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教育的灵魂是文化,教育的内容是文化,教育的实现形式是文化。”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字词句等知识,还要传达给他们文化意识,促使他们形成自己特定的文化理念。
关键词:文化;胡同;民间;四合院;危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165-01
以《胡同文化》为例,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胡同的知识,欣赏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分析作者感情,更要从文化的角度传达给学生一种理智看待传统文化的思想。可以从胡同与四合院两方面来谈语文学科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
一、胡同——民间文化的剪影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是民间特有的名词,北方把街巷统称为胡同,而南方则叫做巷子。老北京的胡同最有代表性,是老北京城居民的主要建筑格局之一。胡同是自然经济下产生而又随着现代城市文明的兴起逐渐消失的一种建筑群,它不仅是一种建筑格局、一种文化习惯和文化心态,也是一种民间人文情感的代表和象征,老北京的胡同很有市井味。胡同,在农忙时离闹市很远,却在农闲时里生活很近,胡同里藏着特有的农耕文化和小农生活气息,特别是晚饭时,一条条胡同的人们喜欢一手端着菜碗一手拿着馒头筷子出来,一起到胡同口的大树下蹲着谈天论地,通常他们很少谈国事,也很少谈孩子的学习,大多是谈些家长理短,或者谈收成,或者谈农活,或者谈粮价,然后或满足或遗憾地就着馒头熬菜大口大口的嚼,似乎谈论这些时吃饭会特别的香,而这也是民间特有的交流方式之一。这些现代看来很不入时的事情却蕴含着简单而朴素的农耕文化和知足常乐、与世无争的思想。中国人集体意识是不主张张扬个性和个人主义的,他们讲面子,讲自保,讲人情味,这也是是封建时代封闭保守的小农思想的典型代表,说是保守的小农思想,其实也不全是,因为中国人很讲究处“友好四邻”,谁家有红白喜事的,即使有些时候可能心里不大愿意随份子,但碍于面子和人情味儿,还是会随上的,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所以这些份子钱在别人有事时会奉还的。虽然这些行事方式或多或少有些小家子气,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顺应人情,讲大体,讲中庸,也正是这种现世的精神,中国的文化不需要从上帝从天主那里找到生存的意义,有儒有道,而是溶我于大家之中,因而人与人之间有一条稳固的感情纽带,而这也恰恰是西方文化最缺乏的东西。五四以来新文学大都把民间作为批评对象,以鲁迅小说里的国民性批判最为典型,不可否认,这些文学思想受西方现代性的影响,“睁眼看世界”后的新文人把西方现代性的一面和中国民间的文化一对比,看到了中国民间文学尽显糟粕的一面,于是尽情的揭露与批判,“在这样一种姿态之下,他们就只看到民间的缺陷和不足,而民间的其他方面,比如民间所具有的自由自在等一些天然的生机,民间所积淀下来的本土传统中包含的积极因素等都难已进入他们的视野。”
二、四合院——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
四合院像是一个盒子,这种北方劳动人们精心创造的建筑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它的文化性体现在以下幾个方面:一是老北京的“围城”情结。人们的领域观念较浓厚,传统的中国人集体意识里有一种内敛精神,隐忍不张扬,四合院给人的感觉是安分守己、不外阔,推门可看外界,闭门又自有一片天地,不受外界的干扰,可放可收这种思想意识形态体现在四合院中便是门与墙的完美结合,它既让院中的人有独立意识,又不缺乏积极入世的心态。二是儒家正统思想的体现。四合院的布局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是封建家长制的体现,四合院中的正房与其它房屋是有明显区别的的,正房是家长的住房,位于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地位显赫,房子进深最大,台基和举架最高,其它房屋与之相比都成了仆从进了四合院,给人一种严肃感。三是传统建筑学审美心态的体现。传统的建筑讲究风水,讲究审美,讲究综合布局的协调性。北京四合院结构规整、布局和谐;装饰美观大方,雕梁刻柱、油饰彩绘、除具有实用功能外,也有着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结论:现代文明的发展促使了新的建筑群的兴起,在这场传统与现代的较量中,胡同与四合院没落了,与之相随的胡同文化也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记忆,教育传承文明的根本渠道是育人。作为教师要传达给学生传统文明的“危机”意识,“‘危机’还意味着对那些曾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实践和理论所产生的疑虑。”物质的没落不等于文化的消失,胡同文化作为传统的文化之一,也必将会转移、溶解到新的建筑形式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并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有益的部分,这或许也是怀旧的成分,但在理性上,我认为这其实是反省历史、塑造自我和教书育人的过程,对文化的传达中有难以忘却的回忆。要让学生理智的认识和看待传统文化,形成一种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这样,我们语文教学有了更加深刻并且更有意义的教化功能。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臧克娟(1984.12— ),女,重庆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语文学科教学方向。
参考文献:
[1]余英时.文化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三联书店,2004,11.
[2]谢有顺.批评的操练.广西: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1.
[3]王一川.京味文学第三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
关键词:文化;胡同;民间;四合院;危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165-01
以《胡同文化》为例,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胡同的知识,欣赏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分析作者感情,更要从文化的角度传达给学生一种理智看待传统文化的思想。可以从胡同与四合院两方面来谈语文学科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
一、胡同——民间文化的剪影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是民间特有的名词,北方把街巷统称为胡同,而南方则叫做巷子。老北京的胡同最有代表性,是老北京城居民的主要建筑格局之一。胡同是自然经济下产生而又随着现代城市文明的兴起逐渐消失的一种建筑群,它不仅是一种建筑格局、一种文化习惯和文化心态,也是一种民间人文情感的代表和象征,老北京的胡同很有市井味。胡同,在农忙时离闹市很远,却在农闲时里生活很近,胡同里藏着特有的农耕文化和小农生活气息,特别是晚饭时,一条条胡同的人们喜欢一手端着菜碗一手拿着馒头筷子出来,一起到胡同口的大树下蹲着谈天论地,通常他们很少谈国事,也很少谈孩子的学习,大多是谈些家长理短,或者谈收成,或者谈农活,或者谈粮价,然后或满足或遗憾地就着馒头熬菜大口大口的嚼,似乎谈论这些时吃饭会特别的香,而这也是民间特有的交流方式之一。这些现代看来很不入时的事情却蕴含着简单而朴素的农耕文化和知足常乐、与世无争的思想。中国人集体意识是不主张张扬个性和个人主义的,他们讲面子,讲自保,讲人情味,这也是是封建时代封闭保守的小农思想的典型代表,说是保守的小农思想,其实也不全是,因为中国人很讲究处“友好四邻”,谁家有红白喜事的,即使有些时候可能心里不大愿意随份子,但碍于面子和人情味儿,还是会随上的,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所以这些份子钱在别人有事时会奉还的。虽然这些行事方式或多或少有些小家子气,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顺应人情,讲大体,讲中庸,也正是这种现世的精神,中国的文化不需要从上帝从天主那里找到生存的意义,有儒有道,而是溶我于大家之中,因而人与人之间有一条稳固的感情纽带,而这也恰恰是西方文化最缺乏的东西。五四以来新文学大都把民间作为批评对象,以鲁迅小说里的国民性批判最为典型,不可否认,这些文学思想受西方现代性的影响,“睁眼看世界”后的新文人把西方现代性的一面和中国民间的文化一对比,看到了中国民间文学尽显糟粕的一面,于是尽情的揭露与批判,“在这样一种姿态之下,他们就只看到民间的缺陷和不足,而民间的其他方面,比如民间所具有的自由自在等一些天然的生机,民间所积淀下来的本土传统中包含的积极因素等都难已进入他们的视野。”
二、四合院——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
四合院像是一个盒子,这种北方劳动人们精心创造的建筑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它的文化性体现在以下幾个方面:一是老北京的“围城”情结。人们的领域观念较浓厚,传统的中国人集体意识里有一种内敛精神,隐忍不张扬,四合院给人的感觉是安分守己、不外阔,推门可看外界,闭门又自有一片天地,不受外界的干扰,可放可收这种思想意识形态体现在四合院中便是门与墙的完美结合,它既让院中的人有独立意识,又不缺乏积极入世的心态。二是儒家正统思想的体现。四合院的布局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是封建家长制的体现,四合院中的正房与其它房屋是有明显区别的的,正房是家长的住房,位于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地位显赫,房子进深最大,台基和举架最高,其它房屋与之相比都成了仆从进了四合院,给人一种严肃感。三是传统建筑学审美心态的体现。传统的建筑讲究风水,讲究审美,讲究综合布局的协调性。北京四合院结构规整、布局和谐;装饰美观大方,雕梁刻柱、油饰彩绘、除具有实用功能外,也有着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结论:现代文明的发展促使了新的建筑群的兴起,在这场传统与现代的较量中,胡同与四合院没落了,与之相随的胡同文化也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记忆,教育传承文明的根本渠道是育人。作为教师要传达给学生传统文明的“危机”意识,“‘危机’还意味着对那些曾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实践和理论所产生的疑虑。”物质的没落不等于文化的消失,胡同文化作为传统的文化之一,也必将会转移、溶解到新的建筑形式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并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有益的部分,这或许也是怀旧的成分,但在理性上,我认为这其实是反省历史、塑造自我和教书育人的过程,对文化的传达中有难以忘却的回忆。要让学生理智的认识和看待传统文化,形成一种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这样,我们语文教学有了更加深刻并且更有意义的教化功能。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臧克娟(1984.12— ),女,重庆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语文学科教学方向。
参考文献:
[1]余英时.文化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三联书店,2004,11.
[2]谢有顺.批评的操练.广西: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1.
[3]王一川.京味文学第三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