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的这种强烈综合性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多种角度和多种方法,本文就课堂教学实践对审美情境的创设谈一谈自己粗浅的心得。
关键词: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艺术手段 综合运用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89-01
艺术是一个赏心悦目的世界,诗书的独特魅力和它所带来的审美愉悦是无与伦比的。那流动的旋律、婀娜的舞姿、深邃的画面……令人沉醉,引人遐思。而文学是借语言来描写的艺术,语文教材所展现的意境美、结构美、情调美等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美育内容。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利用一定的艺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成了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严肃课题。
一位教育家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的这种强烈综合性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多种角度和多种方法,本文就课堂教学实践对审美情境的创设谈一谈自己粗浅的心得。
首先,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不可能有强烈的直观性。绘画作品则通过线条、色彩、块画等手段来表现事物的形象,这种形象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是生动、具体可感的。因此语文教学利用图画,可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常要分析形象,描述景物,说明特征等,教师纵使千言万语,有时学生仍是一头雾水,不堪灵慧,此时,倒不如寥寥数笔画分明。寓百闻于一见,使语言与画面有机结合,从而在学生头脑中迅速建立起形象来,准确而生动,不仅加速了记忆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如《风景谈》一文,文章落笔于绘景,而着眼于写人,以景物突出人物,六幅画各有特色。讲课前,教师要先找美术较好的同学或老师用水粉画出两组画面:一组是广垠的沙漠、千坼的黄土、雨天的荒山、烈日下的桃林……中一组画面则是在广垠的沙漠上点缀着一队撑着以杆猩红的驼队,干坼的黄土地上点染出一位荷锄晚归的种田人,荒山石洞中烘托出一对相爱的男女,桃林石旁描画出一群蓬勃向上的青年……学生在对第一组单调荒凉的画面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后,在看到第二组画面此时,教师毋须多言,学生就会对各幅“风景画”的画旨心领神会,从而顿悟出作品“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更伟大”这一基本主题。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了创造美、欣赏美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说是收到了“一石三鸟”之效。再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精心刻画了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形象:……穿上雨鞋,带着雨伞……,每日战战兢兢……我让学生配合分析画出了别里科夫的漫画像。这种幽默讽刺的手法让我更深刻地展示了别里科夫虚伪、自欺欺人的性格,收到了与课文描写手法异曲同工之效。
当然,语文教学中绘画手段的运用,必须适时适度,不能随心所欲,喧宾夺主,而要事先精心设计构思,细心揣摩,然后辅之以教学,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活跃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路,陶冶学生情操,聪儿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其次,音乐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
俗话说:读诗使人灵秀,赏乐使人豁达。在艺术教育的氛围中,艺术想象常为人的思维插上翅膀,令人浮想联翩,心旷神怡,而古今中外,在辛勤笔耕的文学家所筑起的文学殿堂中,名篇佳作灿若星河,读之,能使人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文学是音乐的载体,而音乐则是文学的最高境界。因此我敢大胆地说:文学与音乐则是文学的最高境界。这样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适当地辅以音乐手段,会使学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无穷魅力。教材中,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结构精巧、诗意盎然的美文,它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就是因为作品本身的美妙而深沉的旋律。教学中教师可用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背景音乐朗读课文,酝酿与课文基调相似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初步感知本文情境。在意境与情感的讲解时,第一自然段,以贝多芬的《G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为背景音乐,点明人们在强权下所受到的严峻考验,表现斗争之尖锐与激烈,与课文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相响应,介绍作者苦闷彷徨,无从选择的苦痛。第二自然段以穆索尔斯基《荒山之野》第一部分作背景,利用音乐的沉重写心情烦乱。第三段则以肖邦的《幻想即兴曲》营造一种同时而幻想时而奔放的情境。如果说《荷塘月色》是一首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那么4—5段则是其中最华美的乐章。欣赏彪德西的《月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心弦与大自然韵律的感应和交融,从而整个身心融化在了如诗如画的月夜中……艺术的魅力何其无穷!在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教师可在讲背景材料后,以《国际歌》导入新课,从而使学生对世界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肃然起敬,带着这种崇拜的感情体会课文,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教学中还可以适当运用戏剧手段。比如讲话剧《雷雨》时可分角色表演,在表演中把握人物性格,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
凡此种种,都是在职校语文教学中一些有益的尝试,我想,种种和谐美妙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艺术手段 综合运用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89-01
艺术是一个赏心悦目的世界,诗书的独特魅力和它所带来的审美愉悦是无与伦比的。那流动的旋律、婀娜的舞姿、深邃的画面……令人沉醉,引人遐思。而文学是借语言来描写的艺术,语文教材所展现的意境美、结构美、情调美等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美育内容。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利用一定的艺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成了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严肃课题。
一位教育家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的这种强烈综合性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多种角度和多种方法,本文就课堂教学实践对审美情境的创设谈一谈自己粗浅的心得。
首先,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不可能有强烈的直观性。绘画作品则通过线条、色彩、块画等手段来表现事物的形象,这种形象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是生动、具体可感的。因此语文教学利用图画,可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常要分析形象,描述景物,说明特征等,教师纵使千言万语,有时学生仍是一头雾水,不堪灵慧,此时,倒不如寥寥数笔画分明。寓百闻于一见,使语言与画面有机结合,从而在学生头脑中迅速建立起形象来,准确而生动,不仅加速了记忆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如《风景谈》一文,文章落笔于绘景,而着眼于写人,以景物突出人物,六幅画各有特色。讲课前,教师要先找美术较好的同学或老师用水粉画出两组画面:一组是广垠的沙漠、千坼的黄土、雨天的荒山、烈日下的桃林……中一组画面则是在广垠的沙漠上点缀着一队撑着以杆猩红的驼队,干坼的黄土地上点染出一位荷锄晚归的种田人,荒山石洞中烘托出一对相爱的男女,桃林石旁描画出一群蓬勃向上的青年……学生在对第一组单调荒凉的画面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后,在看到第二组画面此时,教师毋须多言,学生就会对各幅“风景画”的画旨心领神会,从而顿悟出作品“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更伟大”这一基本主题。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了创造美、欣赏美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说是收到了“一石三鸟”之效。再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精心刻画了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形象:……穿上雨鞋,带着雨伞……,每日战战兢兢……我让学生配合分析画出了别里科夫的漫画像。这种幽默讽刺的手法让我更深刻地展示了别里科夫虚伪、自欺欺人的性格,收到了与课文描写手法异曲同工之效。
当然,语文教学中绘画手段的运用,必须适时适度,不能随心所欲,喧宾夺主,而要事先精心设计构思,细心揣摩,然后辅之以教学,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活跃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路,陶冶学生情操,聪儿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其次,音乐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
俗话说:读诗使人灵秀,赏乐使人豁达。在艺术教育的氛围中,艺术想象常为人的思维插上翅膀,令人浮想联翩,心旷神怡,而古今中外,在辛勤笔耕的文学家所筑起的文学殿堂中,名篇佳作灿若星河,读之,能使人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文学是音乐的载体,而音乐则是文学的最高境界。因此我敢大胆地说:文学与音乐则是文学的最高境界。这样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适当地辅以音乐手段,会使学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无穷魅力。教材中,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结构精巧、诗意盎然的美文,它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就是因为作品本身的美妙而深沉的旋律。教学中教师可用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背景音乐朗读课文,酝酿与课文基调相似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初步感知本文情境。在意境与情感的讲解时,第一自然段,以贝多芬的《G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为背景音乐,点明人们在强权下所受到的严峻考验,表现斗争之尖锐与激烈,与课文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相响应,介绍作者苦闷彷徨,无从选择的苦痛。第二自然段以穆索尔斯基《荒山之野》第一部分作背景,利用音乐的沉重写心情烦乱。第三段则以肖邦的《幻想即兴曲》营造一种同时而幻想时而奔放的情境。如果说《荷塘月色》是一首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那么4—5段则是其中最华美的乐章。欣赏彪德西的《月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心弦与大自然韵律的感应和交融,从而整个身心融化在了如诗如画的月夜中……艺术的魅力何其无穷!在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教师可在讲背景材料后,以《国际歌》导入新课,从而使学生对世界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肃然起敬,带着这种崇拜的感情体会课文,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教学中还可以适当运用戏剧手段。比如讲话剧《雷雨》时可分角色表演,在表演中把握人物性格,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
凡此种种,都是在职校语文教学中一些有益的尝试,我想,种种和谐美妙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