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纽带。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那么怎样提升课堂语言,使自己的课堂语言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呢?下面,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教师课堂语言的提升策略。
一、脱离惯性,注重变化
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存在着循惯性讲话的现象,几句“口头禅” 总会在不经意间脱口而出。课文的导入就那么几种模式语;表扬与批评也是翻来覆去几句常用语。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语言也不能刻板,要注意变化。
(一)源头活水汩汩流
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教师要提高语言修养,就得广泛学习积累,获得教学语言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口头禅”在某一方面来说,正是教师黔驴技穷的一种体现。于漪老师素以教学语言优美、考究著称。“脸谱”、“光感”、“线条”、“中镜头”等术语,在于漪分析课文的过程中随处可见。她善于从戏剧、电影、绘画、音乐等各种艺术中学语言,这不仅使教学语言词采丰美,而且形成于漪课堂教学中浓郁的文化氛围。
(二)抑扬顿挫妙趣生
首先,教师的语音语调要善于变化。当遇到学生心理上的“兴奋点”时,或语调升高,音量增大,语速加快,达到高潮,或语调舒缓,适当“降温”。当遇到学生心理上的“松弛点”时,也应变音变调,并适当注重语言的趣味、形象,以调动学生的情绪。特别是在朗读课文时,教师更应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听了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之后,立刻激起了强烈的兴趣,读书的劲头马上就来了,而且,这种积极性比较持久。
(三)随文化出百样语
语文课上,课文是篇篇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尽相同。如同量体裁衣、看菜吃饭一样,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依文本而定,依教学的要求而定的。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而采用或轻、或重、或缓、或急、或高、或低、或悲、或喜的语调和适当的语速。教师的语言只有与课文风格相一致,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相映成辉的绝佳效果。
二、以生为本,不事雕琢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课堂,是不需要我们教师去刻意表演一个自以为高明的自我,需要的是我们还学生一个真切的课堂。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自始至终以学生为本。
(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听著名特级教师的课,感觉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究其原因,课堂语言的朴实不能不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若细心揣摩特级教师的课堂语言,简直觅不到半点雕琢的痕迹。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亲切,甚至相当口语化的语言也频频闪亮登场,这丝毫不损特级教师高大形象,反而觉得这就是真实的课堂,美丽的课堂,如饮甘露。课堂上的语言,应是随感而发的,兴之所至的,信手拈来的……一句话,课堂语言美在自然,美在使教师与学生能零距离的对话。
(二)胸中有丘壑,高屋来建瓴
教师在备课时,将资料备全本无可厚非,切忌比分主次轻重,应筛选出紧扣教学重点的内容加以详化。课前有了高屋建瓴的筛选之后,上课时才能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滔滔不绝,才能避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恣意随性。
三、理性对待“流行语”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不少“流行语”,诸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你最喜欢学哪一段?”“你读懂了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似乎这些话成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经典。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大而空的,它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面对这个问题,似乎什么样的回答都可以。启发学生与文本对话,以求更深的理解,这用意当然好,但启发不能空泛,不能漫无边际,心灵对话应该有实在的依托,有具体的突破口。课堂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艺术,教学不崇尚流行,教学也没有时尚。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取而代之的是一边倒的“你真棒!”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四、拒绝语言单一性
教学语言言之有辅,才能真正达到有声有色,声情并茂的效果。那么就让教学语言与动作,与情感,与形象相映生辉,赶跑语言的单一枯燥。
(一)与心理语言相融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的教学对象又是富有情感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语言必须做到情真意切,真挚感人。教师如能准确、生动、细腻地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作者的喜笑怒骂,将作者的爱憎化为自己的爱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感受作者的情感,这样教师、学生、作者之間就能达成共识,感情上达到共鸣,这样的语文课何愁不生动,何愁学生不感兴趣,更何愁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呢?举一最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范读中做到感情饱满、真挚,十分投入,学生也能读到个:“像不像,三分样”。
(二)与肢体语言相结合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的最具魅力的。”它可以大大补充和丰富有声语言,甚至起到意想不到的直观效果,还有助于课堂的调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常用的肢体语言有眼神、表情、手势、体位等。
(三)与多媒体教学相配合
现代语文课教学中,可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手段,在语文教学领域里使用,作教学语言的辅助和补充,如图片、图表、实物、模型、标本、音乐、影片、电脑等,都将使语文课更生动形象。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愿我们不断提升课堂语言能力,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
一、脱离惯性,注重变化
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存在着循惯性讲话的现象,几句“口头禅” 总会在不经意间脱口而出。课文的导入就那么几种模式语;表扬与批评也是翻来覆去几句常用语。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语言也不能刻板,要注意变化。
(一)源头活水汩汩流
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教师要提高语言修养,就得广泛学习积累,获得教学语言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口头禅”在某一方面来说,正是教师黔驴技穷的一种体现。于漪老师素以教学语言优美、考究著称。“脸谱”、“光感”、“线条”、“中镜头”等术语,在于漪分析课文的过程中随处可见。她善于从戏剧、电影、绘画、音乐等各种艺术中学语言,这不仅使教学语言词采丰美,而且形成于漪课堂教学中浓郁的文化氛围。
(二)抑扬顿挫妙趣生
首先,教师的语音语调要善于变化。当遇到学生心理上的“兴奋点”时,或语调升高,音量增大,语速加快,达到高潮,或语调舒缓,适当“降温”。当遇到学生心理上的“松弛点”时,也应变音变调,并适当注重语言的趣味、形象,以调动学生的情绪。特别是在朗读课文时,教师更应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听了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之后,立刻激起了强烈的兴趣,读书的劲头马上就来了,而且,这种积极性比较持久。
(三)随文化出百样语
语文课上,课文是篇篇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尽相同。如同量体裁衣、看菜吃饭一样,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依文本而定,依教学的要求而定的。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而采用或轻、或重、或缓、或急、或高、或低、或悲、或喜的语调和适当的语速。教师的语言只有与课文风格相一致,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相映成辉的绝佳效果。
二、以生为本,不事雕琢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课堂,是不需要我们教师去刻意表演一个自以为高明的自我,需要的是我们还学生一个真切的课堂。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自始至终以学生为本。
(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听著名特级教师的课,感觉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究其原因,课堂语言的朴实不能不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若细心揣摩特级教师的课堂语言,简直觅不到半点雕琢的痕迹。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亲切,甚至相当口语化的语言也频频闪亮登场,这丝毫不损特级教师高大形象,反而觉得这就是真实的课堂,美丽的课堂,如饮甘露。课堂上的语言,应是随感而发的,兴之所至的,信手拈来的……一句话,课堂语言美在自然,美在使教师与学生能零距离的对话。
(二)胸中有丘壑,高屋来建瓴
教师在备课时,将资料备全本无可厚非,切忌比分主次轻重,应筛选出紧扣教学重点的内容加以详化。课前有了高屋建瓴的筛选之后,上课时才能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滔滔不绝,才能避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恣意随性。
三、理性对待“流行语”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不少“流行语”,诸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你最喜欢学哪一段?”“你读懂了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似乎这些话成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经典。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大而空的,它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面对这个问题,似乎什么样的回答都可以。启发学生与文本对话,以求更深的理解,这用意当然好,但启发不能空泛,不能漫无边际,心灵对话应该有实在的依托,有具体的突破口。课堂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艺术,教学不崇尚流行,教学也没有时尚。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取而代之的是一边倒的“你真棒!”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四、拒绝语言单一性
教学语言言之有辅,才能真正达到有声有色,声情并茂的效果。那么就让教学语言与动作,与情感,与形象相映生辉,赶跑语言的单一枯燥。
(一)与心理语言相融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的教学对象又是富有情感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语言必须做到情真意切,真挚感人。教师如能准确、生动、细腻地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作者的喜笑怒骂,将作者的爱憎化为自己的爱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感受作者的情感,这样教师、学生、作者之間就能达成共识,感情上达到共鸣,这样的语文课何愁不生动,何愁学生不感兴趣,更何愁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呢?举一最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范读中做到感情饱满、真挚,十分投入,学生也能读到个:“像不像,三分样”。
(二)与肢体语言相结合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的最具魅力的。”它可以大大补充和丰富有声语言,甚至起到意想不到的直观效果,还有助于课堂的调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常用的肢体语言有眼神、表情、手势、体位等。
(三)与多媒体教学相配合
现代语文课教学中,可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手段,在语文教学领域里使用,作教学语言的辅助和补充,如图片、图表、实物、模型、标本、音乐、影片、电脑等,都将使语文课更生动形象。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愿我们不断提升课堂语言能力,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