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农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大力推进农牧业转型升级。
一、对农牧业转型升级的认识
(一)农牧业转型升级面临难得历史机遇
一是国家支持“三农三牧”力度增强。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三农三牧”问题,已连续出台12个1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牧政策措施,对农牧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并始终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总产已进入全国十强,粮食生产连续11年大丰收;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牧业年度全区牲畜总头数连续10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我区农牧业已具备了年产2500万吨粮食、250万吨肉类、700万吨牛奶、10万吨绒毛和1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每年可调出粮食1250万吨、牛奶500万吨、肉类150万吨以上,为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时机。
三是农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当前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内需市场不断扩展,特色优势农畜产品市场日益扩大,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我区牛奶、羊肉、绵羊毛、山羊绒、向日葵籽等农畜产品产量均保持全国第1位,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绿色农畜产品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农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市场动力。
四是农牧业发展的外部空间更加广阔。当前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发挥农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扩大农牧业生产、改善农牧业生产结构将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区作为国家向北开放的桥头堡,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日益加深。特别是随着中俄蒙政府支持地方间经贸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部分特色农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有利于我区拓宽发展空间,促进农牧业在内的各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农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
五是我区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更加强劲,为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物质条件。
(二)农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农牧业的现实选择
当前农牧业发展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主要表现为:
一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牧业生产将面临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和耕地退化的威胁。干旱缺水是农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我区干旱及半干旱地区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3/5以上,耕地亩均水量不到全国亩均水量的1/4。同时,农牧业资源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着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已成为制约农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约束。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牧业农村牧区转移排放;此外,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牧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置,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加剧了土壤和水体污染风险。
二是制约生产规模化因素突出。小规模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同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牧业现代化的矛盾日益加剧。我区近80%的耕地和90%以上的草牧场仍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这种生产模式吸收运用新技术、新农艺、新设备的能力差,不适应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的要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偏少,在全国排名仅12位,成员占家庭承包经营总户数不到20%。
三是农牧业发展基础仍较薄弱。农牧业基础薄弱,每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只有5万多公顷,已建有效灌溉面积不足300万公顷,只有耕地面积的41%;农牧业生产比较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格局还未完全形成;生产经营方式还比较粗放,农牧业产业化、组织化、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大宗农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关税配额内的进口价格,国际农畜产品价格对国内价格显现出“封顶效应”。农牧业生产成本全面持续快速上涨,特别是生产性的服务费用上涨给农牧业生产带来新的挑战,给农牧业持续发展带来双重挤压,影响其在国内外市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
五是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难度大。我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质量检验、标识管理等各个环节,尚未建立起一套严格完整的标准和市场准入监管体系,从田头到餐桌的可追溯制度才刚刚起步。农牧业执法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人才缺乏,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监管模式和严格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六是推进农村牧区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不能低估。在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制度方面,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和草原确权进展不一;在土地流转方面,一些地方存在土地流转不规范,片面追求土地流转规模和速度,强制下命令、定指标的问题;特别是农村牧区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土地流转。
另外,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自然灾害频发,农作物病虫害突发和暴发的频率增加,动物疫病防控压力大、风险高,农牧业生产的自然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十三五”时期转型升级的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三农三牧”工作的重要部署,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主体功能区等发展战略机遇,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农牧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物资投入为主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切实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三、推进转型升级的主要措施
(一)持之以恒地抓好粮食生产
在稳定农作物总播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前提下,确保总产达到3000万吨以上,调出粮食稳定在1250万吨以上。大力实施节水增粮工程、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土地整理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等,提高耕地质量,增强粮食生产基础保障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区域布局,突出抓好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公关活动,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推广活动,统筹抓好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有机质提升、统防统治、全程机械作业等技术推广工作,使适用技术综合到位率达到50%以上,确保良田、良种、良法配套,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粮食单产逐年提高。重点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供种能力,使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 (二)积极打造现代畜牧业
充分发挥农牧结合的双重优势,做优做强草原畜牧业,做大做强农区畜牧业。全力抓好畜牧业“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确保奶牛、肉牛良种冻精补贴全覆盖,种公羊良种补贴牧民全覆盖,并将部分地区绒山羊也纳入补贴范围。大力推进“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促进牧草产业发展,为舍饲圈养提供饲料保障。大力扶持44个奶牛、56个肉羊、35个肉牛主产旗县,建设生态家庭牧场或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加快全区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
(三)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
继续推行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制度。落实好草原补奖机制,积极探索禁牧草原恢复后科学合理适度利用机制,出台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实施意见。做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已垦草原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以牧草良种补贴政策为引导,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建设,适度发展粮草轮作。要注重农牧业资源环境保护,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农牧业,为全区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环境保障。
(四)扎实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农牧业产业聚集和升级,带动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种养殖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组织、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牧业经营组织,推动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牧户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动休闲农牧业发展,拓展农牧业多种功能。开展我区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积极培育和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企业在全国主要大城市联合建立内蒙古绿色产品展示展销平台。
(五)提高现代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
农牧业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实现必须依靠农牧业科技进步。要加强农科院所研发能力建设,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重点开展主推品种选育、转基因技术、农机与农艺、防灾减灾、循环农牧业以及检测监测等技术研发。要充分发挥技术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通过科技人员下乡、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示范等多种方式,做好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工作。要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先行先试作用,把示范区作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作为农牧业调结构转方式的“排头兵”,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田”,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农牧业发展难题。依托互联网+农牧业,完善农畜产品市信息体系建设,推进农牧业信息进村入户,加快发展农畜产品现代物流产业,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销售风险,确保农牧户丰产增收。要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农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农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切实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疫病边境防控,强化疫情报告和预警预报以及应急管理;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规范指导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建立严格的动物疫病防控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和考核奖惩制度。
(六)加大农村牧区改革创新力度
在新常态下农牧业发展的关键点就是农村牧区的改革。农村牧区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让农牧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维护发展好农牧民利益。要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7年基本完成确权任务;全面完成草原确权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鼓励承包农牧民依法流转承包土地、草牧场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新涉农资金运行机制,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统筹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扩大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渠道,建立财政、银行、保险三方联动机制,切实推进农村牧区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有农牧场改革,积极探索垦区农场企业化、垦区集团化、股权多元化改革的路径。
责任编辑:杨再梅
一、对农牧业转型升级的认识
(一)农牧业转型升级面临难得历史机遇
一是国家支持“三农三牧”力度增强。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三农三牧”问题,已连续出台12个1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牧政策措施,对农牧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并始终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总产已进入全国十强,粮食生产连续11年大丰收;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牧业年度全区牲畜总头数连续10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我区农牧业已具备了年产2500万吨粮食、250万吨肉类、700万吨牛奶、10万吨绒毛和1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每年可调出粮食1250万吨、牛奶500万吨、肉类150万吨以上,为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时机。
三是农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当前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内需市场不断扩展,特色优势农畜产品市场日益扩大,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我区牛奶、羊肉、绵羊毛、山羊绒、向日葵籽等农畜产品产量均保持全国第1位,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绿色农畜产品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农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市场动力。
四是农牧业发展的外部空间更加广阔。当前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发挥农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扩大农牧业生产、改善农牧业生产结构将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区作为国家向北开放的桥头堡,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日益加深。特别是随着中俄蒙政府支持地方间经贸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部分特色农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有利于我区拓宽发展空间,促进农牧业在内的各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农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
五是我区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更加强劲,为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物质条件。
(二)农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农牧业的现实选择
当前农牧业发展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主要表现为:
一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牧业生产将面临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和耕地退化的威胁。干旱缺水是农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我区干旱及半干旱地区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3/5以上,耕地亩均水量不到全国亩均水量的1/4。同时,农牧业资源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着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已成为制约农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约束。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牧业农村牧区转移排放;此外,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牧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置,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加剧了土壤和水体污染风险。
二是制约生产规模化因素突出。小规模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同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牧业现代化的矛盾日益加剧。我区近80%的耕地和90%以上的草牧场仍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这种生产模式吸收运用新技术、新农艺、新设备的能力差,不适应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的要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偏少,在全国排名仅12位,成员占家庭承包经营总户数不到20%。
三是农牧业发展基础仍较薄弱。农牧业基础薄弱,每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只有5万多公顷,已建有效灌溉面积不足300万公顷,只有耕地面积的41%;农牧业生产比较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格局还未完全形成;生产经营方式还比较粗放,农牧业产业化、组织化、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大宗农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关税配额内的进口价格,国际农畜产品价格对国内价格显现出“封顶效应”。农牧业生产成本全面持续快速上涨,特别是生产性的服务费用上涨给农牧业生产带来新的挑战,给农牧业持续发展带来双重挤压,影响其在国内外市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
五是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难度大。我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质量检验、标识管理等各个环节,尚未建立起一套严格完整的标准和市场准入监管体系,从田头到餐桌的可追溯制度才刚刚起步。农牧业执法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人才缺乏,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监管模式和严格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六是推进农村牧区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不能低估。在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制度方面,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和草原确权进展不一;在土地流转方面,一些地方存在土地流转不规范,片面追求土地流转规模和速度,强制下命令、定指标的问题;特别是农村牧区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土地流转。
另外,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自然灾害频发,农作物病虫害突发和暴发的频率增加,动物疫病防控压力大、风险高,农牧业生产的自然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十三五”时期转型升级的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三农三牧”工作的重要部署,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主体功能区等发展战略机遇,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农牧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物资投入为主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切实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三、推进转型升级的主要措施
(一)持之以恒地抓好粮食生产
在稳定农作物总播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前提下,确保总产达到3000万吨以上,调出粮食稳定在1250万吨以上。大力实施节水增粮工程、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土地整理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等,提高耕地质量,增强粮食生产基础保障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区域布局,突出抓好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公关活动,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推广活动,统筹抓好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有机质提升、统防统治、全程机械作业等技术推广工作,使适用技术综合到位率达到50%以上,确保良田、良种、良法配套,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粮食单产逐年提高。重点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供种能力,使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 (二)积极打造现代畜牧业
充分发挥农牧结合的双重优势,做优做强草原畜牧业,做大做强农区畜牧业。全力抓好畜牧业“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确保奶牛、肉牛良种冻精补贴全覆盖,种公羊良种补贴牧民全覆盖,并将部分地区绒山羊也纳入补贴范围。大力推进“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促进牧草产业发展,为舍饲圈养提供饲料保障。大力扶持44个奶牛、56个肉羊、35个肉牛主产旗县,建设生态家庭牧场或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加快全区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
(三)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
继续推行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制度。落实好草原补奖机制,积极探索禁牧草原恢复后科学合理适度利用机制,出台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实施意见。做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已垦草原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以牧草良种补贴政策为引导,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建设,适度发展粮草轮作。要注重农牧业资源环境保护,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农牧业,为全区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环境保障。
(四)扎实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农牧业产业聚集和升级,带动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种养殖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组织、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牧业经营组织,推动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牧户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动休闲农牧业发展,拓展农牧业多种功能。开展我区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积极培育和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企业在全国主要大城市联合建立内蒙古绿色产品展示展销平台。
(五)提高现代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
农牧业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实现必须依靠农牧业科技进步。要加强农科院所研发能力建设,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重点开展主推品种选育、转基因技术、农机与农艺、防灾减灾、循环农牧业以及检测监测等技术研发。要充分发挥技术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通过科技人员下乡、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示范等多种方式,做好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工作。要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先行先试作用,把示范区作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作为农牧业调结构转方式的“排头兵”,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田”,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农牧业发展难题。依托互联网+农牧业,完善农畜产品市信息体系建设,推进农牧业信息进村入户,加快发展农畜产品现代物流产业,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销售风险,确保农牧户丰产增收。要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农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农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切实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疫病边境防控,强化疫情报告和预警预报以及应急管理;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规范指导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建立严格的动物疫病防控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和考核奖惩制度。
(六)加大农村牧区改革创新力度
在新常态下农牧业发展的关键点就是农村牧区的改革。农村牧区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让农牧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维护发展好农牧民利益。要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7年基本完成确权任务;全面完成草原确权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鼓励承包农牧民依法流转承包土地、草牧场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新涉农资金运行机制,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统筹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扩大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渠道,建立财政、银行、保险三方联动机制,切实推进农村牧区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有农牧场改革,积极探索垦区农场企业化、垦区集团化、股权多元化改革的路径。
责任编辑:杨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