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双赢策略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9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学生人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就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激发兴趣对语文教学而言,对学生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即语文教与学的双赢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切入口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奉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大多致力于如何去教懂学生,如何去教会学生,学生则常常成为课堂上的听众和书记员。教师无意中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了一个巨大的存储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他们本身存在的巨大潜能,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使学生觉得语文令人厌烦,他们对语文没有好感,甚至反感,常常因此导致消极的学习态度和被动的学习策略。这正如先贤朱熹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然而,即使学生愿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有限的几本书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又有多少呢?这些知识能使他们可以面对未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有限的几节语文课,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要学的东西却是无限的,这一点在如今知识爆炸的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
  那么,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人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事实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潜能,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也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科人文特性的要求
  汉语言文字伴随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历史的狂风大浪,平安地走到了今天,它是世界上仅有的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仍在大规模使用的文字之一。历史证明,它有丰厚的底蕴,蕴涵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优良的传统、崇高的道德,是培养龙的传人崇高道德情操、承传华夏文明的最佳教材。古人所说的“文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很明显,如果教师不充分利用这良好的教材教育后人,中华民族将会失去自身的特点而被外族同化,最后渐渐消亡,这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大事全靠语文完成,也只有语文能完成这一重任,别的科目是难以取代的。语文要完成这一使命,教育工作者除了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语文兴趣,别无他法。举世共知,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是不竭的动力源泉。科学大师爱因斯坦中学成绩并不好,是他的母亲教他把问题变成一种游戏,使他对各种知识产生极大兴趣,并在此推动下使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大王爱迪生仅受了三个月的正式教育,是他母亲的引导和他自己对一些不解之谜的浓厚兴趣吸引他坚持不懈探索,最后成就了1093项发明。两位伟人的事迹说明,只有兴趣才能提供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要完成语文科的人文性教学任务,只能依靠激发兴趣这一策略。
  语文不仅是人文教育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智慧关系到一个人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未来的时代将是人们终身学习的时代,知识量的不断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去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因此,今天的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培养能面向未来的学生。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能完成自我教育的任务,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体验、实践、认识的机会。因此,在有限的课堂内教师应该传授方法,把课本当成学习的范例,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给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方法和不尽的动力。
其他文献
通过各种形式读课文,在鉴赏课文语言及描写方法的基础上鉴赏项羽形象。  1、快速理清课文三个场面的内容。  仿照乌江自刎 “地点加动词”的格式写出另外两个画面,垓下被围,东城快战。  2、女生齐读垓下被围一段,男生思考“项王军壁垓下”“时不利兮骓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三个句子中的划线词语意思。教师在黑板示范如何分类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和固定句式。  3、本段通过“惊、起、饮、歌、泣”等动作描写来描写项
期刊
在小学教师的工作当中,班主任的工作是重中之重,班主任是一个班级教师队伍的核心所在,他不但管理着班里的大小事务,而且还担当着学生学校家长的角色,是学生在学校的老师和长辈。班主任如果能正确地处理好班级的各项事务,班级就会容易向良性的方向发展,班级氛围良好,学生积极向上,如果班主任没有起好掌控方向标的作用,班级的各项工作就会向反方向发展。  说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人物,毫不为过,那么,班主任该如何起到
期刊
中国历代文人对于景物有一种独特的喜爱,所以在中国文人的诗、词、曲、赋以及散文中有许多写景状物的名篇佳句,从中汲取养份,对于学生的景物描写将大有裨益。“景物”包括“景”与“物”,再细分则“景”又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则如江山风月、丽日晴空,人文景观则如亭台楼阁、小桥人家。“物”可分为有生命之物与无生命之物,景是由物构成的,但不是所有的物都可成为景,只有那些成为人们审美对象的物才能称之为景
期刊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对其今后的发展的需要,意义特别重大。  一、实施创新教育的重点要放在课堂上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实施的,各项教学改革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直接作用于学生。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才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质量,与
期刊
由于不少学生成天埋头题海中,阅读面狭窄,写起文章来,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废话连篇。这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增加阅读量,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积累  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我们经常利用课前5—10分钟的时间轮流让一名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名言警句,最喜欢的作品或作品片断等,并说明最崇拜、最喜欢的理由,并尝试写心得。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各种有益
期刊
经济大潮让大多数农村青壮年人远走他乡,自然也就造成不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成了隔代教育。长期这样,孩子的个性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更是形成了很大的缺陷。这种现状给作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学生思想狭隘,他们的作文立意不高或消极,或者因为他们不懂感恩,文章写不出真情实感,难以打动人。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面临这
期刊
语文教学需要灵动的课堂,这就不能把语文课堂套上层层的枷锁,要少一些条条框框,多一些开放和自主。有些人常常以学生获得多少知识、学会了多少做题方法来衡量语文课堂,认为只有如此的课堂才是扎实的课堂,否则这堂课很虚。也许这种实还是虚的课堂评价可以用于其他科目的教学,用于语文的教学只能使语文课堂更加缺少语文味儿。  如何让语文课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愿学、乐学呢?具体地说,可以从如下方向努力:  一、以教师
期刊
在上课的路上,一学生,突然从后面大步走来,说,老师,我拿着!然后不容分说地接过我手里沉甸甸的电脑包。是郝同学,那个语文不太好我经常提问鼓励的学生。我看了他一眼,是坚毅的眼神。老师的讲桌打不开了,我正发愁,一双手伸过来,熟练地帮我从里面打开。我抬头一看,是笑眯眯的王同学,坐在教室后面第二排,上次考试成绩名次在班里最后的一名学生。与其说感谢,不如说我很感动,多么懂事的学生,那一刻,我感到了做老师的幸福
期刊
自古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传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贯切旁批法,不但是对良好读书传统的继承,更是借古已有之的读书方法来实践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让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让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旁批,是读书人古已有之的一个良好的自学习惯和做法。顾名思义,旁批就是在文章的旁边作批语,用简短的文字写出自己读后的理解和感受。它既可以是针对文中的某一段话、一个句子或者一个词、一个字而言的理解,也可以是针对篇章而言
期刊
一、一般情节的作用  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作为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另外,还要注意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设置悬念,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