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影响着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人才构成。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教学中引入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纲,惟权威是命,惟标准是遵,使课堂教学变为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模仿、操练和获得标准答案为目的。课堂教学沉闷、枯燥、单调。教和学都是为了考试,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机械化。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让学习成为学生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教学过程成为“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再是获得结果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多义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感触创新,形成创新意识。如在教学《珍珠泉》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身处山村的特点创设问题,让学生说说所见到的泉水有什么特点?《珍珠泉》这篇课文如果让你来写你要怎样写?于是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课文没有写出泉水的味道我要把它写出来;有的说作者没有把泉水的开发设想写出来,我要把它开发成矿泉水出售,让更多的人品尝它、了解它。这样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既强调语文的基础知识又延伸学生的生活知识。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趣”。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会有阅读的激情(冲动),以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其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奇”。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目标激励、语言情感激励等,以“情”制胜。通过启发性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因问题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创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如在教学《趵突泉》这课时,在理解了泉水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这句话是不是有些夸大了?为什么?让学生去阅读、探讨、思考。这样在领悟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是有悖于文章内容的看法。这样让学生在无形中参与创新,进行创新。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把整个世界作为孩子的教科书”的意识,而摒弃“把教科书作为孩子的世界”的观念。教学中严格按照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延伸教学内容。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在教学总结阶段,改变以往总结课文主要内容的做法,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广告形式,让学生为五彩池或家乡的风景名胜编写广告词。
三、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需要反复尝试,深入探究。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通过其内因的作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初步养成乐于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这样在运用中不至于一味地操练和模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但是以往的练习只是对知识点的单纯的操练、识记,学生的练习只是课堂知识的重现,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复现、巩固阶段,不能做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和领悟。因此,我们要精心筛选和设计练习内容,并注意适度的深化才能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创新的目的。
四、在总结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需要感到自浅谈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博白县博白镇第三小学刘丽萍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总结评价时,要突出做好学生有创新表现的总结评价,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对“创新”的实现者要恰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用鼓励性的语言,或热烈的掌声,或赞许的目光,使学生充分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还要根据“创新”的不同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另一方面要及时给予画龙点睛般的指点,帮助他们达到成功的彼岸。对那些与创新无缘的学生,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在教学中要从他们错误的回答甚至是荒唐的回答和思维中寻找出一定的思路和新意,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以保护这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尊心,使其获得“我还行”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进取、创新的动力。
总之,学生的每一点成功与进步都来之不易。小学生心中的创新之火并不是势高万丈的火焰,一旦熄灭可能毁掉学生的一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习惯,使学生坚定创造必定能成功的信念,形成爱学习、爱创新的习惯。
一、在教学中引入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纲,惟权威是命,惟标准是遵,使课堂教学变为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模仿、操练和获得标准答案为目的。课堂教学沉闷、枯燥、单调。教和学都是为了考试,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机械化。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让学习成为学生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教学过程成为“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再是获得结果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多义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感触创新,形成创新意识。如在教学《珍珠泉》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身处山村的特点创设问题,让学生说说所见到的泉水有什么特点?《珍珠泉》这篇课文如果让你来写你要怎样写?于是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课文没有写出泉水的味道我要把它写出来;有的说作者没有把泉水的开发设想写出来,我要把它开发成矿泉水出售,让更多的人品尝它、了解它。这样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既强调语文的基础知识又延伸学生的生活知识。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趣”。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会有阅读的激情(冲动),以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其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奇”。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目标激励、语言情感激励等,以“情”制胜。通过启发性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因问题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创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如在教学《趵突泉》这课时,在理解了泉水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这句话是不是有些夸大了?为什么?让学生去阅读、探讨、思考。这样在领悟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是有悖于文章内容的看法。这样让学生在无形中参与创新,进行创新。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把整个世界作为孩子的教科书”的意识,而摒弃“把教科书作为孩子的世界”的观念。教学中严格按照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延伸教学内容。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在教学总结阶段,改变以往总结课文主要内容的做法,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广告形式,让学生为五彩池或家乡的风景名胜编写广告词。
三、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需要反复尝试,深入探究。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通过其内因的作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初步养成乐于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这样在运用中不至于一味地操练和模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但是以往的练习只是对知识点的单纯的操练、识记,学生的练习只是课堂知识的重现,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复现、巩固阶段,不能做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和领悟。因此,我们要精心筛选和设计练习内容,并注意适度的深化才能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创新的目的。
四、在总结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需要感到自浅谈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博白县博白镇第三小学刘丽萍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总结评价时,要突出做好学生有创新表现的总结评价,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对“创新”的实现者要恰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用鼓励性的语言,或热烈的掌声,或赞许的目光,使学生充分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还要根据“创新”的不同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另一方面要及时给予画龙点睛般的指点,帮助他们达到成功的彼岸。对那些与创新无缘的学生,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在教学中要从他们错误的回答甚至是荒唐的回答和思维中寻找出一定的思路和新意,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以保护这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尊心,使其获得“我还行”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进取、创新的动力。
总之,学生的每一点成功与进步都来之不易。小学生心中的创新之火并不是势高万丈的火焰,一旦熄灭可能毁掉学生的一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习惯,使学生坚定创造必定能成功的信念,形成爱学习、爱创新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