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00-01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研究1992-2012年奥运会、世锦赛、三大杯赛以及新的奥运周期羽毛球竞争格局的发展变化,深入了解羽毛球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剖析世界羽坛演变发展趋势。
关键词 竞技羽毛球 格局 演变
一、世界羽坛竞技格局的转变
羽毛球运动自19世纪70年代在英国兴起。20世纪40年代,英国的羽毛球霸主地位受到冲击,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为首的亚洲国家开始异军突起,开启了亚洲羽毛球的新航标,马来西亚、印尼、日本开始轮番统治国际羽坛,竞技优势开始向亚洲转移[1];20世纪80年代初期,羽毛球各项技战术革新之后,比赛节奏明显加快,进入了羽毛球发展的巅峰期;21世纪以来,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全面兴起,2012年奥运会囊括羽毛球所有单项冠军,中国羽毛球进入全盛时代。
二、世界羽毛球竞技实力情况分析
(一)1992-2012年历届奥运会羽毛球奖牌情况分析
1992年羽毛球正式入选奥运会项目,奥运会成为羽毛球项目最高荣誉的象征,1992-2012年六届奥运会作为参考对象,由此推断近几十年来羽毛球在各洲发展的历史状况。
亚洲国家夺得29枚金牌中的28枚,仅有1枚奥运金牌被欧洲选手获得,在银牌、铜牌方面,亚洲国家也占据绝对性优势,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国家的竞技水平还不能与亚欧国家抗衡,各洲在总体的竞技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距。亚洲国家一枝独秀,远远超过其他各洲,从长远角度考虑,不利于羽毛球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同时也与奥运会的初衷渐行渐远。
(二)1992-2012年三大杯赛及世锦赛成绩分析
汤姆斯杯、尤伯杯、苏迪曼杯分别代表羽毛球男团、女团以及混合团体的最高荣誉,用于衡量一个国家团体竞技实力。在1992-2012年团体赛中,仅有7次亚军被欧洲国家夺得,剩余的都被亚洲国家包揽。美洲、非洲、大洋洲国家则没有染指任何冠亚军。
在1992-2012年的历届世锦赛中,中国、印尼、韩国、丹麦、马来西亚几乎包揽了所有单项的前三名,欧洲仅有丹麦在某些项目具有冲击奖牌的实力,而其他各洲寥寥无几。
三、新的奥运周期世界羽坛竞技格局
2012年奥运会中国羽毛球实现五金包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然而新的奥运周期里继续保持强势地位显而心有余力不足[2]。各国对于中国的统治地位虎视眈眈,全力阻击中国羽毛球的奥运新征程,中国羽毛球在各个单项上已没有绝对的优势。世界羽坛的竞技格局开始转变,中国的优势地位逐渐受到了日本、韩国以及印尼的冲击,在诸多项目中差距逐渐被缩小甚至有赶超的趋势。
(一)国羽三大杯赛、世锦赛战绩分析
新的奥运周期里,中国羽球军团在苏迪曼杯团体赛事上继续着连冠的步伐,尤伯杯冠军有惊无险地收入囊中,汤姆斯杯男团惨负日本,无缘决赛。尽管男单、女双在世锦赛连续3年都获得冠军,但是起伏不定的状态存在诸多隐患。混双虽然实现卫冕,但随着张楠兼项男双,赵云蕾兼项女双,对两人的体能要求提出了挑战。男双自“风云组合”解体便后继无人;女单方面,中国连续三年无缘冠军,2015年世锦赛更是被挡在四强之外,女单当年笑傲群雄的风采已不复存在。
(二)以日本为主导的群雄并起
日本羽毛球崛起的背后是有迹可循的,自2010年汤尤杯进入4强,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双获得银牌,同年日本混合团体获得世青赛亚军,桃田贤斗获得男单冠军。2012-2014年奥原希望、山口茜分别获得世青赛女单冠军,以及2013年亚锦赛女单冠军大崛彩高桥沙也加等选手也大放异彩,日本羽毛球后备人才呈现“井喷效应”。2014年日本羽毛球在团体赛事上绽放光芒,男团击败马来西亚捧起汤姆斯杯,女团饮恨惜败中国,但同样创造历史。2015年世锦赛男单选手桃田贤斗获得季军,同年国际羽联巡回赛总决赛日本桃田贤斗和奥原希望分别问鼎男女单冠军;女双高桥礼华/松友美佐纪排名世界第一,在与奥运冠军田卿/赵云蕾的对抗中几乎平分秋色,女双霸主地位受到冲击。男双远藤大由/早川贤一同样出色,混双方面处于比较劣势的局面。各国年轻后备人才异军突起,男单方面,桃田贤斗,阿萨尔森,乔纳坦等,女单方面,马琳、因达农、奥原希望、山口茜等;男双方面,韩国和印尼的男双具有强大的统治力;女双方面,高桥礼华/松友美佐纪、马斯瓦里/波莉等;混双印尼的阿迈德/纳西尔、乔丹/苏桑托同样是强大的劲敌。
四、结语
世界羽坛竞技格局的演变绝非朝夕之间,竞技格局重心依旧在亚洲,但亚洲国家之间的竞争风起云涌,中国的优势地位逐步被削弱,竞技格局重心慢慢过渡为中国辐射向日本、韩国、印尼等亚洲国家,群雄并起、针锋相对。尽管代表欧洲羽毛球最高水平的丹麦实力不凡,但是寡不敌众,世界羽坛的竞技格局整体趋势依旧形成亚洲国家为主体,欧洲为辅助,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国家影响力微乎极微。
参考文献:
[1] 陈钦.当今世界羽毛球竞技格局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
[2] 高云.世界羽坛格局与发展趋势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6(6):49-52.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研究1992-2012年奥运会、世锦赛、三大杯赛以及新的奥运周期羽毛球竞争格局的发展变化,深入了解羽毛球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剖析世界羽坛演变发展趋势。
关键词 竞技羽毛球 格局 演变
一、世界羽坛竞技格局的转变
羽毛球运动自19世纪70年代在英国兴起。20世纪40年代,英国的羽毛球霸主地位受到冲击,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为首的亚洲国家开始异军突起,开启了亚洲羽毛球的新航标,马来西亚、印尼、日本开始轮番统治国际羽坛,竞技优势开始向亚洲转移[1];20世纪80年代初期,羽毛球各项技战术革新之后,比赛节奏明显加快,进入了羽毛球发展的巅峰期;21世纪以来,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全面兴起,2012年奥运会囊括羽毛球所有单项冠军,中国羽毛球进入全盛时代。
二、世界羽毛球竞技实力情况分析
(一)1992-2012年历届奥运会羽毛球奖牌情况分析
1992年羽毛球正式入选奥运会项目,奥运会成为羽毛球项目最高荣誉的象征,1992-2012年六届奥运会作为参考对象,由此推断近几十年来羽毛球在各洲发展的历史状况。
亚洲国家夺得29枚金牌中的28枚,仅有1枚奥运金牌被欧洲选手获得,在银牌、铜牌方面,亚洲国家也占据绝对性优势,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国家的竞技水平还不能与亚欧国家抗衡,各洲在总体的竞技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距。亚洲国家一枝独秀,远远超过其他各洲,从长远角度考虑,不利于羽毛球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同时也与奥运会的初衷渐行渐远。
(二)1992-2012年三大杯赛及世锦赛成绩分析
汤姆斯杯、尤伯杯、苏迪曼杯分别代表羽毛球男团、女团以及混合团体的最高荣誉,用于衡量一个国家团体竞技实力。在1992-2012年团体赛中,仅有7次亚军被欧洲国家夺得,剩余的都被亚洲国家包揽。美洲、非洲、大洋洲国家则没有染指任何冠亚军。
在1992-2012年的历届世锦赛中,中国、印尼、韩国、丹麦、马来西亚几乎包揽了所有单项的前三名,欧洲仅有丹麦在某些项目具有冲击奖牌的实力,而其他各洲寥寥无几。
三、新的奥运周期世界羽坛竞技格局
2012年奥运会中国羽毛球实现五金包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然而新的奥运周期里继续保持强势地位显而心有余力不足[2]。各国对于中国的统治地位虎视眈眈,全力阻击中国羽毛球的奥运新征程,中国羽毛球在各个单项上已没有绝对的优势。世界羽坛的竞技格局开始转变,中国的优势地位逐渐受到了日本、韩国以及印尼的冲击,在诸多项目中差距逐渐被缩小甚至有赶超的趋势。
(一)国羽三大杯赛、世锦赛战绩分析
新的奥运周期里,中国羽球军团在苏迪曼杯团体赛事上继续着连冠的步伐,尤伯杯冠军有惊无险地收入囊中,汤姆斯杯男团惨负日本,无缘决赛。尽管男单、女双在世锦赛连续3年都获得冠军,但是起伏不定的状态存在诸多隐患。混双虽然实现卫冕,但随着张楠兼项男双,赵云蕾兼项女双,对两人的体能要求提出了挑战。男双自“风云组合”解体便后继无人;女单方面,中国连续三年无缘冠军,2015年世锦赛更是被挡在四强之外,女单当年笑傲群雄的风采已不复存在。
(二)以日本为主导的群雄并起
日本羽毛球崛起的背后是有迹可循的,自2010年汤尤杯进入4强,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双获得银牌,同年日本混合团体获得世青赛亚军,桃田贤斗获得男单冠军。2012-2014年奥原希望、山口茜分别获得世青赛女单冠军,以及2013年亚锦赛女单冠军大崛彩高桥沙也加等选手也大放异彩,日本羽毛球后备人才呈现“井喷效应”。2014年日本羽毛球在团体赛事上绽放光芒,男团击败马来西亚捧起汤姆斯杯,女团饮恨惜败中国,但同样创造历史。2015年世锦赛男单选手桃田贤斗获得季军,同年国际羽联巡回赛总决赛日本桃田贤斗和奥原希望分别问鼎男女单冠军;女双高桥礼华/松友美佐纪排名世界第一,在与奥运冠军田卿/赵云蕾的对抗中几乎平分秋色,女双霸主地位受到冲击。男双远藤大由/早川贤一同样出色,混双方面处于比较劣势的局面。各国年轻后备人才异军突起,男单方面,桃田贤斗,阿萨尔森,乔纳坦等,女单方面,马琳、因达农、奥原希望、山口茜等;男双方面,韩国和印尼的男双具有强大的统治力;女双方面,高桥礼华/松友美佐纪、马斯瓦里/波莉等;混双印尼的阿迈德/纳西尔、乔丹/苏桑托同样是强大的劲敌。
四、结语
世界羽坛竞技格局的演变绝非朝夕之间,竞技格局重心依旧在亚洲,但亚洲国家之间的竞争风起云涌,中国的优势地位逐步被削弱,竞技格局重心慢慢过渡为中国辐射向日本、韩国、印尼等亚洲国家,群雄并起、针锋相对。尽管代表欧洲羽毛球最高水平的丹麦实力不凡,但是寡不敌众,世界羽坛的竞技格局整体趋势依旧形成亚洲国家为主体,欧洲为辅助,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国家影响力微乎极微。
参考文献:
[1] 陈钦.当今世界羽毛球竞技格局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
[2] 高云.世界羽坛格局与发展趋势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6(6):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