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方面明确指出其课程性质,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语文课程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另一方面,明确了语文课程理念:一是强调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指出语文教学肩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的重任;二是强化了语文课程的审美功能,指出语文教学应促进人的智情意全面发展。因此,当前有专家提出语文课程的核心要素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语文教学只有紧紧围绕四个核心要素,才能真正实现其目标与任务。
其实,无论课程性质还是基本理念都明确语文课程教学中应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政治形式、思想意识形态等共同作用下,历经世世代代的积淀、凝结而成,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具有特色的古代文化,其涵盖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道德审美情操、风俗习惯、生活礼仪等各个方面,对于提升当代人的整体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学生传统文人素养严重缺失,西方文化全面入侵的状况下,提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欣赏力,增强人与人交流沟通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汪曾祺的《受戒》为例,探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存在的问题
小学至大学的语文课程都十分注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弘扬,但一直以来其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过于注重“教”而忽视学生的“悟”
各个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与形式都基本相同,大都涉及古文、诗词、小说名篇,只是难易程度不同。在语文课程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翻译字词句、讲解相关结构知识、要求学生熟背相关课文上,认为这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机械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过于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教”,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上显然存在很大不足。语言文字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传统文化的学习、领悟与传承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果对于文中蕴涵的道德情感、文化传统、审美理想、民族心理、价值观念等仅仅通过苍白的解释,而忽视营造传统文化语境、氛围来让学生体会、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刻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则无法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
2.教师未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存在不少弊端:教师教学方式传统、陈旧,大多依赖于教参书上的内容,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更是如此,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兴致寡淡;学生的学习也往往依靠各种工具书,不仅缺失感知、体悟古典文学作品意境的意识,而且极不利于其汉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传统文化的鉴别、理解与赏析能力的提高,更是严重影响传统文化底蕴与审美能力的提升。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是创作者将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完美交融而形成的艺术或审美境界,需要欣赏者、阅读者多阅读、品味、感悟才能真正理解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及文中所蕴藏的深层次传统文化意蕴。汪曾祺在《受戒》中通过优美的语言、散文化的结构等勾勒出一种自然和谐、充满人性的淳朴宁静的意境。教师如果仅仅按照教学参考书的内容将《受戒》的文化内涵告知学生,而不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感悟文字背后的深层次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内涵,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与语文素养,成为当前语文教师科研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二、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方式
在各类学科中,语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更是我国优秀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代代永续的重要途径。因此,各个年级的语文课文都是专家们精心挑选出来的,每一篇都是经典,都蕴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精髓。比如汪曾祺的《受戒》以小和尚明海受戒前后的所见所感和与小英子天真纯朴的友情为线索,勾勒出一个景色美丽、安静祥和、民风淳朴、远离尘世喧嚣的人性世界,体现了南方水乡的民俗民情和人性之美,折射出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思想,反映了那个时代文学发展的走向与文学家的理性思考,其实作者思考的是我国文化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对于这样一篇蕴含深厚人文内涵和宏大思想的文章,要在短短一堂课中有条理、有层次地让学生了解、感知,就不能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文本研读”“问题导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情感体验活动中,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文本研读”提供经典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在教授和解读传统文化时富有激情和创造性,让优秀诗文在情感传递过程中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受戒》虽是小说但更像是散文,语言平淡而优美,情韵灵动而淡远,作者通过长句与短句搭配,将地方方言与普通话、文言与口语相结合,“充分融合来自古典语言的意蕴之美和现代白话畅达之美”,形成“现代韵白”的语言形式。如描写灰紫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蒲棒“通红的,像一支一支小蜡烛”,青桩“扑鲁鲁鲁飞远了”,阅读这些诗意的语言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正是这样的語言,构建了作者内心和谐自然、纯真朴实的乡情世界。这样的语言片段非常适合教师、学生品读,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通过中心句、关键词等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思路;通过设置问题、谈心得体会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作者优美语言之中传递的思想。
“问题导向”教学方式即教师设置问题,或者师生在交流、讨论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思考、探讨交流,是各科教学常用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与思维习惯,而且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问题导向作用下思考问题,进而提高综合素养。在实施“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必须设置有质量的问题,即围绕课文教学目标来提问,做到“从文中来,到文中去”。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或课堂阅读的基础上自行提出问题,教师从中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分析解决,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升文化素养。《受戒》中的“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一句可以说是文章的主旨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这句话是教学的重点。对此,教师可以提出“文中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思想的”等问题,引导学生从作者建构的意象以及对地方风俗、宗教信仰、人物性格等方面的描写来思考美的人性,挖掘其背后蕴含的儒家之“仁爱”、禅宗之“自在”以及道家之“和谐”“自由”等民族传统文化精髓。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儒释道文化的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受戒》教学设计
基于对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思考分析,笔者仔细研究其他参考资料,形成了自己关于《受戒》一文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1.引入新课:问学生读过哪些现当代文学作品,提起汪曾祺进而引出《受戒》。
2.教學目标:
(1)了解现当代作家汪曾祺以及文章《受戒》的特点;
(2)学习《受戒》一文中优美的语言;
(3)分析小说人物性格特征;
(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悟文中的人性美以及蕴藏的儒释道文化内涵。
3.教学重点:《受戒》体现的人性美与蕴藏的儒释道文化内涵
4.教学方法:“文本研读”“问题导向”“讨论法”
5.教学课时:一课时
6.教学过程
(1)导人:与学生讨论“人性美”,引出汪曾祺的《受戒》。
(2)介绍汪曾祺、“寻根文学”、《受戒》。
(3)阅读:先是初读课文,带着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然后是对重点章节进行精读分析,同时提出问题:“明海、小英有着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你们如何看待作者塑造的明海这一人物形象?”“文中如何体现人性美?”“作者如何安排小说的结构?”“作者的语言具有什么特色?”通过设置这些问题最终引导学生思考儒释道传统文化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影响。
7.小结
《受戒》语言优美,既反映了作者崇尚自然、淳朴、和谐的生活,又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和谐思想”的影响下,追求超越世俗的生活、寻求真善美的人生态度与精神审美。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对社会发展的追问,以及只有打破各种戒律才能获得精神超越的道理。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儒释道文化思想中汲取精华形成高尚的人格、自在的人生态度、积极入世的生活方式和超越世俗的精神审美。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殊性与内在的逻辑性,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学习字词句、阅读文章是学生学习的必经之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与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与综合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并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其实,无论课程性质还是基本理念都明确语文课程教学中应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政治形式、思想意识形态等共同作用下,历经世世代代的积淀、凝结而成,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具有特色的古代文化,其涵盖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道德审美情操、风俗习惯、生活礼仪等各个方面,对于提升当代人的整体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学生传统文人素养严重缺失,西方文化全面入侵的状况下,提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欣赏力,增强人与人交流沟通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汪曾祺的《受戒》为例,探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存在的问题
小学至大学的语文课程都十分注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弘扬,但一直以来其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过于注重“教”而忽视学生的“悟”
各个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与形式都基本相同,大都涉及古文、诗词、小说名篇,只是难易程度不同。在语文课程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翻译字词句、讲解相关结构知识、要求学生熟背相关课文上,认为这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机械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过于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教”,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上显然存在很大不足。语言文字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传统文化的学习、领悟与传承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果对于文中蕴涵的道德情感、文化传统、审美理想、民族心理、价值观念等仅仅通过苍白的解释,而忽视营造传统文化语境、氛围来让学生体会、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刻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则无法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
2.教师未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存在不少弊端:教师教学方式传统、陈旧,大多依赖于教参书上的内容,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更是如此,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兴致寡淡;学生的学习也往往依靠各种工具书,不仅缺失感知、体悟古典文学作品意境的意识,而且极不利于其汉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传统文化的鉴别、理解与赏析能力的提高,更是严重影响传统文化底蕴与审美能力的提升。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是创作者将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完美交融而形成的艺术或审美境界,需要欣赏者、阅读者多阅读、品味、感悟才能真正理解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及文中所蕴藏的深层次传统文化意蕴。汪曾祺在《受戒》中通过优美的语言、散文化的结构等勾勒出一种自然和谐、充满人性的淳朴宁静的意境。教师如果仅仅按照教学参考书的内容将《受戒》的文化内涵告知学生,而不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感悟文字背后的深层次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内涵,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与语文素养,成为当前语文教师科研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二、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方式
在各类学科中,语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更是我国优秀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代代永续的重要途径。因此,各个年级的语文课文都是专家们精心挑选出来的,每一篇都是经典,都蕴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精髓。比如汪曾祺的《受戒》以小和尚明海受戒前后的所见所感和与小英子天真纯朴的友情为线索,勾勒出一个景色美丽、安静祥和、民风淳朴、远离尘世喧嚣的人性世界,体现了南方水乡的民俗民情和人性之美,折射出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思想,反映了那个时代文学发展的走向与文学家的理性思考,其实作者思考的是我国文化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对于这样一篇蕴含深厚人文内涵和宏大思想的文章,要在短短一堂课中有条理、有层次地让学生了解、感知,就不能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文本研读”“问题导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情感体验活动中,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文本研读”提供经典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在教授和解读传统文化时富有激情和创造性,让优秀诗文在情感传递过程中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受戒》虽是小说但更像是散文,语言平淡而优美,情韵灵动而淡远,作者通过长句与短句搭配,将地方方言与普通话、文言与口语相结合,“充分融合来自古典语言的意蕴之美和现代白话畅达之美”,形成“现代韵白”的语言形式。如描写灰紫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蒲棒“通红的,像一支一支小蜡烛”,青桩“扑鲁鲁鲁飞远了”,阅读这些诗意的语言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正是这样的語言,构建了作者内心和谐自然、纯真朴实的乡情世界。这样的语言片段非常适合教师、学生品读,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通过中心句、关键词等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思路;通过设置问题、谈心得体会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作者优美语言之中传递的思想。
“问题导向”教学方式即教师设置问题,或者师生在交流、讨论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思考、探讨交流,是各科教学常用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与思维习惯,而且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问题导向作用下思考问题,进而提高综合素养。在实施“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必须设置有质量的问题,即围绕课文教学目标来提问,做到“从文中来,到文中去”。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或课堂阅读的基础上自行提出问题,教师从中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分析解决,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升文化素养。《受戒》中的“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一句可以说是文章的主旨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这句话是教学的重点。对此,教师可以提出“文中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思想的”等问题,引导学生从作者建构的意象以及对地方风俗、宗教信仰、人物性格等方面的描写来思考美的人性,挖掘其背后蕴含的儒家之“仁爱”、禅宗之“自在”以及道家之“和谐”“自由”等民族传统文化精髓。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儒释道文化的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受戒》教学设计
基于对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思考分析,笔者仔细研究其他参考资料,形成了自己关于《受戒》一文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1.引入新课:问学生读过哪些现当代文学作品,提起汪曾祺进而引出《受戒》。
2.教學目标:
(1)了解现当代作家汪曾祺以及文章《受戒》的特点;
(2)学习《受戒》一文中优美的语言;
(3)分析小说人物性格特征;
(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悟文中的人性美以及蕴藏的儒释道文化内涵。
3.教学重点:《受戒》体现的人性美与蕴藏的儒释道文化内涵
4.教学方法:“文本研读”“问题导向”“讨论法”
5.教学课时:一课时
6.教学过程
(1)导人:与学生讨论“人性美”,引出汪曾祺的《受戒》。
(2)介绍汪曾祺、“寻根文学”、《受戒》。
(3)阅读:先是初读课文,带着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然后是对重点章节进行精读分析,同时提出问题:“明海、小英有着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你们如何看待作者塑造的明海这一人物形象?”“文中如何体现人性美?”“作者如何安排小说的结构?”“作者的语言具有什么特色?”通过设置这些问题最终引导学生思考儒释道传统文化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影响。
7.小结
《受戒》语言优美,既反映了作者崇尚自然、淳朴、和谐的生活,又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和谐思想”的影响下,追求超越世俗的生活、寻求真善美的人生态度与精神审美。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对社会发展的追问,以及只有打破各种戒律才能获得精神超越的道理。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儒释道文化思想中汲取精华形成高尚的人格、自在的人生态度、积极入世的生活方式和超越世俗的精神审美。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殊性与内在的逻辑性,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学习字词句、阅读文章是学生学习的必经之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与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与综合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并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