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过身体练习进行的。而学生的思想活动很多是产生和反映在各项身体练习中。因此,应很好地将思想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做到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又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首先,谈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尝试。本人认为应从体育课的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特点,结合教师、学生有机进行。只有遵循学科思想渗透的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寓思想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贯穿始终,才能达到既"传道"又"授业"的目的。本人认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尝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结合教材内容,计划进行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教育,要做到期初周密计划,过程详细安排,注重信息反馈,期末及时总结。教师要充分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可教因素,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育。中学体育教材中,有些内容的思想性较强,思想教育内容明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材中的可教因素,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体育的基础知识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让他们把参加体育锻炼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教育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积极锻炼身体,练成强健体魄,以便将来担负起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光荣使命,树立起为祖国而锻炼的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主题、情节、竞赛规则,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纠正学生的"出风头"意识和与竞赛规则相悖的种种不良表现。通过课堂感知,增强学生的社会法纪意识,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田径教学方面,有些同学不愿练长跑,觉得长跑太累、太枯燥,没有趣味性。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除着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外,更要要求同学处理好人际关系:跑前共同勉励,跑中加油鼓劲,跑后你搀我扶,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2.有意识地渗入德育教育
体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考虑教材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力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显著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
3.结合课堂表现,及时进行
体育课中,学生处于积极活动状态,情况多变,学生的思想行为也随之变化。教师要体察学生的种种表现,抓住苗头,抓住倾向,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及时地进行教育。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特别是有影响的事件,教师应旗帜鲜明地,及时地进行批评或表扬,鼓励先进,制止不良表现。如体育课上,有同学在跑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班上同学见后可能会有两种不同表现。一种是不但不去搀扶他,反而还用语言取笑他。而另一种是迅速上前扶起他,帮他拂去身上尘土,并关切地询问他伤着没有。这时,教师就可抓住这个事件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指出哪种做法正确,提出表扬,对做法欠妥的学生提出批评。并对今后学生的行为提出要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乐于助人,关心爱护他人的优良品质,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
3.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个性培养
3.1 按学生兴趣选择进行分组教学
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作用极明显的心理因素。由于学生兴趣不同,往往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产生不同兴趣,其教学结果也截然不同。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个性,教师可按学生兴趣选择分组教学。由于小群体学生都是喜爱某一项运动而自愿参与学习的,学习动机肯定积极。这样的组织安排,不仅使学生会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也能使学生尽情运动、享受,心境会格外开朗。
3.2 按学生性格类别组合学习小组
学生的性格类型同样影响教学效果。属于外倾型性格的学生,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身体素质往往较好,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学生性格孤僻,反应较慢,一般体育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也较弱。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排不合理,结果前者感到"吃不饱",后者则"吃不消",这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此,教师可按内、外向型两种性格,结合其运动技能而分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样,教师较易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伤害事故发生,让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充分培养和发展。
总之,把实施德育和素质教育的任务落实到体育教学之中是一场攻坚战,是对每一位体育教师的严峻考验。体育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就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为此做出努力,在体育教学中积极主动地为德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展现一片蓝天。
首先,谈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尝试。本人认为应从体育课的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特点,结合教师、学生有机进行。只有遵循学科思想渗透的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寓思想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贯穿始终,才能达到既"传道"又"授业"的目的。本人认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尝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结合教材内容,计划进行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教育,要做到期初周密计划,过程详细安排,注重信息反馈,期末及时总结。教师要充分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可教因素,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育。中学体育教材中,有些内容的思想性较强,思想教育内容明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材中的可教因素,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体育的基础知识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让他们把参加体育锻炼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教育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积极锻炼身体,练成强健体魄,以便将来担负起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光荣使命,树立起为祖国而锻炼的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主题、情节、竞赛规则,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纠正学生的"出风头"意识和与竞赛规则相悖的种种不良表现。通过课堂感知,增强学生的社会法纪意识,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田径教学方面,有些同学不愿练长跑,觉得长跑太累、太枯燥,没有趣味性。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除着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外,更要要求同学处理好人际关系:跑前共同勉励,跑中加油鼓劲,跑后你搀我扶,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2.有意识地渗入德育教育
体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考虑教材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力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显著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
3.结合课堂表现,及时进行
体育课中,学生处于积极活动状态,情况多变,学生的思想行为也随之变化。教师要体察学生的种种表现,抓住苗头,抓住倾向,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及时地进行教育。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特别是有影响的事件,教师应旗帜鲜明地,及时地进行批评或表扬,鼓励先进,制止不良表现。如体育课上,有同学在跑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班上同学见后可能会有两种不同表现。一种是不但不去搀扶他,反而还用语言取笑他。而另一种是迅速上前扶起他,帮他拂去身上尘土,并关切地询问他伤着没有。这时,教师就可抓住这个事件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指出哪种做法正确,提出表扬,对做法欠妥的学生提出批评。并对今后学生的行为提出要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乐于助人,关心爱护他人的优良品质,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
3.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个性培养
3.1 按学生兴趣选择进行分组教学
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作用极明显的心理因素。由于学生兴趣不同,往往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产生不同兴趣,其教学结果也截然不同。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个性,教师可按学生兴趣选择分组教学。由于小群体学生都是喜爱某一项运动而自愿参与学习的,学习动机肯定积极。这样的组织安排,不仅使学生会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也能使学生尽情运动、享受,心境会格外开朗。
3.2 按学生性格类别组合学习小组
学生的性格类型同样影响教学效果。属于外倾型性格的学生,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身体素质往往较好,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学生性格孤僻,反应较慢,一般体育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也较弱。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排不合理,结果前者感到"吃不饱",后者则"吃不消",这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此,教师可按内、外向型两种性格,结合其运动技能而分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样,教师较易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伤害事故发生,让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充分培养和发展。
总之,把实施德育和素质教育的任务落实到体育教学之中是一场攻坚战,是对每一位体育教师的严峻考验。体育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就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为此做出努力,在体育教学中积极主动地为德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展现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