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种要求下社会需要更多全面发展并且独立思考的学生,需要以学生为本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师。社会对当下人才的需求、对教师和学生都是莫大的挑战,其中教师更是要迎难而上、不惧艰险。传统课堂教学活动已经不满足于现代课堂的需求,所以提倡新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是现代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其中“少教多学”教育理念在一众现代教育理念中恰似一颗明珠,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熠熠发光。
关键词“少教多学”;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0-0079-01
语文是非常具有教學挑战的学科,因为语文学科属于重感悟的学科,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死记硬背并不能完全掌握语文学科,也无法领略语文学科的风采。语文既是枯燥的,也是多彩的。语文学科的枯燥在于大段的文字需要背诵,而这大段的文字是引人遐想的诗词也是浪漫美好的散文。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在“少教多学”的理念冲击下,教师对语文课文进行赏析时应多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佳文赏析的过程,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对课文的理解。
一、“少教多学”理论对现今教育的鞭策意义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明显的弊端在于硬塞式教学,不仅导致课堂气氛一片死气沉沉,而且造成教学活动进展缓慢僵化,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效率都呈断崖式降低,最可怕的是学习对学生不再是为了丰富自己,而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语文是非常需要发挥学生主观认识的学科,更易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等。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少教多学”理论,教师舍弃“满堂灌”模式,采取观察学生、观察课堂的模式,结合对学生的了解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推动学生对语文课堂的认识。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名人轶事等引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引导学生独立发表对文章的见解等。“少教多学”理论既把教师从呆板的教学课堂中解放出来,同时也把学生从枯燥的课堂中解救出来。运用“少教多学”理论就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推动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四有”青年,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少教多学”理论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探索
“少教多学”在语文课堂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感受。比如,在沈从文的《边城》一课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独自讲解,那是教师的《边城》,不是学生的《边城》。根据“少数教学”理论教师应该先提问学生是否有人看过这篇文?是否了解沈从文的生平?从这两个问题激起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关于沈从文、《边城》的看法。然后教师尽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正向反馈,这样才能更让学生保持对语文的兴趣。教师同样可以先布置课下预习作业,让全体学生在课后对课文《边城》进行预习阅读,然后告知其可以把问题以及感想记下来,第二天上课时进行发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对佳文的赏析和思考,对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大有裨益[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中枯燥的古文对学生理解起来十分缓慢,所以教师要创设情境联想思维,而最好的情境展现就是电视电影作品。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片段。影视剧播放将有效的活跃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使艰涩难懂的《水浒传》变得具象化,易于学生理解。通过影视作品生动的演绎,使学生对本文发生的事情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并且可以促进学生认识名著《水浒传》,无形中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教师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后可以布置写读后感的作业,了解每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2]。
在《逍遥游》一课中要求学生体会庄子的哲学非常困难,这时需要教师以学生为本,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打开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通过逐段的带读使学生了解课文,也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的模式双管齐下,最终讲述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这两种方式引导学生疏通文意。鼓励学生对不懂得词句进行提问,教师对问题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是“少教多学”的应有之义。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完全就是引导学生独自思考的过程,对文意的理解几乎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教师应该抛弃以往阅读理解固定僵化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维,从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成为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结语
“少教多学”理论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贯彻该理论才能营造趣味性和高效性并存的课堂,才能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的互动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让教师总结了教学经验,同时也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紧密的联系。“少教多学”是当下需大力推崇的理论之一,坚持“少教多学”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实际出发,促进学生爱语文、爱阅读、爱思考。
参考文献:
[1]张春元.“少教多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贯彻与实践[J].学周刊,2017(13):91-92.
[2]张华.“少教多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贯彻与实践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8(9).
关键词“少教多学”;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0-0079-01
语文是非常具有教學挑战的学科,因为语文学科属于重感悟的学科,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死记硬背并不能完全掌握语文学科,也无法领略语文学科的风采。语文既是枯燥的,也是多彩的。语文学科的枯燥在于大段的文字需要背诵,而这大段的文字是引人遐想的诗词也是浪漫美好的散文。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在“少教多学”的理念冲击下,教师对语文课文进行赏析时应多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佳文赏析的过程,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对课文的理解。
一、“少教多学”理论对现今教育的鞭策意义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明显的弊端在于硬塞式教学,不仅导致课堂气氛一片死气沉沉,而且造成教学活动进展缓慢僵化,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效率都呈断崖式降低,最可怕的是学习对学生不再是为了丰富自己,而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语文是非常需要发挥学生主观认识的学科,更易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等。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少教多学”理论,教师舍弃“满堂灌”模式,采取观察学生、观察课堂的模式,结合对学生的了解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推动学生对语文课堂的认识。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名人轶事等引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引导学生独立发表对文章的见解等。“少教多学”理论既把教师从呆板的教学课堂中解放出来,同时也把学生从枯燥的课堂中解救出来。运用“少教多学”理论就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推动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四有”青年,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少教多学”理论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探索
“少教多学”在语文课堂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感受。比如,在沈从文的《边城》一课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独自讲解,那是教师的《边城》,不是学生的《边城》。根据“少数教学”理论教师应该先提问学生是否有人看过这篇文?是否了解沈从文的生平?从这两个问题激起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关于沈从文、《边城》的看法。然后教师尽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正向反馈,这样才能更让学生保持对语文的兴趣。教师同样可以先布置课下预习作业,让全体学生在课后对课文《边城》进行预习阅读,然后告知其可以把问题以及感想记下来,第二天上课时进行发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对佳文的赏析和思考,对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大有裨益[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中枯燥的古文对学生理解起来十分缓慢,所以教师要创设情境联想思维,而最好的情境展现就是电视电影作品。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片段。影视剧播放将有效的活跃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使艰涩难懂的《水浒传》变得具象化,易于学生理解。通过影视作品生动的演绎,使学生对本文发生的事情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并且可以促进学生认识名著《水浒传》,无形中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教师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后可以布置写读后感的作业,了解每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2]。
在《逍遥游》一课中要求学生体会庄子的哲学非常困难,这时需要教师以学生为本,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打开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通过逐段的带读使学生了解课文,也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的模式双管齐下,最终讲述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这两种方式引导学生疏通文意。鼓励学生对不懂得词句进行提问,教师对问题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是“少教多学”的应有之义。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完全就是引导学生独自思考的过程,对文意的理解几乎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教师应该抛弃以往阅读理解固定僵化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维,从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成为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结语
“少教多学”理论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贯彻该理论才能营造趣味性和高效性并存的课堂,才能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的互动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让教师总结了教学经验,同时也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紧密的联系。“少教多学”是当下需大力推崇的理论之一,坚持“少教多学”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实际出发,促进学生爱语文、爱阅读、爱思考。
参考文献:
[1]张春元.“少教多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贯彻与实践[J].学周刊,2017(13):91-92.
[2]张华.“少教多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贯彻与实践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