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反映了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努力方向。高职院校作为一个文化教育机构除了承担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任务外,还有其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本文就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炎黄时代至今的五千多年来,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内涵。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继承性,同时,又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当代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凝聚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这种精神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表现为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应该把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和谐发展思想以及优秀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自身所肩负的重大的社会责任。高职院校的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育人为本,通过文化自觉和综合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才能完成文明复兴工程赋予高职院校的使命。
一、高职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及内涵建设
1、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
高职院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一个独特组织形式,所以,高职院校总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在今日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高职院校对社会所承担的一项重大责任就是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创新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出既能理解民族文化,又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2、传承创新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是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又筛选、传递和不断创新传统文化。而我国高职院校很大程度上是参照西方模式,这也是中国高职教育的困境所在:中国的学校,欧美的模式。因此,高职院校要走出此困境,应该继承创新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首先,传承创新人文精神为特征的教育理念。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人文主义的教育,它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传统教育尤其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弘扬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这对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传承创新丰富多彩的教学思想。中国传統教学理论中有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工作仍有普遍意义。中国古代教育家不仅注重道德的培养,而且重视教育方法的改进,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教学相长、温故知新、学思习行、知行一致等等,形成了一整套独特风格的教学理论。我们在吸收这些精华的同时,应该清理和破除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如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的单一的教学模式,相反,高职院校应充分激发、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为民族发展和国家强盛提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再次,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坚持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理念和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现代教学观,注重在文化内化和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逐步建立起崭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只有不断的吸收和发扬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传统,才能走出照搬西式教育的阴影。
3、传承创新中国古代优秀的伦理道德思想
首先,借鉴创新传统伦理道德整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应吸取传统道德“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以古代忠心为国的英雄事例和警言教育、激励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其次,借鉴创新传统道德的“以义制利”的原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最后,借鉴创新传统道德中的气节观念,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立的人格精神。学生要树立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坚定立场,坚持正义,为维护社会安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在高职院校中拓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1、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应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根据情况可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在学校的基础课中增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识类课程,从而为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弘扬传统美德,发扬传统民族精神。
2、多方位开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
对学科课程,尤其是对文科课程,在讲授其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开掘其中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譬如在讲授文史哲课程时,基于课程本身浓厚的人文特质,可以充分挖掘优秀文学作品的精神资源,从哲学、政治、历史、人文精神、文化品格、民俗风尚、审美意趣、语言文字等层面进行多维度的意义建构,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贯穿其中;自然科学课程则可以通过介绍学科发展历史等方法,强化专业的历史教育,如建筑史、物理史、化学史、数学史等,使学生对中国科技历史和优秀文化遗产有所了解。
3、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现在,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关于传统文化教育课,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先生的评价却是“效果平平”。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授课方式的古板和陈旧则是屡屡受人诟病。然而,同样是传统文化的传授,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推出的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却十分受人欢迎。“易中天现象”为我们更有效地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首先,要注重对传统经典中的现代意义进行挖掘,做到古为今用;其次,在注重对历史深度和文化深度的设计与把握的同时,兼顾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兴趣需要,不能居高临下,故作高深,过于强调学术性,要采取“平民立场”和普及的态度,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4、努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目前,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容乐观,难以很好地承担传统文化教学的任务,因此,必须从培训教师入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派出学习、资助课题、与文化单位交流研讨等形式,建设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并造就一批国学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学术骨干。
5、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
在传统文化教材建设方面,近年来,教育部虽然已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书籍,有的已作为传统文化教材进入课堂,但是在教育实践中,这些教材暴露出一些“大而空”的缺陷。为此,要尽快编写出高水平、规范化、深受师生喜爱的教材,逐步将全国的传统文化课教材建设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总结语
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他们公民素质的培养。以人文修养为底蕴,以传统文化为精髓,使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应用性特征,还要具备高尚情操,健全品行,良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强烈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定樑,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现代高职院校文化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炎黄时代至今的五千多年来,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内涵。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继承性,同时,又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当代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凝聚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这种精神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表现为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应该把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和谐发展思想以及优秀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自身所肩负的重大的社会责任。高职院校的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育人为本,通过文化自觉和综合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才能完成文明复兴工程赋予高职院校的使命。
一、高职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及内涵建设
1、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
高职院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一个独特组织形式,所以,高职院校总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在今日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高职院校对社会所承担的一项重大责任就是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创新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出既能理解民族文化,又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2、传承创新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是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又筛选、传递和不断创新传统文化。而我国高职院校很大程度上是参照西方模式,这也是中国高职教育的困境所在:中国的学校,欧美的模式。因此,高职院校要走出此困境,应该继承创新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首先,传承创新人文精神为特征的教育理念。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人文主义的教育,它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传统教育尤其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弘扬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这对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传承创新丰富多彩的教学思想。中国传統教学理论中有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工作仍有普遍意义。中国古代教育家不仅注重道德的培养,而且重视教育方法的改进,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教学相长、温故知新、学思习行、知行一致等等,形成了一整套独特风格的教学理论。我们在吸收这些精华的同时,应该清理和破除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如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的单一的教学模式,相反,高职院校应充分激发、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为民族发展和国家强盛提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再次,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坚持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理念和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现代教学观,注重在文化内化和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逐步建立起崭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只有不断的吸收和发扬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传统,才能走出照搬西式教育的阴影。
3、传承创新中国古代优秀的伦理道德思想
首先,借鉴创新传统伦理道德整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应吸取传统道德“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以古代忠心为国的英雄事例和警言教育、激励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其次,借鉴创新传统道德的“以义制利”的原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最后,借鉴创新传统道德中的气节观念,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立的人格精神。学生要树立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坚定立场,坚持正义,为维护社会安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在高职院校中拓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1、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应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根据情况可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在学校的基础课中增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识类课程,从而为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弘扬传统美德,发扬传统民族精神。
2、多方位开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
对学科课程,尤其是对文科课程,在讲授其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开掘其中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譬如在讲授文史哲课程时,基于课程本身浓厚的人文特质,可以充分挖掘优秀文学作品的精神资源,从哲学、政治、历史、人文精神、文化品格、民俗风尚、审美意趣、语言文字等层面进行多维度的意义建构,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贯穿其中;自然科学课程则可以通过介绍学科发展历史等方法,强化专业的历史教育,如建筑史、物理史、化学史、数学史等,使学生对中国科技历史和优秀文化遗产有所了解。
3、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现在,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关于传统文化教育课,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先生的评价却是“效果平平”。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授课方式的古板和陈旧则是屡屡受人诟病。然而,同样是传统文化的传授,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推出的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却十分受人欢迎。“易中天现象”为我们更有效地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首先,要注重对传统经典中的现代意义进行挖掘,做到古为今用;其次,在注重对历史深度和文化深度的设计与把握的同时,兼顾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兴趣需要,不能居高临下,故作高深,过于强调学术性,要采取“平民立场”和普及的态度,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4、努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目前,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容乐观,难以很好地承担传统文化教学的任务,因此,必须从培训教师入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派出学习、资助课题、与文化单位交流研讨等形式,建设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并造就一批国学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学术骨干。
5、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
在传统文化教材建设方面,近年来,教育部虽然已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书籍,有的已作为传统文化教材进入课堂,但是在教育实践中,这些教材暴露出一些“大而空”的缺陷。为此,要尽快编写出高水平、规范化、深受师生喜爱的教材,逐步将全国的传统文化课教材建设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总结语
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他们公民素质的培养。以人文修养为底蕴,以传统文化为精髓,使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应用性特征,还要具备高尚情操,健全品行,良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强烈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定樑,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现代高职院校文化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