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研究只有在文本中或者透过文本才可能以全新的姿态再次走进文本的外部空间,再次走进历史、社会和文化。在语文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关照和感受文本中的“文化内涵”,这是教育传承文化的需要。
关键词:文本;语言;细节;文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184-01
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从语文教材中体现语文学科文化,便是一大问题。本文以高中课文《雷雨》(节选)为例,来谈如何从教材出发进行解读,向学生展示语文学科文化。
一、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构建细节视角
《雷雨》(节选)的练习问: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情?那么看两人感情是否存在最好的莫过于从两人的语言来进行分析。这也就要求在进行解读分析时,注重语言,注重细节。
(一)周朴园——埋情三十载,心不忍,难忘记
“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不让底下人随便进来,怕里面的东西被破坏,周朴园要保护它,让它好好的在那里。
“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这句话说明了周朴园不是那种无情之人,不是抛弃女人之后就不闻不问的人。
“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这说明当侍萍想跳河轻生的时候,周樸园也是第一时间去的,他不想侍萍死去。对于没有感情对象的人不会这样紧张。
“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对于抛弃自己所爱的人,也是无可奈何,自己也于心不忍,他是有感情的。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周朴园从周家少爷到周家老爷,有那么多事情牵绊着他,但他却清楚的记得侍萍的生日,每年不落下。
这都是周朴园的话,这些话里饱含着真情,鲁侍萍确实是住在他心里的,只是被埋得很深。有很多事情他自己也没法抉择,特别是婚姻。
(二)鲁侍萍——无论是孽是缘,终因有爱在
当周朴园误以为鲁侍萍是下人时,让她跟太太说自己想要旧雨衣。之后鲁侍萍却不走,她为何不走?她没法相信在这个毫无预料的时刻就见着了他。她的不走正为后面的对白作好了铺垫。
鲁侍萍先后说了两次“老爷没有事了?”她一边不承认自己就是那个侍萍,一边又想和周朴园说话,引起注意。可想鲁侍萍心里也是极度矛盾的。她为什么怕周朴园认出她来?除了是想给周朴园一个震惊之外,是不是也觉得自己青春不在,现在的面容老得不想被周朴园看见,“女为悦己者容”,在心爱的人面前不想将丑态展出。
在听完周朴园告诉她说还记得那些习惯时,她居然是叹了一口气,而不是发出“哼”或者其他的不屑之词,她在叹息什么。若不是体谅了周朴园的身不由己,若不是心里还惦记着与周朴园的情,那么她怎么可能只是叹了一口气。
以上鲁侍萍的举动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的纠结,心理上也是经过一翻挣扎纠结。从她的话题看出她对周朴园也是有情在,只是周朴园在对她深深伤害之后,那份情已经有恨有悔,不再单纯了。这便是基于文本的常情、常理来进行理解而得出的。
二、以品位文本的的文化内涵为目标,构建文化视角
在语文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关照和感受文本中的“文化内涵”,这是教育传承文化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点”,在教学中适时的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归类。《雷雨》中周朴园“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这句话不难看出,鲁侍萍是没有正式嫁进周家的,哪怕是生了两个孩子。
在中国,婚姻为宗法礼制所制约。在礼制中,男女婚姻被视为“礼义之本”“人伦之始”。男女结合必须依“礼”行聘娶,“不备婚礼之结合,无媒妁,无仪注,为世所指责。”甚至被贬为“私诱”“淫荡”,夫妻关系也不为社会所承认。那时的鲁侍萍在没有婚姻的基础上也为周朴园生育子女,要不是传统婚姻中非常看重生育功能的话,她怕是早就被赶出了。而鲁侍萍自身应该非常的清楚,她跟周朴园能有婚姻之实的可能性极其小,这也为鲁侍萍能体谅周朴园的身不由已做好了心理暗示。
三、以关注人生为目标,构建人文视角
对于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情,在那个时代也只是爱情与婚姻的分离,两人没法结合在一起。不能单单的说周朴园薄情寡义,他自身受害者。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婚姻也开始由“家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然而,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金钱对婚姻的侵蚀日益严重,借婚姻作交易,谋取财产和政治地位的,也大有人在。可以说,婚姻以爱情为基础,是两性关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但目前无论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还是东方处于发展中的国家,都尚未达到在全社会通行。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彭倩,(1987—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学科教学(语文)。
参考文献:
[1]丁文.家庭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2]陈功.家庭革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文本;语言;细节;文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184-01
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从语文教材中体现语文学科文化,便是一大问题。本文以高中课文《雷雨》(节选)为例,来谈如何从教材出发进行解读,向学生展示语文学科文化。
一、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构建细节视角
《雷雨》(节选)的练习问: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情?那么看两人感情是否存在最好的莫过于从两人的语言来进行分析。这也就要求在进行解读分析时,注重语言,注重细节。
(一)周朴园——埋情三十载,心不忍,难忘记
“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不让底下人随便进来,怕里面的东西被破坏,周朴园要保护它,让它好好的在那里。
“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这句话说明了周朴园不是那种无情之人,不是抛弃女人之后就不闻不问的人。
“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这说明当侍萍想跳河轻生的时候,周樸园也是第一时间去的,他不想侍萍死去。对于没有感情对象的人不会这样紧张。
“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对于抛弃自己所爱的人,也是无可奈何,自己也于心不忍,他是有感情的。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周朴园从周家少爷到周家老爷,有那么多事情牵绊着他,但他却清楚的记得侍萍的生日,每年不落下。
这都是周朴园的话,这些话里饱含着真情,鲁侍萍确实是住在他心里的,只是被埋得很深。有很多事情他自己也没法抉择,特别是婚姻。
(二)鲁侍萍——无论是孽是缘,终因有爱在
当周朴园误以为鲁侍萍是下人时,让她跟太太说自己想要旧雨衣。之后鲁侍萍却不走,她为何不走?她没法相信在这个毫无预料的时刻就见着了他。她的不走正为后面的对白作好了铺垫。
鲁侍萍先后说了两次“老爷没有事了?”她一边不承认自己就是那个侍萍,一边又想和周朴园说话,引起注意。可想鲁侍萍心里也是极度矛盾的。她为什么怕周朴园认出她来?除了是想给周朴园一个震惊之外,是不是也觉得自己青春不在,现在的面容老得不想被周朴园看见,“女为悦己者容”,在心爱的人面前不想将丑态展出。
在听完周朴园告诉她说还记得那些习惯时,她居然是叹了一口气,而不是发出“哼”或者其他的不屑之词,她在叹息什么。若不是体谅了周朴园的身不由己,若不是心里还惦记着与周朴园的情,那么她怎么可能只是叹了一口气。
以上鲁侍萍的举动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的纠结,心理上也是经过一翻挣扎纠结。从她的话题看出她对周朴园也是有情在,只是周朴园在对她深深伤害之后,那份情已经有恨有悔,不再单纯了。这便是基于文本的常情、常理来进行理解而得出的。
二、以品位文本的的文化内涵为目标,构建文化视角
在语文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关照和感受文本中的“文化内涵”,这是教育传承文化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点”,在教学中适时的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归类。《雷雨》中周朴园“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这句话不难看出,鲁侍萍是没有正式嫁进周家的,哪怕是生了两个孩子。
在中国,婚姻为宗法礼制所制约。在礼制中,男女婚姻被视为“礼义之本”“人伦之始”。男女结合必须依“礼”行聘娶,“不备婚礼之结合,无媒妁,无仪注,为世所指责。”甚至被贬为“私诱”“淫荡”,夫妻关系也不为社会所承认。那时的鲁侍萍在没有婚姻的基础上也为周朴园生育子女,要不是传统婚姻中非常看重生育功能的话,她怕是早就被赶出了。而鲁侍萍自身应该非常的清楚,她跟周朴园能有婚姻之实的可能性极其小,这也为鲁侍萍能体谅周朴园的身不由已做好了心理暗示。
三、以关注人生为目标,构建人文视角
对于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情,在那个时代也只是爱情与婚姻的分离,两人没法结合在一起。不能单单的说周朴园薄情寡义,他自身受害者。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婚姻也开始由“家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然而,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金钱对婚姻的侵蚀日益严重,借婚姻作交易,谋取财产和政治地位的,也大有人在。可以说,婚姻以爱情为基础,是两性关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但目前无论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还是东方处于发展中的国家,都尚未达到在全社会通行。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彭倩,(1987—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学科教学(语文)。
参考文献:
[1]丁文.家庭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2]陈功.家庭革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