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互联网相结合,才能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1 “互联网+”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
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等各部门的扩散和应用过程。将“互联网+”运用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加强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融合,提高双方互动的频率,进一步提升线上教育资源的共享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自主性、人文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时代特征:(1)“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化的网络空间,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泛,传输信息量大,信息资源种类多样,信息资源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广泛满足大学生不同类型的信息需求;(2)“互联网+”教育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真正实现高校“德育育人”的目标;(3)互联网可以使网络信息资源实现共享,使互联网时代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快捷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地运用网络信息功能搜集信息资源,查阅学习资料,拓宽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特征
所谓“话语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话语体系指的是一整套表述一种思维系统的语言体系,是在特定语境中形成的,能够阐释、建构和制约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话语符号有机体。狭义的话语体系本身,指沟通过程中的语言内容和表述方式,即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有目的地把具有内在联系、传递特殊意义的话语组合而成的、能够表达特定意义的整体。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作为话语体系应用实践的一种典型代表,具备话语体系的一般特征,同时也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而呈现出以下独立特征:
(1)思想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须服从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和要求,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2)差异性。互联网场域的信息资源数量多、种类全、范围广,大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和需求分化成不同的群体部落。
(3)互动性。互联网为教育者和大学生间搭建平等的对话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在这一平台中既是话语的发出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双重主体、双重身份打破了传统的话语交流机制。
(4)实效性。互联网时代,方式多变、功能强大的媒介载体影响辐射学生生活的全方位、全时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开放性的隐性教育平台辅助于显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多维度、超物理空间、立体及实效性等特征。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策略
3.1 创新原则
3.1.1 政治性原则。在信息海量化、价值观多元化的互联网世界中,高校乃至我国的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的第一原则是严把意识形态的安全大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转换话语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绝对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教育思潮,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参与并维护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
3.1.2 层次性原则。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应区分层次,依据大学期间各阶段需解决的不同问题,将思想教育话语内容的不同层次进行差异性构建设计。
第一层次要优先解决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紧密相连的实际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人学习及成长规划、情感困惑联系进行转化;第二层次要解决大学生思想认知问题,将社会公德、美德、道德教育融入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教育中;第三层次要着力解决大学生政治立场、信仰问题,从国家认同的高度开展话语建构。
3.1.3 差别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向的大学生群体存在年龄、性别、专业、经验阅历的差异,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传递方式、认知能力、接受程度和范围是不同的,所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目标、内容、形式也相应有所差别。
3.1.4 平等性原则。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需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平等模式。首先要改变传统”被动式接受“对话模式,在对话与合作之中激发知识生成;其次,老师和学生互为信息传递和接受的主体,不再仅局限于狭隘的语言交流,而应彼此敞开和接纳,建立”人性化“的师生关系。
3.2 创新路径及对策
3.2.1 着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建设。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是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方式的嬗变,是对传统文化表达形式的颠覆和瓦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要树立教育者的话语权威,互联网场域中的大学生表達内容及元素更为丰富,但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和民族特色这条主线。要增强网络话语创新的规范性,潜移默化地发挥规范性教育内容、框架的育人功能。
其次,要提升教育者话语能力。教育者必须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知识,丰富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利用互联网平台出现的新媒介、新词语,增添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色彩。
此外,还要注重教育者个体魅力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两种方式,一些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的影响力和穿透力更彰显“无形”的话语功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高尚人格,良好的师德风范的树立及提升也非常必要。
3.2.2 加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灌输”为主的“显性教育”,同时也是当前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渗透”为主的“隐性教育”,应将两者有效结合,形成合力。可借助互联网把一些生硬的形式,转化为易被高校学生接受的形式,通过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媒体把政治理念、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给学生,才能占领学生思想意识的高地,控制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3.2.3 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载体的管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载体主要是课堂,作为影响学生思想的主渠道,要进一步加强对课堂教学管理和评教管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决禁止教师课堂反动和负面的言论。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亦要从社会、法律、道德等层面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管理,关注网络舆情,检测学生心理波动和变化,引导学生用辨证的观点看待网络文化产品。此外,国家应该完善监管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广大网民的道德教育,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全、文明、有序运行,严防死守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
3.2.4 注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看学生需要什么,根据学生需要传播相应的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要注重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馈,使“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最大效应。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互联网背景下,呈现出思想性、互动性、差异性、实效性等新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一把双刃剑,能够好好利用就对我们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起到促进作用,否则反之,面对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挑战,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采取有效和创新的策略措施,拓宽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路径,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为祖国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1 “互联网+”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
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等各部门的扩散和应用过程。将“互联网+”运用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加强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融合,提高双方互动的频率,进一步提升线上教育资源的共享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自主性、人文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时代特征:(1)“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化的网络空间,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泛,传输信息量大,信息资源种类多样,信息资源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广泛满足大学生不同类型的信息需求;(2)“互联网+”教育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真正实现高校“德育育人”的目标;(3)互联网可以使网络信息资源实现共享,使互联网时代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快捷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地运用网络信息功能搜集信息资源,查阅学习资料,拓宽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特征
所谓“话语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话语体系指的是一整套表述一种思维系统的语言体系,是在特定语境中形成的,能够阐释、建构和制约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话语符号有机体。狭义的话语体系本身,指沟通过程中的语言内容和表述方式,即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有目的地把具有内在联系、传递特殊意义的话语组合而成的、能够表达特定意义的整体。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作为话语体系应用实践的一种典型代表,具备话语体系的一般特征,同时也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而呈现出以下独立特征:
(1)思想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须服从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和要求,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2)差异性。互联网场域的信息资源数量多、种类全、范围广,大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和需求分化成不同的群体部落。
(3)互动性。互联网为教育者和大学生间搭建平等的对话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在这一平台中既是话语的发出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双重主体、双重身份打破了传统的话语交流机制。
(4)实效性。互联网时代,方式多变、功能强大的媒介载体影响辐射学生生活的全方位、全时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开放性的隐性教育平台辅助于显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多维度、超物理空间、立体及实效性等特征。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策略
3.1 创新原则
3.1.1 政治性原则。在信息海量化、价值观多元化的互联网世界中,高校乃至我国的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的第一原则是严把意识形态的安全大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转换话语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绝对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教育思潮,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参与并维护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
3.1.2 层次性原则。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应区分层次,依据大学期间各阶段需解决的不同问题,将思想教育话语内容的不同层次进行差异性构建设计。
第一层次要优先解决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紧密相连的实际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人学习及成长规划、情感困惑联系进行转化;第二层次要解决大学生思想认知问题,将社会公德、美德、道德教育融入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教育中;第三层次要着力解决大学生政治立场、信仰问题,从国家认同的高度开展话语建构。
3.1.3 差别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向的大学生群体存在年龄、性别、专业、经验阅历的差异,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传递方式、认知能力、接受程度和范围是不同的,所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目标、内容、形式也相应有所差别。
3.1.4 平等性原则。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需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平等模式。首先要改变传统”被动式接受“对话模式,在对话与合作之中激发知识生成;其次,老师和学生互为信息传递和接受的主体,不再仅局限于狭隘的语言交流,而应彼此敞开和接纳,建立”人性化“的师生关系。
3.2 创新路径及对策
3.2.1 着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建设。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是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方式的嬗变,是对传统文化表达形式的颠覆和瓦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要树立教育者的话语权威,互联网场域中的大学生表達内容及元素更为丰富,但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和民族特色这条主线。要增强网络话语创新的规范性,潜移默化地发挥规范性教育内容、框架的育人功能。
其次,要提升教育者话语能力。教育者必须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知识,丰富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利用互联网平台出现的新媒介、新词语,增添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色彩。
此外,还要注重教育者个体魅力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两种方式,一些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的影响力和穿透力更彰显“无形”的话语功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高尚人格,良好的师德风范的树立及提升也非常必要。
3.2.2 加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灌输”为主的“显性教育”,同时也是当前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渗透”为主的“隐性教育”,应将两者有效结合,形成合力。可借助互联网把一些生硬的形式,转化为易被高校学生接受的形式,通过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媒体把政治理念、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给学生,才能占领学生思想意识的高地,控制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3.2.3 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载体的管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载体主要是课堂,作为影响学生思想的主渠道,要进一步加强对课堂教学管理和评教管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决禁止教师课堂反动和负面的言论。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亦要从社会、法律、道德等层面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管理,关注网络舆情,检测学生心理波动和变化,引导学生用辨证的观点看待网络文化产品。此外,国家应该完善监管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广大网民的道德教育,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全、文明、有序运行,严防死守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
3.2.4 注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看学生需要什么,根据学生需要传播相应的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要注重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馈,使“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最大效应。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互联网背景下,呈现出思想性、互动性、差异性、实效性等新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一把双刃剑,能够好好利用就对我们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起到促进作用,否则反之,面对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挑战,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采取有效和创新的策略措施,拓宽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路径,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为祖国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