丰富课堂氛围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故意在讲课过程中或者板书时抛出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鼓励学生积极寻找错误的地方并改正过来;或者多在黑板上画画,将数形结合,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
三、 养成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一种好习惯,更是一种难得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学习数学来说,学生必须要学會独立思考,才能开拓思维,活跃大脑,所以,老师在上数学课的时候,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质疑的习惯,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对于今后的学习将非常有益。数学的题通常都是一题多变,从某一个点发散出多道题,只要教会学生每一类题背后的本质,让他们独立去思考其他题的变化,将使得他们今后的学习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解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的“通分”时,先抛出来几个问题:
1 判断下列哪组分数的通分是对的?哪组不对?哪组不够简单?
(1) 3 5 = 15 20 (2) 5 6 = 30 36 (3) 7 8 = 21 24 ;
2 比一比 7 9 和 5 6 的大小,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以及这些问题的考点究竟是什么。
像这两道题,都是分数之间的比较,考点就是要求学生利用通分来解题。
四、 养成交流合作的习惯
现在中小学教育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实际是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学习,这就要求学生之间必须积极交流,以保证良好的合作,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在交流过程中就有可能摩擦出思维的火花,再加上老师的授课和指点,既扎实了基础知识,又开拓了思维,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 提升各方面素质
(一) 听
数学是依靠逻辑来学习的,其本身就具有相当的趣味性,老师上课过程中应该力求做到语言趣味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除此之外还要多给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机会,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上课时的动静搭配也很重要,“动”是要活跃课堂,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静”是要给他们消化吸收知识的时间。
(二) 问
勤学好问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更深刻地理解它们。每个人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猎奇心理,多给学生们创造问题情境,也引导他们积极提问,无论这个问题有多么奇怪,只要能提出问题,就值得鼓励,因为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的大脑处于活跃的思考当中。
六、 总结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学习能力的不足,要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必须从小开始,因此,小学成为了最重要的阶段,这也让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的重要程度显而易见,老师对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这一培养并非一日之事,应该循序渐进,顺其自然,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一、 养成自学的习惯
人的脑容量是难以估量的,而普通人对大脑的使用率却是极低的,光靠老师传授的知识是远远满足不了脑容量的需求,所以在课外,我们也应该不断自学。一个人若是从小学就开始自学,他的一生将学习到万千种别人都不会的知识。自学习惯的养成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转变,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成为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高质量人才。通过主动学习而收获的知识,往往比被动学习学到的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自学对于学习数学来说尤其重要,老师可以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式来教学生自学,并逐步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例如老师在对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第一章“长度单位”进行授课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课前先自学理解“什么是厘米”、“1厘米是一个什么概念”、“如何测量长度”、“1米和1厘米之间的换算”等等这些问题,让他们先自行思考并给出答案,上课过程中老师再统一作答,学生再看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如果错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能够带着疑问上课,必将有效提高听课效率。
二、 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
课堂是学生在学校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老师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毕竟是采用多种方法结合教学的,学生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都可以被积极调动起来,这样的学习效率往往还是会比自己看书要高。认真听课不仅是要求自己不分心、不走神,也是要求不能影响其他同学专心上课,要做到不做小动作,注意力跟着老师走。但是从实际出发,小学生的脾性还没有被管束成型,所以好动、容易分心,这也是很正常的,老师可以从坐姿上对他们提出要求,比如身坐直,腿放正,手放好。
除了对学生提出要求,老师也可以通过丰富课堂氛围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故意在讲课过程中或者板书时抛出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鼓励学生积极寻找错误的地方并改正过来;或者多在黑板上画画,将数形结合,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
三、 养成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一种好习惯,更是一种难得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学习数学来说,学生必须要学會独立思考,才能开拓思维,活跃大脑,所以,老师在上数学课的时候,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质疑的习惯,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对于今后的学习将非常有益。数学的题通常都是一题多变,从某一个点发散出多道题,只要教会学生每一类题背后的本质,让他们独立去思考其他题的变化,将使得他们今后的学习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解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的“通分”时,先抛出来几个问题:
1 判断下列哪组分数的通分是对的?哪组不对?哪组不够简单?
(1) 3 5 = 15 20 (2) 5 6 = 30 36 (3) 7 8 = 21 24 ;
2 比一比 7 9 和 5 6 的大小,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以及这些问题的考点究竟是什么。
像这两道题,都是分数之间的比较,考点就是要求学生利用通分来解题。
四、 养成交流合作的习惯
现在中小学教育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实际是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学习,这就要求学生之间必须积极交流,以保证良好的合作,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在交流过程中就有可能摩擦出思维的火花,再加上老师的授课和指点,既扎实了基础知识,又开拓了思维,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 提升各方面素质
(一) 听
数学是依靠逻辑来学习的,其本身就具有相当的趣味性,老师上课过程中应该力求做到语言趣味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除此之外还要多给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机会,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上课时的动静搭配也很重要,“动”是要活跃课堂,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静”是要给他们消化吸收知识的时间。
(二) 问
勤学好问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更深刻地理解它们。每个人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猎奇心理,多给学生们创造问题情境,也引导他们积极提问,无论这个问题有多么奇怪,只要能提出问题,就值得鼓励,因为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的大脑处于活跃的思考当中。
六、 总结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学习能力的不足,要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必须从小开始,因此,小学成为了最重要的阶段,这也让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的重要程度显而易见,老师对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这一培养并非一日之事,应该循序渐进,顺其自然,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