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指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和学科素养的提升,以及执教能力、教研水平的全面发展与提升。教师发展融合,是南宁市青秀区(以下简称青秀区)学区制管理改革背景下由南宁市青秀区滨湖学区(以下简称滨湖学区)统一设计的学区内所有成员学校(校区)教师基于城乡、校际深度合作,实现更深层次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有效路径。
青秀区的学区制管理改革,以《南宁市青秀区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基本遵循。《方案》明确指出:学区实行学区联合教研制度,统筹开展学科备课、教学研讨、听课观摩、课题研究等活动;城区拨付专项资金支持学区开展以学区为单位的各类培训,通过共建教学团队和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坊等方式,统筹培养薄弱学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及教研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2018年,滨湖学区在成立伊始,便制定了“让每一所学校都优质,让每一名教师都优雅,让每一个孩子都优秀”的学区发展愿景,并在历时三年的实践探索中明晰了多维度融合发展的学区制管理改革路径,其中的“教师发展融合”,在学区长谢小燕看来,乃是“深化学区制管理改革的关键”。滨湖学区现有13所成员学校(校区),教师队伍上千名,单一的线下集中教研模式受时间和场地限制,已远远不能满足学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于是,滨湖学区决定依托“互联网+”,组织实施形式多样的制度化的联合教研和教师交流活动。本文拟以南宁市民族大道东段小学(以下简称民族东小学)为例,阐述滨湖学区通过丰富学区教研形式、促进教师发展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打造立体教研平台,拓宽教师发展融合路径
教研活动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是教师实践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解决教学困惑、促进互助合作的重要活动平台。为了拓宽教师发展融合的路径,滨湖学区在着力推进学区信息化教育水平的同时,陆续搭建起学区的线上管理交流群、引入了学区共建的云会议和线上互动课堂平台、完善了钉钉平台的系统管理功能,打造出一个立体化的教研平台,有效突破了线下集中教研的时间与场地限制,开辟了学区各学科教师“线上+线下”共研、共享、共同提升的新路径。
1.建立学区线上管理交流群,适时发布学区教研活动信息。学区线上管理交流群包括“滨湖学区校级管理群”和“滨湖学区教学群”两个大群,主要用于传达城区的教研活动通知,共商学区教研活动的开展,发布学区的学科竞赛方案、竞赛进度及竞赛详情。从此,本学区每次组织的高品质专家讲座、学科教学竞赛、团队教研活动等,都会通过以上两个群将相关消息发布到各成员学校(校区),方便各成员学校(校区)组织教师们在本校(校区)的多媒体教室同步观看接下来的线上直播。
2.提高学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倡导各成员学校(校区)統一引入可共享的“线上互动课堂”和“云会议”平台,以利于学区统一开展校校、班班可视化互动教研,重点是进行同步互动教学和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偶尔亦可通过云会议平台在学区内直播各类专题教研讲座,促进优质教研成果在学区范围内迅速传播。2019年8月,滨湖学区首次开通云会议直播,便在青秀大厦开启了主题为“凝心聚力·携手共进”的教师培训,学区内近700名教师参加了本轮“线上+线下”培训,3所乡镇学校的教师便是通过线上方式参加了培训。
3.着力推广钉钉平台,让学区的立体教研更加便捷、高效。功能完善后的钉钉平台,不仅具有直播功能,而且可回放相关视频,在线听课的教师还可以同步开展群聊活动或者与授课教师进行适时对话。此外,教师们还可以相互分享链接。2020年春季学期,滨湖学区开展语文、数学期末复习研讨活动:先是主要成员学校(校区)在线上各自领任务,接着主要成员学校(校区)在线下集体研讨、制作课件、整理复习资料,最后各有关成员学校(校区)通过钉钉平台轮流讲解课件、分享优质复习资料,共同完成了期末复习之单元知识梳理、复习策略思考、典型错题例析等复习研讨任务。学区范围内的集体研讨,既是各成员学校(校区)异质合作的机会,也是各成员学校(校区)展示实力的机会,因此每一所参与学校(校区)都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铆足了劲都要拿出高质量的教研成果。这样的立体教研平台,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校本教研成果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还可以让参训教师更加及时地提出自己在观摩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思考。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研讨方式资源共享、省时省力、高效提质。
三年来,滨湖学区立体化教研平台的应用,扎扎实实地提高了全学区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以及乡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促进了学区教师发展融合。各成员学校(校区)在开展以上立体教研的过程中,逐渐熟悉了相关教学软件的使用功能和操作技能,线上远程备课和教学交流的效率得到了提升。如今,滨湖学区的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学科组已经实现了线上备课、观课、评课一体化;乡镇学校相对薄弱的学科教师通过参与学区同学科组组织的线上远程备课,有效提高了学科素养和教材解读能力、执教能力。在2021年度青秀区教师技能暨团队教研比赛中,滨湖学区参赛团队获小学语文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小学数学获两个一等奖,小学道德与法治获两个一等奖。
学区立体教研平台的开发对各成员学校(校区)自身的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益处。例如,我校各学科组时常通过“钉钉直播”“腾讯视频会议”以及学科QQ群等平台发起多人聊天,进行教学基本功展示、教学热点或问题研讨以及微课制作经验交流等,大大提高了学科团队教研的效益。2020年春季学期,我校英语组雷桂婷老师、美术组韩娟娟老师都接到了南宁市“空中课堂”的录课任务,学科组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到二人的网络备课当中,确保了相关课例能够高质量呈现。
二、创新精准帮扶举措,促进城乡教师深度交流
2018年以来,青秀区为学区制管理改革设定了“学在青秀——每所都是好学校,处处都是好学区”的奋斗目标。2020年,《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公布自治区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示范区建设名单的通知》明确提出了“优化学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倡导各示范区遵循“城乡统筹、强弱搭配”的原则,采取城乡帮扶的组合形式,促进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协调发展。滨湖学区作为自治区级学区制管理改革示范区之一,依照上级指示,按照一所市区优质学校帮扶一所乡镇薄弱学校的工作思路,实施了市区优质学校与乡镇薄弱学校的对口支教活动,倡导优质学校每年选派3名优秀教师参与支教、8名优秀教师参与走教,从师资调配、教育教学等方面对对口学校进行精准帮扶,让优质教师资源在学区内真正“流动”起来。 按照滨湖学区的安排,我校对口帮扶的是南阳镇雄会小学。我们认为,近年来,由政府主导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初步解决了乡镇学校的硬件短缺问题,如今城乡教育的最大不均衡集中表现为乡镇学校的“软件”差距即教育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的差距。为了弥合以上差距,三年来,我校创新开展支教走教、跟岗学习、送教下乡、师徒结对等工作,对对口学校的“软件”建设进行了精准帮扶,有效促进了对口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了两校教师的发展融合。
1.支教走教。为支援对口学校急需学科的教育教学,三年来,我校每年都选派优秀教师到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中心学校和南阳镇雄会小学开展走教工作。其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学科组的马达、申博文、黄科铭三名教师在走教过程中,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上课,把我校的成功教育理念带进了对口学校的课堂,并与该校相关学科教师交流了学科教学经验、分享了相关的优质课程资源,有力地促进了对口学校同学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锻炼了我校教师基于校情、学情创新教学的能力。
2.跟岗学习。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乡镇学校教师赴市区学校跟岗学习是教师交流轮岗的一种方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少地方出现了榜样性不明确、目的性不突出、经验推广不充分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滨湖学区提出了完善体制机制、建立“一对一”乡镇教师跟岗学习模式。2019年秋季学期,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中心学校派出4名教师分别到市区的4所优质学校跟岗学习,语文教师郭英纷来到了我校。我校安排她跟同学科同学段的朱彩丽老师。此后,朱老师时常邀请郭老师到自己的班上听课,与她聊自己在备课过程中的教学思考,还带着她一起参加我校低年级组的教学研讨、研课、磨课。其间朱老师还指导郭老师在我校上了一节公开课——《雪地里的小画家》,让全校语文教师来观课、评课。跟岗学习,让郭老师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既开阔了视野,又学到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专业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020年,这节《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参加广西教育协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有关评奖获得了一等奖。跟岗学习结束后,郭老师把学到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带回乡镇学校,所教班级连年获评镇级教学成绩语文学科积分一等奖。跟岗学习,也让市区学校的指导教师得到了提升:我校朱彩丽老师2019年参加城区语文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获个人和团队教研两个一等奖,2021年还获得了南宁市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跟岗学习使优质师资的辐射力度得到加强,有效促进了薄弱学校师资的专业化发展,为城乡教育一体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蓄了“源头活水”。
3.送教下乡。滨湖学区的送教下乡,通常是按需送教,精准培训乡镇教师,且送教形式多样,包括送课、送讲座、送指导等。单是2020年秋季学期,滨湖学区4所市区学校便有32名教师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以我校为例,因为对口学校缺专业的艺术教师,我们就在期中前后为他们送去学校赛课中获奖的音乐、体育、美术学科的优质课;期末各校都将面临复习和期末测评,我们就送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优秀教师的复习课,并与对口学校开展相关的教学研讨活动。总之,我们送出去的每节课都要经过学科组的集体备课和精心打磨,希望能够给对口学校带去实实在在的帮助。2021年6月,我校语文低年级组教研组长吴建老师给南阳镇雄会小学的南雄教学点送去了一节一年级的句子复习课。课堂上,吴老师以闯关方式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人人动脑动手,个个学有所乐、学有所获,整节课有趣又有效,让听课的对口学校教师深受启发。
2020年秋季学期,青秀区组织了一次城乡联合复习研讨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滨湖学区创新送教方式,由市级骨干教师指导乡镇教师上研究课,而市级骨干教师在活动前对上课教师的教案设计和试教指导均采取了线上观看、线上交流的方式。2021年1月8日下午,青秀区的城乡联合复习研讨活动如期举行,滨湖学区共展示了两节研究课:一节是由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山语城校区黄莉副校长和杨媚老师指导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中心学校的黄秀珍老师执教习作复习课,另一节是我校林凯伟副校长指导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中心学校的龚美芳老师执教“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课后,导师们还就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事实证明:打破时空,线上指导加线下展示和点评,是滨湖学区探索出来的一条城乡联合教研的有效路径,对学区内各成员学校(校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优质均衡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团队结对。城乡教师师徒结对,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区优质师资对乡镇学校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2021年,滨湖学区创新了师徒结对方式,由原来的一人(校)对一人(校)结对帮扶,转变为团队对团队的整体帮扶,包括中层管理干部和教研组长的结对,最终成就了11对师徒,将11个教研组或相应类别的中层管理干部联结成了各自领域的教师发展共同体,不仅有效提高了乡镇学校的学校管理水平和学科教研组建设水平,而且促进了乡镇学校管理团队和学科团队的内涵发展。我校的数学教研组组长卢小玲老师和南阳镇的数学教研组组长周丽萍老师便是其中的一对师徒。2021年6月17日上午,滨湖学区开展期末復习研讨活动,两校的数学教研组全员参与,通过线上研讨、反复研磨,卢小玲指导数学教研组黄晶老师给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中心学校送去了一节复习课《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梳理》,并在课后组织两校教研组就教学环节设计和课堂组织的细节展开了评课、议课,有效促进了城乡教师发展融合。
三、加强名师团队引领,激活学区优质教师资源
为盘活学区内优质师资资源,滨湖学区召集学区内各学科特级教师、教坛明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分学科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和导师团队,以专题讲座、课例指导、教学诊断等方式发挥名师和导师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
1.建立多学科学区名师工作室。名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滨湖学区现有1个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谢小燕特级教师工作室,3个语文名师工作室——马步方名师工作室、钟蕙名师工作室、张春红名师工作室,1个数学名师工作室——郑洁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分布在整个滨湖学区乃至青秀区。我校鼓励骨干教师加入相应学科的学区名师工作室,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我校林春燕老师在加入谢小燕特级教师工作室以后,在名师谢小燕的专业引领下,时常与工作室同伴开展互助研讨,并在2021年6月担任了“上好党史思政课·牢记使命育新人——谢小燕特级教师工作室道德与法治学科专题研讨活动”的说课展示任务,进步极为明显。 2.用好学区导师团队资源,建设校内青年教师工作室。滨湖学区从各成员学校(校区)中挑选了一批学科优质人才,组建了各学科的导师团队,覆盖语、数、英等10个学科,导师团队成员达88人。我校为了盘活校内的学区导师资源,以学区导师、校长刘小军为总导师,指引本校的学区导师团队成员在校内组建了语文、数学、英语三个青年教师工作室,吸纳了校内的44名青年教师,为本校青年教师搭建起一个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充分发挥了学区导师们的辐射、引领作用,使本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有目标、学科学习有榜样、综合素养有提升。
四、建立竞赛联动机制,提升学科研训品质
滨湖学区的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整个学区的学科教研工作,除了组织开展常态教研活动,还搭建了各学科的竞赛平台,建立起学科竞赛的联动机制,以此助推学区各成员学校(校区)积极开展校际联动教研,不断提高学科研训的品质。
1.学区内同学科教师的校际联动。滨湖学区的教师发展中心设有各学科中心组和学科小组,各学科中心组设大组长1名,各学科大组长再任命各成员学校(校区)各学科的骨干教师轮流担任学科小组的小组长,组长们共同承担起组织开展学区内各学科竞赛活动、推动校际联动教研的责任和义务。2019年,我校的雷桂婷老师担任了学区英语学科小组的小组长,当年秋季学期,她便组织实施了南宁市青秀区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滨湖学区的选拔赛活动。为了组织好这次选拔赛活动,雷老师召集了学区各成员学校(校区)的英语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建了一个临时的导师团队(注:学区内各学科导师团队到2020年才正式建立),并与导师团队成员就选拔赛项目、内容要求及流程等进行了线上交流,最终制定了选拔赛实施方案;之后,导师团队通过学区教研、校内教研、线上交流等方式,就选拔赛要求和评分标准等对学区英语教师进行了赛前动员和培训,同时就如何高质量完成教学设计和说课任务进行了培训、指导。最后,滨湖学区9所学校(校区)的38名英语教师参加了本次选拔赛活动,其中说课竞赛可现场观摩,从而为学区的英语教师搭建起了一个新的互学、共研的平台。导师团队中的评委教师对参赛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点评,这对全体在场或在线听课的教师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精准培训,点评内容从说课教案的编写到说课课件的制作,从对教材的理解到对教法的运用,可谓内涵丰富,让听课的教师们享受了一次专业的盛宴。现场观摩的教师纷纷表示,这样的竞赛活动给他们提供了向优秀教师学习的平台,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交流,他们可以从参赛选手身上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今后会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學,提升教学品质。类似的校际联动教研,在各学科比赛中比比皆是,真正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研,有效促进了学区教师的优势互补、赋能提升和共同成长。
2.校内学科联动。如果说学区竞赛是学区内同学科教师校际联动的动因,那么,对我校来说,“成功课堂”教学竞赛则是我校校内联动教研的缘起。“成功课堂”教学竞赛是我校全学科的联动教研,要求各学科教师全员参与,本学科和跨学科评委一起观课、评课,旨在引导大家抱团前行、融合发展。“成功课堂”教学竞赛至今已举办19届,时间安排在每年春季学期。跨学科评课常常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让观课教师受益匪浅。每年秋季学期,我校以学科组为单位组建的各学科教师学习共同体,将由教研组长牵头,和组员们一起研究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进行专题攻关。各学科组通常按照“教学设计微讲座—上课—评课”的流程开展小专题研究,之后还要提炼和分享研究成果,汇编“成果分享集”供教师们学习借鉴,同样达到了校内学科联动、促进教师发展融合的目的。
借助学区丰富多彩的教研形式,滨湖学区各成员学校(校区)的全体教师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专业化发展,有效促进了学区教师发展融合。我校教师在学区教研平台支持下,教科研能力快速提升。
丰富学区教研形式,促进教师发展融合,进而实现学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滨湖学区将继续秉持融合发展的理念,在教师发展融合的路上奋力前行。(题图作者从左到右依次为林凯伟、朱彩丽、刘小军、雷桂婷、梁敏芳)
(责编 白聪敏)
青秀区的学区制管理改革,以《南宁市青秀区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基本遵循。《方案》明确指出:学区实行学区联合教研制度,统筹开展学科备课、教学研讨、听课观摩、课题研究等活动;城区拨付专项资金支持学区开展以学区为单位的各类培训,通过共建教学团队和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坊等方式,统筹培养薄弱学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及教研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2018年,滨湖学区在成立伊始,便制定了“让每一所学校都优质,让每一名教师都优雅,让每一个孩子都优秀”的学区发展愿景,并在历时三年的实践探索中明晰了多维度融合发展的学区制管理改革路径,其中的“教师发展融合”,在学区长谢小燕看来,乃是“深化学区制管理改革的关键”。滨湖学区现有13所成员学校(校区),教师队伍上千名,单一的线下集中教研模式受时间和场地限制,已远远不能满足学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于是,滨湖学区决定依托“互联网+”,组织实施形式多样的制度化的联合教研和教师交流活动。本文拟以南宁市民族大道东段小学(以下简称民族东小学)为例,阐述滨湖学区通过丰富学区教研形式、促进教师发展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打造立体教研平台,拓宽教师发展融合路径
教研活动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是教师实践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解决教学困惑、促进互助合作的重要活动平台。为了拓宽教师发展融合的路径,滨湖学区在着力推进学区信息化教育水平的同时,陆续搭建起学区的线上管理交流群、引入了学区共建的云会议和线上互动课堂平台、完善了钉钉平台的系统管理功能,打造出一个立体化的教研平台,有效突破了线下集中教研的时间与场地限制,开辟了学区各学科教师“线上+线下”共研、共享、共同提升的新路径。
1.建立学区线上管理交流群,适时发布学区教研活动信息。学区线上管理交流群包括“滨湖学区校级管理群”和“滨湖学区教学群”两个大群,主要用于传达城区的教研活动通知,共商学区教研活动的开展,发布学区的学科竞赛方案、竞赛进度及竞赛详情。从此,本学区每次组织的高品质专家讲座、学科教学竞赛、团队教研活动等,都会通过以上两个群将相关消息发布到各成员学校(校区),方便各成员学校(校区)组织教师们在本校(校区)的多媒体教室同步观看接下来的线上直播。
2.提高学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倡导各成员学校(校区)統一引入可共享的“线上互动课堂”和“云会议”平台,以利于学区统一开展校校、班班可视化互动教研,重点是进行同步互动教学和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偶尔亦可通过云会议平台在学区内直播各类专题教研讲座,促进优质教研成果在学区范围内迅速传播。2019年8月,滨湖学区首次开通云会议直播,便在青秀大厦开启了主题为“凝心聚力·携手共进”的教师培训,学区内近700名教师参加了本轮“线上+线下”培训,3所乡镇学校的教师便是通过线上方式参加了培训。
3.着力推广钉钉平台,让学区的立体教研更加便捷、高效。功能完善后的钉钉平台,不仅具有直播功能,而且可回放相关视频,在线听课的教师还可以同步开展群聊活动或者与授课教师进行适时对话。此外,教师们还可以相互分享链接。2020年春季学期,滨湖学区开展语文、数学期末复习研讨活动:先是主要成员学校(校区)在线上各自领任务,接着主要成员学校(校区)在线下集体研讨、制作课件、整理复习资料,最后各有关成员学校(校区)通过钉钉平台轮流讲解课件、分享优质复习资料,共同完成了期末复习之单元知识梳理、复习策略思考、典型错题例析等复习研讨任务。学区范围内的集体研讨,既是各成员学校(校区)异质合作的机会,也是各成员学校(校区)展示实力的机会,因此每一所参与学校(校区)都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铆足了劲都要拿出高质量的教研成果。这样的立体教研平台,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校本教研成果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还可以让参训教师更加及时地提出自己在观摩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思考。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研讨方式资源共享、省时省力、高效提质。
三年来,滨湖学区立体化教研平台的应用,扎扎实实地提高了全学区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以及乡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促进了学区教师发展融合。各成员学校(校区)在开展以上立体教研的过程中,逐渐熟悉了相关教学软件的使用功能和操作技能,线上远程备课和教学交流的效率得到了提升。如今,滨湖学区的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学科组已经实现了线上备课、观课、评课一体化;乡镇学校相对薄弱的学科教师通过参与学区同学科组组织的线上远程备课,有效提高了学科素养和教材解读能力、执教能力。在2021年度青秀区教师技能暨团队教研比赛中,滨湖学区参赛团队获小学语文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小学数学获两个一等奖,小学道德与法治获两个一等奖。
学区立体教研平台的开发对各成员学校(校区)自身的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益处。例如,我校各学科组时常通过“钉钉直播”“腾讯视频会议”以及学科QQ群等平台发起多人聊天,进行教学基本功展示、教学热点或问题研讨以及微课制作经验交流等,大大提高了学科团队教研的效益。2020年春季学期,我校英语组雷桂婷老师、美术组韩娟娟老师都接到了南宁市“空中课堂”的录课任务,学科组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到二人的网络备课当中,确保了相关课例能够高质量呈现。
二、创新精准帮扶举措,促进城乡教师深度交流
2018年以来,青秀区为学区制管理改革设定了“学在青秀——每所都是好学校,处处都是好学区”的奋斗目标。2020年,《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公布自治区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示范区建设名单的通知》明确提出了“优化学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倡导各示范区遵循“城乡统筹、强弱搭配”的原则,采取城乡帮扶的组合形式,促进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协调发展。滨湖学区作为自治区级学区制管理改革示范区之一,依照上级指示,按照一所市区优质学校帮扶一所乡镇薄弱学校的工作思路,实施了市区优质学校与乡镇薄弱学校的对口支教活动,倡导优质学校每年选派3名优秀教师参与支教、8名优秀教师参与走教,从师资调配、教育教学等方面对对口学校进行精准帮扶,让优质教师资源在学区内真正“流动”起来。 按照滨湖学区的安排,我校对口帮扶的是南阳镇雄会小学。我们认为,近年来,由政府主导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初步解决了乡镇学校的硬件短缺问题,如今城乡教育的最大不均衡集中表现为乡镇学校的“软件”差距即教育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的差距。为了弥合以上差距,三年来,我校创新开展支教走教、跟岗学习、送教下乡、师徒结对等工作,对对口学校的“软件”建设进行了精准帮扶,有效促进了对口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了两校教师的发展融合。
1.支教走教。为支援对口学校急需学科的教育教学,三年来,我校每年都选派优秀教师到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中心学校和南阳镇雄会小学开展走教工作。其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学科组的马达、申博文、黄科铭三名教师在走教过程中,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上课,把我校的成功教育理念带进了对口学校的课堂,并与该校相关学科教师交流了学科教学经验、分享了相关的优质课程资源,有力地促进了对口学校同学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锻炼了我校教师基于校情、学情创新教学的能力。
2.跟岗学习。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乡镇学校教师赴市区学校跟岗学习是教师交流轮岗的一种方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少地方出现了榜样性不明确、目的性不突出、经验推广不充分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滨湖学区提出了完善体制机制、建立“一对一”乡镇教师跟岗学习模式。2019年秋季学期,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中心学校派出4名教师分别到市区的4所优质学校跟岗学习,语文教师郭英纷来到了我校。我校安排她跟同学科同学段的朱彩丽老师。此后,朱老师时常邀请郭老师到自己的班上听课,与她聊自己在备课过程中的教学思考,还带着她一起参加我校低年级组的教学研讨、研课、磨课。其间朱老师还指导郭老师在我校上了一节公开课——《雪地里的小画家》,让全校语文教师来观课、评课。跟岗学习,让郭老师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既开阔了视野,又学到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专业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020年,这节《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参加广西教育协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有关评奖获得了一等奖。跟岗学习结束后,郭老师把学到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带回乡镇学校,所教班级连年获评镇级教学成绩语文学科积分一等奖。跟岗学习,也让市区学校的指导教师得到了提升:我校朱彩丽老师2019年参加城区语文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获个人和团队教研两个一等奖,2021年还获得了南宁市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跟岗学习使优质师资的辐射力度得到加强,有效促进了薄弱学校师资的专业化发展,为城乡教育一体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蓄了“源头活水”。
3.送教下乡。滨湖学区的送教下乡,通常是按需送教,精准培训乡镇教师,且送教形式多样,包括送课、送讲座、送指导等。单是2020年秋季学期,滨湖学区4所市区学校便有32名教师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以我校为例,因为对口学校缺专业的艺术教师,我们就在期中前后为他们送去学校赛课中获奖的音乐、体育、美术学科的优质课;期末各校都将面临复习和期末测评,我们就送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优秀教师的复习课,并与对口学校开展相关的教学研讨活动。总之,我们送出去的每节课都要经过学科组的集体备课和精心打磨,希望能够给对口学校带去实实在在的帮助。2021年6月,我校语文低年级组教研组长吴建老师给南阳镇雄会小学的南雄教学点送去了一节一年级的句子复习课。课堂上,吴老师以闯关方式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人人动脑动手,个个学有所乐、学有所获,整节课有趣又有效,让听课的对口学校教师深受启发。
2020年秋季学期,青秀区组织了一次城乡联合复习研讨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滨湖学区创新送教方式,由市级骨干教师指导乡镇教师上研究课,而市级骨干教师在活动前对上课教师的教案设计和试教指导均采取了线上观看、线上交流的方式。2021年1月8日下午,青秀区的城乡联合复习研讨活动如期举行,滨湖学区共展示了两节研究课:一节是由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山语城校区黄莉副校长和杨媚老师指导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中心学校的黄秀珍老师执教习作复习课,另一节是我校林凯伟副校长指导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中心学校的龚美芳老师执教“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课后,导师们还就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事实证明:打破时空,线上指导加线下展示和点评,是滨湖学区探索出来的一条城乡联合教研的有效路径,对学区内各成员学校(校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优质均衡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团队结对。城乡教师师徒结对,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区优质师资对乡镇学校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2021年,滨湖学区创新了师徒结对方式,由原来的一人(校)对一人(校)结对帮扶,转变为团队对团队的整体帮扶,包括中层管理干部和教研组长的结对,最终成就了11对师徒,将11个教研组或相应类别的中层管理干部联结成了各自领域的教师发展共同体,不仅有效提高了乡镇学校的学校管理水平和学科教研组建设水平,而且促进了乡镇学校管理团队和学科团队的内涵发展。我校的数学教研组组长卢小玲老师和南阳镇的数学教研组组长周丽萍老师便是其中的一对师徒。2021年6月17日上午,滨湖学区开展期末復习研讨活动,两校的数学教研组全员参与,通过线上研讨、反复研磨,卢小玲指导数学教研组黄晶老师给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中心学校送去了一节复习课《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梳理》,并在课后组织两校教研组就教学环节设计和课堂组织的细节展开了评课、议课,有效促进了城乡教师发展融合。
三、加强名师团队引领,激活学区优质教师资源
为盘活学区内优质师资资源,滨湖学区召集学区内各学科特级教师、教坛明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分学科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和导师团队,以专题讲座、课例指导、教学诊断等方式发挥名师和导师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
1.建立多学科学区名师工作室。名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滨湖学区现有1个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谢小燕特级教师工作室,3个语文名师工作室——马步方名师工作室、钟蕙名师工作室、张春红名师工作室,1个数学名师工作室——郑洁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分布在整个滨湖学区乃至青秀区。我校鼓励骨干教师加入相应学科的学区名师工作室,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我校林春燕老师在加入谢小燕特级教师工作室以后,在名师谢小燕的专业引领下,时常与工作室同伴开展互助研讨,并在2021年6月担任了“上好党史思政课·牢记使命育新人——谢小燕特级教师工作室道德与法治学科专题研讨活动”的说课展示任务,进步极为明显。 2.用好学区导师团队资源,建设校内青年教师工作室。滨湖学区从各成员学校(校区)中挑选了一批学科优质人才,组建了各学科的导师团队,覆盖语、数、英等10个学科,导师团队成员达88人。我校为了盘活校内的学区导师资源,以学区导师、校长刘小军为总导师,指引本校的学区导师团队成员在校内组建了语文、数学、英语三个青年教师工作室,吸纳了校内的44名青年教师,为本校青年教师搭建起一个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充分发挥了学区导师们的辐射、引领作用,使本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有目标、学科学习有榜样、综合素养有提升。
四、建立竞赛联动机制,提升学科研训品质
滨湖学区的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整个学区的学科教研工作,除了组织开展常态教研活动,还搭建了各学科的竞赛平台,建立起学科竞赛的联动机制,以此助推学区各成员学校(校区)积极开展校际联动教研,不断提高学科研训的品质。
1.学区内同学科教师的校际联动。滨湖学区的教师发展中心设有各学科中心组和学科小组,各学科中心组设大组长1名,各学科大组长再任命各成员学校(校区)各学科的骨干教师轮流担任学科小组的小组长,组长们共同承担起组织开展学区内各学科竞赛活动、推动校际联动教研的责任和义务。2019年,我校的雷桂婷老师担任了学区英语学科小组的小组长,当年秋季学期,她便组织实施了南宁市青秀区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滨湖学区的选拔赛活动。为了组织好这次选拔赛活动,雷老师召集了学区各成员学校(校区)的英语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建了一个临时的导师团队(注:学区内各学科导师团队到2020年才正式建立),并与导师团队成员就选拔赛项目、内容要求及流程等进行了线上交流,最终制定了选拔赛实施方案;之后,导师团队通过学区教研、校内教研、线上交流等方式,就选拔赛要求和评分标准等对学区英语教师进行了赛前动员和培训,同时就如何高质量完成教学设计和说课任务进行了培训、指导。最后,滨湖学区9所学校(校区)的38名英语教师参加了本次选拔赛活动,其中说课竞赛可现场观摩,从而为学区的英语教师搭建起了一个新的互学、共研的平台。导师团队中的评委教师对参赛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点评,这对全体在场或在线听课的教师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精准培训,点评内容从说课教案的编写到说课课件的制作,从对教材的理解到对教法的运用,可谓内涵丰富,让听课的教师们享受了一次专业的盛宴。现场观摩的教师纷纷表示,这样的竞赛活动给他们提供了向优秀教师学习的平台,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交流,他们可以从参赛选手身上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今后会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學,提升教学品质。类似的校际联动教研,在各学科比赛中比比皆是,真正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研,有效促进了学区教师的优势互补、赋能提升和共同成长。
2.校内学科联动。如果说学区竞赛是学区内同学科教师校际联动的动因,那么,对我校来说,“成功课堂”教学竞赛则是我校校内联动教研的缘起。“成功课堂”教学竞赛是我校全学科的联动教研,要求各学科教师全员参与,本学科和跨学科评委一起观课、评课,旨在引导大家抱团前行、融合发展。“成功课堂”教学竞赛至今已举办19届,时间安排在每年春季学期。跨学科评课常常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让观课教师受益匪浅。每年秋季学期,我校以学科组为单位组建的各学科教师学习共同体,将由教研组长牵头,和组员们一起研究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进行专题攻关。各学科组通常按照“教学设计微讲座—上课—评课”的流程开展小专题研究,之后还要提炼和分享研究成果,汇编“成果分享集”供教师们学习借鉴,同样达到了校内学科联动、促进教师发展融合的目的。
借助学区丰富多彩的教研形式,滨湖学区各成员学校(校区)的全体教师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专业化发展,有效促进了学区教师发展融合。我校教师在学区教研平台支持下,教科研能力快速提升。
丰富学区教研形式,促进教师发展融合,进而实现学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滨湖学区将继续秉持融合发展的理念,在教师发展融合的路上奋力前行。(题图作者从左到右依次为林凯伟、朱彩丽、刘小军、雷桂婷、梁敏芳)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