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家陵阙”是东汉至西晋建造的石阙的统称,是我国现存于地面上的最古老的建筑。现在的全国汉阙只剩下不到30尊,而位于川东的渠县境内就有6处7尊。渠县因此被誉为“中国汉阙之乡”。由此可见渠县的古老与偏远,也证实渠县人对民族精魂的尊祟。
渠县地处四川东部、达州市西南部,幅员2013平方公里,辖60个乡镇,总人口140万,是达州市第一人口大县。全县以山地丘陵为主,有“三山三水四分田”之称,属典型的农业大县。
公元前314年的战国时期,这里就成了秦朝的宕渠郡,至今已有2321年。今天若要到渠县,不再难如上青天,襄渝干线铁路纵贯县境南北62公里,达成铁路横跨东西36公里,县内11个火车站含2个快车客站,加上283公里渠江航道和以国道、省道为主干的公路网,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这里是国家商品粮、商品猪、黄花出口生产基地县和四川省柑桔、油菜、红粮基地县。特产七蕊黄花为全国黄花上品,属国家出口免检产品,渠县因此也被誉为“中国黄花之乡”。
渠县的“四大目标”
渠县的“汉家陵阙”,沐改革开放的朝阳,再不是西风残照景象。
渠县县委书记向此德说,根据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一年有新进展、三年有新突破、五年上新台阶的目标,渠县的总体思路是落实好省委的战略部署,以“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渠县”为主题,把发展放在首位。按照“创新理念、真抓实干、科学发展、富民强县”的思路,实现渠县建设“电力资源大县、生猪质量工程示范县、川东一流滨江县城、四川经济文化强县”的“四大目标”。具体地讲,渠县今后五年将实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突破1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突破2.3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0%以上;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5%;把县城建设成为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20万的川东一流滨江城市;实现乡乡镇镇通油路,98%的村通公路;做大电力事业,使渠县的电力总装机容量突破200万千瓦;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五个一万”工程,做好花、果、粮、菜、猪五篇文章;开发旅游资源,人口自然增长控制在2.23‰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30%,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城镇就业率和社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0%。
“电力资源大县、生猪质量工程示范县、川东一流滨江县城、四川经济文化强县”这“四大目标”,在渠县已深入人心,成为群众致富的期望。支柱产业的培育壮大,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渠县县委、县政府认为:渠县未来发展的“四大目标”是符合渠县的客观实际的,也体现了“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精神。渠县有实现“四大目标”的优势。
“一是文化优势。渠县汉阙的分布程度、保存完好度、观赏和研究价值,为中国第一,全世界独一无二;三国古战场,树林苍翠,风景优美。” 向此德表示,渠县文庙规模宏大、保存完好;还有三汇白塔、秦汉以前的古石洞、唐宋石刻等古文化遗迹。渠县山川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再一个是资源优势。渠县有数以万亿吨计的石膏矿、煤矿、钾盐矿等矿产资源,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水利电力资源,有铁路、河道、公路网组成的便捷交通网络,有基础雄厚的生猪产业,有发展势头良好的县域经济,更有人才优势。这都为推动渠县跨越式发展、实现四大目标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源头活水
2007年,渠县提出要突出发展主题以实现四大目标,为构筑和谐渠县而努力奋斗。
渠县面临的困难还相当多。这里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财政极贫县,人均GDP仅居四川全省第82位。渠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与时俱进,围绕“四大目标”,从为民谋利的根本出发,在城市建设、支柱产业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多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渠城街道整洁了、路灯亮丽了、楼面美化了,渠城整体形象变美了。
以前的渠城楼高楼密、人多车挤、街道脏乱。如今,他们创新城市规划,变劣势为优势,对暂时不能改建的高楼外观进行美化;对街道的清洁卫生实行定岗定员制度;在主要街道设置斑马线和停车位,提升了达州市的整体形象。渠城把以前废弃的、存在着安全隐患的沙滩修建成两公里多长的滨河长堤,集城建、防洪、战备等为一体,拉开了渠城“东进”的序幕,使渠县在建设“川东一流滨江县城”的道路上取得了突破。
渠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走向了全国。
2006年元旦之夜,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收获与畅想》为题,报道渠县中滩乡寨坪村向全国人民新春献礼,展现党中央惠农政策带来的变化。寨坪村成为了渠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一个成功典范。
近两年以来,渠县以中滩乡寨坪村、清溪场镇百花村、望江乡武坪村、渠南乡渠南村、静边镇官渡村、卷硐乡陡梯村、渠江镇三星村、天星镇长青村等14个村为示范点,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全面实施“一池三改”和“五改三建”项目,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农户投入、以奖代补、项目打捆、整村推进”原则,涉及农户15123户,共投资4417万元。全县新建农民集居点9个,涌现出科技示范户8980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双文明”户33万户。农民群众盖上了楼房,院坝洁净,电通,路通,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沼气,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达98%,初步实现了“庭园生财、房屋生辉、人际生和、环境生美”的目标。
渠县新一届主要领导一上台便提出了“实干从我做起,廉洁向我看齐,风气从我树立”的纪律要求。定方向、抓廉洁有新突破;定目标,抓落实有新举措,在县委、政府的带领下,渠县上下创新实干,清正廉洁蔚然成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少了,真心诚意为老百姓服务的多了。
变化源于创新,成绩出于实干,形象塑于廉洁。用县委书记向此德的话说就是,“民心是一杆公平秤,只要我们的干部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事业就有希望。”
今天的渠县,人心和、风气正、士气旺,蒸蒸日上。
“问渠哪得清如许?”渠县始终保持着创新思维的源头活水,也一定要让汉家陵阙从此沐浴朝晖。
渠县地处四川东部、达州市西南部,幅员2013平方公里,辖60个乡镇,总人口140万,是达州市第一人口大县。全县以山地丘陵为主,有“三山三水四分田”之称,属典型的农业大县。
公元前314年的战国时期,这里就成了秦朝的宕渠郡,至今已有2321年。今天若要到渠县,不再难如上青天,襄渝干线铁路纵贯县境南北62公里,达成铁路横跨东西36公里,县内11个火车站含2个快车客站,加上283公里渠江航道和以国道、省道为主干的公路网,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这里是国家商品粮、商品猪、黄花出口生产基地县和四川省柑桔、油菜、红粮基地县。特产七蕊黄花为全国黄花上品,属国家出口免检产品,渠县因此也被誉为“中国黄花之乡”。
渠县的“四大目标”
渠县的“汉家陵阙”,沐改革开放的朝阳,再不是西风残照景象。
渠县县委书记向此德说,根据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一年有新进展、三年有新突破、五年上新台阶的目标,渠县的总体思路是落实好省委的战略部署,以“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渠县”为主题,把发展放在首位。按照“创新理念、真抓实干、科学发展、富民强县”的思路,实现渠县建设“电力资源大县、生猪质量工程示范县、川东一流滨江县城、四川经济文化强县”的“四大目标”。具体地讲,渠县今后五年将实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突破1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突破2.3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0%以上;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5%;把县城建设成为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20万的川东一流滨江城市;实现乡乡镇镇通油路,98%的村通公路;做大电力事业,使渠县的电力总装机容量突破200万千瓦;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五个一万”工程,做好花、果、粮、菜、猪五篇文章;开发旅游资源,人口自然增长控制在2.23‰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30%,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城镇就业率和社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0%。
“电力资源大县、生猪质量工程示范县、川东一流滨江县城、四川经济文化强县”这“四大目标”,在渠县已深入人心,成为群众致富的期望。支柱产业的培育壮大,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渠县县委、县政府认为:渠县未来发展的“四大目标”是符合渠县的客观实际的,也体现了“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精神。渠县有实现“四大目标”的优势。
“一是文化优势。渠县汉阙的分布程度、保存完好度、观赏和研究价值,为中国第一,全世界独一无二;三国古战场,树林苍翠,风景优美。” 向此德表示,渠县文庙规模宏大、保存完好;还有三汇白塔、秦汉以前的古石洞、唐宋石刻等古文化遗迹。渠县山川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再一个是资源优势。渠县有数以万亿吨计的石膏矿、煤矿、钾盐矿等矿产资源,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水利电力资源,有铁路、河道、公路网组成的便捷交通网络,有基础雄厚的生猪产业,有发展势头良好的县域经济,更有人才优势。这都为推动渠县跨越式发展、实现四大目标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源头活水
2007年,渠县提出要突出发展主题以实现四大目标,为构筑和谐渠县而努力奋斗。
渠县面临的困难还相当多。这里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财政极贫县,人均GDP仅居四川全省第82位。渠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与时俱进,围绕“四大目标”,从为民谋利的根本出发,在城市建设、支柱产业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多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渠城街道整洁了、路灯亮丽了、楼面美化了,渠城整体形象变美了。
以前的渠城楼高楼密、人多车挤、街道脏乱。如今,他们创新城市规划,变劣势为优势,对暂时不能改建的高楼外观进行美化;对街道的清洁卫生实行定岗定员制度;在主要街道设置斑马线和停车位,提升了达州市的整体形象。渠城把以前废弃的、存在着安全隐患的沙滩修建成两公里多长的滨河长堤,集城建、防洪、战备等为一体,拉开了渠城“东进”的序幕,使渠县在建设“川东一流滨江县城”的道路上取得了突破。
渠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走向了全国。
2006年元旦之夜,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收获与畅想》为题,报道渠县中滩乡寨坪村向全国人民新春献礼,展现党中央惠农政策带来的变化。寨坪村成为了渠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一个成功典范。
近两年以来,渠县以中滩乡寨坪村、清溪场镇百花村、望江乡武坪村、渠南乡渠南村、静边镇官渡村、卷硐乡陡梯村、渠江镇三星村、天星镇长青村等14个村为示范点,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全面实施“一池三改”和“五改三建”项目,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农户投入、以奖代补、项目打捆、整村推进”原则,涉及农户15123户,共投资4417万元。全县新建农民集居点9个,涌现出科技示范户8980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双文明”户33万户。农民群众盖上了楼房,院坝洁净,电通,路通,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沼气,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达98%,初步实现了“庭园生财、房屋生辉、人际生和、环境生美”的目标。
渠县新一届主要领导一上台便提出了“实干从我做起,廉洁向我看齐,风气从我树立”的纪律要求。定方向、抓廉洁有新突破;定目标,抓落实有新举措,在县委、政府的带领下,渠县上下创新实干,清正廉洁蔚然成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少了,真心诚意为老百姓服务的多了。
变化源于创新,成绩出于实干,形象塑于廉洁。用县委书记向此德的话说就是,“民心是一杆公平秤,只要我们的干部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事业就有希望。”
今天的渠县,人心和、风气正、士气旺,蒸蒸日上。
“问渠哪得清如许?”渠县始终保持着创新思维的源头活水,也一定要让汉家陵阙从此沐浴朝晖。