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好的检验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载体就是写作。本文拟从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的角度入手,梳理课堂教学开篇的艺术。
一、 关注内容
教学《珍珠鸟》这一课,我先请学生把与宠物相处的照片带到课堂展示,气氛非常活跃。当我请学生介绍和宠物相处时发生的故事时,大多数学生三言两语介绍完毕。此时,我出示文中人鸟相依图,并请学生自读课文,看看作者在与珍珠鸟相处时,发生了什么故事。仅仅是初读课文,长达一千多字的内容已经让学生叹为观止!这貌似“山重水復”实则“柳暗花明”的设置,用最大限度的冲击力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在阅读中学生意识到,即使是不起眼的人鸟相处,只要关注了相处的过程,也能如此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这样的课堂开头让学生明白,哪怕是生活中一件很小、很平常的事,只要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就能发现平凡小事的不平凡之处,写起来就能有话说,就能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二、 关注表达
在课堂教学开篇之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表达,关注“怎么写”,即如何组织材料。《黄河的主人》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就是对比——黄河的波翻浪涌与艄公的如履平地,羊皮筏子之小而轻与承载的人、物之多而重,不同的乘客胆战心惊与谈笑风生。文章通过从多角度对比,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被誉为“黄河的主人”。
上课伊始我这样描述:长颈鹿要跟小动物比高矮,面对小鸡和梅花鹿,你们说它跟谁比效果更好?这告诉我们,对比,能够让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有更深的感受,对比越明显,感受越深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黄河的主人》一课,作者就是采用了对比的方式,凸显了人物的形象。现在请大家拿起笔,默读课文,找找作者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对比。
这一导入的设计,使学生意识到材料可以“对比”着组织。至于如何通过具体的描写进行对比,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当然,组织材料的方式很多,选择、取舍、剪裁、详略,如何组织材料需要教师用心引导,一点一点渗透,从大的方面了解“怎么写”的问题。同样一篇文章,“横看成岭侧成峰”,只要抓住关键,就能风光无限。
三、 关注学生情感
有些课文抒情味较浓,意境或沉重,或欢快,或忧伤。有些是外显的情感磁场,让人一读,就被浓浓的情感所包围;有些是内秀的情感宣泄,需要慢慢品味,细细琢磨。
教学《在大海中永生》第二课时,我以这样的开场白渲染整个课堂气氛:“这篇课文,有时间的描述,有地点的描述,有事件的描述,唯独没有天气的描述。如果让你来描述一下当天的天气,你会怎样描述?读一读课文,思考一下。”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天阴沉沉的。”“阳光失去了往日的光彩。”“风轻轻地吹着,仿佛正在呜咽。”学生们已做好情感的准备,此时进入课文则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一、 关注内容
教学《珍珠鸟》这一课,我先请学生把与宠物相处的照片带到课堂展示,气氛非常活跃。当我请学生介绍和宠物相处时发生的故事时,大多数学生三言两语介绍完毕。此时,我出示文中人鸟相依图,并请学生自读课文,看看作者在与珍珠鸟相处时,发生了什么故事。仅仅是初读课文,长达一千多字的内容已经让学生叹为观止!这貌似“山重水復”实则“柳暗花明”的设置,用最大限度的冲击力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在阅读中学生意识到,即使是不起眼的人鸟相处,只要关注了相处的过程,也能如此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这样的课堂开头让学生明白,哪怕是生活中一件很小、很平常的事,只要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就能发现平凡小事的不平凡之处,写起来就能有话说,就能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二、 关注表达
在课堂教学开篇之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表达,关注“怎么写”,即如何组织材料。《黄河的主人》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就是对比——黄河的波翻浪涌与艄公的如履平地,羊皮筏子之小而轻与承载的人、物之多而重,不同的乘客胆战心惊与谈笑风生。文章通过从多角度对比,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被誉为“黄河的主人”。
上课伊始我这样描述:长颈鹿要跟小动物比高矮,面对小鸡和梅花鹿,你们说它跟谁比效果更好?这告诉我们,对比,能够让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有更深的感受,对比越明显,感受越深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黄河的主人》一课,作者就是采用了对比的方式,凸显了人物的形象。现在请大家拿起笔,默读课文,找找作者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对比。
这一导入的设计,使学生意识到材料可以“对比”着组织。至于如何通过具体的描写进行对比,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当然,组织材料的方式很多,选择、取舍、剪裁、详略,如何组织材料需要教师用心引导,一点一点渗透,从大的方面了解“怎么写”的问题。同样一篇文章,“横看成岭侧成峰”,只要抓住关键,就能风光无限。
三、 关注学生情感
有些课文抒情味较浓,意境或沉重,或欢快,或忧伤。有些是外显的情感磁场,让人一读,就被浓浓的情感所包围;有些是内秀的情感宣泄,需要慢慢品味,细细琢磨。
教学《在大海中永生》第二课时,我以这样的开场白渲染整个课堂气氛:“这篇课文,有时间的描述,有地点的描述,有事件的描述,唯独没有天气的描述。如果让你来描述一下当天的天气,你会怎样描述?读一读课文,思考一下。”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天阴沉沉的。”“阳光失去了往日的光彩。”“风轻轻地吹着,仿佛正在呜咽。”学生们已做好情感的准备,此时进入课文则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